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谈语文学习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茅以升谈学习、考察、实践一条线







茅以升先生写的《中国石拱桥》是初中学生必读的基本课文。文章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说明方法,展现了中国石拱桥的雄姿,介绍了有关的知识,歌颂了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祖国和勤劳智慧的中国劳动人民。

1984年9月初,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采访了这位已经88岁高龄的桥梁专家,向他请教怎样学习语文。

读、抄、背一条龙

谈到语文学习,茅老针对当时社会上重理轻文的风气,语重心长地说:“语文最重要呀!”接着他回顾了童年、少年时代学习语文的情景。

他5岁开始跟父亲学习写字,6岁上私塾,念的是“四书”“五经”,背了不少古诗古文。中学时期的暑假,祖父亲自教他古文,边用毛笔抄写,边讲解含义,边让他诵读。一天,祖父刚抄讲完王勃的《滕王阁序》,他就会背诵、默写、讲解了。在素有“火炉”之称的南京,茅以升早晨到河边背诵,白天在屋里用毛笔抄写三四遍,一个暑假就能背诵上百首古诗和十几篇古文。这种读、抄、背一条龙的学习方法,不仅使他熟记了古诗文,而且也锻炼了他的记忆力。有一天,祖父抄写杜牧的《阿房宫赋》,茅以升在旁边观看默读,祖父抄写完毕,他就已经能从头到尾背诵出来了。

他在课外阅读时,发现有一本书中讲到祖冲之的圆周率,于是,他就把小数点以后的一百位都熟练地背诵下来,经久不忘,八十多岁还能准确无误地背出。他把背诵古诗文和圆周率一直当作锻炼记忆力的好方法。

学习、考察、实践一条线

茅以升11岁时,南京在端午节这天举行盛大的划船比赛,观众太多,竟把文德桥挤塌了,还淹死了一些人。茅以升萌发了长大后为大家造结实的大桥的念头。从此,他跟大人外出,总是留心观察各种桥;平时阅读古诗文,看到有桥的句子和段落,都摘抄在笔记本上;看到有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

他在唐山路矿学校读书时,老师带学生去河北省参观赵州桥,茅以升考察了桥的结构,查看了《赵州县志》和有关资料,在笔记本上画了赵州桥的图。1984年,他到邢台市参加郭守敬纪念馆奠基仪式时,又特意考察了赵州桥。

1933年8月至1937年9月,茅以升担任钱塘江大桥工程的主任委员。在日寇飞机轰炸扫射的情况下,茅以升撰写、修改钱塘江大桥竣工报告。为了不让敌人占用大桥,要马上将刚刚建成的大桥炸毁,茅以升写了《洒泪别钱塘》一诗:“钱塘江上大桥横,众志成城奇迹生。突破难关八十一,惊涛投险学唐僧。‘天涯茫茫连沃焦,秦皇何事不安桥?’(注:引自唐代施肩吾《钱塘渡口》诗)安桥岂是干戈事?同轨同文避浪潮。斗地风云今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注:五行是金木水火土。钱塘江桥四字,偏旁为金、土、水、木,故说‘五行缺火’),不复原桥不丈夫。”全国解放以后,在他的指挥下完全修复了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是著名的桥梁专家、科学家、大学教授和科普作家。他一生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解放后他参与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并写了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和其他科普读物。早在60年代初,他应《人民日报》编辑部之邀,连续写了几篇《桥话》,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许多关于桥的知识。1963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同参加国庆观礼的茅以升握手,说他的《桥话》写得很好,称赞他“不但是个科学家,而且也是个文学家”。茅老的文学水平高,是由于他从小就特别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工作以后还利用零星时间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茅老的读书方法不是平均使用力量,精彩的部分一读再读,不太精彩的部分则是一目十行。他还从小养成写日记、写诗、作文章的好习惯。他撰写的《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桥话》《从中国的古桥到南京长江大桥》等著作和许多科普文章,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在我采访他时,茅老希望广大中学生克服重理轻文的毛病,多参加郊游、考察、知识竞赛等活动,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背诵名篇、坚持写日记等好习惯。他说:“语文基础打得牢固,终身受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高士其谈阅读与写作







1984年9月,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中学生语文知识竞赛”专题节目之后,我到全国科协大院采访了深受广大青少年崇敬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征求他对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的意见,请他谈谈如何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

他说,语文是任何工作的基础,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离不开语文,语文是建筑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大厦的基石。实际上,高老就得益于自己对语文学习的重视。

