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谈语文学习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张定远提倡积极参加语文活动







张定远先生是教育部课程研究所研究员,长期担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领导工作。

日前,我专门采访了他,听他畅谈了对语文学习的见解。

谈起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他说,这是个古老而现实的话题。由于时代不同,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从古至今,从中到外,语文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是各个学段的学生和各个不同岗位的人们从事学习和工作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新的世纪即将到来,未来社会对人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还是从终身学习的角度,都要求我们重视语文学习,提高思维能力的准确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要求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做到出口成章、简洁生动;还要求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做到下笔成文,既要准确,又要有一定的速度;还要求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无论是打电话、打电报,还是用电脑储存信息、在网上同别人交流信息,都要使用准确、精练的语言。

接着,张先生说,要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就要掌握好运用语文的本领。为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作为中学生,要重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要认真阅读文学名著,包括当代文学名著,不光要读,还要能背诵。这样当你写文章时,就下笔如有神了。张先生说,中学生正处在记忆力强的黄金时代,要充分利用并发挥这个优势,认真地阅读、背诵几百首优秀诗歌,上百篇优秀散文和几百个小说、戏剧精彩片段。当然,最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对不十分理解的内容也要先背下来,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加深理解。这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的辩证法。头脑里有了几百首诗、上百篇散文和几百个精彩片段的储备,在演讲、讨论、辩论、写作时就可以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了。

张先生还谈到了如何提高写作能力的问题。指出这要按照写作教学的规律进行。光学习写作知识是不行的,还要重视写作过程的训练,比如: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布局谋篇,如何修改文章等等,都要经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既要有一定的片段练习,专门训练某一方面的技能,又要进行整篇作文的训练;既要重视实用文体的训练,也要重视在一定时间完成一定字数的练习性文体的训练。他特别强调平时的片段训练,希望同学们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及时地记下来,怎么想就怎么写,怎么说就怎么写,有了这些毛坯,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积累了一些思想观点和语言材料。从初一到高三,六年时间可以写二三十万字的片段和文章。这就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写作科研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实用文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张先生说,平时主动地多观察、多思考、多写作,不仅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有利于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也有利于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久而久之,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也就提高了。

张先生再三地讲,说话训练越来越重要。要适应现代社会改革开放的需要,做到出口成章、简洁生动,不练不行。许多学校安排了形式多样的说话训练,如课前讲一段新闻,介绍一个成语故事,谈对一句名言的理解……课外进行演讲比赛,就某个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说话训练要求同学们增强主动性,主动找机会说,主动发表对国内外大事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的看法,在日常打电话、电报,发电传,用语音电脑写文章,都要把说与写结合起来,都要使语言准确、简明、连贯、得体。

张先生最后语重心长地说,要学好语文还必须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不要把自己封闭在教室里和家里,而要在各项活动中经风雨、见世面,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要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地到人群中和社区里走一走,看一看,全面了解社会、反映社会。例如,可以写人物专访、活动报告,也可以写社会不规范用字的调查报告,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认识语文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王力教授说,要注意打好基础







我在北京语言学会、《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等单位组织的学术活动中,多次聆听过王力先生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精辟见解和他学习语文、研究语言的治学经验。特别是1982年4月2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王力先生治学经验报告会上,王力先生讲了他的八条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使我终生难忘。现综述如下:

首先,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没有社会就没有语言,所以学习和运用语言要注意语言的社会性。遇到生字、生词要查字典、词典,但字典、词典对于字词的解释有时不太注意社会性。要想深入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重视它的社会性。如《孔雀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意思是说,可以回绝来做媒的人,以后慢慢再谈吧!而在《新华字典》上,“信”的七个义项就没有“媒人”这一项。《现代汉语词典》的九个义项也没有“媒人”这一项,在“信使”的条目中,也没有“媒人”的解释。这就告诉我们,读书遇到生疏的字词,要查字典、词典,不仅要了解它的基本意义,还要了解它的引申意义、比喻意义,特别要注意词语的社会性。王力先生举例说,《孔雀东南飞》中的“信”,余冠英先生在《汉魏六朝诗选》中,解释为“派来的使者,这里指媒人”,就体现了“信”这个词的社会性,指出了“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确切含义,即其临时意义。

