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由近朱者赤说学生的座位
作为班主任,每到新的学期开始,总要给学生重新安排一下座位。在安排的时候,也总在思考,怎样安排学生的座位合理,对他们会有所帮助。于是就想到了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是啊!让那些成绩稍微差一点的学生和那些成绩好一些的学生坐在一起,再制定一些规矩,让那些好一些的学生去帮助成绩稍微薄弱一点的学生。这样一来,整个班的学习成绩不就都上去了,想到这里,不禁为自己的想法暗自得意。于是便给学生一好一差一一搭配好。
总觉得这个天才的想法,是万无一失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级中的问题一点一点地暴露出来:原本成绩差的学生不见成绩有何进步;原本成绩好的同学成绩反而在慢慢地下降。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而使我陷入了沉思。
静下心来想一想,这种安排到也的确存在着许多漏洞。
一、我只想到“近朱者赤”,却忽视了“近墨者黑”。我在给学生安排座位的时候,初衷就是让那些好的学生去帮助、去影响那些落后的学生,把那些成绩薄弱的学生的成绩提高上去。但在好的学生影响他们的同时,那些所谓的好学生,也在受默默地受着他们的影响。俗话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想让一个差一点的学生转变成一个好学生不容易,过程也很缓慢。但要让一个好学生的成绩下降,却非常快。因此就出现了有悖于我的初衷一些现状。
二、我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的发展规律。设想一下,自己是一个成绩比较薄弱的学生,身边坐着一个比自己成绩好很多的学生,我们的心里会怎么想?我的心里好受吗?每一次作业发下来,同桌全对,而自己错了很多;每一次考试,同桌考得很好,而自己分数却少得可怜。面对这些。我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除了自卑、破罐子破摔,还会有什么。成就感对他来说,也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已。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他们的学习成绩能提高吗?这种座位安排,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利吗?
针对以上不足,于是,我重新给学生安排了座位,让那些学习成绩相近的学生坐在一起。同时,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相互争一争,比一比。在比较中进步,在比较中提高自己的成绩,慢慢地树立信心,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现在这种座位安排已经试用了一年多了,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成绩也的确有所提升,而且班风面貌也改善了不少。我想,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困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面对这些困惑的时候,我们不去思索,不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07: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让奖励像花儿一样在课堂绽放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由此笔者想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老师并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的只是发现了美之后,在进行奖励时,如何使奖励像花儿一样,让它在课堂美丽地绽开。
[案例1] 《快乐银行》教学片段
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快乐银行》时,让学生读课文。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并把生字读准。一遍读好后,接着让学生挑战自己读课文,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能不能把课文读顺。学生读好后——
师:同学们又把课文读了一遍。这次挑战自己读,比原先有进步的同学请举手!
(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
师:恭喜同学们挑战自己成功,得到5分快乐!(出示课件:第二遍(读课文)5分快乐。)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真流利,真投入!读着读着,就读到一块儿去了。而且,老师还发现有几个同学读得特别出色。现在老师要奖给他们5分快乐。(说着,老师便转身从讲台上拿出一颗制作精致的爱心形的5分快乐,迅速地“扔”给那个读得好的同学。又拿起一颗给另一个读得好的同学。)
师: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与同桌比一比,看看谁读得好。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在读或听的时候请多留意一下自己不明白的词语,想想它们可能是什么意思?
(学生开始比读。)
[案例2]孙建锋《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段
生1:我认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很笨,他们太听老师的话了,只知道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他们为什么不知道留下一穗呢?因为一大于零呀!
师:好一个“一大于零!”(我从课本里拿出一片银杏叶,走到他的面前)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1:银杏叶!
师:这可不是普通的银杏叶,它是我从家乡百年的银杏树上采下的叶。我一直把它珍藏在书本中,如果有一天哪位同学的语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我就将这片叶赠给它。(说完,我双手递过这片银杏叶。)
(生1很激动地双手捧起这片叶!)
