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复制链接]
24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虽然以“读书”的名义,实际上我们是建议教师读“文章”。一般所谓的“好书”,也并非字字珠玑。只要这本书中有一篇或几篇好文章,已经不容易了。所以我们建议教师拿到一本书时,首先要学会从书的整体结构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有阅读价值的“章”、“节”。教师名义上是买“书”、读“书”,实际上是买“文章”、读“文章”。教师的时间一般无法保障教师整本书整本书地“系统阅读”(适合教师阅读的“书”,也许是“读者文摘”类的)。我们宁可建议教师读“文章”,不要读“书”。文章从哪里来,可以从《读者》、《师道》、《教育参考》、《福建论坛》等杂志来,但大量还得从“书”中来。教师需要将书当作文章读,需要学会将一本书拿起来之后通过目录、前言以及相关的整体浏览而迅速决断最值得自己阅读的“章”、“节”。将厚书读薄,这是一种读书的艺术。当然,如培根言:“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英]培根著,何新译:《人生论》,中国友谊出公司2003年版,第181页。)
  “教师学习行动计划”将教师的阅读书目分三个“类型”:“生活智慧类”(或者称之为“实践智慧类”)、“教育新理念类”(包括“课程改革”)和“教育散文类”(主要是反映教育生活实践的“教育随笔”、“教育手记”、“教育日记”、“教学录像”、“教育电影”)。在“教师阅读”的过程中,第一个阶段最好先阅读“生活智慧类”的书。比如哈伯德的《自动自发》、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等等;第二个阶段再阅读教育新理念和教育随笔类的书籍。第三个阶段是将自己的“自我超越”的热情和最新形成的“教育信念”付诸“行动”并在行动中反思调整。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生活智慧类”的书或文章应该成为教师改变和行动的前提。阅读这些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信仰之旅”。先调整和形成人生的信仰和追求,然后才有可能学习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对教师来说,先有“生活态度”、“生活信仰”的转变,后有“教育观念”和“教育行动”的跟进。
  “教师学习行动计划”中列举那么多的书,并非所有的书都得完整地阅读。教师个人在某个阶段可以从中任意选择“三本书”重点阅读,也可以普遍浏览之后确定适合自己阅读的个性化的“三本书”。而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调整、变化自己的“三本书”的结构。但愿教师在阅读之后的某一天感叹说:在我人生的道路中,有“三本书”对我影响很大。
  教师在没有形成独立地读书习惯之前,需要学校安排阶段性的“读书交流”活动。通过类似“读书交流会”、“读书报告会”的形式,使“读书”过程成为寻找教育问题和教育困惑的解决方案的“设计”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我一定会成功
    当我得知我将代表丽水市去参加“浙江省第五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的刹那,我激动得恨不得拥抱身边所有的人。去年的金秋,我多年的梦想(评上省秀)成为灰烬。而今年的金秋,我居然有机会去弥补这个终身的遗憾!幂幂之中似乎有个声音不停地对我说:“王珏,机会来了,你一定会成功!”

                     艰难的选材
    可选课文就成了第一道坎。把高段的课本捧在手里上上下下翻了个遍心里也没谱。枯燥的课文没意思,富有激情的课文感觉距离学生太远(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之类是我最擅长最拿手的,可考虑再三也只能忍痛割爱),感觉有点意思的课文又已经有太多的专家、名家涉及,我绝不敢在设计上有所超越。思来想去,后来又托朋友从江苏买了一套人教版教材,可还是一直定不下内容。随着比赛时间的一天天逼近,我不免有些心慌意乱。最终定下内容,浙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新课文《去年的树》,心中算是一块石头落了地。

