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复制链接]
176#
发表于 2008-11-2 05:21:00 | 只看该作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们的心田。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但是,新课程绝对不能停留在理念的更新上,新课程也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口中。新课程应大踏步地走进课堂,新课程呼唤新课堂!
,,一、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感。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上智慧的火花成为燎原之势,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所疑问才去会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首先要抓住时机引导问:课始,鼓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质疑问难,从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中,激励学生对重难点深思质疑;课尾,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作反思,问得失。其次,要针对提问随机诱导,及时作出评价,对闪现学生智慧火化的问题加以肯定,并引导全体学生在书上打个问号,使学生学会提问;针对问题指点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促使学生在“问”与“答”之中,主动发展语言。新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当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带着对课本,对老师的挑战走进课堂时,语文课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作者要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对比,难道说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有学生问道: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
,,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学生们的问题就更多了,有的同学问:“当巴迪写了第一首诗后,父亲和母亲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相反?”也有的问:
,,“为什么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还有的问:“为什么说‘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更有的问道:为什么说“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质疑是发现的一半,发现是成功的一半。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火花。

二、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文质兼美”的语文教科书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三分文章七分读”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区别标志就是书声琅琅。如果没有读书声,几乎就不是语文课堂教学。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教师讲得多、问得多,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就少了。学完课文学生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相当普遍。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多读、读好。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要切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桥的一头是课文,另一头是学生。“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沐春雨,如坐春风,象喜亦喜,象忧亦忧。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如学习《林海》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走进了林海,你有什么感受?2、默读课文,你都看到了大兴安岭哪些美丽的景物?3、让学生带着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小片段。4、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那些美好的景象?应该怎样创造性地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现出来?又如学习《开国大典》一课,当学到“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部分时,你从课文的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无比激动的心情?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舞台,那么你认为怎样读才能把中国人民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表现出来?启发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从字里行间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没有多余的提问与讲解,让学生在“读与说”、“理解与积累”上下功夫。坚持以读为主,自读自悟,自我赏析,这一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读”占鳌头,以美感人的“赏读”,以情动人的“品读”,以扶为主的“教读”,大胆的放手“自读”……贯穿教学始终。

第三、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语文课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重要,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组织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讲的机会;创设争论情景,利用理解中的矛盾点、分歧点,鼓励学生在争辩中磨练语言,磨砺思维。
,,如学习《荔枝》一课,初读课文后组织学生交流,你们都读懂了什么?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说:“我知道作者很爱他的母亲,因为在刚找到工作,工资又很少的情况下,他看到了荔枝,毅然决定买些荔枝给母亲尝尝鲜,并且以后每年荔枝上市时他都会买些荔枝给母亲吃。”有的说:“我知道了作者的母亲很爱她的儿子和孙子。当作者买回荔枝后,她总是把大的荔枝给儿子吃,待她有了孙子后,她又把大的给孙子吃。母亲临终前一直没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学生的精彩回答告诉我,他们已经初步体会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母亲对下一代的无私的、浓浓的爱,感受到亲情的可贵。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使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种洋溢着和谐民主气氛的课堂中,学生没有被同学取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批评的忧虑,充分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第四、把写的安排挤进课堂。
,,语文课往往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写作练习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常常被搁至课尾,拖至课外。只有把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相结合,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地锻炼。实践证明,把写的训练落实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堂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学完《竹石》一课,让学生想象:假如根会说话,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根会说些什么?学完《开国大典》后,想象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最难忘的镜头?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配上文字说明。这一设计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学生激情飞扬时,不是时机地让他们说话、写话,使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完美结合。学习《凡卡》一课,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就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读了课文,你可能有很多话想对凡卡说,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这样就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这种写作练习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没有“无米下锅”之虞。课文内容蕴藏的感情,以及对这种感情领悟过程中所营造出来的课堂感情氛围,都有助于学生写作时的“情动而辞发”。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新课程呼唤新课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读能心知其故,写能通畅合度,听能知事明理,说能出口成章,那么他们就会一辈子受用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发表于 2008-11-2 05:21:00 | 只看该作者

你在我心中是最美
   辽宁省葫芦岛市炼化二小 赵刚
   
   一年一班的刘老师嗓子做了手术,短期内无法继续担任该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学校决定由我来代课,一年级进行的是新课改实验,之前我只能是听听课,看看别人的经验,这次是我直接获取新课改经验的好时机,便十二分认真地进行备课,尽量将自己的经验积累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探索新课改最佳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全力研究过程中我却有了意外的收获。我的咽炎又一次复发,说话、讲课都很吃力,然而在我上课时却发现这群孩子出奇的懂事,听起课来都很认真,我真很心慰,孩子这样的可爱。课下,我坐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突然一个小男孩出现在我面前,两只小手紧紧攥着什么,睁着大大的眼睛,对我说:“老师,这个给你。”说完把手中的东西放在办公桌上,转身便跑了,我这时看清了桌子上他留下来的是一盒草珊瑚含片,此时我心中极不平静,这么小的孩子竟然会关心我这么一位代课老师,我感觉孩子们就是我们为人师者心中最美的彩虹。
   我想这样的事,我们每位教师可能都经历过,大家也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呵护学生;有什么理由不将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又有什么理由不将课改进行到底,真正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发表于 2008-11-2 05:21:00 | 只看该作者

