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复制链接]
127#
发表于 2008-10-25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责任感,是指人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也说责任心。高度的责任心是人的优秀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是家庭稳定、社会团结的有力保障。责任心,可以说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命运,决定着学生的人生。而时下学生的责任心又是怎样的呢?


不知各位注意到没有,只要孩子之间产生了矛盾,局外人一过问,首先得到的回答肯定是“他怎样怎样”,甚至个别脾气暴躁的孩子会当着局外人的面边叙述边动武。不信?请看具体事例:


1、某天中午,校长刚走到教学楼前,便看到一个纸团从楼上扔下来。她抬头一看,被那扔纸团的学生发现了。那学生看到校长,迅速跑回教室,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装模作样地看起书来。校长弯腰捡起地上的废纸团,上了楼,来到他的面前,严厉地问:“老师不是整天强调不能随手乱扔果皮纸屑吗?你怎么还从楼上往下扔废纸呢?”那学生听了校长的问话,竟不动声色地一口咬定自己始终坐在教室里看书,根本没出教室,并一连找了三个同学作伪证。校长见他们众口一词,说谎不认,气得脸色铁青,无言以对……


2、一天下午,上课五、六分钟了,一个学生才气喘吁吁推门跑了进来。同学们见门忽然开了,所有的目光一起转向了他。我见他连声招呼都不打,冒冒失失的样子,不禁随口说了一句:“来晚了,怎么连声招呼也不打就进来了?”没想到这同学边向后走着,边回头对我说:“我打了。”我一听这孩子嘴这么强硬,便追问道:“你什么时候打的?我怎么没听见呢?”“我在还没进门的时候就打了。”这孩子依然执拗地说。“你在没进门的时候打招呼。门关着,你声音不大,谁能听得见呢?我没听见,同学们有听见的吗?”全班其他同学有的摇头,有的没有反应。这时坐在最后一排、平时与他关系特好的另一个男同学站了起来,肯定地对我说:“老师,我听见他打招呼了。”当时,听了他这话,我气得差点儿头晕。我与前面这么多孩子都没有听到他打招呼,怎么唯独最后一排的同学听到了呢?真是咄咄怪事!


3、星期六下午,学校运动会结束之前,六班的一位同学因情绪高涨,站在凳子上观看,被别人不慎撞了一下,从凳子上摔下来,扭伤了胳膊。当时,这孩子没有反应,星期一的早上,在他妈妈的陪同下来找老师反映情况说,是邻居五班一位同学撞的,并找了三个同学做证明。五班同学边哭边矢口否认,气得五班班主任及那位家长不停地奚落、批评。谁知六班班主任到校后,经调查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那位摔伤胳膊的同学所找的三个证人中,有两个那天没参加运动会,一个有事去了济南,一个在家长病没来。最后,只有一个证人说是五班的同学撞的。虽然五班同学的家长看在班主任的面子上包了治疗费,但是不是五班同学撞的,直到现在都是谜,因为他自始至终也没承认是自己撞的。事情真是扑朔迷离啊!


4、某学校6月21日上午课间时,全校同学在操场上玩耍。一同学玩着玩着,便被从远处飞来的石头打破了头。扔石头的同学一看砸破了低年级学生的头,撒腿闪入人群中。这位被砸的同学当时只顾捂头也未看清扔石头的学生。这件事发生之后,学校领导多次在课间操前向全体同学声明,希望扔石头的同学能够主动向学校承认。但那位扔石头的同学始终没有“投案自首”。


以上种种现象,绝不是纯属偶然。这种撒谎、隐瞒真相、推卸责任的表现已经成为现在孩子的通病。我这是危言耸听吗?不是!其实,如果你是一位细心的老师,仔细想想身边的事情,或走到他们之中了解一下,便会发现这种现象俯拾即是。


陶行知先生曾言“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享受到什么样的教育。” 好多孩子 之所以具有这样的表现,我想不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社会教育的影响


当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诚信明礼”成了骗人的愰子,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现象比比皆是;致人重伤、损人利己而不顾或逃之夭夭者随处可见。这种环境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


