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8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师经典课堂“冷”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摘要】 名师与名课,是全面推进新课改必然涌现的现象。当下,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孙建锋等大批名师已成为中国小语界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全国性的舞台上演绎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课。但是,名师+名课≠完美无瑕。近几年,小语课堂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课堂情感陷于倾销;资源拓展喧宾夺主;教学语言流于“诗意”;处理教材过于随意;体系打磨关注较少。本文对上述现象阐述几点“冷”思考。

【关键词】 名师课堂   “冷”思考

  

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新的教学流派、课堂风格纷纷涌现。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薛法根等一大批名师,高擎着“诗意语文”、“情智语文”、“主题语文”、“深度语文”等一面面鲜明旗帜,在全国小语界掀起了语文研究的热潮。他们在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大型展示活动中频频作课,其经典名课的精妙构思、亮点处理和精彩迭出的激情演绎、高超手法、巧妙对话,犹如一朵朵芬芳四溢的奇葩,为广大一线教师啧啧称奇,争相仿效。

但是,学习名师们精湛的教学艺术的同时,我们也不能缺失冷静的思考。透过开满鲜花的名师课堂,我们发觉了这么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披文入情,还是情感倾销?

                          ——王崧舟《一夜的工作》例谈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章本是情的产物,语文课堂更是情的课堂。引领学生披文入情,使得师情、生情、文情三情共振,一直是语文教师们探究的热点领域。

但是,情感过分恣肆的课堂,是不是又会使得语文课堂步入“情感高于一切”的轨道,从而遮蔽了一定的理性思考呢?

诗意语文倡导者、著名特级王崧舟老师素为我所敬仰。2004年9月18日,他曾在《小学语文教师》创刊200期纪念大会上作过一个轰动全场的名课:《一夜的工作》。《一夜的工作》是著名诗人何其芳描写自己亲眼所见周恩来总理工作至天明的情景,文章很朴素,字里行间无不勾画了总理生活的清苦和工作的劳苦。课文的时代背景与人物形象离学生的距离较远。

这么一篇平实的文章,王老师浓墨重彩,却演绎出了“华美丰赡”的课堂,课堂流程简记如下:

1、激情导入:播放歌曲《你是这样的人》

2、初读感悟:用一个词概括自己对总理一夜工作的印象

3、聚焦文眼:反复摩诘、品读“极其简单”

4、感悟“劳苦”,想象练笔

5、抒发情思,朗读抒情

6、拓展资料,走近伟人;播放影片,结束全文。

王老师的课感动了全场。学生泣不成声了,语不成句了;教师热泪盈眶了,心潮澎湃了。毫无疑问,这是一堂凝聚了王老师高超教学艺术的好课!

但是,感动过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阵地,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那么这一堂课,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彰显了吗?

很遗憾,我们发现,这堂课的第一主角是王老师。课堂上,最鲜明的印记是始终不衰的教师喷薄的激情,是大段大段流畅精致的过渡语,是直抵灵魂的音乐、画面、语言交织的情感渲染。王老师犹如设下了一张“激情”织就的“天罗地网”,在“网”里,学生很少能冷静地思考,激动和感动始终支配着他们的情绪。

正因如此,在这张“美丽的情网”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是“相对跪着”的。教师密不透风的情感铺排,更多给学生的是独立探究人格和文本审视意识的萎靡;教师步步为营的精巧设计,更多给学生的是自主质疑和主动学习态度的缺失;教师暴风骤雨式的连串排比,更多给学生的是层层逼仄的惊讶和迷离;教师声、色、光、电的精致运用,更多给学生的是艺术欣赏者的沉醉和观望……

诚如课程专家、博士生导师张华教授的现场评价:“王老师是主持人的语言,每个地方都是非常优美、流畅、充满激情的。所以,我在想,假如我们不用这种主持人的语言来上,而是用一种自然的语言,就像我们平时谈话的语言来上课,又会是什么效果?就是说,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究竟是要把它‘做出来’,做得尽善尽美的那么好呢?还是让它自然流畅?”

