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复制链接]
2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3 07:40:00 | 只看该作者
清晨的空气让我清醒时,

耳旁传来了恼人的消息;

院内的树叶枯了,

昨夜的猫儿不叫了,

小狗也不知守谁家的门;

门前的小溪被杂物污染了。



看看树叶枯了

是因为树虫的缘故吗

找找小猫

不叫是因为哑了吗

呼唤小狗

让它从知道谁是它的支柱



小溪里的杂物是什么

有不知名的石子

有无名的蔓草

更有人们留下的污物

是谁不让溪水停住了脚步

正是那不生不灭的积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3 07:40:00 | 只看该作者
很多自以为颇有智慧的感悟,却像过眼云烟,疏忽间就不见了。待得拿起笔意欲将它们捕捉并保存下来,却早已“欲辨已忘言”了。其实,在工作中,我也何尝没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呢?即便是点滴的经验也有吧?但它是与我自己的行动融合成无痕迹了吧,还是如昙花一现,从此不见踪迹了呢?这就不得而知了。有时候想,把它记下,也许对自己以后或者有好处,即便对别人也好。有时候却想,流星闪现,极为常见,何必费心思,花笔墨?况且君所记,未尝可以。于是就这样拖着了。还是一个原因就是等到真正要把它变为文字的时候,却觉得没有什么了。有人说,人的特长都是有不同的,有的善于说,有的善于写,有的善于做,有的却只是会空头理论。我看,我是善于想,却无法“立言”了。
  
  
  教育的发展并不是看教育理论的更新速度,而要看在教育上付出了多少,要看有没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反思我们的教育。这几年,教育理论的更新很快,这可能也是好事,这可见正是我们教育思想蜕变的时候到了。也许有了更多的理论,更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的反思。但如果将理论作为一种攀比、竞赛以显示新颖程度的话,我看是没有多大的益处的。
  
  
  现在的教育理论过多地采用了西方的,即便是某些教授、专家的讲课中也无不举着几个外国教育的例子。取人所长,汲其精华,固然是好事。但或许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淀也有它自己的特色。一味地去仿效人家,我们的祖先早有古训,那就是邯郸学步的故事。邯郸学步不成,结果连自己起先怎样走路也不清楚了,只好像兔子一样跳着回家。我担心的是,中国的教育会找不到自己了。多元的世界讲究资源共享,但为什么就我们要学别人的,而不兴别人学我们的?再者,我们在学别人的时候,是否是真正地取了别家的精华呢,还是拿垃圾当宝贝?
  
  
  我们教师一直在埋头辛勤劳动着:备课、改作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以为只有勤劳才能显示出教师的崇高伟大。我们其实也应该像某些企业部门一样,去思考怎样才能更有效,从而将别人要用十个小时完成的事,变成一个小时就能完成。比如备课,如果教了十年来的书了还要像刚上岗一样写详案,甚至应付所谓的检查的话。那我们的工作实在是大大的在浪费了。如果用这些书写的时间,去读更多的教学理论,去作更多的实践,可能效果会比这样好得多。我们的形式主义太多了,我们的时间、空间,人力、物力太浪费了!
  
  
  学生的学习必须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的过程不是填鸭式,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学习主体有所选择、有所鉴别的过程。如果只一味地将教师的意愿强加到学生的头上,结果会适得其反。学生不仅不能获得什么,而且还将对所学的东西感到厌倦。大人也是一样,谁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呢?做自己不愿意的事,学生还抱有兴趣吗?
  
  
  近年来,全国各地到处提倡鼓励、提倡表扬。于是一进课堂,表扬声便不断。好也表扬,不好也表扬。据说这是从外国学来的。孰不知,廉价的表扬只会削弱人的积极性。学生们在满足之前再也不想迈开步子向前走。我想,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既然有表扬存在,就应该允许批评甚至惩罚存在。有人提出,没有惩罚的教育这不完美的教育。我是非常赞同的。韩非子的法学理论,之所以被历代帝王所采用,就在于它有着一定的现实性的。
  
  
  我们习惯于整齐划一,做操排队要整齐,上课坐得要端正、整齐,回答问题的声音要整齐。其实,全班几十个人如果都培养成一样了,都好像从一个模子里面出来了。假如真的成功的话,那这些孩子也就没有自己的个性了,既然没个性,还有什么创造力可言?但如果要还给每个学生以个性。这种班级授课制的方式确实应该改良一下,或者改变一下。从学生数,从坐的方式,从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等方面都有改变的必要。我们一直在说着和谐、平等,说着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我们的教育为这做了多少?就我们农村学校而言,就是一点也没变,甚至变差。原因就是领导阶层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农村小学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不会教书,去当领导。可是在现在,不去实践,不去研究,是不可能说出符合实际的见地的。再者,现在的社会发展形势也不容许只在那说着不切实际的空话的人站在台上发言。现代的教育迫切需要懂得教育的人来充实领导决策层,而不是让那些弄着权力,却不能对教育说出一个一二来的人坐在领导的椅子上。
  