2、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下,高举追求个人幸福大旗的现代人,动辄出现“离婚”、“婚外恋”的现象。这无疑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任;刘亦婷等许多超常现象,也使我国的家庭教育达到了空前畸形。多数家庭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为了能使孩子取得优异成绩,出人头地,他们不恤“智力投资”,甚至不择手段,忽视了孩子品格的培养。父母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和长辈对孩子的溺爱惯养、放任自流,自然导致孩子任性、推卸责任、自护的意念滋长。


3、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虽然家长们口头上接受素质教育,但过分注重孩子成绩的现象,也不得不使某些学校在鼓吹“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各式各样的补课现象死灰复燃,应试教育有重新抬头之势。过分的注重考试成绩,使学校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格的培养。所以,孩子的责任感不强与学校“重智不重德”的教育也不无关系。


“成才必先树人”。一个过早夭折的孩子,怎能成才?


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目标明确规定“以个人——社会为轴心,以培养‘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和过负责任的生活’的公民为目的,注重公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新加坡也把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列在了“5r”价值观。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21世纪的学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而我国的公民品德教育是否注重了这一点呢?就此,笔者查阅了许多有关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资料(如:《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等),却少有这样的字眼,只在《小学德育纲要》教育目标和要求第八条中发现了这么一句话“教育学生要诚实、正直、谦虚、宽厚、有同情心、活泼、开朗、勇敢、坚强、有毅力、不怕困难、不任性、不骄傲、珍惜时间、负责任、守信用、自尊自爱、积极进取,提倡讲效率、、重质量、勇于创新。”也许,我孤陋寡闻,对这方面的理论知之甚少,或者人们会说,用词不同但目的一样,我们现在所倡导的“诚信明礼”、“诚实守信”不都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吗?是的,我承认我国的教育目标对这方面的教育不会忽视。然而,学生心理的早熟现象,已经使我们的教育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果我们再不特别指明这一点,不把这种要求放在特定的位置,有几人会在这方面下大功夫?有多少公民真正重视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影响?有几人意识到责任感对孩子一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发表于 2008-10-25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感召了多少华夏儿女远渡重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许多仁人志士的“商女应知亡国恨”,唤起了多少中华儿女淤血奋战、誓死卫国的雄心。


某些老师虽然从自己工作的一点一滴在对学生进行着“呼唤责任心、培养责任感”的教育,然而,面对这个精彩而无奈的世界,这种“星星点灯”式的思想教育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实在令人质疑。


平时教育工作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播种》: 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 一种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具有了责任心的性格,就会收获一个金色的人生。


孩子就是全世界,孩子就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明天的责任;孩子是我们的希望,他们肩扛着“振兴华夏,雄踞天下”的责任;孩子是未来社会的轴心,他们背负着保卫祖国、稳定社会的责任;孩子是未来家庭的中流砥柱,他们背负着“赡养老人、抚育后代”的责任……如果我们不注重从小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心,他们将来怎能胜任这些职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发表于 2008-10-25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然而,每当走进教室,看到那一张张充满无限憧憬的笑脸,看到那一双双闪烁着智慧光华的眼睛。我们的教师就是那么认真,那么执着,在这块清贫而富有的园地上默默地耕耘。

    自从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就下定决心为培养祖国下一代而不辞劳苦,奋斗终身。参加工作后,我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全身心投入,付出了真挚的爱心和辛勤的汗水。这期间,有苦也有甜,有愁也有喜,有耕耘的劳累,也有收获的喜悦。

    几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冷的感情也会消融。难忘那一次,我去看望一位生病的女学生,才发现她家是多么穷困啊!一间破旧的瓦房里,两张用简单的木板支着的床,一张小方桌,几件简单的生活用品零乱地摆放着,一张床上躺着生病的学生,另一张床上躺着久病不治的奶奶,女学生的父亲早已离开了人世,失去了顶梁柱的一家四口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我的眼睛湿润了。回家后,我坐在案前久久地思索……第二天,我征得校长的同意,举行了全校性的“同在蓝天下,献出你的爱”的师生捐款活动。我带头从微薄的工资里捐了100元。当天,我给她家送去了四仟多元的捐款,还有一些学生陆续送去衣物等日常用品。她们一家四口都哭了,跟我一起去的学生也跟着哭了起来。