高士其,原名高仕,1905年11月1日生于福州市,1925年赴美国上大学,开始学化学专业,1928年被聘为芝加哥大学细菌学系试验室助理。他在解剖一只接种了甲型脑炎病毒的豚鼠时,不慎割破了手指,患了甲型脑炎,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此后,他的手不断颤抖,写字十分困难。他以顽强的毅力读完全部医学博士课程,1930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当年秋天回国,到上海李公朴、艾思奇主编的《读书生活》杂志社工作,发表了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接着又发表了《我们的抗敌英雄》《虎烈拉》《儿童之敌──白喉》等,一发而不可收,成了多产的科普作家。

高老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掌握了独特的学习方法。在写每篇科学小品之前,他都阅读与选题有关的图书资料。有时到图书馆借阅,一边阅读,强记有关的内容,一边进行分析、研究、整理,理出一条思路,他总是先打好腹稿再动笔。1938年以后,他不能动笔写,就用难懂的喉音口授给秘书或亲人,请他们记录,然后再反复修改记录稿,有时写七八百字的文章要用好几天的时间。有时为了弄清所写的内容的真实情况,他还要亲自去调查研究。1954年,《战友》编辑部约高士其写一篇《炼铁的故事》。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他借阅了一大堆关于炼铁的中外科学著作,强记其中的主要内容,还冒高温参观了石景山钢铁公司的炼铁车间和炼钢车间。后来,他在《我怎样写科学小品》一文中说:“为了了解生活,我们必须深入钻研科学;同样的,在写作科学小品的时候,为了说明科学,我们必须深入体验工农群众的生活。”(见1957年5月5日出版的《科学普及工作》创刊号)

高士其创作了大量的科学小品,出版了《生命的起源》《和传染病作斗争》《细菌世界探险记》《自然科学通俗化问题》《揭穿小人国的秘密》《太阳的工作》《时间伯伯》等著作。

他还把诗和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创作了大量的科学诗。1950年,他写了科学童话诗《我们的土壤妈妈》。下面节录其中一部分:

我们的土壤妈妈,

是地球工厂的女工。

在大自然的建设计划中,

她担负着几个部门的重要工作。

她保管着矿物、植物和动物,

还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她改造物质,发展生命,

经营着无机和有机两大世界的巨大工程。

……

这首诗写得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在诗中,作者把土壤比作“矿物商店的店员”“植物的助产士”“动物的保姆”“微生物的培养者”“地球的肺”“地球的胃”“地球的肝”……这首诗在1954年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一等奖。高士其在195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科学诗》序言中说:“我写‘科学诗’的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科学诗’包括‘科学儿童诗’在内,是现代文学中一种新的品种,它的特点就是把科学知识和诗歌结合起来,把一般人认为枯燥无味的科学,变成生动活泼富有诗意的东西。”这本诗集选编了他写的42首诗。

高老就是这样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这样在科普园地中辛勤地耕耘,写出一篇又一篇生动活泼的科学小品,一首又一首的政治诗、科学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李复威教授谈培养思维能力







在世纪之交,就当代中学生怎样提高思维能力的问题,我专程采访了《语文快餐》创刊策划并任顾问的北京师大中文系教授李复威先生。

李复威教授二十多年前曾在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教过语文。他认为,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让学生拿到教材有一种新鲜感,能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各地出版部门,都在按照教育部制订的《课程标准》和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修订语文教材,增加了一些时代感强的、文学色彩浓的课文,增加了朗读、背诵的古代诗文名篇,还编辑出版了《语文读本》,供学生课外阅读用。他相信,随着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高涨起来,语文能力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怎样看待学生的语文能力?一般认为是读写听说能力,而李复威教授则认为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不光受课内学习的影响,它还与社会、人生、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环境、人生经历、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都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同学们要充分认识并积极主动地接受各方面的有益的影响,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的底蕴,增加思想素质内涵的积淀。语文同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是,看得出来的是听说读写的表象,而实际上内涵的却是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思维习惯、思维方法。读写听说能力都是思想能力的表现。过去的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不够。而一个人有无发展前途,不在于能背多少书、能考多少分,而在于他的思维能力的高低。要学会多元化、全方位的思维方法,与之相比,词语、标点则是个小问题。思维能力提高了,不管将来学文、学理,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思维方式是内在的,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心理学认为,中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转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并由此而导向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大与小的关系,即大课堂与小课堂的关系。学习语文,培养思维能力,光靠语文课内的学习不行,还要向课外延伸,扩大生活面。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的每个人、每件事,都可以成为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对象,都可以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课外大量的阅读,包括电视、电脑阅读,参加演讲活动,参加辩论,收听广播,看报纸杂志,都会影响人的思维。思维存在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逻辑性、独立性、灵活性等品质上。课外学习可以使我们见多识广,有利于全面地分析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动与静的关系。我们不要停留在课内被动地听讲、读书、分析文章上。当代生活节奏加快,要求我们具有公关、说理、答辩、辩论的能力,而且要有震撼性、情感性和交流性。静态的多读多写不可否认,还要重视多参与、多投入,关心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关心时事政治,乐于助人,善于交往,适当地看戏剧、看电视、上网,都是在动态中学习语文,而重视动态学习语文的人则往往是语文学习既灵活又会运用的人。

