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5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琦琦是我们班特文静的一个小女孩,个性内向,经常不声不响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好像让人感觉不到她的存在,而唯一让我们记起她的时间,就是每天清理作业的时候,总看不见她的本子。对她,我和钱老师反复耐心地教育都没能的改变她的学习态度,她还是那么马马虎虎、漫不经心地做着作业,那么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依然让大家感觉不到她的存在。面对她,我们老师都不禁摇头叹息。
一天刚放学,琦琦的妈妈就冲进了教室,迫不及待地对我说:"孟老师,这几天我们琦琦的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回家做作业认真多了,速度也快了,说是这几天换了小组,她很有希望能当上小组长。"言语之间充满了快乐和感激之情。琦琦真的变了吗?我便刻意观察起她来,真的如她妈妈所说,她变得爱学习了,课堂上不再那么"沉默",也终于能看见她举起的小手,尽管那手还不够自信,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作业中的字迹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正确率也有所提高。是什么让琦琦有如此的改变呢?细想之下,恍然大悟。原来,前几天我和钱老师商量把拖拉作业的同学安排在同一小组(我们班有不少拖拉作业的学生呢),这样便于我们课堂上密切注意,提醒他们认真、按时完成作业。没想到,这么一调换,琦琦就成了这一组"最爱学习"的学生了,也理所当然是最有希望成为组长的一个人选了,难怪她会如此努力!原来在她的心中为自己暗暗定下了一个目标啊!嘿,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哪!
这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却引起了我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反思。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赏识,那些活泼大方善于表现的孩子,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孩子更渴望被人赏识,他们平常容易被人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赏识。面对他们,教师更应蹲下身子,同他们谈话、交流,组织一些群体活动,有意识地为他们参与活动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进行各种活动中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从自己的身上获得自信,在群体赏识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记得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赏识"。作为人师的我们,应该学会赏识学生。
一、适宜的期待
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的期望会通过学生个人的认识活动,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自我观念,从而影响其学习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和一种爱,日积月累,学生就会产生力量和信心,就能自觉努力地实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
教师适时地对学生提出适度的期望,是极其重要的。所谓适度,即对学生的期望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适时,即选择恰当的时机,且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期望也应不同。例如,考试中,对于平时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老师希望其能争取及格,消灭不及格。此后,在其成绩有所提高的前提下,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此,给学生不定期的期望,让他们时时都有学习的目标,并不断向着目标前进。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宜的期望目标,就如在学生心头点燃了知识大厦阶梯上的一盏盏闪亮的明灯,促使他们不断前进,不断攀登。
二、及时的肯定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老师的讽刺挖苦、吹毛求疵会挫丧学生的志气,而发自内心的肯定则会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肯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既是建立在人们的心理需求和人的社会性特征的基础上的,实质上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一个避免"批评和指责"的负面效应,承认差异,肯定长处,还个体自尊和自信,使差异缩小、消失,使个体向完美方向发展的过程。有时候,一句肯定的话,一句赞语,比任何暴风骤雨般的责骂更有力量。
作为教师要尽量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并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位学生的长处,予以及时的肯定、表扬,这样不仅树立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此次的无心插"柳",就是给了我一个赏识孩子的机会,看来,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就看你会不会使用"赏识教育"这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5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有贴着山顶的白云的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了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多美的天空,多美的语言啊!我被这美丽的天空深深地吸引,不仅暗下决心,我要把这种美传达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也能最这美丽的天空产生无限的遐想。可是,这么美的语言,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每一句都是那么深奥,那么难懂。老师是文本和学生之间的"红娘",我该如何为学生搭好这座通向文本的"鹊桥"呢?于是,我静静地分析起这篇课文来:这是一篇写景美文,语言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这一课的情感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拉萨,去感受、体验拉萨天空那与众不同的美。对于这样一篇文章,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来组织教学,可能会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情感很难被激发,审美体验就很难在这堂语文课里立足,那么"拉萨天空的美"也就变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因此,我决定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让美在他们的心底流淌,让他们至始至终都沉浸在美的氛围中。
