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复制链接]
225#
发表于 2008-11-11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2、操作实践——让学生凸现个性的真实
  马芯兰老师说: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尖上。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画、摆、拼、做的活动,放手让学生操作,并且把学生的操作与语言、思维联系起来,这样的操作就不仅仅是操作,而是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源泉,让学生凸现真实的个性。
  在刘老师的数学活动课——最小公倍数中,老师让学生玩纸牌的游戏,他把一些动物的身体躯干部分与尾巴分别画在不同的几何图形中,让学生尝试进行移动,看看从一点出发,经过移动几次才能使小动物的尾巴装在原来的地方。一开始,六年级的学生感到非常好奇,比如一匹马:身体是在8边形中,尾巴是在6边形中,那么,转几次才能成功呢?同学们有的猜、有的想试试,经过了几分钟,有的移动了18次,有的移动了24次。老师没有马上给予评价,而是让学生再次进行实验,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原来转动的次数都与这些图形的边数的最小公倍数有关。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鸡兔同笼》的确是有点难度的。但是,在徐老师的课中,他充分运用了动手操作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的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其中有一个猜钱的游戏是这样的:已知5元和10元的钱币共有40元,问5元和10元的钱币各有几张?
  学生通过画画,用简单的数学画得出了如下的图形:
  □□□□□□
  5元5元5元5元10元10元
  虽然这是一个简单操作活动,但是,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思维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有的先把它看作都是5元的,再逐步增加;有的先把它看作都是10元的,再依次减少。这样,每个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以及成功的满足。他们在操作中求新、求异,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2、多向评价—让学生体悟生命的真实
  最近,我看到冯建军、朱小曼老师在《小学教育——为生命发展奠基》一文中指出:知识是教育的边缘,知识的意义就在于内化为智慧,而智慧的运作只有在生命中才有可能,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这句话说得多好!
  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首先应该是人,是坐在教室里那些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思想的、有情感的人。两位特级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组织学生讨论,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一个个甜美的微笑,一个个欣赏的动作,一句句赞美的话语,犹如在孩子的心灵上播洒了缕缕阳光。课堂上,有老师评价学生的,有小组学习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相互评价的,也有学生评价老师的。这种多向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创造品质,增强以后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动力,而象生活中的最小公倍数问题、鸡兔同笼的问题是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与学习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体悟到数学课堂是真实,数学的知识是真实的,最终也使学生体悟到了生命的真实。
  爱因斯坦说:现代的教育方法,竟然还没能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样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之外,主要还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我想:在一个真实的课堂里,孩子是永远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的,就让我们为有这样的真实课堂叫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6#
发表于 2008-11-11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晚春时节,全国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观摩会在瑞安举行。经过几天与全国级或“特字号”的名师短距离接触,我相信自己无论在有形的接收信息,抑或无形的启迪感悟方面都是收获多多的。现根据要求,作考察报告。
  一、考察内容:
  教材的处理及课堂的生成教育。(其中教材处理是硬条件,生成教育是软条件。教材处理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理念及教材的把握程度,生成教育则展示教师在长期磨炼下形成的教学智慧)
  二、考察对象:
  观摩会中的12节观摩课。
  三、考察主要摘录:
  (一)教材的处理:
  1、讲究教材的整体把握
  一篇教材拿到手,该如何教?是将教材分开来一块块地教,还是先把握整体,然后精抓细练?是仅仅将教材作为教材教给学生,达到受业解惑的目的,还是运用教材生发出更多让学生觉得可以回味的内涵?这次的观摩课中,我们可从中领悟一些。
  孙双金老师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有这么几步。第一、从题目入手,引出对课文的很多疑问。第二、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读,通过学生自读、小组探究等形式领会课文意思。第三、课外拓展。简介冰心,欣赏冰心作品,从而更深地领会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充满童心的“爱”的哲学思想。因此,与其说这两堂课孙老师让学生美读《只拣儿童多处行》,不如说他是引导学生进入冰心的心灵世界。
  而王崧舟老师在教《小珊迪》时,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了一个中国优秀留学生找工作难的故事。听者如我,起先以为他只是为了揭题而设的。两节课结束,当学生饱含情感地对那位留学生说出自己要说的话时,我才明白,王崧舟老师讲故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揭题,他教《小珊迪》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领会文章的内容,而是教学生怎样做人。