三是内与外的关系。宋代诗人陆游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光靠课内听讲不行,还要靠外功,通过与父母、亲朋、同学、社会各界人士的接触,学会观察人与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人与事物的习惯。处处留心皆学问,从媒体上看到的广告、悼念文章、纪念文章等都可以从中吸收营养,都可以成为训练思维的材料,而且可以随时记录用得好的词语、名言警句,记录老师上课时用得好的词语和震撼心灵的连珠妙语,积累多了,终身受用。

我们不反对多读多写,而是要讲究读什么、写什么,怎么读、怎么写。要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要有现代意识和思维方式,不要把传统的学习经验变成僵化的东西。现在,面壁十年的学习方法已经落后了。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中都附录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出版部门编辑出版了一些课外阅读书籍,弥补了课内阅读的不足。《中国青年报》发起的“顶新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每个季度举行一次,李复威教授是该竞赛的评委之一。他在《获奖作品选》“评委寄语”中说:“这一篇篇作文,无疑会开发学生的智慧和灵性,增进他们的知识和才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想像力和美的感受力。”

李复威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等职。著有《新时期小说的嬗变与拓展》、《新时期文学面面观》、《摘下兽与鬼的面具》、《简明当代文学》等。另有论文七十余篇,主编著作十余种,逾千万字。这样一位著作颇丰的大学教授,还十分关心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受聘为《语文快餐》顾问,实在令人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苏步青说:“文理相通,才有后劲。”







苏步青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曾任浙江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在欧氏平面曲线整体几何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几十年来,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六十多篇,出版了几十部学术专著。

苏步青教授不仅是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而且还能诗善文。他认为: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文学的精华,诗词在古代则是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今天,我们要繁荣文学事业,发展民族文化,要认真学习、研究、继承古诗词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写诗填词要讲韵律、平仄,但不必太严,要有现代生活气息,又不能太口语化。

他热爱诗词,有很深的功底。一次,他在德国访问,住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的阿康饭店。店主人请他题词留念,他立即挥毫写成一首七绝:

“西来处处挹繁华,杜市阿康是我家。中德人民常友好,不愁前路有风沙。”

这首诗赞颂了中德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抒发了对所住饭店的亲切感情,表达了对发展两国人民友谊的坚强信念。翻译讲明这首诗的含意后,店主人听了非常高兴。苏步青教授能即席赋诗,绝非一日之功。他从小喜欢读诗,十二三岁开始学写诗。抗战时期又攻读宋词。这种文学修养,不仅有助于他的社会活动,而且对他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也有裨益。他工作繁忙,通常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当他疲倦时,就吟诵诗词,借以换换脑筋,得到积极的休息。他不仅喜好诗词,还爱读古典散文、小说。他能绘声绘色地讲述《聊斋志异》中的每一篇故事,对于《古文观止》,他一读再读。他说,这种文学爱好有助于他的科学活动。

苏步青教授不光自己这样做,为后生们作出榜样,而且还利用一切机会大讲学习语文的重要性。1979年12月末,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一届年会在上海召开,苏步青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大会,并在会上作了振聋发聩的报告。他说:“学好语文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以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只要数理化,轻视语文显然是不对的。”他还向教育部长建议,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第一天考语文,及格的再参加以后的考试,语文不及格的就淘汰了。第二天考外语,然后考数理化,史地政也要考。

针对理工科大学生语文成绩不好,论文缺乏逻辑性,语言不通,错别字多,不了解祖国历史等问题,苏步青教授提出了加强对理工科学生的文史知识教育的问题,鼓励学生在休息时读点文学作品,也可以写小说,学写诗歌。这不仅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激发为祖国而奋斗的热情,而且有利于将来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有利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撰写自己的研究成果。90年代,他又指出,大学教育不必急于专业化,一定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把基础知识的面拓得尽可能宽一点,做到文理相通,把大部分学生培养成“通才”,才有后劲。

