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8: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修辞格的兼用



聂在富



问:什么是修辞格的兼用?请举例说明。



答:修辞格兼用是修辞格综合运用的形式之一、同一个语言片段如果同时使用两个以上的辞格,几种辞格就会形成交叉关系,表达效果也会彼此融合。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天气热得发了狂。”夸张和拟人兼用。这句话用“热得发了狂”形容天气热,用了夸张的手法;说天气“发了狂”又把天气当作人来写,是拟人。这个句子是修辞格的兼用的典型例子。下面这些句子也都运用了修辞格兼用的方法:



①哗哗哗,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浪花》)



②背上的枪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喘不过气来。(《草地夜行》)



③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山水》)



例句①把浪花当作人来写,是拟人;浪花“跑去又跑来”与娃娃的“淘气”相似,通过“像”构成明喻,是拟人与比喻的兼用。例句②把战士背上的“枪和子弹”比作“山”,这既是形象的比喻,也是战士负重感觉上的夸张,是比喻与夸张的兼用。例句③把桂林的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是比喻,一连串的比喻又构成排比,是比喻与排比的兼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8: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是拟人还是比喻(二)



聂在富



问:“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海上日出》)这一句是比喻句还是拟人句?



答:这个句子是描写太阳上升的情景。太阳怎样上升呢?“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这是比喻的写法,在比喻成分内部有写人的动作“负着重担似的”,这又是拟人的写法。但是,拟人的写法被包含在比喻的内部,两种修辞手法套叠在一起。这种情况同上面《燕子》中的句子的修辞手法一样,属于修辞格综合运用中的辞格套用。不同的是《燕子》中的句子是以拟人为主,拟人中包含着比喻;《海上日出》中的句子是以比喻为主,比喻中包含着拟人。下面的句子也都运用了修辞格套用的方法:



①对面的八九座山峰,像一个个虎背熊腰的威武将军,在等待着出征的号令。(《迷人的张家界》)



②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古井》)



③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皮薄核小,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多远的路,累得张着一张张汗津津的小脸。(《荔枝》)



④小姑娘的天真的心灵,不正像一个含苞待放的花蕾吗?(《心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8: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是拟人还是比喻(一)



聂在富



问:《燕子》中有这样一句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有的老师认为是拟人句,有的认为是比喻句。究竟哪种认识正确?



答:在这个句子中,“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被赋予了人的动作──“聚拢来”,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怎么“聚拢来”呢?用“像赶集似的”来打比方,在拟人中又有了比喻的成分。所以说,这个句子的修辞方法是拟人与比喻的综合运用,以拟人为主,拟人中包含着比喻,属于修辞手法的套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8: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是夸张还是比喻(一)



聂在富



问:李白的《赠汪伦》一诗中,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对于这两个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有的老师说是比喻,有的说是夸张,还有的说是夸张兼比喻或比喻兼夸张。到底哪种说法是对的?



答:对于这两个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许多教师存有不同看法,分歧点集中表现在是比喻还是夸张。夸张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方法,有时确实存在着一些难分难解的瓜葛:有些比喻有夸张的色彩,有些夸张借助比喻的方法。但是从语句的形式、内容和表达的主要目的上看,比喻和夸张还是能够区别开来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个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比喻的本体是“汪伦送我情”,喻体是“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深。为了突出本体的“深”的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及”本体。这种比喻一般称之为“程度不等的比喻”,它的特点是常用“不及”“不如”“比……还……”等作喻词,往往借突出喻体的特征使本体得到有力的强调。



这两个诗句带有一些夸张的色彩,但所用的修辞方法却不是夸张。运用夸张和运用比喻有不同的目的和修辞效果。运用夸张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加深读者的印象;而运用比喻是为了使读者更形象、更真切地感受被比喻的事物。诗句中汪伦为李白送行之情是个抽象概念,千尺深的桃花潭水是个具体事物,用后者比前者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使读者受到更深的感染,完全符合比喻的特点,所以说这两个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诗句虽然有夸张的色彩,但是把汪伦为李白送行之情比作千尺深的桃花潭水,并没有故意扩大或缩小事实,所以不能算是夸张。



也许有人会说:桃花潭水不会有一千尺深,说它“深千尺”不就是夸张吗?这是夸张,但夸张的是“桃花潭水”而不是“李白送我情”。也就是说,夸张的成分只存在于喻体部分内,被比喻包含着。不能把局部当作整体,不能说这两个诗句用的是夸张手法。



能不能说是“夸张兼比喻”或“比喻兼夸张”呢?也不能。当夸张借助比喻来表达时,在一句话或几句话中这两种修辞手法兼而有之,这种情况属于夸张兼比喻的修辞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夸张是目的,比喻是手段。例如:为了突出旧社会北京城“无风三尺土,雨天一街泥”的特点,老舍写道:“北京,刮风是香炉子,下雨是墨盒子。”(老舍:《我爱新北京》)这是一个夸张兼比喻的典型例句。前面那两个诗句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不是借助比喻达到夸张的目的,而且夸张的成分也不能同比喻并列,所以,既不是“夸张兼比喻”也不是“比喻兼夸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8: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是夸张还是比喻(二)



聂在富



问:“人群中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还是夸张?



