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全神贯注》导学案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52:13 | 只看该作者
一天,在教学课《全神贯注》上,我先告诉同学们这节课得任务,学习课文得一、二自然段,这节课上我主要是想调查学生是否在全神贯注锝听课。

  在这节课中,我首先让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指名读,齐读,最后让同学齐读完后,我兴致勃勃地对学生说:“你们读的真有感情,让老师看到了天都峰的高和陡,看到了老爷爷和作者是怎样爬上天都峰顶的。那么让我也来读一读,你们体会体会好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此时,我与学生已完全融入一体,可见老师的范读相当重要。一位诗人说过:“好的朗读体现了对作品的真正理解,是对作品的绝好解释。”教师精彩的范读是最直观的教具,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行仔细体会和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同时给学生树立声音的样板,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多姿多彩,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不断的提高读书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现。

  学生在全神贯注的听着,而我在读时却故意漏掉几个字,是课文中的(也许)(可能)这几个词语。可是出问题了,当听完后,学生们目瞪口呆的看着我,但却不敢举手提问,说“老师你读错了。”我也愣住了,这点我在备课时也没有考虑到,只想学生能提出来的,可见,这堂课还未真正放开。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却忽略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管理下的学生因素,课堂改革,其实是学生,他们要适应由老师问变学生问,从一言一行都要经过老师批准至自由发言,从要求统一答案到倡导创新有个人见解,从被动接受知识到自己探索新知。这些,学生一时半会是接受不了的,所以当原先设想好的教学步骤,却突然出现了冷场,我马上就说:“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时学生才纷纷举手说,接着我又让他们说说加与不加有什么不同,引出词语的作用,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了词语的作用。

  课结束了,我却久久不能平静,回顾整节课的学习流程:自读发现、交流探索、有感情地朗读,但还没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当中,首先应树立学生自学的观念,让他们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我们现在课堂上强调学习方法,但学生会用的很少很少,今后我想应多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前几天,我从网上看到学习阅读的方法,我就把这种方法教给学生:
  1、知作者,解课题。

  2、抓字词,明句意。

  3、想句意,知句段。

  4、想句段,悟感情。

  我想,学生只要拥有了“自学方法,”才能真正的去自学、自悟课文。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不能过分地对学生说;“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来限制学生,更不能认为学生这不行,那不行。学生是可信任的,学生是需要释放的,因为学生是生命发展的个体!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为学生创造一切机会,为学生的自学、自悟开辟一片蓝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52:20 | 只看该作者
教例:四年级《全神贯注》

一、揭题

  师:听说同学们非常喜欢名人名言、今天,老师就送两句给你们: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请你把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也送给老师,好吗?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生: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生: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鲁迅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老师还想送给你们一段名言: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就应该全神贯注。
                             ──斯蒂芬·茨威格

  师:看了这段名言,你们有什么想问?

  生:罗丹是谁?

  生:斯蒂芬·茨威格是哪国人?

  生:斯蒂芬·茨威格为什么会这么说?

  师: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全神贯注》中都能找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结课

  师:课文已经学完了,老师还想送同学们我的一句话:

    做什么事都要一丝不苟,全神贯注!──于永正;你学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感想,请用—二句话写下来,并注明是未来的某某家。

  生:全神贯注使人进步、二心二意使人落后。──未来的科学家

  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未来的企业家

  生:天才是99%的全神贯注,加上1%的灵感。──未来的文学家

  师:说得太好了,祝贺你们,小名人!
 

【评析】

  这是前不久,我有幸听到的特级教师于永正亡的《全神贯注》一课的揭题和结课。
上课伊始,师生互赠名言,看起来、与所学课文毫无关系。其实这正是于老师的高明之处;他从学生熟知的名人名言入手,有目的地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开启学生的心扉,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求知兴趣,以问题为诱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状态。这正体现了于老师重情趣的教学理念。一个精彩的结尾与一个吸引人的开头有机结合,似锦上添花,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于老师以名言揭题,又以名言结课。在名言的使用上走了个来回。但结课时让学生说的名言,是学生学完课文后的感想,是知识内化的结果。通过自己说名言,由此及彼,由课内到课外,这也体现了于老师重迁移的教学理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53:27 | 只看该作者
1、课前可建议学生搜集关于罗丹的图文资料,对这位著名的雕塑家产生敬仰之情。

  2、本文为略读课文,应重在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阅读,感受罗丹忘我的工作精神,理解“全神贯注”的含义。教师可参考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一是以读为主线,按照预读准备(默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自读探究(了解主要内容,画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简单写一写感受)、交流研讨(交流对画出句子的感受,讨论最后一段的体会)、回读整合(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结学习收获,拓展阅读)四个环节组织学习。