其次,要注意打好基础。王力先生说,中学语文学习非常重要,中学学不好语文到大学去补课,势必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他还说,他7岁就读文言文,念《三字经》《五字经》(即《神童诗》),后来念《四书》《五经》。他认为,不懂得古代汉语,就不能研究现代汉语;不研究现代汉语,就不能把握普通语言学。所谓打基础,就是打好汉语的基础。王力先生还特别强调要学好外语,将外国语言和汉民族语言进行比较,吸收外语的精华,促进汉语的发展。他说他24岁才学英语,27岁才学法语,39岁学习越南语,50岁时才学俄语,1981年到日本访问后,每天听日语广播。通过各种语言的比较,才写出《中国汉语的特点》一文。王力先生的精辟见解和学习语言的实践,无疑是至理名言和宝贵经验。王力先生说,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不是让学生将来成为语言学家,而是通才教育,即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写作能力,起码要能写出自己要说的话,会写信,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学生不会写文章,即使学了很多文学知识、语文知识也没用。

再次,要重视文学作品的学习。王力先生说,中学语文教学重在学习语言,但又不可忽视文学。语言和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王力先生说:“文学是语言的精华。”他在法国留学时,为了维持生活和交学费,翻译了三十多部法国文学著作。阅读、翻译文学作品,积累了不少感性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了外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对于他后来从事语言学,进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研究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写的《诗词格律》一书,既有文学性,又有语言学内容。现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文学作品还不够多,广大中学生由于升学考试、作业负担过重等原因,课外阅读文学作品很少,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对于提高广大中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都是很不利的。他希望改革教材,增加文学作品,希望广大中学生在课外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语言的精华,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郭预衡教授谈如何阅读文学作品







1957年,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郭预衡先生教我们古代文学。他讲课不仅史料丰富,举例典型,而且观点鲜明,以论带史,生动明了,学生都爱听他讲课。我在五年大学期间听他讲课、辅导,受益匪浅。工作以后,还常登门拜访,请教治学之道,尤其是与郭先生谈论如何学习语文,我更是得益甚多。

郭预衡先生认为,对文学作品,不要孤立地去阅读,而是要把作家作品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哲学诸方面去分析,看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分析文学作品时,既要作思想分析,又要作艺术分析。70年代末,郭预衡先生在为北京市西城区中学语文教师所作的学术报告中,以欧阳修《尹师鲁墓志》为例,讲解了如何阅读和分析古典文学作品。他把这篇文章印发给听课的老师,并对作品进行了具体细致、深入浅出的分析,说明这篇文章写得“文简而意深”。他指出欧阳修用推尊孔孟的话来称赞尹师鲁,比较符合他的为人之道和思想特点,他写这篇《墓志》的主要目的不在历数尹师鲁的文学之长、论议之高和才能之美,而在表彰他为人忠义之节,从而使大家明白了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要了解其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而且要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即不仅要注意一篇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还要研究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修养。

他还经常提醒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要以文学史为纲,有计划有重点地阅读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要有一个书目。同时还要阅读一些对文学作品评析的文章,了解评论家对作品的介绍、评价及其观点,把它当做引导自己学习的门径。

80年代初,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学友通力编著了《写作趣谈》一书,请我们的老师郭预衡教授为此书撰写序言。他为提携后生,在百忙中阅读书稿,提出关于写作的精辟见解。他认为,写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作者必须具有真情实感,不能说假话。古今中外的好文章好作品都是讲真话的。只有真言语,才有真价值。在古代,屈原的《离骚》之所以好,首先是作者的感情真挚,发自肺腑。陶潜的诗文之所以好,也主要是作者的感情淳朴,不假雕饰。在现代,鲁迅的文章之所以好,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他讲真话。与此相反,古今中外凡是不讲真话的作品,人们总是厌弃的。晋朝有个潘岳,字安仁,写过一篇《闲居赋》,说自己“绝意于宠荣之事”,就是说,不想做官,而要“逍遥自得”。但是,考其生平,却曾路逢达官贵人,望尘而拜。所谓言为“心声”,书为“心画”,其实不尽可信。潘岳虽在文章里自命清高,实际上面对达官贵人则卑躬屈膝。这样的文章写得再“好”,也是没有价值的。