(全体师生热烈鼓掌!)
生2:课文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大,如果南大录取了我,我首先上去,以后我还可以再考北大的研究生呀!
师:这样,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如此的大学经历,是美妙的,也是双赢的!(我从书中取出一片竹叶,说道)这是我去年从清华校园摘的,我想赠给你。看到这片竹叶,你想到了什么?
生2:我想由考北大改为考清华!
(大笑)
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园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生2:一定会的!(他激动不已地从我的手中接过那片竹叶,信誓旦旦地说。)
师:我期待着那一天!(说完,我主动和他拥抱。)
(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反思]
第一次看到孙建锋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段时,感触并不深。觉得片段中的送银杏叶、赠竹叶的奖励方式,可谓屡见不鲜,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就能找到相似的身影。如奖五角星、送小红花等。但笔者最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快乐银行》以后,再一次找出这个教学片段,细细品读之后,才发现这送银杏叶、赠竹叶背后的更多内含;才知道我们这些成长中的青年教师与特级教师之间的差距;才明白让奖励像花儿一样在课堂绽放意味着什么?
案例2中,孙建锋老师被学生的回答触动、震撼之后,赠给他一片银杏叶。当孙老师用“双手”把叶子递给那个学生时,这银杏叶已不仅仅是一片薄薄的叶,而是一份厚厚的情。包含着尊重,亦包含着对学生回答的肯定。而学生面对此情此景,岂能不怦然心动,岂会不肃然起敬,亦用“双手”激动地捧住这片叶,这份情。紧接着,当孙老师把一片竹叶奖给又一个回答出色的学生时,那学生竟“激动不已”地接过叶子……这还是一片竹叶吗?这分明是一位教师对学生所寄予的厚望,这分明是一位教师与学生的一个约定,这分明是一位教师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所注入的最大动力——而这也正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孙建锋老师抓住奖励这个契机,与学生进行身与身的对话,心与心的交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而孙老师最后与这个学生的“倾情一拥”,也深深地定格在在场每一位师生的心中,为这个“奖励细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场听课的老师都被孙老师那精致入微的奖励过程深深折服,雷鸣般的掌声再次响起。
案例1中,执教老师用带分值的快乐爱心作为奖励,以鼓励那些表现出色的学生,可谓是匠心独运。不但鼓励了学生,也与课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这一颗颗快乐爱心变得意义非凡。笔者在听这节课的时候,本以为这个奖励细节应该 “出彩”,学生这节课的学习兴趣由此激起,想不到执教老师竟草草收场,只奖不励。不但没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的一举一动,反而让“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成为一句句空话。要知道课堂教学可不是“花样滑冰”,它讲究的是“实打实”。笔者以为,在这个环节中,执教老师若能像案例2中的孙建锋老师那样,把快乐爱心用“双手”递给学生,和学生握握手,问一下学生的名字,给学生一个拥抱……努力把奖励过程做精、做细,让它像花儿一样绽开在课堂之中,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这样一来,执教老师奖给学生的快乐,物质上虽然只有5分,但精神上真正带给学生的,可能10分快乐都不止,同时还可能带来这个学生整节课的积极参与——这比什么都重要。
“让奖励像花儿一样在课堂绽放!”不是一句口号,亦不是课堂的点缀。它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追求,是一个反应语文教师教学功底的窗口。语文课堂需要这样的奖励。因为它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美丽、细腻。犹如白石老人的国画小品,大写意的花草旁边,还有一只画功精湛的工笔小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07: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那声“喊”……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南太平洋的所罗门群岛上,一些村民使用一种独特的伐木方法。如果一棵树太大了,无法用斧子砍伐,当地人就用喊声砍伐。凌晨,力大无比的伐木工人爬上大树,突然放开喉咙大声叫喊。连续这样做30天后,大树就死了,然后倒地。其原理是:喊叫声扼杀了大树的意志。据当地村民所言,这种方法很灵。