苏步青在接见自己的学生、著名学者谷超豪时说:“人家都说‘名师出高徒’,我看还是‘高徒捧名师’。我自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倒是你们出名了,把我捧出了名。教师的天职就是要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苏步青教授对莘莘学子寄予厚望──一代胜过一代,不断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苏步青教授的有些话虽然是针对大学生讲的,对我们广大中学生也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切记苏老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上的教诲,重视语文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搞好学习,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著名特级教师谈语文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于漪说,学习语文要能举一反三







于漪老师是闻名全国的语文特级教师。在五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坚持既教书又教人,着眼于对学生思想情操进行熏陶,着力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把思想教育渗透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研究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

我认识于漪老师已有二十多年了,并多次听过她的报告和示范课。后来同她一起参加中央电视台和语文报社共同举办的全国中学生语文知识竞赛的评选工作。近几年又同她一起参加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工作,经常听到她颇有见地的发言,获益匪浅。

于漪老师早就与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学生时代,她就深深地爱上了语文。解放后,她先后在上海杨浦中学、第二师范学校任教,把语文教学当成终身从事的高尚事业,并为此感到无上的光荣与自豪。

于漪老师说,学习语文,非下苦功夫不可。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字要规规矩矩地写,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我国语言文字十分丰富,要达到一般的写作能力,就要识字三千个左右。汉字是方块字,得逐个地弄清楚字的音、形、义,一点也马虎不得,稍一疏忽便出现错误。有些字,字形相似,笔画雷同,只不过有的地方多一点,有的地方少一点,但字音、字义完全不同。这就要求同学们认真学,不能望文生义,不能张冠李戴。碰到不认识的字,应勤查字典,切不可跳过去。平时说话、写文章,都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词语,要搞清楚词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色彩的浓淡,感情的褒贬。长期积累,才能真正掌握语言。

于漪老师还说,要提高语文水平,必须多读、熟读、精读。这是被许多人的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经验。书要每天读,朗读时要大声、响亮,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朗读多了,优秀作品的语言,自己的口头语言,会相互沟通,融会渗透。时间久了,会在自己的写作中反映出来。说到读书,于老师主张要精读与博览结合。博览在于开阔眼界,增长学识;而精读则要逐字逐句透彻理解,深入体会,反复揣摩。读书时,还要注意对相同体裁的文章的比较、不同体裁的文章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举一反三,摸到文章规律。这样写起作文来,就心中有数了。

于漪老师特别强调,中学生应多读点诗歌,她说,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佳诗妙词何止千千万!精选一些内容健康、构思别具特色、语言优美生动的名篇,让学生诵读、熟读,直至背下来,这对于提高语文水平大有好处。这是费时少而收效多的好办法。诗从生活中来,诗有生活;诗有鲜明的形象,形象鲜明的诗往往令人难忘。以形象表思想,思想感情中蕴涵具体形象,正是人们常说的形象思维的妙用。古诗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在炼字炼句、炼情炼意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青少年学生们读些古诗,通过背诵在记忆中积累一些佳作是必要的,但也要注意熟读、背诵一些新诗。新诗更贴近现代生活,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于老师的这些主张,完全符合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在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里,都附录需熟读、背诵的古今中外名著书目和一些诗文篇目。

于老师说,光多读还不够,还要多写。笔要勤,不能懒,勤能补拙,勤能出水平。她告诫同学们,文章要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文字不在多,要天天练。写日记,写读后感,为黑板报投稿,都是练笔的机会。练习写作,要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写之前的思考不要满足于习惯的轨道,要打破常规,有时会发现一个新天地。写完之后,看看是否把自己的意思说明白了,是否说得有条不紊。文章修改也很重要,写完后一定要精磨细琢,反复推敲,认真修改。写作的功夫不单纯是语言文字本身的功夫。要想写好文章,须在文外下功夫,要注意双锤炼,既锤炼语言文字,又锤炼思想情操,二者紧密结合,方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学生要写好作文,当然要多写,但懂不懂得写作方法大不一样。懂得方法,少走弯路,学起来容易,进步就快。自然,只空空洞洞讲方法,不去写,也无济于事。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今天,于漪老师特别强调学习语文要能举一反三。在学习中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思考问题要把事物联系起来考虑,除由此及彼,还可以从正面推到反面,由反面推到正面,由近处看到远处,由远处想到近处,由简单推到复杂,由表面现象探究到内部实质等等。总之,要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多多思考,不断地上下求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钱梦龙谈自学成才







最近,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期间,我与著名的特级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改革专家钱梦龙先生相遇,朝夕相处,随时交谈,获益匪浅。

