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08: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我   笑   了

南关小学  黎晓宇   641500


六一班有一个特别的女生,她叫陈小丽。此学生学习积极,且十分遵守学校和班级纪律。但是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少与其他同学交往,班上只有陈雪梅和罗仁艳和她经常交往,关系甚为密切。陈小丽见到老师就如同老鼠见到猫一般,就更谈不上主动与老师交流心声。

在对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了解后,对她我采取了许多特殊的教育方法。比如,对她的优点在班级中进行正面表扬,而对她出现的问题在班级中尽量回避,取而代之的是与其单独交流,充分让其发现自身的优点,增强她的自信心,通过专门列举的事例让她自己发现缺点,自觉改正,这样既保护了她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目的。这样的方法实施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对她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在班级中点出,以此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在小学的最后一学期,我就开始把一些事情(如值日工作,批改部分简单练习等)交给她做,开始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让她通过自身努力体会成功的快乐。随着她各方面的提高,在课堂中就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她来回答,并把教学中的表演环节中的重要角色让她来表演,在最后的六一节目中她承担了一个重要角色,她表现还相当不错。

时间过得真快,我的学生很快又要毕业了。一个星期五的早晨,我洗刷完刚走出寝室。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快速闪到我身旁,她微笑着大声对我说:“黎老师,早上好!昨天我主动在学习委员那儿承担了下周我们班学生讲话的稿件写的工作,我昨晚把她写好了,黎老师,帮我改一下,好吗?我下午来拿,行吗?”我点头了,点得很快,很自然。“黎老师,你的午饭蒸好了吗?我来。”话音刚落,这个可爱的身影就飞进了我寝室。这时我连忙理好头绪,做了个深呼吸,刚才那个是谁?

她又走过我的身前,哦!陈小丽,是她,可能是她,肯定是她,应该是她!

我笑了,开心地笑了,幸福地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8-10-5 15: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正确地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雨,我想偷偷对您说

南关小学   黎晓宇   641500




   雨,你真的很美。真的,我一直喜欢你的那份飘逸、那份超脱、那份淡淡的幽怨,一直欣赏你的“润物细无声”的诗情,一直陶醉在你和令情人芭蕉叶配合默契的小曲间。我有时不停地问自己:你是仙子乎,只为洗净世界,清濯灵魂而来……  但你为何不能抽空帮我一下,帮忙清洗我心中蕴藏已久的灰尘。

   谁说过,事物永不会有完美的时候。刚才,我还在沉吟你的脱俗虚幻;如今,我已经厌恶起你来了。为什么,你让天空半明半暗,云儿灰蒙蒙忽东忽西;为什么,你让大街小巷道路泥泞,行人稀稀落落,没有生气;为什么,你会给我带来一份美的伤感,搅动我一个个灿烂的心境。人们都说我是幸福的,抑或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吧!我为什么会讨厌那份纯洁的恬静,却渴望那份热情过度的骄阳。

   哦,雨啊,你这个鬼精灵!让我情不自禁地爱上你,又恨起你;让我莫名地随你喜,随你忧。我要你在我伞顶舞蹈,扶弄我的面颊,冲洗我那颗挚热的心;我要你在校园中沾我的发丝,和我共享诗意;我要你那打动人心的伤感,让我勇敢地抛弃那夏日的骄阳,去寻找属于我的那份恬静。

   梦何时会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1、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解决问题”序列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无疑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中科院王梓坤院士说,对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我们只是看到了成功的结果,那些逐步抛弃的中间假设则从不公布,是很可惜的,因为其中蕴含了许多经验教训。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采用“解决问题”序列的教学过程,一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

   2、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3、 扩大学生信息吸纳量,激发学生产生新思想。戈登·德莱顿说,“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由此可见,拥有丰富的信息,并且善于组合它们是创造者产生新思想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狭隘的“单科”思想,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和融合的意识,为学生广泛联想、移植、改组所掌握的知识,从而产生新念头,提供丰富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组合,激发其新思想的诞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新课程呼唤新的学习方式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



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在学生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他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还都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 我一直在一旁微笑地听着,最后说:“嗯,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

