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余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10: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o 创设情境、由鲜明意象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
? 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 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
第二环节:
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1、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
2、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 以“摘苹果”、“抓阄认字”、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
o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
o 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发明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要求默读时找出有关段落,画出关键词语。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 想法 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o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
o 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
(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2)体会比喻句的妙用。这个训练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a、b句子的不同点,体会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A:对方的矛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进攻得非常激烈,发明家才会感到“难以招架”、“紧张危急”,才会产生发明坦克的想法。
  在这里,结合对比喻句的体会,理解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5、 让学生思考比喻词替换及用法,懂得替换了比喻词,比喻句的意思不变。(这个练习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的习题进行训练。)
“对方的矛雨点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6、读书作画,理解发明家想法。
  学生边读书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坦克的样子,注意画出坦克既能攻又能守的特点,结合作画,指导学生说说矛和盾与坦克有什么联系,或议一议发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 学习第五节,理解内容,记忆词语。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一下理解、记忆词语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诸如“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 学生读了课文后,想想哪句话对自己的启发最大?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更深化理解课文的中心)
第四环节:
? 拓展思路,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o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或课外查阅到的知识举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也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最后一题“互动天地”进行说明。
o 质疑:让学生指出课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o 解释: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第五环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
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10: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6《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变化,步子和步数变化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10: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7《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9课:陶罐和铁罐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勾画出不懂的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名读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3.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介绍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各在哪些自然段。
    4.学生讨论后明确:
     (1)铁罐看不起陶罐(1~9)。
     (2)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10~17)。
  (三)精读课文
    1.自读1~9段,思考:铁罐看不起陶罐,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对比,陶罐是怎样的态度,试着把你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课文体现出来。
    2.再读10~17段,请用简单的字和词语概括出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
    3.学生自学,组织讨论,全班交流,此时,教师恰当点、拨、抓重点词语和感情朗读,体会铁罐的狂妄自大,陶罐的宽厚谦虚。
  (四)品味含义
    1.说一说,你喜欢铁罐还是陶罐,为什么?
    2.你想对铁罐(或陶罐)说些什么?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重编故事
     重新编一个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故事,编之前,一定想好,你要表达什么意思围绕这个意思去选材。

  (六)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8《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时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
   3、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 教学重点: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脚和腿的前后不同的态度。
  三、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读提示语。
   2、在茂密的丛林中,住着许多动物,有狮子,有鹿。
   3、看到这两种动物,联想到什么?狮子的凶猛,鹿的美丽,不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童话故事《狮子和鹿》却要告诉我们一个新的道理,是什么呢?下面就看谁的读书本领强,能够自己读懂课文,领悟这个道理了。
  二、 自学课文,体会内容:
   1、 大声读课文,找出两个多音字。
   2、 四人小组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 交流:一开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堪的腿,当狮子扑来时,鹿有力的长腿帮助他死里逃生,而美丽的角却险些丧了命。
  三、 了解课文内容:
   1、 一开始,鹿觉得自己的角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欣赏、多么)
   2、 填上合适的词语:()的身段()的角
   3、 有感情的朗读。读出鹿的得意洋洋。
   4、 鹿的腿呢?(难堪)从哪里看出来?(抱怨)
   5、 抱怨是什么意思?(埋怨)埋怨不光有语言的埋怨,还有神态的抱怨。找一找表示神态的词语。
   6、 读出抱怨的神态和语气。
   7、 后来呢?继续读课文。
   8、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六,七段课文
   9、 全班交流。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你是从哪里得出这个体会的?鼓励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四、 延伸拓展
    .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可以摘抄课文的好词佳句,可以有感情朗读课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10: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②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③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④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
   ⑤读成语故事,联系本组教材的专题,使学生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课前准备
   ①学生搜集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②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搜集自己喜爱的动物图片与资料。
   ③写有“日积月累”里内容的小黑板。
   ④教师准备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的资料制成课件。
   ⑤教师准备“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最佳表达奖”的奖状。
   ⑥教师准备一本孙幼军写的《小猪唏哩呼噜》的书。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事例导入,引出话题。
  a.课件展示事例。
  ◆要剪一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有同学想到用圆规画圆,把贺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专用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具的“缺点”往往是大家主攻的目标,但在不同使用场合,有些缺点有可能成为“优点”。德国一工厂生产的一种纸因严重化水无法使用,按常规只能打浆返工。有个工程师考虑到化水原因是吸水性太强,能否专门用这种纸来吸水呢?经过进一步“扩大缺点”制成了专用吸水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增加了工厂收益。像这种“缺点逆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
  ◆一般的门锁锁舌有斜口,这样关门比较方便,但如果朝门缝中塞入硬片等却容易把门撬开,防盗功能差,有个同学发明了“简易防盗锁”把门框上锁孔内侧焊个斜片,而锁舌却改成方形,这样从结构上与原锁反转,关门照样方便,但由外往里撬门,由于锁舌是方形的就不易被撬开了,从而使防盗性能大大增加。
  b.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c.教师小结,引出话题。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同学在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大家仔细想一想,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在小组里把问题提出来,请组长做好记录。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讨论可以怎样改进,然后推举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大家在讨论时要畅所欲言,尽量从不同角度想办法。最后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
  ②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每组学生的合作情况,随机给予点拨指导。
  ③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通顺、连贯。说的同学要大方自然,口齿清楚。听的同学要专心致志,能提出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
  ④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颁发奖状。