郭预衡教授还谈到,行文必须严肃认真,做到“文不苟作”。清人顾炎武曾说:“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有裨于后代”。他严于律己,“平生不作无益之文”。他的一部名著《日知录》写得好的原因之一是行文不苟。古今中外伟大的作家,都有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这与他们的思想修养有关。

郭预衡先生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他严谨治学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为他成千上万的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而今,年近八旬的郭先生,每天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其专著有《古代文学探讨集》《历史散文丛谈》《专门与博识》《中国散文史》等;主编了《中国历代散文选》《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郭预衡先生身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的为人、著述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朱绍禹教授谈作文应注意的问题







最近,我利用昆明语文教学研讨会的间隙,采访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东北师大教授、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朱先生已是74岁的老人,但他精神矍铄,高兴地接待了我。

问:朱先生,根据您的经验,您看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答:这是个老话题,但我看,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从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是观察生活,积累体验;二是多阅读书刊,学会表达。接下来才是动笔作文。大家都有切身体会,要想写好作文,单是靠每学期写的那几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随时随地学写作。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主要是伴随阅读动笔写作。

问:朱先生能否专就在阅读中写作这一问题给同学们指指路?

答:可以。老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总结他自己的读书体会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其实,这既是读书的秘诀,也是写作的秘诀。同学们的写作经历大概都可证实,没有哪个人只是靠每隔两周才一次的作文课学会作文的。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伴随阅读勤奋动笔。那么在阅读课中都有哪些场合适合动笔呢?除了随手标记课文要点,勾画重点词句,或用问号标明疑问之外,更主要的是:记下老师的讲解和同学发言的要点;抄写课文和摘录课文的重要词语;记下疑难问题和写出感想;照抄或有选择地做老师板书的笔记,把它看做是自觉的文字作业。板书内容向来都是教学的要点,如果能认真地做笔记,那么对学习内容既可以起到归纳线索的作用,又可达到练习写作的目的。眼睁睁地看着板书而不动笔,意识不到它同自己理解课文和增长写作能力的关系,那是很可惜的。如果能坚持板书→思考→笔记这一学习流程进行学习,天长日久,就会明显地感受到它的好处。

还要意识到抄写课文,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措施。诗、词的全部和小说的精彩片断,都值得抄写。甚至有的诗、词可以抄写几遍。一字字、一行行地抄写,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和记忆课文,这既有利于练字,也是在学习写作文。抄写课文虽然要占用一定时间,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它对熟记课文和培养作文能力的好处实在太大了。

写阅读笔记,是阅读中和阅读后练习写作的又一种有效的途径。读书笔记包括在课文旁边标明课文要点提出疑问,写下评语,也包括写读后感。前三项,虽然可能只是几组词语,一两个句子或一小段话,但它对梳理思想、提炼语言的作用很大,不可小看。等到有很多的话可说,能够写出一篇感想文章时,那就是有了收获。读书笔记应该每读一篇课文都做,要养成习惯,这样坚持下去很快就会见功效。

同学们如果在阅读课上能不断地注意抄写板书,抄录课文,写阅读笔记,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书面作业,那么就会在语言上、构思上为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待到作文课上拿起笔来写文章时,就会乐于而不是害怕写作文了。

问:您能再针对作文的过程提一点值得注意的问题吗?

答:作文的过程,从观察生活、积累材料到立意、选材、布局、运用语言等,可以说每个阶段都很重要。这里只谈在学校写作文时常被忽视的两个重要阶段。

一是在作文的最后阶段,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价,养成自我评文章的习惯。在这里,我要向同学们建议:你不仅要学习写作文,同时还要学习评作文,特别要学会评自己的作文。在阅读课上,老师引导同学们评价课文,是在学习评价作家的文章;在作文总结课上,老师引导同学们评价优秀作文,是在评别人的文章,即使那篇作文是自己的,也是由别人作评。而我们最需要的是自己能评价自己的作文,因为这会使你的作文水平提高得更快。写作文的甘苦我们都体会到了,可评自己作文的甘苦你也许体会不多。而具有评价自己作文的甘苦,几乎和具有写作文的甘苦一样重要。如果你两个甘苦都有了,你的作文就没有不进步的道理。