           失败的试教+失败的试教=深深的绝望
    教材选好了,我满怀信心地备好课。《去年的树》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鸟儿和一棵大树是一对好朋友。当冬天来临,他们不得不分手的时候,鸟儿答应树,明年再来给他唱歌。可是到来年春天,鸟儿飞回来的时候,树已经不见了。于是,鸟儿追寻着树的踪迹,一步步寻访。当她终于找到已被做成火柴的树时,火柴也即将燃尽。但鸟儿仍不忘记对树的许诺,对着被火柴点燃的灯火,唱了去年唱过的那支歌。故事的文句浅显易懂,但蕴含的情感却非常丰富。既体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深情厚谊、鸟儿对朋友的诚信,又蕴含着大树为人类带来光明的奉献精神,同时也在环保方面引起人们的深思。我准备从鸟儿为大树的两次歌唱入手,让学生去比较这两次歌声的不同,探究鸟儿歌声变化的原因。意在让学生感悟鸟儿和大树之间的深情厚谊,又唤起学生多元的思考。
    第一次试教,以我的语无伦次满堂飞告终。第二次试教,以学生的冷场结束。第三次、第四次……怪了,我就是找不着在课堂上的感觉,我就是无法真正融入到学生当中?!一次又一次的试教,一次又一次地摧毁着我的自信心。这是为什么?是我的设计有问题?是这篇课文不适合我?还是我本身的缘故?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连着好几个晚上,我都梦到自己站在比赛的舞台上,可无论我使出什么招数,学生都对我不理不睬。梦中醒来,是大汗淋漓和满腹的绝望。教研员翁老师、学校里的老师、身边的朋友都给我提了不少意见,可我始终进入不了状态。我郁闷,我憋得慌,我就像一只四处乱撞的无头苍蝇,着急、慌乱,却又找不到自己的出路。

                     毁灭性的打击
    为了让我能在省里1000来位教师面前发挥自如,赵老师决定让我先在市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练练兵。上课的前一天,我独自一人站在昔日熟悉的阶梯教室里,面对着空旷的大教室,思绪纷飞。我是那么强烈地渴望成功,握紧拳头,我能感觉到自己手心的汗意。可我心里实在没底!第二天,面对省教研员和来自各县区的500来位教师,我是颤抖着双腿走上讲台的,脑袋“轰轰”直响,嘴唇发干。我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撑下这40分钟的。直到今天,回想起这堂课,我的记忆里仍是一片空白。走下讲台的刹那,不争气的眼泪直让我鼻子发酸。如果说哭能解决问题,我的眼泪一定可以和黄河相媲美!我只想冲上去告诉赵老师,我放弃了,我投降了,把这个机会让给别人吧!我想起了去年的云和之旅,我想起了我的《秋之收获》。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只是块像金子的石头,别对自己寄以太高的期望!那只会让自己崩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07:52:00 | 只看该作者
  我终于成功了
    感谢赵老师临行前的那番话!感谢校长对我绝对的信任!感谢翁老师在我走上舞台之前那强有力的握手!感谢所有指点、鼓励、安慰过我的老师、朋友!是他们重新鼓起了我的希望之帆,是他们再次给了我信心与勇气,是他们让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重新坦然面对这次比赛!临行前,我果断地调整了自己的设计,在得到大家的肯定后,作了最后一次试教,我来到了衢州。
    当晚的见面会上,我轻松了很多。来自全省各地的选手绝大多数都是省教坛新秀,还有几位是省里知名的常各地巡回教学的教师。我不过是资历最浅年龄最小的一个,就是输了也光荣!我踏实地回到酒店美美地睡了一觉。
    会务组把我安排在了第一天早上的第二节课。第一节课似乎不怎么样,这使我又增添了不少的信心。给了自己一个微笑,迈着不再沉重的步伐,迎着雪亮的舞台灯,我走上了讲台。
课前的聊天非常成功,这些素未谋面的孩子们,当我告诉他们我的名字是由三个“王”加一点组成时,他们兴致盎然地猜我叫“王主王”、“王玉王”、“王王玉”……在台下听课老师的一阵阵笑声中,我的课拉开了序幕。
    衢州实验小学的孩子们真的很棒!他们的朗读能力,活跃的思维,宽广的知识面都让我深深的折服。而我的热情,我的激情,我的自信,也在不自觉地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尽情的释放。上完课,望着后面评委们的微笑,我知道,自己成功了。
    走下舞台,迎面碰上了脸上绽开着一朵花的赵老师。过了几分钟,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过来了,竖起大拇指说:“王珏,这个小姑娘不错!这堂课就像一股清新的风给这个会场带来了一股活力!”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但内心却在狂呼:耶!我终于成功了!!