一、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进入美的意境。
上课一开始,我为学生播放了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青藏高原》,在歌声的渲染之下,在优美的拉萨自然风光中,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那么遥远的地方和学生的心灵顿时拉进了距离。同时,在学生的心中,拉萨也被抹上了一层美丽而又神秘的色彩,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与欲望,成功地带领学生走进了美丽的拉萨。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电脑出示了一组由我精心挑选的精美的图片,配上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再次被带到了拉萨美丽的天空上,感受到了那儿天空的湛蓝、透亮,他们的心灵被天空的美深深地震撼了。
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又几次有效地组织了这样的教学,通过图文对照,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来感受天空的美。
二、精新设计环节,让美在学生心中激荡。
根据此文的内容特色,我在教学中,紧扣文中第三小节"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这句话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三次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验后分别出示,让学生在读中来加深理解,学生的感受一次比一次深,拉萨天空的美也一次一次地烙入学生的心里,让他们难以忘怀,回味无穷。
三、优美的语言,让美时刻包围着学生。
这堂课,我精心设计语言,力求让学生时刻被美所包围,如在欣赏过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像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时,我说:"你们瞧,拉萨的天空就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那么湛蓝、那么透亮,多美呀!"又如,在欣赏了草地和白云映照下的天空后,我说:"如果天地间只有湛蓝一种颜色,那拉萨一定很单调。如今,这蓝蓝的天空并不孤单,在白云、草地、绿树、红花的映衬下,更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住了,让我们神往!"……这样的语言,充满了本堂课。在美的语言下,学生受到启迪,受到感染,熏陶,拉萨天空的美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底。
整堂课,学生在精美的课件下、在优美的语言中深深地陶醉了,美在学生的心里流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今天是寒假结束开学后的第一堂体育课,按照先前的惯例,我都是利用这一堂课对学生灌输体育课重要的思想教育。往往是我在上面讲的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我也曾试着讲得生动。可是效果总感觉不是很理想。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让学生从第一堂体育课中就切实感受到体育锻炼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重要的呢?
所以这回的第一堂体育课,我除了花近二十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解了我们这学期体育教学的内容及在课堂中的注意事项外。接下来我便让学生排好队伍来到了操场上。三分钟简单的热身活动后,我开始带领学生绕篮球场跑,要求是三圈,同时允许感到累的同学在边上休息。一个寒假下来,有的学生已明显比寒假前“福”了许多。所以三圈还只到一半时,已有五、六位学生在旁边休息看别人跑了。到最后能真正跑完三圈的只有一半多点的学生。等学生安静下来后,我不失时机地问道:“哪位同学能告诉张老师,刚才为什么有的同学只跑了近两圈已跑不动了呢?”学生1说道:“因为他们吃得比较胖。”学生2补充首:“因为他们不健康”学生3连忙说道:“因为他们缺少锻炼”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言地发言着。我听着心里更是高兴。因为学生们开始已感觉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了。这时,等他们发言的差不多了,我对他们说:“听听张老师的感受好吗?”“好!”学生们齐声地回答着。我忙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说道:“刚才张老师听大家讲得都有道理,而且也有同学讲到了点子上,缺少锻炼。所以我们的这些同学只要今后加强锻炼就一定会很棒的!你们说对吗?”“对!”回答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校园。同时我也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些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活动。
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了。学生们的脸上充满着对今后锻炼的自信,而我的心里却享受着成功的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创造”的良机,为“创造”提供广阔的时空和肥沃的土壤。因此,我在教学第二章《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时,我们一起学习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有三类:一类是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的应用题;另一类是已知路程和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还有一类是已知路程、时间和其中的一个速度,求另一个速度的应用题。学习完这三类相遇问题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甲乙两地相距270米,小王和小张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走来,小王每分钟走50米,小张每分钟走40米。”学生一起分析了这道题目,并画了线段图 。于是老师说:“根据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孩子们的回答是:
1、  几分钟后两人相遇?
2、  相遇时两人各走了多少米?
3、  小王比小张每分钟多行多少米?
4、  相遇时小王比小张多行了多少米?
5、  每人都走完各需几分钟?
6、  出发后2分钟,两人相距多少米?
除了这些基本问题外,有些孩子的提问中还迸发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如:
7、  两人相遇后,相背而行,几分钟后相距90米?
8、  相遇后,小张继续走,照原速经过几分钟到达小王的出发点?
9、  相遇后两人继续走,到达目的地后有都返回,一共经过几分钟两人第二次相遇?