再一个重要而易被疏漏的作文过程,是懒于自己动手修改,缺少自我完善的程序。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向是同学写作文,教师改作文,事情似乎就应该这样。但是同学们应该认识到,自己只做不改,这正是作文水平提高不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自己动手修改,才能更促进思考,才更易发现长处和短处,感受到的作文甘苦也会更强烈。文不厌改,越改毛病会越少,长处就会越多。我们都知道,作家的文章是改出来的,那么同学们的文章自然也应该是自己改出来的。当然,作家的改可看做是高级加工,而同学们的改则是一种低水平的练习。修改的做法可以是先重读,依据觉察到的问题,作上标记,然后进行修改。这里还要注意到重读的作用,要求先默读后随之朗读。默读,可以思考、斟酌;朗读,可以立即觉察出不当、不顺的地方。

采访结束了,我想,如果同学们能够真正领会朱先生讲解的内容,并认真去做,那么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王均教授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于2000年10月31日经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历史上关于语言文字的第一部专门法律,它体现了国家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开始走上法治轨道。日前,就语言文字法与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关系问题,我采访了著名语言学家王均教授。

王均先生说,在刚跨入新世纪之时,公布并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我国语文界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大事。我国是法制社会,用法律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有利于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地区间、民族间的交流,有利于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王均先生说,语言文字立法,目的是引起人们的重视,推动语言文字规范化,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语言文字立法是大众的要求,是国内众多有识之士的共同要求。它不以惩办人和为难人为手段,而是以立法形式引导全国人民向一个共同方向前进。

王均先生说,语言文字是基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在信息社会、网络化时代,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只有准确地表达思想,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汉语文教材,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第十八条规定:“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王均先生说,学校教育要在宣传、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过去,小学学习普通话和汉语拼音,强调说话要准确。到了中学,由于更多地强调了知识,就不大重视普通话和汉语拼音,到大学就更不重视了。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扭转,中学应该继续重视,大学更要提高,要使规范化的要求继续下去。

王均先生还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谈如何学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人的语言行为、对话表达,常常反映一个群体的文化修养。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当把语言美作为文明素养的一个方面,一个窗口,作为行为的准则。我们要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其他科学知识,都有重要的作用。

王均先生说,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提倡普通话,但并不是要消灭方言。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在广播、电视、讲演等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要说普通话,方言要服从于普通话。当然,在家庭等非正式场合与亲朋交谈时,如果认为用方言更亲切一些,那就仍然可以使用方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汉语是各民族的通用语。我国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各民族都有充分的自由去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而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是为了各民族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爱国主义也体现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这也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为了进一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加强两个文明建设,应该在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的同时,重视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

王均先生针对社会上写错别字、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的情况,强调中小学生阶段就要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不要到大学再补课。大学上公共语文课是无可奈何之举,也是一种浪费。大学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王均先生是国家语委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他身兼数职,肩负着繁重的科研任务,在百忙中接受采访,并在谈话中对广大中小学生寄予厚望,实在令人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苏培成教授谈中国语文现代化







最近,在“张志公语文教材教师培训会”期间,我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苏培成先生相遇,顺便请他谈谈“中国语文现代化”问题。现整理如下,以飨广大中学生读者。

一、现代化和语文现代化。在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创造的现代生产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的新历史时期。实现现代化包括三个层次的变革:1?物质生产的现代化;2?社会制度的现代化;3?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伴随着整个现代化的进程,还有一件不应该被忽略的大事就是语文现代化。语文现代化就是现代化时期,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而进行的语文改革,主要是指语文生活的改革。与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一样,语文现代化是现代语文发展的总趋势。

语文现代化不是某一两个国家的特有的现象,而是世界性的。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实现了语文现代化,包括普及国语、简化汉字、假名字母成为正式文字、开展日文罗马字运动、用拼音转换法输入汉字等。印度在二战后规定十四种官方语言,其中的印度语、梵文和乌尔都语是不限定流通范围的语言,其余十一种是各邦的官方语言。而英语是前宗主国语言,虽然在宪法上没有地位,可事实上是联邦的主要官方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印度语文,正在向“求同存异”的发展道路前进。

