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余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09: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7《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2)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儿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语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完整地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第二课时
  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用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1)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2)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电脑多媒体课件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述。
  (3)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读后讨论:
  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巨大价值。愿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09: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7《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09: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习作内容: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的一件事,写个片断。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2.熟练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并初步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
  作前准备
    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课,开展“我来夸夸他(她)”的活动。事先有意让学生回忆和收集童年生活中自己熟悉、喜欢的人物特点的材料,然后通过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丰富素材,让作文和生活紧密联系,为习作作好准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前天,我们在《思品与社会》课中举行“我来夸夸他(她)的活动”,了解很多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人的特点。他们个性不同,有的热心助人,爱管“闲事”;有的天真顽皮,活泼可爱;还有的倔强,爱哭、爱闹;有的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有的勇敢正直;有的勤劳简朴;有的幽默风趣……今天,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机会,写篇文章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二、交代任务,选材构思
    1.出示要求
  ◎写小伙伴的一个特点;
  ◎用一件事来写;
  ◎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要能体现人物的特点。
    写的人是你身边的人,选择其中一件事来写,这件事必须真实,不能凭空捏造,这件事要能反映人物的特点,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2.小组讨论
  ◎想写谁?让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准备选择什么事例?
    3.大组交流
    ◎教师随学生回答相应作评议和引导,有的学生不能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可以帮助孩子归纳,也可以板书学生所说的特点。
  ◎如何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事情地起因,经过,结果。在写人物时要多写神情、动作、语言、心里描写。要大胆地想象。
    三、提供范例,打开思路
    1.朗读学生地的优秀日记《我的爸爸》
    让学生边看听思考:
    ①写谁?人物有什么特点?
    ②什么事表现了这一特点和品质?
    ③哪些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来这一特点?
    2.交流归纳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1、根据刚才的学习讨论,大家可以更好地条理自己的“构思”。题目自拟,但要认真给自己的作文起个题目,老师也提供一些题目,但仅供参考。(《他使全校轰动》《我心中的偶像》《任性的表妹》)
  2、动草起笔。教师巡回指导。
  五、修改誊写。
  1、写好后自行修改。
  2、教师面批后,誊写习作。

                     第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佳作。
    评议,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二、修改问题较多的习作1篇。
  1、投影展示习作。
  2、评议:
  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如:格式、标点、词语的运用、句子是否通顺、选择的事例是否典型、事情的叙述是否清楚……
  三、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誊写1遍。