                 第二、三课时 习作
  ①交流故事,激发兴趣。
   a.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课前我们请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童话故事。请你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简要地说说大概,然后选出最有趣的故事在全班讲。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d.教师挑选《小猪唏哩呼噜》书里的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
  ②点拨角度,开阔思路。
   a.教师结合同学交流的故事及《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加以点拨。看作者抓住了这种动物的什么特点展开想象的,拓展学生思路。 
   b.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动物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
  ③选择动物,编写故事。
   a.学生选择几种动物做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b.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
  ④交流展示,互相学习。
   学生把自己写好的故事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并能根据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教师和学生玩“对相反词”游戏。教师说:“我说黑。”学生回答:“我说白。”……
   ②教师出示小黑板:傲慢—谦虚 懦弱—勇敢 丑陋—美丽 愚蠢—聪明
   ③学生小声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④同座讨论从这两行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发现上下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
   ⑤延伸拓展。请学生再说一些意思相反的词。
  读读背背
   ①教师出示写有“读读背背”的小黑板,明确题目要求,看谁能很快地背下这些句子。
   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背背这些句子。同座可以互相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口令”似的读读背背,如,一个人背“千里之行”,另一个背“始于足下”。
   ③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习可以自由选择汇报形式,可以独自背,可以与人合作背。
   ④集体读、背。
  连连认认
   ①教师板书学生已经认识的字:竹、说、海、木、书、怒、女、子。请学生读一读,组组词。
   ②教师板书拼音,请学生读读词。
   ③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这些字可以和生字中的哪个字连成词呢?
   ④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些词语,再找一找合适的字,连一连线。同座可以互相帮助。
   ⑤全班交流。请学生上黑板连一连线,再请学生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词语。
   ⑥教师出示生字,用多种形式请学生认读。

