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116|回复: 8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 07: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诗的分类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古诗两首”或“古诗三首”这类课文。“古诗”是个含义非常广泛的词语。广义的“古诗”,泛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所有诗歌作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绝大部分是律诗和绝句,但古诗不等于律诗、绝句。通常所说的“古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唐代人对唐代以前诗歌的称说,包括汉魏六朝各种形式的诗歌,如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六朝文人诗、杂体诗。古体诗的共同特点是每首句数不限,字数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多种,不讲究平仄对仗。唐朝以后的人仿照古诗的形式所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一般称为“古风”。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的诗歌体裁,是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近体诗中的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 07: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绝大部分是近体诗,即律诗和绝句,也有少量的古体诗,例如《鹅》,是古代童谣,属于古体诗的杂体诗一类。


下面的古诗分类表可供参考。


  古诗类别
         包括的诗歌种类
  古体诗








汉魏乐府

南北朝民歌

六朝文人诗

杂体诗
古风(唐朝以后的人仿照古诗所写的诗歌)
  近体诗








律诗
五方律诗
七言律诗
排律(每首十句以上)
绝句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 07: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聂在富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出塞·入塞·塞上曲·塞下曲



聂在富



古诗篇名有“出塞”“入塞”“塞上曲”“塞下曲”等,这些名称有什么区别呢?



出塞、入塞、塞上曲、塞下曲中的“塞”指边界的险要之处,在古诗中专指古代中国北方边境地区。《出塞》本来是汉代武帝时的音乐家李延年根据西域音乐创作的乐曲,后来诗人按照《出塞》的曲调创作的歌词也叫“出塞”。到了唐代,“出塞”发展成为一种专写边塞生活的诗歌体裁。



出塞、入塞、塞上曲、塞下曲是属于同类型的诗歌,因诗题不同而在内容上略有差别。出塞主要表现将士从内地出征到边塞去的内容,入塞主要表现将士从边塞返回家乡的内容,塞上曲和塞下曲主要表现将士边塞生活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古诗的行数与句数



聂在富



有的教师问: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大部分是四行,一般说是四句。第一行和第三行后面是逗号,也算一句吗?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大部分是近体诗(格律诗)的绝句,也有少量的律诗或古体诗(乐府古题、古风等)。在有关格律诗的论述或赏析著作中谈到绝句,都说每首四句;谈到律诗,都说每首八句,这是没有疑义的。可是,一首绝句都是用两个句号,一首律诗都是用四个句号,为什么不用四个或八个句号呢?既然用了两个或四个句号,又为什么不说是两句或四句呢?



古诗(特别是格律诗)的共同特点是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一般用两个句子构成一个意义单位,在格律诗中叫做一联。一联的上句叫做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中间两联还要求对仗,绝句和古体诗不要求对仗,但是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要紧密相关,或并列,或承接,或因果,读起来一气贯通。古代诗文本来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的逗号、句号都是今人加上的。为了体现出古诗的上述特点,今人在为古诗加标点符号时就在上句后面加逗号,在下句后面加句号。假如上下句后面都加句号,读起来就要作较大的停顿,那样就破坏了贯通的语气,割裂了紧密相连的内容,或者延缓了节奏,表现不出古诗的和谐韵律。



逗号虽然不是句子的语法标志,可是它通常用来表示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停顿。格律诗中一联的出句与对句、其他古诗中的上句与下句,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复句中的两个分句,又比复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鹳鹊”还是“鹳雀”



聂在富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原来的课本是《登鹳鹊楼》,为什么要把“鹊”改为“雀”呢?



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唐诗选本有的写成《登鹳雀楼》,也有的写成《登鹳鹊楼》(如《唐诗三百首》),所以过去的课本曾以《登鹳鹊楼》为题。但在史书中只有“鹳雀楼”,而无“鹳鹊楼”的名称。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河中府(即今山西永济县)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辞源》中也只有“鹳雀”和“鹳雀楼”的词条。现在多数有影响的唐诗选本,如《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等都是以《登鹳雀楼》为题,所以新编的义务教育教材把《登鹳鹊楼》改成了《登鹳雀楼》。



“鹊”,专指喜鹊;而“雀”,既指麻雀,又泛指小鸟。“鹳雀”,按《辞源》的解释是小型水鸟,由此也可以看出,写成“鹳雀”更合理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两个黄鹂”和“两只黄鹂”



聂在富



有的教师问:杜甫《绝句》有“两个黄鹂”,为什么不用“两只”?



作量词用的“只”,简化前写作“隻”,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种用法,而用作量词的情况就比较少见。



一是作形容词,意思是“单一的”,专指“鸟一只”。《说文解字》对“隻”的解释是:“隻,鸟一枚也。”也表示“孤单”的意思,如:“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祭十二郎文》)



二是作名词,表示单数时间,如“肃宗而下只日临朝咸,双日不坐。”(《宋史·张洎传》)



三是作动词,意思是“变为单一”,如,“如被翰林鸟,双栖一朝只。”(潘岳《悼亡》)



杜甫《绝句》中用“个”不用“只”,大概一是因为古代很少用“只”(隻)表示事物的量,二是因为“个”是仄声,与下句平声的“行”相对,比较协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0: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