中国的语文现代化在五六十年代也叫文字改革,两个名称实质一样,不过语文现代化突出了语文改革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关系,而且指明语文改革包括语言和文字、口语和书面语。

二、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兴起。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动地走上了艰难的现代化道路。1892年福建同安人卢戆章发表《一目了然初阶》,揭开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序幕。从那时到现在,一百多年未曾中断,中国语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三、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巨大成就。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语文生活十分落后:说的是方言,写的是文言,汉字繁难,文盲众多。今天,这种状况有了根本的改变:说的是普通话,写的是现代白话文,汉字经过简化和整理,繁难的程度有所降低,同时有了辅助汉字的汉语拼音。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语文现代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语言的共同化。汉民族的共同语,明清时期叫官话、民国时期叫国语、人民共和国时期叫普通话。普通话有明确的科学含义,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推广普通话是普及教育、发展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2.文体的口语化。文言文严重脱离口语,难学难用,而且束缚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要求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取得了成功,实现了言和文的基本一致。近一百多年来,白话文有了很大的发展,词汇丰富,表现力很强,文人们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优美的文学作品。

3.文字的简易化。汉字字数繁多,结构复杂。一百多年来改革汉字的呼声从未间断。近五十年来,国家对汉字进行了大规模的简化和整理,初步实现了汉字的简易化。汉字的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4.表音的字母化。汉字本身缺少完备的表音系统,给认读汉字带来很大的困难。1913年制订了注音字母,1928年公布了国语罗马字,1931年产生了拉丁化新文字,1958年制订了汉语拼音方案,实现了表音字母化。汉语拼音方案使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采用音素化的音节结构来拼写北京语音的语音系统。汉语拼音可以给汉字注音,帮助教学普通话,还可以在汉字不便使用和不能使用的地方发挥作用。

除了这四个方面,还有中文信息处理和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也属于语文现代化的范围。

四、中文的信息化网络化方兴未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由于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使得中文信息处理遇到了障碍。70年代以来,经过艰苦的努力,取得了进展。目前汉字的输入、输出、存储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种应用软件不断更新,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我们的语文生活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

五、语文教学的改革。封建时代的语文教育是为封建统治培养人才的。特点是:教材是文言文,排斥白话文;核心是写文章,目的是应试;强调死记硬背,忽视语文知识的教学;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中国建立以来,语文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培养新中国的建设者作出了贡献。主要的成绩有:把“国文”“国语”改名为“语文”,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以白话文为主,适当学习文言文;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努力做到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

六、迎接21世纪的挑战。21世纪的人类生活有两个重要因素就是国际化和高科技。为迎接21世纪的新挑战,中国的语文现代化要提出对策。

第一,要巩固并发扬中国语文现代化取得的成果,反对语文生活中的复古倾向。当前语文生活里的复古倾向表现在:鼓吹方言优越感,抵制学习普通话;抬高文言文,贬低白话文;大刮繁体风,反对简化字;宣传拼音有害论,极力排斥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中一味复古,以为古代语文教学一切都好,一切都可以照搬。开倒车没有前途,祸国殃民。

第二,要积极探讨中国语文现代化的新发展。有的学者已经提出来要采用双语双文制。双语制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普通话和方言双语,另一层是汉语和英语双语。双文制就是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实现汉字和汉语拼音的双文制。

中国语文现代化内涵丰富,涉及面很广。因时间关系,只能谈些与广大中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对大家的学习会有所帮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严文井谈自学语文







严文井是广大青少年所熟悉的现代作家和儿童文学家。他出版了散文集《山寺暮》、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童话《蚯蚓和蜜蜂的故事》(荣获全国儿童文学奖),还有小说《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童话《小溪流的歌》。1982年出版《严文井童话寓言集》,1985年出版《严文井散文选》,大多数中学生可能读过严文井的童话和散文。