         “奉献一份爱,回报以千百份爱;奉献一份真诚,回报以千百份真诚。”记得有一次,由于工作劳累,一场感冒后,我的嗓子嘶哑了,讲起话来喉咙隐隐作痛。但毕业会考马上要到了,我坚持讲课。那一天,我的讲台桌上放着一杯有冰糖的菊花茶,旁边压着一张纸条:“老师,你病了,我们都为你着急。喝了这杯茶,润润喉吧。”此时,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激动地说:“谢谢,谢谢你们……”说到这里,就再也说不下去了,任凭幸福的眼泪涌出了眼眶。

    开拓,总是在披荆斩棘中进行;成绩,只能在战胜困难后取得。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除了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外,还利用一切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教育名人的著作,参加大专自考并很快取得了毕业证书。六年来,我不管个人碰到多大的困难,从未请过一天假。今年9月份,我新婚燕尔,公公婆婆和远在香港的姑姑建议我和爱人趁此机会到香港旅行,顺便去看望在那儿居住的亲戚,享受一下轻松甜蜜的时光。但我一想到班上五十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毅然放弃了这个机会,只请假三天,处理了一些事务,第四天就返回到学校,回到了心爱的学生中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先后获得了市“教学新秀”、市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撰写的说课稿获中国尝试教育研究会评选一等奖。党组织吸收我加入中国共产党,提拔我为教导,副校长,评选我为市、镇先进教育工作者,作为学区党员代表参加党代会,推荐我作为市委宣传部的后备干部。我知道,这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的鞭策。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位人民教师。我爱我的职业,我爱我的学生,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心尽责,以心换心,以爱博爱,倾我所有,去换取明天的桃李芬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发表于 2008-10-25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以前,村子边有一条溪,小时候,就常在小溪里摸鱼。溪里水常清,水中鱼儿历历在目,可要摸到这样一条小鱼可也不是易事。不过办法总是有的,于是常选一水缓之处,把水搅混了,然后就可以来一个混水摸鱼,有时收获也还是不错的。

    现在想来,我们在这三尺讲台前教学,看看那教室不正是如同一方池塘吗,学生历历在目,因此我常在想如果说我们教学上有所新的收获,让学生真正学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到有用的知识,在教学的组织上我们不妨也来个“混水摸鱼”。

    有时我们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总是觉得无所事事,组织时,花了教师的很多精力,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实际上,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你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历历在目,我们把那些在我们的课堂中不需合作,不需探究的问题,在不恰当的时间里让学生来合作探究,那学生有何兴趣,有何内容可以探究呢。久而久之,你想,学生在这样的“清水”中能摸出鱼来吗?

    俗话说,不愤不扉,我们在课堂中,如果能把一滩“清水”搅混了,让学生来“摸鱼”,这样的效果会更显著。学生在这样的“混水”里摸多了,也就慢慢地学会了“摸鱼”。久而久之,如果能经常摸到“鱼”。有时还可能摸到“大鱼”。那是不是就像老夫子说的那样授之以渔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发表于 2008-10-25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写下水文是许多语文老师共同的认识,这种教学行为大致强调的是一个“先”字。诚然,唯有对学生写作中的困难教师先尝尝滋味,才能在学生习作时给予最有效的指导,才能帮学生找到战胜困难的最有效的方法。

以前我曾在教学日记上写下这样几行诗:

教师先下水,

亲身试浅深。

先知苦与乐,

点石方成金。

每当学生写一篇作文,我也总是先写一篇下水文,假想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学生,文章写出来了,也就对学生写这篇文章哪有难处有了大致的了解,虽然再指导未必就“点石成金”了,倒也往往认为能正中学生“下怀”。

