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组教学建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5:0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年级下册第七组教学建议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 金 萍
第七组教材是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实验求证后,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全神贯注》这篇课文,讲的是法国大雕塑家罗丹修改自己作品的一件事,课文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和对艺术创作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精神。《鱼游到了纸上》讲的是聋哑人由于勤奋专注,才有高超的画技。教学这篇课文我们要注意目标应定位在勤奋专注,不懈努力,而不是身残志不残。《父亲的菜园》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同一种精神,那就是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走进文本,品味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可从这三方面入手。



一、找全文穿针引线的支架



仔细观察,发现这类文章中或明或暗都有体现人物品质、精神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语,也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或中心词。如《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这两篇课文的题目就揭示了人物精神。《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父亲的菜园》中“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也能从中体现人物品质。



找到了这些词语或句子,就是找到了课眼,也就找到了全课穿针引线的支架和道具。这是第一步。



二、品人物执著追求的细节



而第二步则是全文的重头戏,要能围绕课眼细细品味能表现人物精神的片言只语,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执着追求精神。



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1.案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出示: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亚里士多德何许人物,他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可见他的伟大。在人们的眼里他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没有人敢否定的。但是有一个人敢,他就是伽利略。说实在的,当时我们班孩子只有3个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男孩子对这两个大人物有所了解,其余的孩子是听都没听过。况且,我们现在的课堂已不是过去“师道尊严”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比较民主、开放的,所以孩子们很能接受伽利略的所作所为。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就穿插介绍当时的背景。然后一步步地指导孩子品读他的思考过程。



出示: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1)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2)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让孩子们读,读出伽利略的思考,读出伽利略的严谨。



出示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我们再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



b.从“结果”、“都”、“的确”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于是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作公开试验。



出示



课文5.6段



①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



抓住伽利略从怀疑到试验到公开试验三个最有训练价值的语段,引导孩子反复朗读、品味,把文中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周密科学的试验过程,事实胜于雄辩的公开试验的过程展现在孩子的心里。再次理解再伟大的人,他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们不能迷信。也就是说,对于权威的话,我们要学习,但不能迷信。



2.案例《全神贯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本文重在引领孩子理解罗丹如何全神贯注,也就是重在理解第2段。



让孩子们一边读,一边思考,针对罗丹的每一个表现各提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1)他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在干什么?



(2)他嘴里叽哩咕噜的在说什么?



(3)眼里闪着异样的光是什么意思?



(4)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是在干什么?



(5)他的情绪为什么更加激动了?



(6)他为什么像喝醉了酒一样?



(7)为什么作者要写他痴痴地微笑?



把以上问题连起来,说说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形。让孩子们明白课文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特点,表现罗丹怎样“全神贯注”地修改作品,以至于忘记了客人就在身边。



3.案例《鱼游到了纸上》



在出示课题后,让孩子们找一找,文章的题目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三次.一次是女孩惊奇的赞叹,一次是作者的描写,再一次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



师追问,游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三次提到鱼游到了纸上,他想说明什么?



孩子们回答:



他想说明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他想说明鱼游到了他的心里。



1.让孩子们讨论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2.找出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境界的句子。



(1)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2)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3)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4)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紧紧抓住这些关键的词、句子适时点拨、精讲,让孩子们明白青年通过反复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他的心里装的都是金鱼鲜明、生动的形象,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使孩子理解聋哑青年举止特别是因为爱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与鱼融为一体。



4.案例《父亲的菜园》



出示“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师:细细读这一句话,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父亲的菜园非常的绿,周围是黄黄的土地,只有父亲的菜园是那样的绿,像翡翠一样绿,因为绿才美。



生:我读懂了,翡翠是珠宝,很珍贵,在父亲的眼里,这一片菜园也如同翡翠一般珍贵。



师:是的,这一片碧绿的菜园里凝聚着父亲多少的──



生:辛劳



生:心血



生:希望与梦想啊!



是呀,父亲的菜园是父亲不懈劳动的成果。然后老师引领孩子交流感悟最受感动的句子。



如:



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



引领孩子在对父亲一言一行的描写中,感受父亲的勤劳朴实,执著自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5:07:46 | 只看该作者
三、抓文本意犹未尽的空白



在我们的文本中,有许多意犹未尽的空白,如果我们能引导孩子对课文的“空白”进行填补,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想象,就能建立起文本和读者沟通的桥梁,使孩子对文本人物产生鲜明深刻的理解。



1.如《全神贯注》中的第2段,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会说什么悄悄话呢?



生:罗丹会摸着胡子说,眼睛不够有神。眉毛稍稍淡了,需要加浓点。



生:哦,表情还不够自然。



……



2.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的争吵。会争吵什么呢?



生:罗丹1号会说,画得不错,五官都画得那么生动。罗丹2号会说,轮廓不够分明,没有立体感。



……



3.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他还会忘我地做什么呢?



生:他会咬着笔思考。



生:他一会儿用刻刀修改,一会儿用手摸摸。



生:他会皱着眉头对着空气嘀咕。



生:他还会踮起脚看看头顶或蹲下看看有没有疏忽的地方。



……



如《父亲的菜园》中,父亲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又会出现怎样感人的一幕呢?



生:雨无情地抽打着父亲的脸,淋湿了父亲的衣服,可是父亲擦了擦脸上的雨水,挥动着铁锹。



生:雨水冲走了泥土,父亲连忙在雨中砌矮墙。



生:父亲滑倒了,但是他急忙爬起来,继续在拯救他的菜园。



……



这样在调动孩子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的形象。使孩子与文本、作者的心灵碰撞中,唤醒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更深地感悟人物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17: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