  这样一来,一篇教材在他们的眼中,只不过是茫茫大海中的一滴小水珠。他们让学生透过这晶莹剔透的水珠所发出的光芒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2、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种说法由来已久。新课程标准中更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不过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这种组织和引导的功能,我想正像我国古代对于诗词的评价一样,到了“无我”之境才算胜出。即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个体好像没有了。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学生在学习,学生在探究,学生在完成一切的学习活动。
  这次观摩课中,老师们用得最多的一种读书方式是“请你们选自己喜欢读的段落来读一读,”“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吗?”随学生的喜欢去读,让他们有所选择,体现自己的主观愿望,学生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靳家彦老师的《陶罐和铁罐》,让学生初读之后,问学生:“你喜欢谁?又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样的提问,不事雕琢,不着痕迹,纯粹是课文读后学生的自然感受。甚之,靳老师自己并不动手,而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理由写在黑板上。在这里,哪儿还能找到老师“教”的影子?完全是学生自己在活动了。
  3、巧设切入点
  面对一篇课文,我们已经研究了教材,把握了主题思想,该从哪儿教起,才使学生学到更多,领会更深呢?我们把这个称之为切入点。切入点抓准了,再根据切入点理清线索,就比如一条线把散在地上的珍珠有先后地串起来,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一篇课文的切入点不只一个,这是由研究教材的老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和对教材的不同理解而决定的。
  胡利盛老师从展示预习卡入手,注意学生的资料来源,从而引发对课文人物形象的树立。再通过交替出现的《江姐》电影片段,及“丈夫被害、自己惨遭毒打是小事吗?”的小组讨论和真情告白,使江姐这种宁死不屈的革命者形象更加丰满地树立学生心中。
  王崧舟老师从讲中国优秀留学生找工作难的故事入手,以“他缺什么”让学生猜,故布疑阵。最后以从《小珊迪》中找到答案结束,给这堂课完美地画上了句号,使这堂课充满艺术性,使听者觉得不仅是在听课,也是在感受艺术。
  孙双金老师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则以歌曲《春天在哪里》拉开序幕,以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切入,使整堂课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与其说我们是在听一堂课,不如说我们正在品读一首诗,一首由孙双金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创作的诗。
  4、精抓训练点
  既然把握了课文的整体,我们就没有必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课文中的什么都教,什么都让学生学。这样的课,很容易上成分析课,学生也领会不了文学中所说的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细看这次老师们的课,就发现他们一堂课的训练点很少,但练得较细,练得面较广。
  例如:王崧舟老师上《小珊迪》时,两节课就抓了两个问题理解课文。
  第一节课:读通、读懂课文,用一个词语概括你对小珊迪的感受。
  第二课时:小珊迪干嘛急着找零钱呢,他需要钱吗?从哪儿看出来他需要钱的,找到一点,划出来,写个(1)……
  孙双金老师的《只拣儿童多处行》第二课时主要用了两个训练点:
  自读,寻找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的理由。
  圈出段落中有几个“笑”字,细细领会。
  (二)课堂的生成教育:
  课堂的生成教育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现象。这些生成因素有些是在授课者的意料之中的,有些却是课堂中的偶然事件。有经验的老师能够“四两拨千斤”,应付自如;缺乏经验的老师就可能只好尴尬以对、悻悻而下。所谓同样的教案,让经验丰富的老师去上和让刚出茅庐的老师去上,效果截然不同,就是这样的道理。
  1、水到渠成的自然生成式
  这种生成因素指的是既在授课者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一种形式。比如练习的设计,设计者不可能将不同学生的不同想法都考虑进去,但他会预想着学生往某个方向回答。
  如:靳老师《陶罐和铁罐》,让学生初读后,他问:“你们喜欢谁,又不喜欢谁?为什么?”喜欢不喜欢谁?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至于为什么喜欢,各人有各人的理由,有些却是老师没能考虑到的。故孙子兵法云:“夫庙算多者,得算多也”,特级教师们能够对课堂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左右逢源,这是跟他们丰富的经验积累、周到的考虑分不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发表于 2008-11-11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2、旁逸斜出的偶然形成式
  这种生成形式是课堂中的偶然事件,完全出乎授课者意料之中的。王崧舟老师在课后做讲座时,讲了一个事例:他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当学到邱少云在烈火焚身时,还如千斤巨石一般纹丝不动,他让学生对邱少云说几句话。学生们都按照老师所预想的讲了:“邱少云,你真伟大!………”“邱少云,你真了不起!……”可有个学生站起来说:“邱少云,你真傻!你这不是置自己的性命于不顾吗?”老师一时蔫了,这可是没有想到的呀!就语气很重地说:“你坐下!”这可不是科学的教学方式呀!当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时,王老师不这么说了。他引导学生:“你说他傻。同学们,你们说邱少云真的傻吗?为什么?”是呀,邱少云傻吗?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从课文中找出理由。终于,他们明白了,邱少云他不是傻,他是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集体的利益。
  再比如:上课时,忽然有鸟飞进了教室,忽然有人打起了唿噜……课堂中的偶然事件真是太多太多了!我们应该怎么办?那就是时刻注意,冷静处理。
  四、结束语:
  最后,引用王崧舟老师在讲座时说话的要点作为这次活动的个人总收获:
  教师的四大支柱产业:
  1、丰厚的文化底蕴
  2、超人的教育智慧
  3、开阔的课程视野
  4、远大的职业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3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新课程指导下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本调查拟通过自行设计的“新课程指导下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调查问卷”来了解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及存在的弊端、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看法及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提高学习兴趣,以期更好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调查的意义:
了解学生对传统教学的看法及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利于使教师们认清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及存在的弊端,明确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才能顺应课改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回归。教学是师生间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必须放下尊严的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不要把学生的思想纳入固定的格式,不以自己的好恶去规范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我国的传统教学, 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 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总是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将学生“格式化”。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因此,教师们找到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三、调查的方法:
1、调查对象
本调查从本校高年级的9个班中抽取3个班级,计123人进行调查 。
2、调查的方法
本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新课程指导下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附后)。
在正式调查之前,课题组人员共同研究确定调查问卷方案及调查步骤,设计出有效的指导语。
3、调查时间
本调查拟定于2003年4月16日进行。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有80%的同学认为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对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不满意,认为不能激起学习兴趣,不能提高学习成绩,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纯粹是一种应付,很机械地听教师讲,毫无自己的见解;有12%的学生认为教师能领着学生去探索知识和学习方法。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什么角色,有85%的学生认为是独裁者、管理者、指挥者,不能使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有8%的同学认为是参与者、组织者、指挥者。有90%的同学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有60%的学生认为传统教学中师生的关系是不民主,不和谐,不平等的;有90%的学生认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有60%的学生认为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变了,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很好;有30%的同学认为教师的角色没变,教学方法一般。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应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在玩中学,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寻找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创新。
目前,多数学生认为教师们的角色应彻底转变,才能更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些同学反映,有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师生双方均体验到教学的乐趣,教学效果很好,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
五、讨论
该调查结果很符合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从问卷中获得了影响教师角色转变的因素。
1、教师的思想意识停留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没有树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理念。
2、教学的评价体系没有改变,往往以传统教学的标准衡量新课程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成绩,使教师无所适从。
3、许多教师虽然明白角色应转换,但不知如何转换,不知在具体教学中到底怎么样去做才能利于学生的发展。
4、部分教师没认清传统教学方法产生的弊端,过份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得不到有效体现。
六、结论与建议
1、本次调查的结论
教师尚未弄清教师的角色是什么,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实现角色的转变。受考试评价体制的制约,教师们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尝试,担心不注重知识传授会使学生的考分下降,受应试思想的左右。
2、促进教师角色转变的主要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思想观念。
(2)、改变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
(3)、改善工作方式。
(4)、改变行为方式。
(5)、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6)、加强教学研讨活动,探讨如何去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帮助学生。
3、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怎样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怎样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
(2)、如何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深入学生的活动中教师应做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3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新课程指导下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课题调查问卷
(欢迎参加本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只为了解情况,没有其它用意。答卷不署名,请做如实回答。)


1、课堂上老师高高在上,高谈阔论,你只是忠实的听众,对吗?