钱先生是上海市嘉定人。解放初,由于家里经济条件的限制,他只读完初中就走向了教育岗位。1950年开始教初中,1956年开始教高中。他是自学成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他边教边学,系统地学习了作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所必备的语文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掌握了教学的基本技能。在开拓性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语文教育思想,成为世人瞩目的语文教育专家。

当我请教他,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时,他说,学习语文,归根结底是要心有所好,对读书要有兴趣。感情投入了,自己领悟了,才能得心应手。好比一个人穿衣,只有自己的衬衣穿着才贴身,学习语文也是这样,只有自己悟出的方法才有用。我一生的学习,全是靠自学,从初一开始,就读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等。那时,好读书不求甚解,主要靠感受。由于语文本身有模糊性的特点,所以学习语文不能急于求成,要日积月累。同学们读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它,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悟它,不必重复地做花样翻新的练习。现在的教法、考法与我国传统的学法背道而驰。就我自己走过的路来看,我要强调的是阅读和背诵。有些内容即使不能完全理解也没关系,读得多背得熟,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积累多了,自己的理解、体会也就深了。既要好读书求甚解,又要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辩证的统一。同学们要在对读书产生兴趣和通过读、背逐步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钱先生还特别强调读书时要会动脑思考。他说,我读的书多,思考也多,边读边把文章的思路、语言特点弄清楚。听课前要先预习,听课时不要被动地听老师讲,而要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看法与老师讲的相对照,全方位地思考,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时间长了,自己有了兴趣,学习入了门,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读书不要单纯为了文凭,要为具有真才实学而读书。语文考试也要改革,要有利于教师教,有利于学生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不是培养钻牛角尖的能力和死记硬背的能力。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作家、教授批评语文考试考得太死,答案限制过死,这确实击中了要害。其实,现实生活中运用语文并不是非此即彼,有时可以有好几个答案。当然,考试改革要有个磨合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

关于文言文学习,钱先生说,不必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有些文言文和古典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经过反复朗读、阅读;反复体会,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读些典范的文言文和千古流传的诗词,可以增加文化底蕴。时文也要读一些,但文质兼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文章比较难选。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精选一些好的时文,作为课内学习的补充。

钱先生从自学成才的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有后劲,才能终身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欧阳代娜说,随时随地可以学习语文







欧阳代娜老师是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她的教学改革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方面,也体现在她主持编写的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上。

欧阳代娜老师在大学学的是历史档案专业,但她对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汉语言文字无比热爱。她感慨地说,世界上有十几亿人口使用的语言,汉语是仅有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感。青少年时代,她如饥似渴地广泛涉猎。在延安时期,她与父亲欧阳山在中央研究院图书馆旁边住,便常去看书。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和巴金的《家》《春》《秋》就是那时看的。1946年,她参加工作以后,在杨家岭毛泽东专用图书馆里,仅一年时间就读了一百多本名著。读书使她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养成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习惯。

欧阳代娜老师从中学时代起,坚持每天看报;离休后仍自费订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等,邮局负责办理预订报刊的人都很钦佩,戏称她是鞍山市“惟一自费订阅多种报纸的人”。她说,中学生若能每天坚持读10分钟以上的报纸,一天读三五千字,一年就很可观了。

她还说,学习语文要时时留心,处处留心;学习的内容很广泛,看电视、听广播,阅读各种报纸、杂志、书籍,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随时随地都可学习语文、运用语言。她认为,中学生对中国的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应有个系统的、整体的了解,才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她在中共中央联络部工作期间,就自费到全国总工会听老教师主讲的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

在谈到中学生应该怎样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时,欧阳代娜老师说,中学生要经常练笔,既可以把课本里的童话、小说改编成剧本,还可以把剧本改编成童话。经常练笔,还包括坚持写日记和读书笔记,写一点散文。要提高表达能力,除了要有生活的体验、丰富的材料之外,还要有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好的主意。这就要求我们关心国内外大事,不断学习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的角度也要不断地变换,好的文章不仅材料丰富、典型,还在于构思的新颖、巧妙,要善于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发展思维能力。另外,要有语言储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恰当,更高层次的要求是生动、优美、巧妙。写文章讲究语言美,但语言美不是堆砌词藻,而是做到与表达内容的和谐统一,词语之间、句子之间和谐统一,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能坚持从生活中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从报纸、杂志、书籍、电影、电视中学习语言,写起文章来语言就丰富多了。欧阳代娜老师说,作文并不神秘,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提炼观点、训练思维方法并注意积累语言,写起文章来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0: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