真不可思议,故事中的“喊声”竟有如此大的杀伤力,能够把一棵不易被斧子砍倒的大树,用“喊声”喊倒,中国功夫“狮子吼”也不过如此。这里,若“喊”的对象换成人呢?想到这,心里顿时不寒而栗,因为自己作为教师,平时就常常忍不住而对学生“喊叫”,而最近的那次还记忆犹新。
那是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课堂上。学生读课文时,把掷手榴弹的“掷”读成了“zhèng”。当下,我便恼火万分,大喊一声:“停!”学生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声“吼”吓懵了,立即停了下来,怯生生地看着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瞪着眼睛又大声喝道:“在读什么?这个字读什么啊??”说着,便转身板书“掷”。板书的时候,非常用力,一笔一画,差不多要把黑板划个支离破碎。学生看着黑板上这个入木三分的“掷”字,噤若寒蝉。只有几个胆子稍大一点的学生,在座位上细声地说:“zhèng。”“啊?读‘zhèng’?”我的音量丝毫没有减弱,继续反问道:“课前你们怎么预习的?把字典拿出来,查一下,到底读什么?”于是,学生窸窸窣窣地查起字典来。结果查出它应该读“zhì”……
想起这一幕,眼前就会浮现学生那怯生生的眼睛。虽然事后也觉得自己有些太过分了,仅仅因为学生读错了一个字,而发这么大的火。但我远远没有想到,那一声“喊”会对学生造成多大的伤害,直到看到这个故事……这与霍懋征老师从教60年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令我深感愧怍。但心灵的忏悔,已换不回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只希望,自己和那些也曾经对学生“喊”过的老师,或还没有“喊”过的老师,能引以为戒,不要因为你的“喊声”,而扼杀学生的意志,使其慢慢枯萎。因为木棍和石块打碎的只是人的硬骨,但是语言打碎的却是人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07: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我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
——对课改中识字写字教学淡化的一点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各样的教学流派如雨后春笋,突兀在我们的眼前。什么“深度语文”、“诗意语文”、“情智语文”、“简单语文”……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景象。课堂教学越来越富有诗意;文本解读越来越富有深度;教师本人也越来越富有情智。但无论你是什么“语文”,你的课堂如何地精彩纷呈、富有魅力,最后的落脚点都是为了要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是全面、和谐地发展。若没有做到这一点、或没有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那么你的魅力课堂都是不健全、不和谐的,苦心经营的只是一座“空中楼阁”。然而,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慢慢地失去了语文的本色。像眼下对识字写字教学的淡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07: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现状一:识字写字教学在第一课时中,被阅读教学淘汰出局。
众所周知,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读的地位不容置疑,大家都对它情有独钟。因此像“读”占鳌头、“读”树一帜等类似的口号也屡见不鲜。通过朗读,学生的感悟更加深广了;学生的语感更加敏锐了;学生的个性更加张扬了。课堂,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灵动,富有诗意。那么,如此学生是不是就可以称之为全面、和谐地发展了呢?当然不是。
案例回放:《生命  生命》第一课时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上课的题目是——《生命  生命》。(出示课题)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生命,生命!
师:课前我问了一个同学,生命是什么?他说生命就是——
生:活着。
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可能对大家会有一些启发。(出示关于生命的图片,欣赏。)
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枝头绽开的第一朵鲜花,生命是婴儿第一声清脆的啼叫,生命是……
生:(答略)
师:那么在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眼中,生命又是什么?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想一想,作者通过哪几个事例来阐述对生命的思考?