四、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如:我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采用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儿,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先前分得的还少呢?’大家听了都笑了,而八戒却还是莫名其妙。”(同学们都笑了)这时教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两点体会

一、动、静交替,讲、练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动、静交替,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4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一份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在以上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完成以下填空练习: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苹果的(),单位“1”是()。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每份分别是这个圆的()、()。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每份分别是这条线段的()、(),单位“1”是()。

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讲清单位“1”和自然数“1”的不同之处:分数中的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品,也可表示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堆沙子、一个班集体、一件工程等,被分的那个整体被看作单位“1”。再通过“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比较,强调“平均分”的意义。通过以上操作、练习、讲解,使学生对“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这一定义有较为深刻、准确的理解。

二、通过知识迁移,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类化,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

例如,除法、分数、比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又使学生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虽然“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它们都可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但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既可表示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也可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根据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解这三类应用题时,通过灵活转换,化难为易,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把一种农药和水按照1∶2500配成药水。在1000千克的水中,应放这种农药多少千克”这道题时,可用比、分数、除法三种方法解答:

用比例方法解:1∶2500=x∶1000x=0.4

用分数方法解:1000×(1/2500)=0.4(千克)

用除法解:1000÷2500=0.4(千克)

通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沟通这三类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一个经典教育案例的猜想









记得许多文章都介绍过这么一个案例:有一个著名的教育家到某校做报告,听完报告后一位教师想让教育家看看班里有几个可造之材。教育家来到教室指了几个学生说,这几个孩子将来必成大器,三十年过去了,这些人果然成为大家。

有人问教育家,你当初凭什么就认为那几个孩子有出息呢?教育家说,那几个孩子是我随便指的。后来的人们分析说,教师在得到教育家的“心理暗示”后,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期待大大增加,使孩子有了一个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许多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也对学生产生过期待,可是学生并没有“成为大家”。那么,案例中的教育效果从何而来?我们不妨来做个猜想。

1、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增加了。可能以前教师对这几个学生关心不够,甚至都不了解学生的特点,在教育家的暗示下(其实是一种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沟通增加了,这种关心,不只是学习的,更有态度的、情感的、理想的、价值观的;我们知道,期待的效益,取决于师生双方的距离,距离越近,效果越好,距离越远,效果越差。当然,被期待者也要具备一定的期待态度,当学生具备一定的上进心的时候,期待才会产生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要密切与学生的关系,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地当作人,这才是教育成果背后真正的含义。

2、教师的信心增强了。可能这位教师带的是差班,否则,他怎么要让教育家来指认呢,可能他当时想,如果教育家都认为没有可造之才,不出成绩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现在情况不同了,教育家都说那几个学生将来必成大器,我只要努力一点,方法改变一点,用心去关心他、培养他,可能就会实现我的教育目标和理想,增加成功的几率。

3、教师的耐心增加了。做教师的人都知道,自己付出了,教育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不免有点心浮气躁,甚至放弃。现在不同了,学生身上的缺点在教师眼里,可能都变得十分可爱,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变得循循善诱,细致耐心,学生也十分热爱自己的老师。

4、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多了。可能在教育家指认的几个学生中,也有学习落后的,“毫无前途的”,教师批评较多,教育家指认后,教师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批评、训斥少了,表扬、鼓励多了;同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也能耐心、细致地做工作;

5、教师给了学生更多的机会。既然教育家都认为那几个学生可成大器,那么在学习、动手实践、特长培养方面,教师、学校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6、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增加了。由于以前教师对学生没有多大的信心,与家长的沟通比较少,甚至没有沟通,教育家指认之后,教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也暗示家长孩子的潜力,帮助家长共同营建良好的教育氛围;

7、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改变了。可能,以前教师是把学习当作了惟一的尺子,所以对班级的教育效果没多大的把握。教育家认定那几个学生可成大器,也可能是指学习方面的,也可能不是,在人的成长规律认识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评价的尺子更灵活了,标准多样了;教师还做了许多许多的工作……上述案例,给我们留下的猜想空间很大,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其实,每个学生都可能“成大家”,只要我们真心地爱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的信心、尊严、兴趣激活起来,我们就会得到许多教育的乐趣,取得巨大的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4 16: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