                 第五课时
  成语故事
   ①教师有声有色地讲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个故事。
   ③请学生自己画画简笔画来想一想:那个人最后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
   ④全班交流。先读一读这个故事,再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
   ⑤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
   ⑥教师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别的成语故事,课后还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10: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9《掌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
    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揭题,初读课文。
   2.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小朋友们,有人给你鼓过掌吗?因为什么给你鼓掌?得到别人掌声你的心情怎样?你为别人鼓过掌吗?为什么给别人鼓掌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
    (板书:15 掌声)
   3.读了课题,你能提出问题吗?(谁鼓掌?这掌声是给谁的?为什么给她掌声?她得到掌声后心情怎样,又是怎样做的?)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们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认真地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的生字表。
   2.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课文后的生字,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反馈检查。重点读准下列字:翘舌音“镇”“骤”“持”“束”“述”,平舌音“残”。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的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小朋友们再读一读生字并记住它。
     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4.看一看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你会不会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时候愿意持久结束
     残疾犹豫讲述镇定
     礼貌骤然间身处困境
     舞蹈慢吞吞
   5.生字、词语我们都会读了,请大家再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反馈检查。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6.课文我们已经会读了,现在请小朋友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7.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自己通过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些词语。
   8.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读准了生字、词语的读音,课文也读得正确、流利了。大家还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的意思。大家学得很主动,收获也很大。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不仅要读懂课文,还要练习读出感情来。
  三.描红生字
   1.认读书后要描红的生字。
   2.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时候愿意轮流情绪慢吞吞
    持久讲述结束然后骤然间
  二.精读课文
   1.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英神态、动作变化的句子。
   2.分小组讨论:从这些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3.反馈交流,指导朗读。
    (1)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的坐在教室的一角。
     指导学生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小英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小英因为身有残疾非常自卑。
     练习朗读体会小英自卑的心理。
    (2)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起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讨论: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练习朗读,体会小英自卑的心理。
    (3)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的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讨论让学生明白:“犹豫”、“慢吞吞”是小英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眼圈儿红了”,是小英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练习朗读体会小英复杂的心理变化。
    (4)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讨论让学生明白:同学们的掌声是小英感到大家的关心和鼓励,她感动得流泪了。
     练习朗读体会小英感激的心情。
    (5)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讨论让学生明白:小英深鞠一躬是感谢同学们在一次的热情鼓励。
     练习朗读。
    (6)她不再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联系小英来信中的话交流讨论:小英为什么回有这些变化?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小英从同学们的掌声中获取了动力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她很珍惜同学们的掌声。
     练习朗读。
   4.有感情的朗读的第1~6自然段,说说从小英的变化中,你想到了什么。
   5.显示最后一段,读一读再讨论: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引导学生理解“身处困境”,小英怎样珍惜掌声的,这里的“掌声”只是指鼓掌吗?
  三.总结课文
   1.读课文
   2.教师总结:《掌声》这篇课文,通过身患残疾而自卑忧郁的小英在同学们的掌声里上台演讲,在同学们掌声激励下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四.作业
    完成《习字册》上的书写练习。

  板书设计:
                15 掌声
             默默地
             把头低了下去自卑
             眼圈儿红了
             泪水流了下来感激
             深深地鞠了一躬
             交谈游戏跳舞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要珍惜别人的掌声要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10: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30《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进行的一次意外危险时刻的心理测试实验。实验的成功反映了三个学生懂得要团结,要心中有他人的好品质。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部分(第1自然段):讲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要在三个学生中做个游戏。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讲实验取得成功的过程。在这部分先讲实验前的准备,取出实验用品;再讲教育家向三个接受实验的学生说清实验的程序和要求;最后讲实验取得成功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7—11自然段):讲教育家了解实验成功的原因,为小学生的优秀品德使他的实验第一次成功而万分激动。
  1.读课文,知道教育家给小学生做了个什么实验。
  2.明白实验成功的原因,并从中受到要心中有他人的教育。

                第一课时

  一、实验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做…次实验。
   2.请上三位学生。教师介绍实验的用品、程序和要求。
   3.实验结果。(三位学生争着往外拉铅锤,把瓶子弄倒了。)
   4.同样的实验,课文小的三位学生就获得了成功。你们想了解他们是怎么做的?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吗?
   5.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想教育家做了———个怎样的实验。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系(着绳子不假()思索
   2.理解词语。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激动:(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
    顺利:在事物的发展或工作的进行中没有或很少遇到困难。
   3.说说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
     (“这个瓶子是一口井”,“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实际上可以说是一次当你面临意外危险时刻时的心理测试实验。)
  四、再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指导阅读第二至六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思考:这次实验是具体怎样进行。
   2.从课文中画出写实验用品、程序和要求的语句,出声读一读。
  二、指导阅读第七至十一自然段。
   1.这次实验的结果是获得了成功。他们为什么会获得成功?
   2.从全文中找相关语句,分析体会。
    (1)一位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思考讨论:她为什么这么说?她当时怎么想的?
      (从“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这句话分析。如果我们三个人都争着往外拉铅锤,产生的结果只能是都堵在瓶口或者把瓶子弄倒,谁也脱离不了危险。如果一个一个地提,让他俩先上,我最后上,我们就能顺利地脱离危险。)
    (2)“三”字刚出口,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
      (团结协作,紧密配合。)
    (3)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思考讨论:从这个“先”字,你体会出了什么?
      (先人后己。在危险时刻,心中想着别人。)
   3.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分组讨论。讨论的结果不要强求一致,只要合情合理就可以。
     (在危险时刻心中有他人;在危险时刻相互关心,团结一致;比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4.这位教育家为什么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
    (一方面:这个实验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把瓶子弄倒了。今天,这个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另一方面:为学生心里有他人的优秀品德而激动。)
  三、从这个实验中,你想到些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要心里多想着别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17: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