                     胜利过后的反思
    捧着这个金秋沉甸甸的收获,我回到了丽水。虽然这是这么多年来丽水获得的第一个一等奖,但我也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和一名优秀教师的差距。云和新秀评比及市里这次练兵的失败让我看到了自己心理的脆弱,急于求成的急躁;歪歪扭扭的粉笔字让我看到了自己基本功的不扎实;仍显贫乏的课堂语言让我想到了自己文化底蕴的欠缺……这次比赛虽然成功了,但这只是我教海生涯中一个新的起点,这只是我向成为名师迈出的一小步。在我的人生中,会有无数的阳光和风雨,我只希望,当我老得只能坐在躺椅上时,回首望望走过的道路,身后,仍旧是金秋夕阳无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07:52:00 | 只看该作者

贵报“教育惩戒,在雷池边缘行走”的讨论,反映出我国教育存在的尴尬和困惑。读了专家的剖析确让人获益匪浅。不过笔者主张:在学校教育中还是不提倡教育惩戒好。
  一、教育惩戒同时代精神相悖
  我们不否认惩戒这一教育形式,惩戒在某些时候确实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育方法。甚至可以说,教育是和惩戒、体罚相伴而生的。例如我国的“教”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左边两个×表示两个学生,右边的×表示手拿木棒的教育者;孔老夫子也曾用教鞭体罚弟子,民间也流传着“不打不成器”的说法。
  然而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今天民主、自由、平等,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主体精神。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为人们所倡导。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必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张扬,创立一个民主的氛围和宽松的育人环境。所以今天仍然提倡教育惩戒,为学校教育惩戒立法,显然同现代教育格格不入,同我们时代的主体精神相悖。
  二、实践中惩戒与体罚难以区分和把握
  体罚学生是国家明令禁止的,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惩戒与体罚在理论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体罚是给予学生身体上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并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它包括体罚和变相体罚,即“体”罚与“心”罚。而惩戒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体罚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然而在实践中惩戒与体罚是很难把握区分的。
  从调查的情况来分析,绝大部分家长(学生的监护人)和学生对惩戒的理解:认为惩戒很难把握。有35%的家长认为惩戒就是体罚,甚至于有7%的教师也认为惩戒就是体罚。而95%以上的家长都明确反对体罚学生(这也是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三、反对教育惩戒,并非让学生放任
  自流惩戒是教育的一种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更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笔者认为对学生的“管”要讲教育的智慧。要以关爱为出发点,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否则我们的关爱会成为体罚或变相体罚的一个漂亮的借口。所以对学生的管,教师更多地要采取赏识教育、尊重教育、激励教育等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反对惩戒,并不等于我们不能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批评与惩戒不是一回事。批评可以是对事不对人;惩戒是对事,但在实践中更主要是对人的。
  总之,笔者认为学校还是不宜提倡教育惩戒,给惩戒教育立法。因为教育惩戒同时代的主体精神相悖;教育惩戒同明令禁止的体罚在实践中难以区分和把握,否则将会有更多的教师在雷池边行走,也会让教育暴力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07:52:00 | 只看该作者
   巧借境象  妙造自然
                                       温州市第三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会心得谈
    这次的温州市第三届小学语文青年骨干教师课堂展示活动在瑞安市实验小学举行。这些年轻的老师们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淡雅如诗,或激情如潮;或言词幽默,或善于借鉴。新课程改革以来,那种百花齐放的态势,提倡个性的理念,总之是令我大开了眼界的。
    “巧借境象,妙造自然”,是我近几日从有关唐诗研究理论中“挖”出来的,用在这里评价这些年轻的教师似乎过高了点。但我认为人对美的追求大抵会是殊途同归的,那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为教师的他们似乎正孜孜于追求更高的境界,正向这个方向迈进。