(生读)
师:作者通过哪几个事例来阐述对生命的思考?第一件是——
生:(答。交流整理得出:飞蛾求生、瓜苗成长、倾听心跳)
师:下面我们请3个同学来读这三个事例,其他同学读引领这三个事例的一段话。
(生读)
师:这的确是三件极小的事,但都引起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让我们再次默读课文,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了生命的存在,请做出相应的记号,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
……(进入品词析句,领悟情感的阶段。)
回首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在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同时,识字写字教学似乎已在阅读教学中淡出,踪迹难觅——哪怕是第一课时的新授课。特级教师周一贯认为第一课时应包括以下几步:揭题开讲,初读课文,字词学习,了解大意,部分课文还要理清层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揭题开讲、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我们都做到了,就是对“字词学习”弃之一边——特别是对“字”的学习。让学生初读课文时,说一句“读的时候把带拼音的字词读准”就算了事,不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这一点,对于一些公开课特别严重,以上这个案例就是很好的佐证。越来越多的人把公开课当作是一出“折子戏”,希望把最精彩的部分展现在听课者面前(很在乎听课者的感受,而不关注学生的学情。好像让课是上给听课老师听的)。若中间插入识字写字教学,则担心将文章的情感主线肢解了。因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出彩”,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上,让学生通过朗读说说感受,谈谈体会。学生比过去能说会道的同时,识字写字教学却相应的失落了。真的有些“读”霸天下的感觉。难怪有人要站出来大声疾呼:“分清第一、第二课时,还第一课时本来面目。” 但令人费解的是,尽管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却仍然这样畸形地发展着,追求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07: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现状二:识字写字教学中,识字缺少思考、写字不予重视。
新课程提倡“识写分开,多认少写”。对于这一点上,我们是做起来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字”不分重难点,教学时多了一份机械,少了一点思考。
案例回放:《雷雨》第一课时识字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是怎么来写雷雨的呢?请大家把课文自由地朗读几遍,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想办法认识它。
(生读)
师:两遍读完的同学举手。三遍读完的同学举手。好,下面请你读给你的同桌听一下,让他听听你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生读)
师:考考你,这些字你认识了吗?
(出示生字卡片,老师把读音折叠起来,让学生不看拼音读,再反过来读词语。依次出示“压、乱、垂、虹”,让同学介绍怎么把生字记住。)
师:所有的字都认识了吗?好,字认识了,现在再来考考大家对于词语认不认识?
(开始学词)……
从案例中,扪心自问,我们老师爱“字”到底有多深呢?在课前,我们有没有去思考哪些生字有深度?哪些生字有难度?哪些生字是重点解决音、哪些是掌握形、哪些是突破义?因为缺乏思考,往往对每一个生字均衡施力,同等对待。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使课堂效率大大降低,应该解决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识字教学如此,那写字教学呢?由于老师对写字教学不够重视,缺乏写字指导,缺少板书范写,从而导致写字教学危机四伏:学生的写字姿势不健康,握笔姿势不正确,写字速度慢,字写得不端正、不整洁……今年三月,就有一个网友在人教小语论坛上发了一个关于学生写字姿势的帖子,看了这组照片以后令人震惊:学生怎么写字的姿势是这样的?学生的握笔姿势怎么这么怪?笔者的一位记者朋友也曾经与自己提起,他去一个学校做采访时,偶然翻了一下学生的作业本,大吃一惊:“怎么有这么差的字,这么脏的作业?”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长此以往,学生的写字——这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究竟谁来“买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07: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管窥识字写字教学的现状,它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硬伤。而“识字写字教学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崔峦),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的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还它一席之地。因此,笔者以为识字写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应该“安静地走开”,而应该“勇敢地留下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
尾声:新课程改革方兴末艾,至今已取得了许多瞩目的成绩,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站在这个高度,再度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重新发现了许多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呼唤本色语文”,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倡简’”,“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乍看之下,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退步了——像本文所提出的识字写字教学问题,到课改的今天还要抖出来重审。对于这一点,笔者想起了余秋雨在《文化苦旅?沙漠隐泉》中的一句话:“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新课程改革不也正是如此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0: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