答:这个句子主要形容掌声热烈。掌声再大也大不过雷声,说是“雷鸣般”显然是夸张。说掌声大,大到什么程度不好说,于是就比成人们熟悉的雷声,这显然又是比喻。由此看来,这个句子既运用了夸张手法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不过,夸张是主要的,是运用修辞手法的目的,比喻是次要的,是达到修辞目的的手段。这种兼有两种修辞手法的修辞方法叫做修辞格的兼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8: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聂在富



问:下面的句子,最后一句是比喻句,但对于构成这个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我们这里的老师争论不休。请问应当怎样分析。



环形礁外面,就是浩瀚无涯的大海了。一排巨浪奔腾而来,撞在珊瑚礁上,溅起细雨般的浪花。整个珊瑚岛,就像嵌在一条雪白的、由碎浪组成的带子当中。



答:对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认识上的分歧,主要是对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在认识上存在着差异造成的。有人认为本体、喻体这两个概念,只能用词来体现。其实不然,本体、喻体不一定以词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是一个短语或句子。确定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的根据是看句子的表达意图。例如:



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观潮》)



有人说这个句子是用“白色战马”来比喻钱塘潮的,也就是说,本体是“钱塘潮”,喻体是“白色战马”。这样分析不符合句子的原意。从这个句子所处的上下文来看,整个自然段是从形状、颜色、气势、声响四个方面来描写钱塘潮的,这一句描写的是钱塘潮向人们涌过来的气势,比喻的本体是“那浪潮越来越近”的气势,比喻的喻体应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只用“白色战马”是表现不出钱塘潮的气势的。



从上例也可以看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也不一定是一种静止的事物,也可以是一种运动着的情景;不一定是在一个单句中,也可以是在一个复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中,或在一个句群的几个句子中。问题所举的例句(句群),比喻存在于第一和第二两个句子中,并不是只存在于最后一句。作者运用比喻所要表现的并不是“珊瑚岛”像什么,而是珊瑚岛被奔腾而来的巨浪撞击着的情景像什么,所以,第二句是比喻的本体──珊瑚岛被奔腾而来的巨浪撞击着,溅起细雨般的浪花;第三句是比喻的喻体──(像)珊瑚岛被嵌在一条雪白的、由碎浪组成的带子当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8: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运用修辞格知识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修辞技巧



聂在富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的段落和语句。教师应当运用句子修辞和修辞格知识,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认识某些重点段落、重点句子的修辞手法。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观察和分析。例如: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观潮》)



这段课文描写了钱塘潮向人们涌过来的情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进行了如下提问──



①作者描写钱塘潮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学生: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②用什么比什么?(学生:用“白色城墙”比钱塘潮的形状,用“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比声音,用“白色战马”来比钱塘潮。)



③有的学生说作者是用“白色战马”来比钱塘潮,这样说对不对?(学生:不对。作者是用“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比喻钱塘潮的。)



教师连续提出3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喻的运用,在领会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了修辞知识,体现了修辞知识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问题1引导学生找出比喻句,注意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问题2深入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问题3继续深入,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加深对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领会句子的表达效果,教师往往采用删除修饰成分与原句比较的方法。李吉林老师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把一段课文的原文和经过删节的文字进行了比较:



\[原文\]: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改文\]:海底的动物常常会发出各种声音,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嗡嗡、啾啾、汪汪、呼噜……



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课文把海底的动物看作人,它们也有许多许多悄悄话要说,这样写很传神。课文用“像……一样”和“好像……”仿佛使我们真的听到了一样,更觉得海底世界奇妙无比。



再如课文《燕子》生动描写了初春的景象:“阳春三月,下过几阵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为了让学生体会描写手法的巧妙,教师首先把原句压缩为“三月,下过雨,风吹拂着柳丝”,让学生对比其优劣,然后让学生说说对“阳春三月”“蒙蒙的细雨”“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的感受。学生说:读着原句让人感到春天的温暖,好像看到了像牛毛、像花针的春雨,柔软的柳枝生出毛茸茸的黄绿色嫩芽,就像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睁开了眼睛。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学生都能恰当地运用朗读的技巧进行表达──阳春∣三月,下过几阵∣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利用课文中不同的描写方法进行比较,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庐山云雾》)



这两句话,用不同的方法描写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特点,第一句,直接描述;第二句运用比喻。为了加深学生对描写手法的理解,教师采取了“比较”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的语句,接着让学生比较课文描写“雾来时”“雾去时”与“雾浓时”“雾稀时”不同的描述方式,最后让学生仿照文的写法,进行描述训练:雾来时,();雾去时,()。雾浓时,像();雾稀时,像()。在括号里填上自己的话。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学到了不同的描写方法。



引导学生把理解和运用修辞的方法结合起来,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教师:“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老舍先生用巧妙的比喻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的风景画。请你展开想象,也来个巧妙的比喻,赞美一下小丘。我相信同学们会想出很好的比喻。



学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学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学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盛开的白莲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20: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