诚哉斯言。语文课堂需要情,但情感的过于浓重,也许会造成理性的迟钝与缺席。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能如此感动我们?人们又为什么那么爱戴他?文本深层始终闪烁着的一代伟人的人格光芒,也许更需要孩子们超越感动,在自主探究中披文入情,探究学理,生成观点。

反哺文本,还是喧宾夺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师经典课堂“冷”思考

——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例谈

“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要拓宽语文课程的资源”——随着《课标》精神的深入人心,课堂学习资源的拓展也日益加重。这是好事。它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打开了通向大千世界的一扇扇天窗。但是,我认为本末不能倒置。课堂学习资源的开掘与引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反哺文本”这一最终目标服务的,拓展资源是为了补充课文,丰厚主题,说到底,它是以课文为内核向外进行的学习辐射。

但当下,课堂拓展过度的现象也不在少数。

《圆明园的毁灭》曾是著名特级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课改理念下的一课名作。课文不长,冼白凝炼,描述了圆明园的珍奇绝伦与轰然被毁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然而,窦老师的这个课堂却让人堪觉沉重。原因一当然是由于文章的主旨、背景,原因二却因为窦老师大量拓展课外资料,课堂显得拥挤、繁杂。仅拓展的文字材料,罗列起来就有众多:

哀圆明园被毁的小诗(诵读两次);

圆明园内二十多处景观全名(齐读一次);

维克多·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莱上尉的长信(贯穿全堂,时时回读);

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两大段文字描写(各指生读一次);

李大钊的悲愤绝句(生读多次);

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原因、背景、事件(指读、轮读)……

这些拓展,虽然大气丰厚,充分彰显了窦老师“主题教学”的先进理念,但基于学情,如此多的拓展(其中还有许多冷僻生涩的深奥言辞),在短短的八十分钟,全部进驻课堂,五年级的学生能消化吗?而且,拓展过量,课文感悟就成了蜻蜓点水,探究品读也是匆匆走马。这样的拓展,非但没有起到反哺文本、夯实课堂之功效,反而显得喧宾夺主,学生学起来——累。

诗意栖居,还是雾里看花?

                                  ——孙建锋《白鹭》例谈

荷尔德林有句名诗常为人们引用:“人充满劳绩,但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课堂的诗意和诗情,从中国的“诗教”一脉相承,又在荷尔德林处得到了例证。

但,苏霍姆林斯基又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在课堂上,真正的高潮应当是这样的时刻——教师完全用平常语气和学生说话。”

我并不认为“诗意栖居”和“平常语气”是对立的,但假如为了让课堂显得不那么“平常”而刻意采用“诗意”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我想,这也许是对诗意的一种曲解。

以广东名师孙建锋的名课《白鹭》为证: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孙老师远道而来,就是来看你们——常熟实验小学孩子们美丽的眼睛的,因为所有美丽的东西都会在你们美丽的眼睛里。”

——有师自远道而来,不亦乐乎?然“美丽的眼睛”、“美丽的东西”是不是一段让孩子们懵懂的开场白呢?

“好长的一篇文章,我们把它读成了两句话,这就是把课文读‘短’了;这两句话里还有两个词‘精巧’‘韵味无穷’,这就是把课文读‘准’了。”

——第一次初读全文后就概括得出把课文读“短”和读“准”的方法,这是解释给台下就坐的教师们听,还是告诉孩子们一个他们尚不理解的规律?

“天堂里的女人就是心灵手巧,连她的孩子都是这样心灵口巧!”

——常熟的女人好幸福!但,“妈妈”的名号被“天堂里的女人”所取代,孩子们能意会否?

“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嵌在眼里、嵌在心里、嵌在记忆里,那就让我们来一读再读、一品再品、一背再背。”

——为何不直截了当说:这么美的文字值得好好积累?