学会认输是什么?一个人如果听惯了这些词汇:百折不回,坚定不移,前仆后继,永不言悔……那么,他需要学会认输学会认输,就是知道自己在摸到一张臭牌时,不要再希望这一盘是赢家。只有傻子才在手气不好的时候,对自己手上的一把臭牌说,咱们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胜利。当然,在牌场上,大多数人在摸到一张臭牌时会对自己说,这一盘输定了,别管它了,抽口烟歇口气,下回再来。可在实际生活中,像打牌时明智的,却少之又少。想想看,你手上是不是正捏着一张,舍不得丢掉?
  学会认输,就是在陷进泥塘里的时候,知道及时爬起来,远远得离开那个泥塘。有人说,这个谁不会呀!不会的人多了。那个泥塘也许是个“国营单位”,也许是个投资项目,也许是个“三角”或“多角”恋爱,也许是个当作家的梦。有的人在这样的泥塘里是怎样想的?他们会想,让人家看见我爬出来一身污泥多难为情呀;会想,也许这个泥塘是个宝坑呢;还会想,泥塘就泥塘,我认了,只要我不说,没人知道!甚至会想,就是泥塘也没关系,我是一朵荷花,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也!
  学会认输,就是在被狗咬了一口时,不去下决心也要咬狗一口;就是在被蚊子咬了一口以后,不到蚊子法庭。去讨公道。有人会说,这有什么不懂,有不是傻子。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被另一类狗咬以后,很难做到不去跟狗叫劲。至少我们常见到这样的人,他不承认现实中有“蚊子”和“走狗”,他永远都在抱怨蚊子的可耻和狗的卑鄙,到处像蚊子一样地与蚊子喋喋不休,并且总是张口就来一句“狗日的,气死我了……”来证明他正与狗在讲理。
  学会认输,就是上错了公共汽车时,及时地下车,另外坐一辆车。这也好懂,只是人们这样的行为,一旦不是在公共汽车上出现,自己就不太愿意下车了。比方说,如果是一桩婚姻,一个写了一半的剧本,一个正从事的发明,难!于是就努力向售票员证明是他的错,是他没有阻止自己登上汽车;于是就努力说服司机改变行车路线,教育他跟着自己的正确路线前进;于是就下决心消灭这辆汽车,因为消灭一个错误是件伟大的事业;于是说坚持坐到底,因为在999次失败后也许就是最后的成功。
  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被高昂而光彩的词汇弄昏了头,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坚持死不认输,从而输掉了自己!学会认输应该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臭牌教过我们,泥塘教过我们,蚊子和狗也教过我们,只是我们一离开这些老师,就不愿意从上错了的车上走下来。也真奇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发表于 2008-11-2 05:22:00 | 只看该作者
 随着创新教育思想的提出,“平等、民主、和谐”教育理念的倡导,教师们似乎显得特别小心翼翼了,尤其是在公开课教学或对学生文字性的评价中,一般几乎不敢涉及一个“不”字,惟恐因之而扼杀了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应该说,这些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笔者认为:凡事都得有一个限度,不适当的赏识未必是好事。
  一味赏识是指不批评孩子,或者给批评都穿上“赏识”的外衣:即使是批评也不直接否定,但是以孩子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往往不能分辨出这是批评,结果并不能起到批评的作用。
  一味赏识,会模糊孩子的认识,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和自我表现认识。有些教师也许受创新教育的影响,误以为提倡创新就不能否定,所以在课堂上不管学生说的有无道理,或轻易鼓励,或保持中立态度,含糊肯定:“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或“你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弄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对错的赏识,对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不适度的赏识所造成的学生知识上的模糊,理解上的偏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阅历的增长,也许会逐渐淡弱以至消除。但由此造成的学生对自身认识上的错位,恐怕是影响久远甚至是难以改变的。在对学生的评语中,有的教师明明知道某生缺点很多,却不敢正面指出,只是不痛不痒地借用“不怕楼房高,只要根基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众化评语,而这对于缺点多、成绩差的学生来说,往往说了等于白说,引不起他们的反省和触动;家长看了也是雾里看花,还以为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缺点。这对孩子们的自我认识和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相反,那些对缺点和错误直言不讳的评语,虽可能一时“刺激”了孩子,但却能使他们清醒地认识自己,使自己不断走向成功和完善。曾记得,我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在对他的评语毫不含糊地指出了一个缺点:“胆小”。引起了我和孩子的高度重视。其实,孩子胆小的缺点,我平时也是知道的,但总觉得没什么,经老师这么一提醒,我才觉得不是一件小事,以后我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胆量,使孩子在自己的成长途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必要的批评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推进器和催化剂;而一味地赏识也许就是孩子健康成长道路上的“糖衣炮弹”,健全人格塑造中的“温柔杀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发表于 2008-11-2 05:22:00 | 只看该作者
 在儿童教育上,老舍先生有一大独特的思想,既是针对自己孩子的,也是泛指所有的孩子,算是他的教育思想吧,细想起来,有以下八条:“木匠说”
  1942年8月,老舍先生曾写过一篇叫做《艺术与木匠》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作文艺写家,我决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作木匠,瓦匠,或作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不必非入大学不可”