  课后分析:
  三年级时习作的起始阶段,其重要性可见非同一般。所以在教学之前举行了“我来夸一夸”时为了降低孩子写作的难度,在教学中学生的日记作为范例,可以增添孩子写作的兴趣,也使孩子除却对作文对惧怕心理,还可以让孩子撰写作文时“有路可寻”。从孩子对作文反馈来讲,学生能简单把事情叙述清楚,但写得生动的为数不多,特别是习作的格式,标点的使用上正确率有待提高。故我十分重视习作的讲评,批改讲评之后再让孩子把作文修改撰写,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万事开头难”之后定会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09: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09: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10《风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满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之情;
(2)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1、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①1925年左右中外社会状况
②鲁迅其人其作品其思想
2、查字典,落实生字词的音和义
3、读课文,了解大意
(这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目标:能运用和检索多种工具书,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
(二)情景导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风筝》诗,把阳春季节儿童在草地上争相放风筝的情形写得活泼可爱,读来令人欣喜。可是,看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
(三)整体感知
师生在舒特曼《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朗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产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合作探究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或个别回答,或集体讨论,或分组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力求掀起探讨的热潮,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1、“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
老师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分解,步骤如下:
① 如果你有弟弟会采取这种方法吗?为什么?
② 如果你是弟弟会采取什么行为?为什么?
③ 为什么哥哥会这么做?
④ 为什么弟弟没有反抗?
⑤ 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3、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1题意在检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效果。2题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观。3题要让学生学习鲁迅知错就改的可贵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的人文教育观。4题体现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点,也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特征。)
(五)加深感悟
1.学生自选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自由诵读,进一步深切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师:自由朗读第3、4段,说说小兄弟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说明他酷爱风筝。
生:“惊呼”、“跳跃”说明他天真活泼。
师:这里还可以看出他热切向往放风筝。
生:“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害怕兄长,软弱,胆小。
生:他做蝴蝶风筝说明他心灵手巧。
生:“多病,瘦得不堪”说明小弟体弱多病。
师:“体弱多病”该怎么办?
生:该多照顾。
生:该多锻练,比如说去放风筝。我爸爸是医生,他说多参加户外活动,能提高抵抗力,对健康有益。
师:大家说得好极了,谁能总结一下小弟的形象特点?
生:天真、活泼、聪明、瘦弱。
生:可爱,又可怜。
师:为什么说可怜?
生:他身体不好。
生:我觉得最可怜的是他痴迷风筝,却只能“呆看着”,而且“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却被哥哥残暴地毁掉了。
师:说得真精彩,文章越是把小弟写得可怜,就越反衬了“我”感情重负的力量。那“我”在这部分里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古板,连看风筝都认为“可鄙”。
生:粗暴、野蛮、残酷。
生:非常专制,凶神恶煞。
生:我不同意用这些词,因为作者只希望小弟读书,不玩风筝,他是为小弟好。
师:“我”是风筝的毁坏者,更是精神的虐杀者。因为“我”毁掉的不只是一个风筝,更残酷地扼杀了儿童好玩的天性。虽然“我”的立场是好的,结果却很糟糕,老师说的这些大家同意吗?
生:我也觉得他是好心干了坏事。
师:看来“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真正的“凶手”是谁呢?
生:……
师:那大家讨论一下吧。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或许一经思维碰撞,难题倾刻瓦解。
生:大概是封建思想吧。
师:对,“我”当时也是一个少年,平时受封建思想的熏陶,耳濡目染以至潜移默化,思想受到毒害而不自知,才做出这样的事。因此,“我”也是一名受害者,而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这是时代和历史的悲剧。
2.学生表演看风筝、毁风筝、当面悔过这三个情节,以合作形式多角度解析主题,课件展示结果。
师:大家还有话想对文中的“我”说吗?
生:古人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你有错就改、严于自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这不是你的错,都是社会惹的祸。
生: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因此,他不会怪你的,你就不要一直悲哀下去了。
生:我要把你的事告诉我爸,希望他双休日别老是把我关在家里。
(六)课堂小节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请同学们再次走进《风筝》的世界……(教师播放《风筝》朗读磁带,大屏幕展示山东潍坊风筝节的相关画面)
(七)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课文与《满天的风筝》(课后研讨与练习三)一文所蕴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2、课外阅读鲁迅《野草题辞》,写一篇读书心得。
(本环节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例子,要能引导他们走出课堂,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创意说明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本文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了解课文创作的背景,以便课上交流。
运用多媒体手段激情引趣,以情感角度切入,运用“复线并行”的结构组织教学,“说”、“读”、“演”、“解”,将多种能力的训练渗透其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09: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11《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文朗读录音磁带,《秋日私语》音乐录音带。
   3.根据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绘制成各色秋景图,如枫叶图、菊花图等。

                第一课时
  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
  3.唤起情感: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b、有位朋友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你们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吗?
  3.你们最喜欢哪几段内容?
  
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1.品读第1自然段。
  a、自由朗读:能不能怀着喜欢的感情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b、指名多人次地朗读第1自然段:谁愿意把第1自然段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听?
  c、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悟情感:你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在何处?
  d、指名交流并读出神奇之处。
  e、激发情趣: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2自然段。
  a、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b、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c、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画的景物图片贴到黑板上。
  d、品说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e、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说的那样有趣吗?
  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
  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评点。
  习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拓展练习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喜欢的语句。
  2.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仿照书上某一句式写一句话。(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引述:秋天的雨就象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下面请再读读课文第2.3两个自然段,看看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好吗?
  2.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丰富表象。
  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a、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b、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c、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勾住?
  d、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e、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3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
  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a、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4自然段?
  b、多人次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
  c、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d、语言训练: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_。小喜鹊______,小松鼠_______,小青蛙_______,松柏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总结感受,拓展活动
  1.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用以评促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好这段话。
  2.联系全文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a、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
  b、然后集体交流。
  3.引导学生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先作铺垫。)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生字:梨、菠萝、粮、紧、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09: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12《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是否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其中的哪一种因学生说了拿来体验感悟)(朗读和想象、说话结合)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       ”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课件)
       蟋蟀在唱着“       ”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       ”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       果园里      ……人们的心里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
      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
       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感情朗读。
    扩展,可以欣赏一首写秋的诗歌,送给大家作为礼物。
  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20: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