“你的回答很有男人味,长大后你一定是个喜爱思乡的男人,和我一样!”

——男人味是什么味?“男人味”与“喜爱思乡”又存在什么严密的逻辑关系?

“上帝也有美中不足的,白鹭不会唱歌,维纳斯不会说话,但他们都是美的天使、美的精灵、美的化身,让我们用心与之共舞!”

——即使上帝、维纳斯的概念对孩子们而言不存在理解障碍,但如何“用心与之共舞”?教师发出什么课堂指令?会心读?还是潜心悟?

“孩子们,白鹭有大美,但它不言。它不言,我们言。当我们十一二岁时读《白鹭》,犹如在缝隙中观月;当我们读了高中,上了大学再读《白鹭》,犹如在庭院里欣赏月亮;等我们步入中年、老年时读《白鹭》,我们就可以在平台上把玩月亮了!让《白鹭》来疗养我们的心!”

——清人张潮《幽梦影》有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不知有多少教师能品析这段文字的精辟幽深?又能悠然神会孙老师的化用?那么,年少的孩子们呢?这诗意的课堂语言是不是难懂的美丽装饰?

尽管上述语言在孙老师整体精致的课堂里只能算是玉中瑕疵,但是,名师演绎名课,名课引领潮流,窃以为,如此“雾里看花”式的“诗意”语言不可取!

妙手重组,还是拦截文脉?

                                  ——曹晓红《老牛》例谈

2005年4月的全国情感型课堂教学观摩盛会上,特级教师曹晓红上了这样一节《老牛》:

课堂伊始,教师第一次呈现教材,大意是沙漠里,滴水如金。一头憨厚的老牛拦住了战士们的送水车,任凭主人鞭抽得皮开肉绽仍不肯让路。运水战士不忍心,终以接受处分的代价给了老牛半盆水。

曹老师带着学生反复摩诘、品读,反复体会牛的渴到极致、水的贵比黄金后,让学生续写:“当那半盆水放在遍体鳞伤的老牛跟前时,老牛会怎么做?”孩子们自然纷纷写下了老牛痛快饮水的场面。

此时,教师话锋一转:“你们想象得合情合理,但事情往往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课件出示原文的后半部分:面对清水,老牛滴水未碰,一声长哞,唤来了饥渴的小牛……原来,老牛是为小牛争水!孩子们目瞪口呆,深受感动。

曹老师对教材的重组处理是新颖的,一放一收、一转一宕,营造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效果,文章赞颂的“伟大母爱”也在悬念中豁然彰显。然而,我始终有疑,这是不是特殊的课堂条件决定的特殊的“冒险”呢?

首先,假如有学生,哪怕是一个,已在学习前接触过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个设计该如何尴尬继续?

其次,作为一堂供各地教师借鉴学习的名课,我们平时能否采用这种非常规的手法来营造剧台化的效果,分解学生人手一册的教材?

再次,让孩子们续写文章,教师是假戏真做,学生却是真情流淌——这注定是错误的续写,在即将呈现的原文面前,有没有一种隐隐的嘲弄?“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句口号是不是有些苍白无力?

再思之,文章之道,贵在一脉相连,语言间的起承转合,都是文脉的深浅搏动。如此切割教材,是不是对汨汨流淌在语言间的文脉的生硬拦截呢?细品文本,围绕“母爱深沉”,字里行间都是倾诉:

“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黄牛”——一直忠实,今日为何如此不管不顾?

“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叫不止,但就是不肯让开”—— 饥渴不比皮肉之痛更为难耐,什么使得老牛强忍痛楚?

如此语言,不一而足。这些隐隐的暗示与质疑,无疑是汉语言最精微深沉的语感脉动,假若在整体感悟文脉文旨的前提下溯果追因,准确把握文脉隐现间的这种深沉召唤和呼应,这些语言必能唤起学生的充分警觉,进而将阅读的过程嬗化为一种催生自己与文本深层发生深切共鸣的过程——这是多么可贵的语言之旅啊!但是,在刻意拦截了文脉的课堂上,孩子们的“反复品读”成了主观臆测,母爱的细腻与悲怆竟被误读成了一个词:渴到极致!