对第8题的解答,孩子们的解答同样也闪烁着创新的火花:(1)50×3÷40;(2)270÷40-3,而不局限于一般的解题思路:(270-40×3)÷40。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些不同的提法,在思维层次上虽说有着高低差别,但对于孩子本人来说,却是最容易理解的。由于老师给他们了一个思考、探索、创造的机会,使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天赋,发挥了个人的才能,在饱尝成功的喜悦中,不仅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而且有了一片“创造”的蓝天,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从事六年级数学教学好几年的我,对高年级的学生比较理解,也比较熟悉,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今年我担任了中年级的数学教学,我也按照了以前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教学,其结果使我大吃一惊。就拿下面一类应用题来说吧:“学校的音乐教室的地面是一个长方形,长12米,宽6米。现在要用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尽管我们一起分析了好几次,而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我百思不得其解,真有点束手无策了。我想得改变一下教学的方法,必须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我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和有关的教育学与儿童心理学。新课程标准不是提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吗?
课堂上“纸上谈兵”的教学效果哪比得上真正的“实践操作”啊!于是,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教室,出示例题后,我问学生怎样才能理解题目呢?有的学生说“老师,你帮我们解释一下好了。”有的学生说“我们自己去尝试一下,去模仿一下铺地砖,去享受做泥工的乐趣。”是呀!我们学生去亲自实践,才能真正理解题目的意思,从中得到感悟。说干就干,我们全班同学分成四人一个小组进行了模仿铺地砖的活动。有的小组拿出了老师提供的材料中的一张白纸代表教室的地面,再用小的正方形纸片代表一块地砖,进行了操作活动。并通过操作活动,得出了需要几块?有的小组通过笔来画,就能得出了求地砖块数的解答方法:大面积除以小面积。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不用我的多说,学生都掌握了计算的方法,感悟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由于学生对这类题目的解答往往会出现单位的不统一以及小面积的不理解。于是,我就趁热打铁地问:“那你能列式计算吗?”同学们都纷纷举手想上来表现一下,我就让同学们做在自己的本子上,通过教师的巡视,发现学生a是这样做的“12×6=72(平方米),72÷3=24(块)”同学们看了都发出了“啊”的一声,都说错了。“那错在哪里呢?”这时同学们都叽叽喳喳各自说个不停,争得面红而赤。面对争吵不休、人声鼎沸的“混乱”局面,我提高嗓门地对大家说:“请大家安静下来,我们还是听一听这位同学自己的想法吧。”急欲洗冤雪耻的a同学开讲了“我错了,应该用地砖的面积去除教室的面积,而我用了地砖的边长去除了,所以错了,这样的话用线去铺地了。还有我除的时候单位没有统一。”多么精彩的讲解!不用老师的苦口婆心,学生已在同伴的帮助中发现了错误的地方,掌握了知识。
经过此次教学方案的修改,我觉得学生和我都受益良多。可以说在这一课中,学生经历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情感的培养、价值观的体现。每位同学都将这些源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又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的学习更具体,更充实,更有效。只有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才是最深刻的。让学生的生活走进数学,数学走近生活,使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感悟知识,在同伴的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因此,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给“青”一个胜于“蓝”的机会;我们将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扎实,这就是我在这课中所感受到的心情。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不断地去摸索更有效地教学方法,让我能够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与学生共同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后进生的作业订正往往是有水分的,这主要是由他们面对的许多错题订正与有限的自主支配时间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反思以前的教学,我只看他们有没有订正,而没有思考订正了是否真正理解了、掌握了,是否能解答类似问题的问题。一直以来,我不想、也情愿正视这个问题。临近学期结束,我们这里今年要搞教学调研。迫使我冷静地思考如何提高后进生转化实效的问题。现在,我的策略是用好每易份练习试卷,改好每一次作业,尤其是作业订正。
   为了用好试卷,使每一张试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我采用“重复练习”策略
   即:第一轮——
      学生用铅笔答卷——教师批阅——学生订正——寻找不懂问题询问老师或自认为找不出不懂问题的学生,直至找不出不懂问题——成绩优秀将订正好的试卷交给老师。
       第二轮——