    现从中撷取几朵不是很娇艳却可赏心悦目的花以飨读者。
一、识字可以这样教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新教材识字量多了,可一周安排的节数反而少了。如何掌握得了这么多的字?这令很多任课的老师,甚至一些富有经验的老师们担忧不已。有时候,不得不借用其他课程的时间。这样做却是有悖于新课标的理念的。其实新教材的大部分字是识得就可的,一小部分的字词才是必须会写的。崔峦老师曾经提出“反复见面”的说法。但到底如何具体操作呢?我们又不得而知。这次其中有几堂低年级的课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子。
《识字(4)》
课件出示小动物,并逐个配音:你好,我是_______。
师:谁想给它们打招呼?
生:(句式可以是:你好,_____,我是________)
师去掉小动物图,只留生字,引导读。
读后问:读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发现?有几个发现就用几个小指头表示。
于是生说出:
1、都是虫字旁。
2、都是动物,都是昆虫。
3、都是夏天里的动物,蜻蜓、蝴蝶长大后都会飞;蝌蚪长大了会帮人们捉害虫等。
……
师适当提示:
    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吗?这些字当中,有很多的都是形声字。
哪些字是形声字?比如蜻,哪部分是整个字的读音?还有哪些字也是形声字?“蚁”是吗?
    根据这种识字法,猜字的读音,并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蚊  蟑  虾
    复习生字时,该老师采用的是做游戏,你演我猜,从背后猜字。
《荷叶圆圆》
课件中打出“识字乐园”
自己学会好吗?(生自读)
学习生字组词连句。
比如:
珠  小水珠  晶  亮晶晶
读,出示有这两个词语在内的句子,指名读句子,领会其中的意思。
    复习生字时,出示课件:
    荷叶中藏着生字,鼠标点出,限定时间,时过消失。指名学生到台上,学生必须在限定时间内认出字,增加了识字时大脑反应的紧迫感。其他学生也不闲着。当学生能快速认出时,他们要说:对对对,就是——。错了,就说错错错!不是——。
二、抓切入点其实很容易
    一篇课文摆在我们的面前,该如何教?从哪儿教起?便成了当务之急。我们把这个称之为切入点。切入点抓准了,再根据切入点理清线索,就比如一条线把散在地上的珍珠有先后地串起来,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一篇课文的切入点不只一个,这是由研究教材的老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和对教材的不同理解而决定的。这次面向整个温州地区开的课,当然不会只是个人的看法,而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对教材的处理,对一堂课的如何切入应该是深思熟虑的,应该有它过人的地方。
作文《笑脸》
    寓写作于过关之中,一节课几乎没有说到写作两个字,却处处是说、写的训练。
    摹仿“幸运52”的过关形式,营造过关的气氛。
成功第一关
    笑脸图
    请说出这是谁的笑脸。
成功第二关
    请说出这是谁的笑,它为什么笑了?
成功第三关
    请将想像到的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时间限为10分钟,句子通顺,意思说明白,即算闯关成功!
    这里以“闯关”为切入点,以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关卡为线索,成功地引领了整堂课,简单而又实在,既充满活力,又能学有所得。
《我为你骄傲》
    以“写便条”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回归文本。通过学生写的便条生成新的教学切入点,这点完成了,又产生了新的一点。如此点点推进,完成对全文的阅读、领悟。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以一张履历中的三个!!!为切入点,反复出现钱学森心理活动的句子,从而更深入理解课文,深入了解钱学森这个人。
三、作业也要花时间好好设置
    这次听课中,我看到了几个可以将现行老浙教版教本配套作业本弃之高阁的作业设置。虽然也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几份,虽然也为他们的新颖别致而喝彩,但自己却是因为现实的关系不敢有所奢想的。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课堂中的训练是写出读了文章后自己的感受,且名之曰“真情告白”,奇特处是师生共写。老师在电脑上写,学生在下面写,写后共享。
    课外的作业是三个
    1、再找一找有关钱学森的资料。
    2、办一张有关钱学森的手抄报。
    3、在学校网站的论坛上出一个讨论钱学森的主题。
《绿色的卫兵》其中有一道题是:
请给小树浇浇水
    不管是识字也好,作业布置也好,还是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也好,他们都力求立足于学生,从学生这个主体出发,努力增强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更好地张扬他们的个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07:23:00 | 只看该作者
保留教鞭适度惩戒

