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复制链接]
8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8: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能力训练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717 页。)” 语文课需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训练离不开语言文字知识的指导。



1997年语文教学大讨论之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内容分析多,语言训练少”的倾向,为克服烦琐的内容分析的弊端,小语界提出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主张。当时,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训练替代分析”,强调训练要致力于语文教学的“教育”和“发展”的目标。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主张对改进小学语文教学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有些教师由于受某些教学理念的影响和自身能力的局限,把训练理解为单纯的抄抄写写、题海战术以及死记硬背。这些错误的做法无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且严重败坏了“训练”的名声。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很少使用了“训练”这个词,与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几十处提到“训练”形成鲜明对照。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极少提到“训练”,却处处体现着训练的要求。感悟、积累、运用都是训练的过程,具体地说,识字与写字要求中的“认识”“掌握”“学会”,阅读要求中的“朗读”“诵读”,口语交际和习作要求中的“复述”“表达”等,哪一项能离得开训练?可是,有些人把语文教学的失误统统归咎于训练,发表许多贬低训练、反对训练的言论。于是,“训练”更加声名狼藉,似乎成了语文教学的禁区,许多教师不敢再提语言文字训练。



正确理解“训练”和“语文训练”的含义至关重要。“训练”包括“训”和“练”两个方面,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训”,是教师的训导、辅导和启发诱导;“练”,是学生的反复操作,就语文来说,就是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语文训练是学生在教师训导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把所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57页。)。”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得多么好,无论培养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应当让学生“心知其故”,也就是说读写训练必须伴随着语言文字知识的训导。



张志公先生1994年在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座谈会上指出:“真见语文功底的是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能力训练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指导。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的训导和辅导,表面上看是凭借教师生动精练的语言,但基础还是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例如,教师要抓住教材的某个重点章节完成某项训练,就必须运用语汇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等知识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8: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眼里应当处处看到“语文”



聂在富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言文字知识的指导,教师理解教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也都需要在语言文字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过程应当处处渗透语言文字知识。这里所说的语言文字知识,主要包括汉字、语音、语汇、语法和修辞知识,也包括形式逻辑、文章学和文学知识。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知识功底,还要有将知识运用于教学的意识和能力。香港大学田小琳教授在《论中文教师的素质标准》一文中说:“现代汉语知识是基本知识,教师掌握好并运用于教学,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就好,反之,将严重影响学生基本功的形成。”


有的教师认为,实施新课程后,小学语文教学不需要语言文字知识,只要把精力用在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就行了,甚至有人说“不会语文也能教语文”;似乎语文课谁都能教。他们的根据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上述看法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误解。课程标准是在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在同语文实践比较的情况下提出“不宜刻意追求”的,原文是:“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很明显,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要把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摆在不适当的位置,而应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等于不学语言文字知识,更不等于说语文教师也可以不掌握语言文字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不但没有说不要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说相当重视语言文字知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中第一个就是“知识和能力”,这里的“知识”,当然是语言文字知识。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重视语感培养和语言积累。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能力,是知识与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语言积累,不论是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还是语言知识的积累,都与语言文字知识有密切的联系,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教学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



在语文教材里,语言文字知识要素十分丰富:精当的用词、丰富的句式、贴切的比喻、富于节奏的排比、充满音韵美的对仗、还有生动的描写、严密的说理、巧妙的结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形式,吸收消化,练习运用,逐步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知识,并且具有运用这些知识指导教学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教材里的语文因素才可能被发现,被重视,被派上用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并非对学生直接讲述知识要点,而是自觉地运用语言文字知识理解和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在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各项学习活动中融入语言文字知识。要求教师能看到文本教材中的语文因素,从中精选出最具价值的部分,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练习运用,借助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法、修辞法、作文法、思想方法都不作孤立的教学”,“要从实际的听、说、阅读之中多多提出实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种的法则。”《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201.202页。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训练,要注意抓住那些足以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律的实例,凭借这些实例开展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在领悟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语言能力。语文教师教的是语文,应当有很强的语文意识,不论在文本中,还是在练习项目以及学生的发言和书面作业中,语文教师的眼里都应当处处看到“语文”。



语言规则,尽管不一定时时能意识到,却时时制约着每个人的言语实践。学生通过以往的生活和学习活动,头脑中积淀着丰富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不自觉地指导着他的语言实践。教师运用语言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赏析教材中的语言现象,可以调动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的积累,使之参与新的学习活动,正如崔峦先生所说,“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



我在参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到,有不少教师学了语言文字知识不会用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的学了语言文字知识却派不上用场,好像语文教学用不着语言文字知识。他们缺乏语文意识,看不到教材中的语文因素,因而失掉许多训练的良好素材和有利时机。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优秀的教师独具慧眼,善于从文本中发现语文知识的要素,抓住典型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比较、辨析,以领悟语言材料蕴涵的规律性知识,并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练习运用,把规律性知识转化为操作性知识和实践能力。这些教师由于恰当运用语言知识而使教学活动卓有成效。



我深感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扎扎实实掌握语言文字知识,树立起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的意识,并能运用语言文字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1989年,我在全国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研讨会上提出建议:为了帮助小学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在中师“现代汉语知识” 新教材中增设“运用”内容。这一建议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赞同,正式写进了新的中师语文教学大纲。自1993年开始,新版中师《现代汉语知识》教材,增设了“××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这一内容,在语音、汉字、语汇、语法、修辞、逻辑六章中各设一节,教材的六节内容都由我编写。教材编写组顾问张志公先生对这一做法给予高度评价。第一轮教材出齐后,在海南召开的教材研讨会上,来自全国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这部分教材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它很实际,很有用,为语言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具体生动的实例,体现了教材的师范专业特色。本书主体部分采用了上述六节教材的主要内容,并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和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8: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