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导学案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44:46 | 只看该作者

 巧用别字妙笔生花

【教例】
  
  师:同学们对课文第五、六自然段的内容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胆大妄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并故意将“妄”写成“忘”字。)
  
  生:老师把“妄”字写错了。这里应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
  
  师:老师写错了吗这里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是“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说说理由。

  生:“女”字底的“妄”是“乱,荒诞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记”的意思。
  
  生:“胆大妄为”的意思是“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所以这里应该用“女”字底的“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老师的确写错了。由此可见,老师也有错误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把“忘”改成“妄”)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同学们刚才给老师提出的写错别字的事例,你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有权威的人,不能盲目迷信我们所崇拜的人,要敢于向他们提出疑问。
  
  生:我们还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或者试验,得出科学的答案。


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教例】
  
  师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直到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时,大家才明白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师:那么在伽利略公开试验之前人们是怎样的。
  
  生:在伽利略公开试验之前,人们信奉亚里斯多德这位古代哲学家,把他说的话当成不容更改的真理。
  
  生:人们不相信伽利略,直到伽利略登上比萨斜塔即将公开试验前,还有人说他胆大妄为。
  
  师:伽利略正是在顶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做了公开试验,用事实证明亚里斯多德的话是错误的。那么,原句能不能改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斯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请同学们再读读。
  
  (生读)
  
  生:不能这样改。如果这样改,就只是说亚里斯多德一个人说的话不是全对的。而原句中有“像……这样……”。它告诉我们,并不只是亚里斯里德一个人说的话不是全对的,而是所有的大哲学家说的话都不是全对的。
  
  师:难道只有哲学家说的话有错。
  
  生:不仅是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名人说的话都可能有错。我们应该像伽利略那样敢于提出疑问,并且用事实证明自己的看法。当然,这需要科学的思维和巨大的勇气。
  
  师: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再说一遍。
  
  生:这句话是说,直到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时大家才明白,像亚里斯多德这样伟大的人物,尽管知识丰富、才思敏捷,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
 

【评析】
  
  这是课文中一句很重要的话。教者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了句意,认识到即使伟大的人物也可能说错话,培养了学生的辩证观点;同时还使学生体会到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44:56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的】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悟课文内容,渗透“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领悟“胆大妄为”、“固执”、“惊讶”等词语,体会“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弄清伽利略产生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导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进而体会“原来像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全对的”的意思,渗透“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任务

  1、复习: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学习回忆,教师小结,重点让学生说说人们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2、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待会儿请你们说说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评析:自由读悟课文,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也是教师进一步引导的基础。 


二、自由读悟,初步感知

  1、学生读悟第三、四段,教师提醒学生边读边画,边读边议。

  2、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教师适时梳理并板书:“产生疑问──反复试验──公开验证”。

  评析:读后复述是一种领悟和消化的手段,也是由理解向运用飞跃的过程。 


三、细读课文,引导感悟

  评析:教师在学生自主读悟后,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再悟课文,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 

  1、细读第三自然段,领悟伽利略“产生疑问”的根据和“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

   ⑴ 默读课文,划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⑵ 扣紧中心句设问,引导学生读悟:

    ① 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A、读读这句话并填空:

       这句话是说物体落下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有,没有)关系,物体越,落下的速度越。

       评析:由话的内容归纳话的意思,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B、引导学生根据话意,划出示意图。(如下图左)

       评析:图例示范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伽利略的分析过程。 

    ② 对这句话伽利略有什么疑问?他是怎么想的?

     A、教师引导学生读读课文有关句子,并边复述边画示意图。(如上图右)

     B、再读课文,并按课文内容填空:(思考练习2⑴)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适时的练习是理解领悟的强化。 

    ③ 对于这两种不同结果,伽利略提出了什么疑问?(“这怎么解释呢?”)说明了什么?(善于思考,不迷信权威)

  2、细读第四自然段,领悟伽利略“试验结果”和“求实”的科学态度与方法:

   ⑴ 伽利略“试验”的结果怎样?读读课文,用“~~~”划出来(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⑵ 这个结论可靠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用“△”标出有关词语(反复、许多次、都、的确、总是、同时)

   ⑶ 再读课文,按课文填空:(思考练习2,⑵)

     伽利略带着……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两个不同……总是,铁球往下落的 跟铁球的 没有关系。

  3、细读第五、六自然段,领悟伽利略“公开验证”的意义和“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⑴ 读读课文,想想人们在观看试验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并联系第二自然段填表:

     试验前:胆大妄为,固执,会让他丢尽了脸。

     试验后: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态度变化: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思想变化: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填表后,结合讲评,联系课文领悟“胆大妄为”“固执”“惊讶”“才”等词语,进一步体会试验的意义。

     评析:观众试验前后的态度变化和思想变化是伽利略“公开验证”的意义和目的之所在,抓住这个重点,进行引导,有助于学生进一步领悟课文内蕴。 

   ⑵ 组织学生讨论(思考练习3):

     “原来像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这句话给你的启示。(小结并板书“尊重而不盲目迷信权威”)

     评析:结合实际进行讨论,不但可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而且可以渗透尊重权威而不盲目迷信的科学态度。 


四、朗读升华,读写结合

  1、结合板书,简要小结,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让学生写则日记,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评析:带着自己的感悟,再次进行朗读,是对课文的再理解,再感悟,再升华。而读写结合则是深层次的理解方式,更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练习形式。 


【总评】

  本教案充分地体现了“修订大纲”的精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做到“三个结合”:

  1、文与道有机结合:

    本课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读悟课文内容,了解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从而向学生渗透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用试验来验证的探索真理的科学方法。

  2、读与悟有机结合:

    本课设计不但重视对学生进行默读、轻声读、朗读等形式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正确地读书,流利地读书;而且不停留于纯粹的读,而是通过读后复述,抓住中心句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读后填表、填空,读后写体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把“读”与“悟”、“读”与“练”、“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手、口、脑并用,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读中提高思想认识,在读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3、导与学有机结合:

    本课设计能够辨证地处理导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充分注重学生主体性,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让学生自主参与的同时,不轻易放弃教师的引导,放任学生自由。的确,提倡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并不是反对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而且恰恰相反,只有教师科学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本课设计,依据课文重难点和学生读悟理解的程度,设计了一些抓住重点词句读悟的练习和读书方法的指导,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读悟课文,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提高学生读书领悟能力的有力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45:07 | 只看该作者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2-5-31 21:1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4 21: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