  
  我经常有一些设想,设想自己所教的学生文明礼貌,落落大方,求知欲强,表达能力好,适应当今的社会;设想自己有着大师风范,在台前运筹帷幄。可这些是多么的不现实,面对的是一群调皮捣蛋的学生。上课不听你的话,自己顾自己做着自己的事,愿意说就说,愿意做就做。而我呢,面对这样的学生,却也经常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既然那些设想是不现实的,我们何不必把它作为一种追求的理想呢?让现实迈向理想,不就有了自己追求的目标了吗?前天在知音杂志上看到一句话:不要埋怨环境不好,不要去想等环境好了我再努力,如果我们尝试着去改变环境,我们其实就成功了。同样意思的话在特级教师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中也提及。是呀,事在人为,人人都朝着一个方向尝试着去改变环境。众志能成城,那还有什么环境改变不了的呢?我们经常看着身边事物在变化,学校旁边的空地,前几天还是垃圾堆的,可今天却已经被一班工人建成了花坛。一棵棵还没有扎根的小树已经挺有精神的站在那儿了。这些外地来的小草也在这安家落户了。你说人的力量有多大?别光在埋怨环境了,行动起来吧!明天就是属于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3 07:40:00 | 只看该作者
 听着老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声泪俱下的声音时,我突然想:面对二十一世纪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们该怎样正确解读前世纪的《十里长街送总理》呢?
  
  
  温州教育发出了《教师忌语xx条》(初稿),征求大家的意见。我看来看去,觉得上面的句子有一句两句也偶尔用过。我想,我们现在更需要的可能是教师在某种情况下用某种语言更合适的成功例子,而不是花大力气去搞这个。这些忌语会随着教师不断地调整自身中慢慢地消失。
  
  
  有时候,我们觉得眼前的事太多了,不知从哪儿开始做起才好,于是踌躇着。可是一踌躇,事就更不好做了。就这样事情积得越来越多,最后就连信心也失了。其实,事情总要有先后的,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做那么多的事。怎么办呢?那就是静下心来,好好地整理一下,我们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是什么,然后根据重要次要给它们排队。接着就一件件地来吧,该请别人帮忙的,就请别人帮忙。如此从容的做事,事情就会慢慢地解决。比起因为事太多了,而不知从何入手来,那当然是一良策。
  
  
  班级管理最难管的恐怕就是学生的随意讲话了。现在是鼓励学生多讲,却也不是随意地乱讲。如果上课不专心,只顾自己讲话,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反而会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情绪。因此,在课堂习惯的养成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随意讲话。几个来我家学习的学生起先也是边做作业边讲话,这样不能带来作业的轻松。相反,还会造成学生做事不专。咋办?列下他们的名单,规定在大声说话影响别人的时候,就记下一笔,用“正”来表示,到结果累记谁讲得最多,谁就多留五分钟。至于谁记呢?不作规定,自告奋勇,谁喜欢做就谁来。当然,聪明的学生谁也不会因为这样而想留在老师家。于是千规万劝都不听的随意讲话,就在这样的不成文规定下一下子改观了。刚几天也有记下几笔的,特别是仁俊,好像天生爱讲话,像海水滔滔,就是停不住。后来,大概十来天吧,就有了一种习惯了:写作业不大声说话,只管把自己的做好。
  
  
  所以说,学生有时候光靠讲道理,是行不通的,他往往会把道理当作耳边风,觉得跟他扯不上一块儿。那么,这时候,就要下一些硬性的规定。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也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班规。大家按规矩办事,就会形成良好的班风。
  
  
  我认为我自己最缺的就是这一条了。
  
  
  领导们总是热衷于推出一项又一项的新举措,却并不去考虑这些新的举措符合不符合一种自然发展的规律。我认为事物发展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所谓道法自然,如果违反了它而一意孤行,工作上带来的将是无尽的烦恼。我以前领会不了“无为而无不为”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终于有点懂了。冷眼旁观,没有领导们的新举措,教师们照常进行自己的工作。有了新举措,但这新举措不被教师们认同,新举措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当然,好的策略乃是起促进作用的。当人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疏忽了,懒惰了,找不到方向了,没有动力前进了,好策略便能使之精神振奋,勇往直前。
  