虽然课终还是真相大白,学生也受到了貌似震撼的母爱熏染,然这更多是真相迥异带来的巨大心理落差——而原本,这些阅读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孩子即便自行阅读文本,也必能感悟到老牛的深沉母爱的啊!——那么现在,如此费劲地“保密”、“拦截”,交付的代价却是真切学习体验的失落、与文字赤诚相对的过程的缺失,站在语文学习的角度上考虑得失,又该如何计较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师经典课堂“冷”思考

倾力磨课,还是着力构建体系?

                             ——磨课“热”的“冷”思考

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名师效应、名课效应的影响下,“磨课”这个词,已越来越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焦点。何谓“磨课”?打磨精品课堂也!如何磨课?日日磨,夜夜思,台下十年功,为了台上一分钟。

诚然,我绝无诟病和贬低“磨课”的意思。事实上,磨课的功效之大,众所周知。磨课,能磨去青年教师的生涩、肤浅、狭隘、偏执,使得教师步入成熟、深刻、宽泛、从容的专业课堂境地。

但是,当磨课几乎成了名师艺术的唯一展示模式,成了广大教师观摩仿效、提升思考的绝对形式的话,这是一种价值观的偏离。

姑且不论一线教师是否能如名特教师们一年只精致打磨两三个名课,但这样两个问题我们却不能不问:

我们是采撷几朵晶莹剔透的名师课堂之花?还是步入名师丰厚绵长的思想丛林?

我们是给孩子一把甘美可口的萋萋芳草?还是引领他们在丰茂的碧原上策马驰骋?

——我以为,这两个问题至关重要。

前者,是有感于当下一线教师学名师听名课,只把目光聚焦在名师的教学手法、精妙设计上。我们只看到名师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却忽视了他们深厚人文素养的自我锤炼和教育教学智慧的艰辛砥砺。我想,要真正学习名师,只有解构“开满鲜花”的课堂表象,揣摩名师精彩的课堂操作技术背后的思想丛林,才能不断叩问语文课堂的真谛和原点,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始终站在以学生生命发展为终极目标的阵地上。

第二个问题,尤为关键。因为“磨课”的对象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上的众多的“点”,但“磨课热”的现象却遮蔽了教师忽视打磨教学体系整个“面”的问题。

我们深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教师个人理念指导下的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打磨的结果。长达六年的小学语文,几千节语文课构建的系统的教学框架,犹如环环紧扣的链条,串起了语文教师们对孩子们听、说、读、写的系统训练,串起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先浅后深的渗透,串起了良好学习习惯和语感的养成训练,也串起了课内的得法指导和课外的长相涵养。

因此,为孩子们语文生命奠基的第一线教师,应该站在小学语文教学全局的高度,精心琢磨一个完善开放、富有生机的小学语文学习体系,将孩子引向无边广袤的语文草原,让他们尽情驰骋,咀嚼语文的芳草,亲近语文的形体,浸润语文的血脉,让灵魂与语文共舞。——这是比“磨课”更为重要、更应打磨的工程。

  

  当名师已神化为不可质疑的圣人时,名师的引领价值和垂范意义,已被盲目膜拜所消亡。我们叩问名师,正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名师,传承名师。

当我们缺失了质疑名课的勇气时,我们就已失落了人的全部尊严——思想。我们诘问名课,正是为了锤炼思想、砥砺人格、拔节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8-10-2 12: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师经典课堂“冷”思考

妙手重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10-4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师经典课堂“冷”思考

“冷”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10-4 13: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师经典课堂“冷”思考

将孩子引向无边广袤的语文草原,让他们尽情驰骋,咀嚼语文的芳草,亲近语文的形体,浸润语文的血脉,让灵魂与语文共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9 23: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