前些年,笔者在田增科老师的引荐下拜访过严文井先生,请他就中小学生如何学习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严文井先生说,提倡重视学习语文是对的。不管是工人、农民,还是科学家、各方面的专家,都需要学好用好语文。没有语文不行的哲学家、科学家、作家和国家领导人。各行各业的人起码都要把语文弄清楚。思维能力薄弱的人,数理化和外语也不好,语文则有利于锻炼人的思维能力。

严文井先生没有上过大学,却是一位著名的作家,1953年起先后担任《人民文学》主编、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其中的奥秘就是他长期坚持自学。他在《谈读书》一文中说:“当我明白了自己读书非常少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原载1983年1月13日《语文报》第31号)他越学越不满足,并把不满足作为继续学习的推动力。他还告诫广大中学生,不要满足于课本,因为教科书不过是古往今来的各种书籍当中的一小部分,不能被它们捆住手脚。他说,书籍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即使你没有上过任何学校,只要你愿意去求教,它们都不会拒绝。

严文井先生强调要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当有人问他对动物的研究与童话创作的关系时,他说,他从小就对动物感兴趣。童话作家一定要把动物当作角色的话,应该喜欢动物,观察动物。他的同院邻居养了一只猴子,他每天仔细观察它的表情,听它的声音,发现人类的许多行为来源于猴子,猴子也会笑,会哭,会骂人,会记恨,会捣乱。与其说他是在研究动物,不如说他是在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和感情。当有人问严文井先生在《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中写唐小西的影子的用意时,他说:“我的确想惩罚唐小西一下。……影子令唐小西感到有些讨厌。写完了以后我才觉得这个影子也可以讲是一种不好的‘影响’,更重要的他也是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是严文井长期观察、分析一个小孩,抓住贪玩是他形影不离的东西,才塑造了“影子”这个“人物”。

严文井先生认为,学习语文要锻炼思维能力和恰当表达的能力,不要死记硬背哪部书的作者是谁,死记语法等语文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查阅工具书。他不仅这样说,还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曾到过许多地方、许多单位,多次回答记者、编者的提问,而且对答如流。例如他回答《花地》编者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①我最珍贵的品德:敢于面对现实,承认事实。②我最厌恶的是:伪善。③我对幸福的理解:一个一个疑问相继得到解答。④我对不幸的理解:以谬误为真理。⑤我的座右铭:尽力认识各种局限性。⑥我最喜爱的事:修改自己没写好的文章。⑦我的主要特点:不要人的怜悯,不指望上帝赐给好运气。⑧我写作之余的爱好:听音乐。⑨我喜爱的诗人:李白。我喜爱的散文家:鲁迅。我喜爱的小说家:契诃夫。我对文学的追求:反对成见与偏见,尽可能地跟说谎、废话唱反调。我写作的习惯:与疲乏搏斗,浪费许多稿纸。我对文学青年的期望:不崇拜权威,不走捷径,不怕寂寞,不急于成名。有了稿费要领取,但不能把作品当商品。”(《严文井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第179页~180页)。我们在拜访严文井先生时,他还没有搬进新的楼房,他在陈旧的平房里多次接待外宾。当外宾问他,老舍写的《骆驼祥子》里的那些低矮破旧的平房在北京还有吗?他说:解放以后,北京市建起了不少高楼大厦,改造了不少危房。当年祥子住的那样的平房不多了,寒舍就是其中的一处。严先生回答十分得体,不亢不卑,既反映了解放后的变化,又说明了还不能全部改变。当我们问他,许多作家都早已住进宽敞漂亮的楼房,您为什么还没有搬进新居?他幽默地说,谁让我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呢?他的回答表明了他的高风亮节。

严文井说,他从小就喜欢写作,17岁就开始发表文章,沈从文告诉他文章“应该自己多修改”,此后他就在不断修改中写作,养成了反复修改自己作品的习惯。他的写作动机主要是想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真正感受到的和真正意识到的东西。他创作童话、寓言、散文等文学作品,不喜欢雷同,并不断追求新的立意、新的结构、新的语言、新的风格。

同学们,我建议大家读些严文井的文学作品,你们一定会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学到做人、读书、写作等方面的经验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0: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