??36岁的辛洪梅从自己供职的济南市一所私立学校辞去了教职。让她无法接受的,是这所学校对老师的种种“苛刻”要求——除了教育界的普遍要求以外,学校对老师还特别要求:一,不准批评孩子;二,不准变相地批评孩子;三,不准向家长说孩子的坏话。

??辛洪梅的辞职得到了丈夫程明君的支持。程明君是济南舜天律师事务所的资深律师。他认为学校如此规定,是片面地强调要鼓励、赞赏孩子,学校的教育思想,已经有了矫枉过正的嫌疑。据他了解,在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仍然保留着鞭笞孩子的教育惩戒方式。他的家中也有专门用于惩罚孩子的戒尺,只是不常使用。他甚至主张不管教师、家长,都应该有教鞭或戒尺之类的专门惩戒孩子的工具。(详见3月23日《中国青年报》)
??
??■重点点击

??“三不准”和“鞭笞教育”是两个极端

??现在办学模式越来越多,收费也越来越多样化,相对而言,生源的争夺也很激烈。这个有些“过分”的“三不准”,其实不仅是教育理念的问题,个中还隐藏着私立学校一味取媚家长,通过对孩子的“倍加呵护”来讨好家长。由此,教育理念在争夺生源的背景下,在经济的魔力下发生扭曲,这一点才是可悲的。也值得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辛洪梅的丈夫不仅支持其辞职,甚至主张不管教师、家长,都应该有教鞭或戒尺之类的专门惩戒孩子的工具。他的教育方法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虽然他说,在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仍然保留着鞭笞孩子的教育惩戒方式。但这并不能证明“保留教鞭”的时代合理性。特别在我国依旧强大的保守性思维大背景下,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更迫切地需要“非训服权威”素质的人才,而不是对权威一味唯唯诺诺的人。

??所以,下一代的素质教育也要讲“科学的发展观”。既要防止以开放学生的个性为由,学校教育对学生、对家长完全放任自由,同时也要防止走“戒尺底下出秀才”的训服权威的老路数。如此方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与发展。(王帆)

??应尽快为惩戒立法

??我们国家现行颁布的《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都涉及了这方面的内容,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有惩戒权,这是一种公认的权力,是我们社会赋予学校的管理职能,学校的老师履行这种权力有其合法性,有法律依据。但这个“法”怎么立?应该具体到“与同学打架一次,可执行某某惩戒方式”这个可操作的程度。

??如在英国,一些地方教育当局规定了学校及教师体罚学生的8点要求。1.用鞭子或皮带必须是经过认可的标准;2.必须备有惩罚记录簿,列明体罚原因及处理过程,经过校长签署核准许可,并接受查验;3.实习教师、代课教师、临时聘用教师等均不得施行体罚,至少具有三年以上教师资格者才能实行体罚;4.年龄在8岁以下的儿童禁止体罚;5.绝对禁止在班上或众人面前施行体罚;6.施用打手心的体罚,每双手不得超过三下;7.女学生只限于打手心,而且只能由女教师来执行,如果鞭打男生臀部,不得超过六下;8.对患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的学生,必须事先获得医护人员许可才能实行体罚。

??其实,问题的焦点并不在于“许不许惩戒”,而是“如何惩戒”。面对某个学生的具体行为,怎样划定该不该惩戒这个界限和用怎样的惩戒方式与程度才算是“适度”,很让教师伤脑筋。我想如果有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法规,惩戒还是很有必要的。(冉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07:24:00 | 只看该作者
■有理有据

??教鞭绝不应重新被拿起

??“我的孩子交给你了,要是不听话,你给我往死里打!”

??这样的话我们听得太多了,可怕的是听到这样的话,我们没有恐惧,我们没有忧虑,我们没有愤怒,我们只感觉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同情律动,感觉到了“父母恨铁不成钢”的忧患意识,感觉到了家长与老师相互信任的鱼水关系。家长说得真诚,老师听得受用,迫害孩子的牢不可破的联盟由此缔结,对孩子的暴力获得了从社会到家庭异口同声的支持。家长和老师的专制,使家庭和学校日益成为一个独立王国,一个微缩的专制政权。在这样的专制政权下面,最需要的是奴才,而不是人才。既然是奴才,那么奴才的一切都被模式化了,一切都有了正确答案和惟一标准。

??中央综治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家庭抚养和监护未成年人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研究报告》的调查结果,就尤其显示了目前很大一部分儿童“挨打”“挨骂”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这份调查数据表明3.6%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偶尔”挨打的高达57.3%,表示“从未”挨过打的有39.1%;有15%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骂,“偶尔”挨骂的高达69%,表示“从未”挨过骂的只有16%(摘自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调查显示:超半数孩子在家偶尔“挨打”“挨骂”》)。可是,在如此高比率的棍棒、辱骂教育盛行的情况下,竟然还有人提出要重新拿起教鞭,以备随时对孩子们施暴,简直不可理喻。(姜雁)