       成绩不是优秀的,檫干净试卷,第二次答卷——由第一轮优秀的学生阅卷——订正,寻找不懂的问题——成绩优秀的学生交订正好的卷,不优秀的学生再次檫干净试卷,准备下一轮答卷。
       第三轮重复,由第二轮的优秀学生阅卷。如此重复练习直至每一个学困生能独立答卷达到优秀标准。
   为了让每一个“错例”真正发挥提高学困生成绩的功效,我采用的“类似练习”的策略。
    即:在及时订正的基础上,我针对每一个错题重新编写两个不同的类似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地做对练习,假如仍旧错误,重复出类似题练习。

    如此做的困难——教师的精力与学生的时间。
    此做法的优点思考:教师心中有底;学生切实进步;练习材料只求精不求多,节约开支而效果更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选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因此在从常识向科学过渡的期间,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通常会在课堂上设计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学习方式非常欢迎,而教师却觉得课堂太乱,很难控制,学生的热情常常超乎教师的预计,教师为了控制局面,往往是连哄带骗,强制使一部分未活动完的学生停止活动,改为听老师讲授,又回到以前“讲授知识为中心”的老路中去。
在近年的常识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尝试着用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教学。但是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确定有点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在活动中,学生的讨论互相影响,主要表现为语音声调随着讨论的进行越来越高,以至最后有的小组得互相喊着才听见。要是教师布置有竞赛性的活动,那就更甚。
② 记得少。课标指出: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结果……。搜集证据等活动。因此,把观察收集到数据记录下来,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从实践来看,学生的记录意识普遍不强,要么记录很简单,要么很繁琐,不能体现观察研究的过程。活动中通常是讨论积极,记录廖廖,汇报全无。
③ 学生在活动中越轨得多,循规蹈矩的少。课标提倡学生有自由的发展思维的空间。但也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而在教学中,为了体现课的开放性,教师往往把材料呈现给学生之后,范范地说:“你想研究什么?按你的想法进行研究?”如在上《果实》一课,教师把苹果、梨、小刀等材料呈现给学生,然后提了上述两个问题,于是放手学生活动,学生大部分把苹果、梨切起来吃了,真正观察结构的很少。其实,在教学前,又有几个教师曾认真地去切一切苹果和梨,去认真地观察过它们的结构,没有老师的提前实践,就只有老师的提前空想了。因此,对于学生真正如何扶和放,许多教师心中无数。
④ 无效活动多,有效活动少。看似轰轰烈烈的课堂,看似活动充分的课堂,真正有效的活动却很少。就如上面《果实》一课,教师布置的第一个活动完后学生根本没有想到要仔细看一看它们的构造,因此,教师只待布置第二次同样的活动,再切一切,看一看它们里面的构造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等于第一次的活动就是无效活动。
针对以上常见的乱,我觉得可以采用以下几法解决:
① 要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活动是科学课的生命,没有活动就无法开展科学课。而活动又是很多人参加的一个集体项目,这就要学生养成良好的活动习惯,这些习惯包括:在讨论时要尽量不影响到其他小组的活动;操作中建立良好的分工,作好明确的记录等。为了避免学生的大声喧哗,在课的设计中要尽量减少竞赛性的活动。
② 活动前教师要亲身实践。毛泽东说:“实践是体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领悟活动的真正意义,才能体验到学生在活动中所体验到的成功和快乐;通过亲身实践,教师就可以了解活动中学生出轨的大致可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至于临时抱佛脚。例如在教学《溶解》一课,教师在实验前发现高锰酸钾这种物质并不常见,学生也不熟悉,而教材选用这种材料的目的是这种材料溶解后是红色的,易吸引学生。教师通过实践,发现选用糖、盐等物质做这个实验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因此,改用该种物质进行实验,结果学生很感兴趣,而越轨的提问,活动大多在老师的控制之中,即使活动有效开展,又节约了时间。
③ 活动开始前,教师的要求要明了。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尽量把活动设计地小一些,实一些,相对地教师对活动的要求也要提得小一些,实一些,通常选用“你发现了什么?”“你听清楚了吗?”等来发布要求。教师的语气也要有变化,以提醒学生注意听清有关要求。
④ 活动中材料的呈现要有结构。材料是活动的载体是活动的源泉,学生从各式的材料的组合运用中获得新的活动,而新的活动的开展又倡助手新的材料,因此,有结构的呈现材料,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吸引在活动中,从而成为乱而有序的课堂。如一教师在《蚂蚁》一课的教学中,材料的呈现就很有结构。学生在观察蚂蚁很会跑,需要把蚂蚁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呈现玻璃瓶,玻璃瓶太厚看不清→呈现白纸做的小盒(会爬出)→小塑料盒(还会爬出)→盒中放一点水(从水中游走)→在水中放一小木块,蚂蚁爬上小木块就不逃了,便可以较方便的观察蚂蚁了。
科学课伴随着一波又一波的活动开始起步,科学课的课堂正从表面的乱而走向内在的有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4: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