a:是              b:有时这样            c:没有这种情况
2、你认为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学生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a;教师是演员,教师是听众           b;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c:教师和学生既是导演,又是演员。
3、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你认为可能吗?
a:肯定能       b:不大能         c:不知道
4、是教师的教重要,还是学生的学重要?
a:教重要         b:学重要           c:同等重要
5、你认为你们师生间的关系怎样?
a:和谐,民主,平等          b:不和谐,不民主,不平等
c:不知道
6、你认为不管什么样的课都能通过活动让学生学到知识吗?
a:能         b:不能           c:有时能
7、老师教学生最重要的是教什么?
a:学习方法     b:知识技能         c: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8、你们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在做什么?
a:在教室巡视       b:指点迷津       c:和学生一起探讨
9、如果你是教师,你怎样教你的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3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要实现十大转变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课题组理论学习资料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要实现十大转变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新的课堂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总是在奉献的同时毁灭掉自己。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
             课题组理论学习资料
  教师是学生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指导者”、“合作者”、“鼓励者”、“欣赏者”。教师既是学生的父母,也是他们的朋友,作为一名教师既要像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自己的学生,也要像孩子的伙伴一样与他们同思想、同喜乐,要学会体会到孩子的情感,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
  教师是学生的“鼓励者”,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经常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常常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激发学生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师是学生的“欣赏者”,是指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表扬,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来自教师的表扬相当于一贴兴奋剂,能让学生激动不已,同时,能得到老师的赞赏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学生会更努力地去学习,去探索,恰当地表现教师地欣赏,还能引导学生沿着教师希望的方向发展。
            新课程与教师行为的变化
  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启动以后,实验区的教师已开始将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行动,并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呈现出了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式。事实上,教师对新课程的所思所为,远比课程的文本更为丰富。形象、具体和复杂。这充分反映了课程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
  课程与教师之间是共生、共建的关系,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和发展。任何新课程的施行,都会推动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都需要教师行为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而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又决定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
  课程与教师本来就是一体的。课程改革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即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课程设计是课程改革的“技术因素”,教师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只有实现“技术因素”与“人的因素”的统一,新课程实施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在新课程中,教师作为“人的因素”,他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在课程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同时,教师的课程地位和对课程的作用也将获得新的提升。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行为的变化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过去,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定,主要局限于教师对社会贡献的层面上,把教师比做红烛、春蚕、园丁……而忽视了教师自身教育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忽视了教师在劳动过程中的创造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今天,我们应该重新认定教师职业的价值。21世纪的教师在劳动过程中不仅仅是付出和奉献,而是将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体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从教师职业的作用和功能来看,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做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要适应这一转变,教师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一些变化,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他们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太受教师的关注。教学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应试”和接受评定。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的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人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新课程中教学方式的变化
            课堂中知识结构的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3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也将为激活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留下充分的余地。课堂知识的变化,将改变传统的课堂面貌。
             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
  课程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式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在新课程中,教师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憎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因而,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例较大。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可持续发展的。
             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
  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回答教科书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
  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将不再是知识传授者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将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
  教师的课前准备,将不再局限于知识点的微观课程结构之中,而是活跃在课程因素组合的中观课程结构中,倾心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组织方面。
  用新课程的理念看过去,原课程中的教学目标、环节、步骤都带有讲授为主的痕迹。原课程中的练习、提问、作业都需要赋予新的含义和形式。从课桌椅的摆放到课堂秩序,都需要重新设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23: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