    二是以人物全神贯注的精神为主线,先弄清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再重点抓住罗丹工作时的语言、神态和动作,通过讨论感受和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人物的形象与品质,然后联系实际谈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体会。

  3、要注意将体会罗丹的全神贯注的工作作风与作者是如何将这一内容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出来结合起来,即既要引导学生知道写了什么,又要知道是怎样写的。

    从“罗丹左右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第4自然段,作者细致刻画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再现了罗丹从开始的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到精益求精,反复推敲修改方案;从长时间专注投入地工作到终于满意,忘记客人的存在,充分表现了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状态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在对人物的描写中,作者善用比喻和联想,如:“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写出了罗丹修改作品时的情绪变化,对工作逐渐痴迷,浑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4、本课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课堂上要安排时间,了解学生的巩固情况。生词要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去理解。

    课后的“资料袋”要与学生课外搜集的资料和拓展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欣赏罗丹的传世杰作,认识罗丹的精神,走近伟人。

  5、课文多为描述性的语句,适合有感情的朗读。应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53:39 | 只看该作者
【课文简说】

  这篇略读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文中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充分表现出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学习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二是初步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等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这两句话是茨威格对这件事的感触。他亲眼目睹了罗丹对艺术的执著和浑然忘我的工作态度,深受启发,进而明白了人类的一切工作要想做好,都应该像罗丹一样全神贯注。在学校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但要想把工作做好,获得成功,还要靠这种持之以恒,不懈追求的精神。所以茨威格说比许多年在学校学到的还要多。

  2、对词语的理解。

    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文中指罗丹在修改女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如痴如醉,浑然忘我的工作状态和执著精神。

    端详:仔细地看。文中指在茨威格拍手叫好,认为是杰作的情况下,罗丹仍对自己的作品仔细地观察,找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仪态端庄:一个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端正庄重。文中指罗丹塑的女像令人欣赏。

    径自:自作主张,直接行动。文中指罗丹在修改完塑像后,完全忘记了茨威格的存在,更加表现出了他工作的全神贯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53:47 | 只看该作者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疑

  1、猜猜他是谁:
    媒体出示罗丹画像,让学生猜猜他是谁。

  2、说说对罗丹的了解:

    让学生展示课前预习的成果,只要求就某一方面说。

  3、探宝:

    将事先准备好的有关罗丹的生平资料复印若干份放在一个“百宝箱”里,请
学生开启“百宝箱”。每生从中探取三件“宝贝”──三份有关罗丹的资料,并自由阅读,同位可以互换阅读。然后说说阅读体会,提炼出问题:罗丹小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好,后来怎么会成为法国的大雕塑家呢?
 

二、自由阅读体会,披文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自由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反复琢磨。自学生字,理解新词,在自己认为好的句子下面划上横线,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开展读书竞赛,着重指导学生读好下列句子:

   ⑴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⑵ 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⑶ 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⑷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3、讨论阅读体会:
  
    按阅读的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自己阅读的段落与其他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着重说明下列问题:

   ⑴ 你是怎么读这一段的?

   ⑵ 你为什么要反复研读这一段?你研读了这一段有什么收获?

   ⑶ 你在研读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弄清楚?

  4、理清课文条理:
  
    立刻──只见──一会儿──一会儿──一刻钟一半小时──一个小时──径自──随手
 

三、现场采访罗丹

  1、人情角色竞聘:

  聘一名学生扮演罗丹,要求主动报名,并说明竞聘的优势。聘三名小记者,要求自我推荐。

  2、采访准备:

    “罗丹”着装并做准备。小记者设计采访导语,拟定采访内容。其余的同学及老师作为观众。

  3、实地采访:

    小记者就有关问题向罗丹提问,观众可以随时补充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欣赏罗丹雕塑、拓展

  1、多媒体出示罗丹的三幅雕塑:《思想者》、《沉思》、《加莱义民》,配乐欣赏。(结合提供的学习资源)

  2、反复诵读最后一段。

  3、改写茨威格的话:
  
    今天上(下)午,我在X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家里、社会上)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这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53:55 | 只看该作者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他家里做客。饭后,罗丹带着这位挚友参观他的工作室。走到一座刚刚完成的塑像前,罗丹掀开搭在上面的湿布,露出一座仪态端庄的女像。茨威格不禁拍手叫好,他向罗丹祝贺又一件杰作的诞生。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茨威格怕打扰雕塑家工作,悄悄地站在一边。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茨威格见罗丹工作完了,走上前去准备同他交谈。罗丹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

  茨威格莫名其妙,赶忙叫住罗丹:“喂!亲爱的朋友,你怎么啦?我还在屋子里呢!”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威格对这件事有很深的感触。他后来回忆说:“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9 17: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