  老舍说的“不必非入大学”,是一种反传统的教育思想。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谈到对孩子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能粗识几个字,会点加减法,知道一点历史,便已够了,只要身体强壮,将来能学一份手艺,即可谋生,不必非入大学不可。假如我看到我的女儿会跳舞演讲,有做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体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欢喜!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
  他主张念书,以知识救国,以学问强国。他反对读书去走仕途,如果这样,则不如去当一名诚实的木匠,因为木匠做的桌子或柜子对社会有用。
  儿童“宜多玩耍”
  老舍先生特别珍视儿童的天真,认为这是天下最可贵的,万万不可扼杀之。
  老舍先生最害怕看见“小大人”、“小老头”和“少年老成”,一看见小孩穿上小马褂,一举一动全像大人,便想落泪。
  老舍先生有一句名言:“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可见,孩子的天真,在他眼里是何等重要,何等神圣!
  “不以儿童为玩物”
  老舍先生说:“每当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长也。”其错误在于:是以大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为中心,是为了满足大人的虚荣,而不是真正为了孩子的发展,一句话,是以儿童为玩物,其方法不当,往往超越了儿童身心发育的实际水平,违反自然规律,成为拔苗助长。
  孩子可以自由说话
  老舍先生提倡对待儿童必须有平等的态度。主张尊重儿童,对儿童像对待朋友一样。
  他爱给儿童写信,在信中常用幽默的话彼此开玩笑,甚至悄悄地向儿童宣布自己的写作计划。在他面前,孩子可以自由说话,他认为孩子有权如此,并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有这样的态度和胸怀。
  “崇尚大自然”
  老舍先生喜欢乡下孩子。虽然他们穷,甚至脏,可是他们纯朴、忠诚、讲义气,人格高尚,而且知识广博,懂得大自然的许多奥妙,他希望孩子们尽量贴近大自然。
  鼓励创造
  老舍先生喜欢看儿童写大字,以为是一大乐趣。“倒画逆推,信意创作,兴之所至,加减笔画,前无古人,自成一家,至指黑眉重,墨点满身,亦且淋漓之致。”这是他对孩子们的描述,推崇孩子们的这种创造性。
  用自己的知识得知识
  老舍先生反对青年人好高骛远,主张由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干文艺的要从写好一首快板做起,任何事物只要钻进去,都会出成绩,都会出真学问,反对“难得糊涂”,他说:“难得糊涂”最为不通,要精明而诚直,斯可贵矣!“对什么事都应细细地研究,得知识,用知识,为了国家。” (《好家长》肖秀芝 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发表于 2008-11-2 05:22:00 | 只看该作者
请求和要求在孩子心理上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请求是可以选择,可以照办,也可以不照办;而要求则是必须照办。
  因此家长教育孩子时,应明确提出的是要求而不是请求,这样就使孩子感到目标明确,没有商量的余地。避免使用选择性语言,如“玲玲,你能不能快点做功课呀?”这就意味着能与不能两方面,看起来好像家长和气,实际上是一种不肯定的要求,不利于对孩子的培养。
  因此,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孩子提要求时,语气要坚决果断、不含糊,并且语言要简炼,这样使孩子感到没有讨价的余地,必须照办。
  2、用鼓励性话语表达要求,首先讲清楚要求做什么事,接着说明这事会带来什么好的效果,最后可以表示一下自己的感受。如:“你要抓紧时间,做功课要精神集中,这样就可以早睡,保证你明天精神饱满地去上学。”
  3、让孩子有主动权。比如:“孩子,前天爸爸洗碗,昨天妈妈洗碗,今天呢?”孩子自然会愉快地主动提出“今天该我洗碗了”,其效果就比分配式的口气好得多。(《北方晨报》吴心 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发表于 2008-11-2 05:22:00 | 只看该作者
比喻
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这个“不同事物”指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它们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使本体和喻体发生相比关系的词叫比喻词。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句中的“叶子”是本体,“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此比喻句取它们外形上的形似。又如:
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
比喻按、喻体、三部分隐现的情况,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三种基本类型。我们看这个图表:
成分
类别

形式

本体

(甲)



喻体

(乙)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好像、像…似的、仿佛、如、犹如……
出现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变成、变为、成为、成了……
出现

借喻

乙代甲

不出现


出现

1明喻:六月的天,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2暗喻(又叫隐喻):群众是汪洋大海,个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滴水。
(此句用大海和一滴水的关系来比喻群众和个人的关系,一目了然。)
那甜甜的秸杆啊,立刻变成锐利的刀枪!那密密的长叶啊,立刻织成强大的网!
3借喻:既没有比喻词,本体也不出现,而是直接把喻体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借喻的基本形式是以乙代甲。例如:
如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溅你一身的污泥。
此句中“落水狗”比喻挨了打的敌人。又如:
我们应该禁绝一切空话。但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此句中“懒婆娘的裹脚”比喻冗长而空洞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22: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