长期以来我对这种方法深信不疑,但最近拜读了华东师范大学陈桂林教授的《漫谈“帮助学生找到作文的感觉”》一文,又有了新的收获,确切说是对教师写下水文有了更深的认识。

陈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是说他小学的一位姓刘的小学老师,在学生写作文时,总是让学生当场即兴出题,然后刘老师当众“下水”(口述作文)。有一次他捧了了一个小茶壶上课,学生给他出的作文题便是《小茶壶》。在学生命题以后,老师作文的过程是:(1)、决定文体,即问学生这篇作文宜用什么文体。经过学生回答像《小茶壶》这样的题目可定为说明文。(2)、同学生一起讨论提纲,并板书提纲。(3)、教师按照提纲逐段口述作文。(4)、口述以后教师和学生进一步讨论,针对哪句话放哪儿耕合适,哪句话该怎么说更好各抒己见。经过几次示范,不仅打破了写作的神秘感,消除了写作的恐惧心理,而且是学生觉得上这种课很有趣味。

我不仅要为这位刘老师的方法拍手叫绝,同样是写下水文,刘老师的做法更巧妙、更实用。如果说传统的下水文强调一个“先”字,即先体验、先吃苦,那么刘老师的“下水”则强调一个“共”字,即共体验,共吃苦。先下水,再把自己的感受介绍给学生当然有助于学生解决写作中的困难。石学生并未亲眼见到老师遇到什么困难,也不知道老师如何“征服”了这些困难,学生见到的石老师凭自己的学识思考出的写作思路。如果说原本写这篇作文似过一座山,而此时教师已把这座山劈开一条道,学生面临的是一条已没有了荆棘的平坦大道。表面看好似写作已没有了难度,实际上学生仅仅“耳听为虚”。老师的下水文解决了学生此次习作面临的困难,而对于下一篇习作仍然缺少“会写”的必备手段。而刘老师的做法则独具匠心,通过老师的示范,学生亲身感受到了写作的困难,亲眼见到了老师如何解决问题,从而学到或说悟到了写作的方法,这是真正的“眼见为实”。这样的“下水”是有实效的,是事半功倍的。我相信,经过老师这样的“下水”学生一定会比老师“先”下水能更快地掌握写作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是谁都懂得的道理,那么我想“下水也是为了不下水”吧。大家不妨都来试试刘老师“下水”的方法,也许能早日立于岸边,看学生们在“水”里畅游!

而我的拙作也不妨改成:

师生同下水,

相邀试浅深。

共品苦与乐,

点石方成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8 06: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写下水文是许多语文老师共同的认识,这种教学行为大致强调的是一个“先”字。诚然,唯有对学生写作中的困难教师先尝尝滋味,才能在学生习作时给予最有效的指导,才能帮学生找到战胜困难的最有效的方法。

以前我曾在教学日记上写下这样几行诗:

教师先下水,

亲身试浅深。

先知苦与乐,

点石方成金。

每当学生写一篇作文,我也总是先写一篇下水文,假想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学生,文章写出来了,也就对学生写这篇文章哪有难处有了大致的了解,虽然再指导未必就“点石成金”了,倒也往往认为能正中学生“下怀”。

长期以来我对这种方法深信不疑,但最近拜读了华东师范大学陈桂林教授的《漫谈“帮助学生找到作文的感觉”》一文,又有了新的收获,确切说是对教师写下水文有了更深的认识。

陈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是说他小学的一位姓刘的小学老师,在学生写作文时,总是让学生当场即兴出题,然后刘老师当众“下水”(口述作文)。有一次他捧了了一个小茶壶上课,学生给他出的作文题便是《小茶壶》。在学生命题以后,老师作文的过程是:(1)、决定文体,即问学生这篇作文宜用什么文体。经过学生回答像《小茶壶》这样的题目可定为说明文。(2)、同学生一起讨论提纲,并板书提纲。(3)、教师按照提纲逐段口述作文。(4)、口述以后教师和学生进一步讨论,针对哪句话放哪儿耕合适,哪句话该怎么说更好各抒己见。经过几次示范,不仅打破了写作的神秘感,消除了写作的恐惧心理,而且是学生觉得上这种课很有趣味。