??无知无畏教育的失败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母亲带孩子到百货商店,经过玩具部,看见一匹木马,孩子一跃而上,前摇后摆,再也不肯下来。可那木马不是为了出售,只是商店的一个陈设。店员们叫孩子下来,孩子不听;母亲叫他下来,还是不听;说带他吃肯德基,依然不听。任凭许下什么愿望,总之一个态度,就是不听。当时形成了一个僵局,最后一个店员说:“百货商店特聘的儿童心理学家正好在,我们让他下来想想办法?”专家从楼上下来,问明原由,轻轻地走到孩子身边,附耳说了一句话,孩子像触电一样,连忙下来,牵着母亲的手仓皇离去。事后有人问专家到底说了一句什么话,专家说:“我说的是‘你要是不下马,我打碎你的脑壳!’”

??专家不愧是专家,所实行的方法的确是立竿见影。这也说明一个道理:惩戒是必要的。萧伯纳说:“一个人感到自己可耻的地方越多,受尊敬的程度就越高。”让人无知无畏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赵静宇)

??小惩才能大戒

??从孩子的成长角度来看,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长大可能成为部长、总理,也有可能沦为罪犯。而在学校阶段,就用恰当的惩戒手段让他们铭记终生,知道哪些界限是不能逾越的,逾越了就是犯罪,这不也应该是学校肩负的责任吗?

??事实上,现在许多学生的违规行为已处在违法犯罪的边缘,等到他们真的犯罪了再来进行教育,就已经迟了。我认为,在违纪和违法犯罪之间,学校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小惩大戒的教育手段则会让他在边缘处止步。(晓玉)
??
??■学生意见

??教师的惩戒权谁来监督

??目前所知的教师体罚学生手段包括:罚站、罚跑、罚跪、面壁、罚重体力劳动、罚抄写;直接的肉体攻击有揪耳朵、扇耳光、脚踢、器具抽打;心理攻击则有威胁、呵斥、讽刺、挖苦、辱骂、刁难。但是只有那些给学生造成了重大伤害的案例才会被媒体关注,大量的案例因为没有造成明显的伤害而隐藏在冰川底下。事实上,对教师行为的监督机制是缺席的,人们通常愿意把媒体当成现代社会的监督者之一,然而媒体的本性决定了它只可能关注那些重大事件。而一般的体罚通常不会导致显见伤害,它既达不到惊动媒体的程度,更达不到启动法律程序的程度。这样,如果学校本身没有相关的监督和管理制度,体罚也就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予林)

??教育的本质是爱心

??我想起一则伊索寓言: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让游客自动脱下斗篷。冷风呼啸而来,使劲吹,游客反而拼命抱紧斗篷不松。太阳出来了,暖洋洋地用爱心关照着游客,不一会儿,游客“感动”得自动脱下斗篷到树阴下乘凉。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用爱心来感化比教育惩戒更有效,教育的本质是要有一颗爱心。希望老师们都读读这篇寓言。(苑文)
??
??■教师说法

??体罚和惩戒不是一回事

??现在社会对惩戒的看法有误差,认为惩戒就是体罚,正当的教育也变成了体罚。学校在依法办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惩戒不能一概否认。说到惩戒许多人就会联想到体罚,这是完全不同的,体罚是明令禁止的。而当学生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时,教师采取合适的冷处理方法也是可以的。教育的惩戒和社会对违法犯罪的惩罚是不同的,教育的惩戒应该首先是教育,其次是处罚。

??我个人认为,作为学校或是教师,负有社会给予的管理学生的职能,这个职能之一就是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的处理。这个处理涉及如何进行处罚的问题,处罚进行得合理合法,就不应属于体罚范围,相反,这样的处理方式还应提倡,并以法律的形式认可。(谭唐金)

??学校和教师应当具有惩戒权

??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在澳大利亚一家私立学校读书,该校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比如早晨几点起床,一定要把被子都叠好,然后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三次没有叠好被子,周六就会没有假放,要到农场劳动去。这就是一种惩戒,不要以为惩戒就是打。

??惩戒权是教师用于惩处违反学校学习生活规范的学生的权力,针对的是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是基于教师职业地位而拥有的一种强制性权力,它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权力,是维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权力,也是教师职业权利之一。  
  ( 稿件来源: 人民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2 07: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