  
  因此,我要奉劝领导们的是:我们需要的不是您的新举措有多新,而是您能领导我们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往前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创新学习指导三原则
(1)“四不教”原则
所谓四不教原则就是,凡是学生自能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解答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不教。
(2)“慢三拍”原则
所谓慢三拍指的是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不要一出现正确答案就给予肯定,而要再等几秒钟,让学生的思维更充分,可能还有不同的、更好的、独到的见解。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等待几秒钟再叫学生回答,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再多等几秒钟,因为那时的学生正处在思维的最活跃时刻。
(3)鼓励加肯定原则(激励原则)
对于学生要少批评多鼓励,少否定多肯定。鼓励易产生骄傲情绪,只有鼓励才能唤起学生的内在动力,常否定容易打消学生的可贵的积极性,只有常肯定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如,一位后进生经过自己努力,终于在近几次考试中考出了好成绩,有了明显进步,教师在晨间谈话中讲“某某同学近来学习用功,成绩明显进步,我们要向他学习,学习他不甘落后的精神。”这位学生会想,我进步了,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同学们还要学习我呢!极易产生骄傲情绪。而另一位教师却说“某某同学近来学习用功,成绩有明显进步,不过他的字写得不够端正,假如他能把字也写端正了,那么他的进步一定会更大。”在肯定之后,说出一点不足,并提出希望,能激活他学习的内在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任教将近九年,在这不算太短的教学生涯中,我总是喜欢不断地尝试,追求外在的变化求新,不断地感受成功与失败的喜与忧。同时会不断地滋生出一个个问题:如何让学生既能轻松地学习又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如何使数学知识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当课改以熊熊烈火燎原全国之势扑面而来,我有幸成为数学课改指导组成员。一年来,我积极参加“周六新课程研讨日”活动;学习课程标准;参与实验教师备课;随堂听课;聆听教者的反思,专家的评点等。经过课改的沐浴,我内心感悟颇深。
  感悟一:在课改中,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大了,他们爱表现,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挑战权威。孩子活了,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是非。表达能力强,语言清晰度好,小组合作有秩序,学习兴趣高涨。学生的能力提高了,个性得到了张扬。
  感悟二: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理论水平等整体素质提高了,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转变,能留给学生提问和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和乐趣,课堂教学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生命主体活动。课改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感悟三: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现代化教师,应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地更新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以及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浙江教育出版社,旧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八册中的表述: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浙江教育出版社,新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八册中的表述:
  右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比较发现少了“封闭”两个字。是疏忽,还是确实可以省略?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在反复强调“封闭”,在知识的巩固中也在反复设计此类习题——“填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   )图形叫做三角形。”
  查阅资料。“三角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平面上三条直线或球面上三条弧线所围成的图形。三条直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平面三角形;三条弧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球面三角形。也叫三边形。”在此,并没有怎么强调“封闭”,还发现词典对三角形的表述是不科学的,其间的“直线”应当改为“线段”,因为三角形存在三个顶点,决定了他的三条边不是直线,而是线段,“直线”与“线段”的概念应是清晰的,不能混肴使用。“围”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有四个意项:1、四周拦挡起来,使里外不通;2、四周;3、某些物体周围的长度;4、量词。很显然,这里取的应是第一个意项。也就是说在“围成”里面本身就包含了“封闭”的意思。由此看来。新版课本中“封闭”两字的省略,并非疏忽,而是教材编写人员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科学举措。由此可见,我们没有必要在三角形概念练习中反复强调“封闭”两字的有和无,只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围成”的含义就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走出数学教学中的误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课堂教学在高层次的追求上形成了各自的教学特色,然而许多貌似优秀的课堂教学,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教学过程中的处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忽视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概念,不能准确把握概念,不能灵活运用概念,形成了教学的第一误区。(一)忽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那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就是那个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对于概念的内涵,为突出本质属性,需作逐字逐句的深入浅出的分析,要突出关键词在本质属性中的地位。对于外延,必须将它的每一项都讲到,又必须强调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等地位的、独立的。(二)忽视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恰当地把握好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体现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是很有必要的。(三)忽视定义的可逆性。实际上,定义的可逆性,是认识概念的两个方面,切莫忽视。
二、教学中的“巧解”,掩盖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思想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巧,教师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以期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这是教学上的第二大误区。(一)“巧解”往往有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和窄小,换一条件或变一个简单的理论,也就会使之完全丧失解题能力,因此巧解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二)基本思想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通法,具有普遍性,指导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理应首先追求其通法——基本思想方法,而一味追求巧解,必然缺乏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从而冲淡和掩盖了对基本方法的渗透。(三)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当他们对于一道题目一旦了解或掌握了某一个巧解后,就对较为复杂的基本方法产生厌倦心理,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摆正巧解与基本思想方法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基本思路出发,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启迪和训练,在基本方法已熟练的基础上再向学生适当介绍巧解的特殊思路,这样才能避开这一误区。
三、忽视教学中的陷阱,造成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的不良后果,从而成为教学上的第三大误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两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暴露错解,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想少出错,教学中就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错误和失败,备课时可适当从错误思路去构思,课堂上应加强对典型歧路的分析,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四、忽视甚至放弃三个过程的同步进行三个过程是:教师的教学过程,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学生思维过程。这一大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误认为教材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没有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另一方面误认为教师的思维逻辑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错位或脱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12: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