我不仅要为这位刘老师的方法拍手叫绝,同样是写下水文,刘老师的做法更巧妙、更实用。如果说传统的下水文强调一个“先”字,即先体验、先吃苦,那么刘老师的“下水”则强调一个“共”字,即共体验,共吃苦。先下水,再把自己的感受介绍给学生当然有助于学生解决写作中的困难。石学生并未亲眼见到老师遇到什么困难,也不知道老师如何“征服”了这些困难,学生见到的石老师凭自己的学识思考出的写作思路。如果说原本写这篇作文似过一座山,而此时教师已把这座山劈开一条道,学生面临的是一条已没有了荆棘的平坦大道。表面看好似写作已没有了难度,实际上学生仅仅“耳听为虚”。老师的下水文解决了学生此次习作面临的困难,而对于下一篇习作仍然缺少“会写”的必备手段。而刘老师的做法则独具匠心,通过老师的示范,学生亲身感受到了写作的困难,亲眼见到了老师如何解决问题,从而学到或说悟到了写作的方法,这是真正的“眼见为实”。这样的“下水”是有实效的,是事半功倍的。我相信,经过老师这样的“下水”学生一定会比老师“先”下水能更快地掌握写作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是谁都懂得的道理,那么我想“下水也是为了不下水”吧。大家不妨都来试试刘老师“下水”的方法,也许能早日立于岸边,看学生们在“水”里畅游!

而我的拙作也不妨改成:

师生同下水,

相邀试浅深。

共品苦与乐,

点石方成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8 06: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走上讲台已经十余年了,而且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其间开过多少大大小小的家长会已记不大清楚了。只记得在准备开第一次家长会时心里很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开。遂请教老教师,前辈们便告诉我他们多年开家长会的绝招:多表扬,少批评!“家长会其实没有太好的效果,家长来开会也就是想听听老师表扬他的孩子,这样他就觉得自己在别的家长面前很荣耀。”这位老师又补充道。虽然当时也疑惑为什么“没有太好的效果”还开家长会,但还是接受了老教师的真诚指教,并且这些年来也一直这样去做。有时更年轻的老师向我讨教如何开家长会时,我也这样指点他们。

但随着开家长会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也不禁思考,这样的家长会能称其为“会”吗?既然是家长们的会议,那“议”在哪里呢?有多少家长曾在家长会上畅所欲言呢?

我们更多的时候发现,家长们像他们的学生们那样正襟危坐在座位上,睁大双眼聚精会神地听老师的“训导”,而前面的老师,也老实不客气地畅谈着,或表扬某某,或指出某某存在什么问题,或总结过去班内的情况,或畅想将来的工作计划,但这都不是重点,最后老师要大谈特谈的,并要反复强调的,一定是家长要如何督促学生在家学习,如何协助学校协助老师做工作,一句话,要无条件地服从老师为家长精心制定的各项要求,难怪有的人认为,开家长会只要带着耳朵去就够了!这样的家长会与其说是会,倒不如说是家长来学校“领活”更确切一些。

也有的老师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子方法,诚然,家长们大都没学过《教育学》,如何管孩子自然上升不到理论的高度,老师是专业搞教育的,怎样管孩子自然要比普通家长懂得“多一些”!因此当老师有这样的“好心好意”时,家长们也像他们的孩子们一样,认认真真地做好笔记。我不知道诸位老师在做这样的“免费讲座”时心情如何,我只记得当时心里虚虚的,尤其当家长抬起头用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望着我时,这种心虚尤甚!当时我就在心里问自己,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常常这样自问——这些家长真的不如我们吗?对于如何管孩子,我这个孩子只有一岁的新家长真的比这些老家长更有发言权吗?

我的看法是——未必!

我认为这些老家长们之所以能安静地坐在下面,听我这个新家长大谈“教育心得”,除了是因为中华民族“尊师”的传统美德使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或说社会并未给家长发言的机会,正如华东师大教授陈桂生所说“我国的教育发只规定家长应承担的义务,至于家长应有什么权利,未见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话》242页)。

著名教师李镇西在开家长会时,总是称家长为同行。这个称呼起得好!不是吗?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家长就在直接或间接地教育他,说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位老师是决不为过的,而且还应是孩子们一生的老师,他们亲眼见到孩子们一点点长大,一点点养成这样那样的习惯,他们陪伴孩子们的时间最长,确比我们这些仅仅接触孩子们几年甚至更短时间的老师更有发言权一些。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在家长会上给家长更多的发言机会和时间呢?让家长们多谈谈,多议议。谈谈自己的育子心得,谈谈教育孩子的困惑和苦恼,家长会才能称其为“家长的会议”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17: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