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266|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是一张文摘卡
    我是一张文摘卡,现在静静地躺在办公室的门口,身边的一些旧报纸、破扫帚、尼龙袋等,都垂头丧气,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一起。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堆垃圾。放眼望去,身边不见我的兄弟姐妹。不知道他们此时呆在哪里,也不知道他们此刻过得好不好?想到这些,落寞感随机袭来,心底的忧伤也像炊烟似的袅袅升起,酸酸的。
    我曾有过令人羡慕的过去。那时,我住在一张办公桌最中间的抽屉里,有许多兄弟姐妹。主人对我们很好,当我们由于贪玩而把抽屉搞得乱七八糟的时候,他也不责怪我们,轻轻地把我们整理好,放回原位,而且还不断让新的兄弟姐妹加入我们的家族。随着时间的流逝,兄弟姐妹的增多,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美满,直到有一天……
    依稀记得那是一个下着大雨的傍晚,主人不知为什么,在放学后把我们从抽屉里搬了出来,整齐地放在办公桌上后,就匆匆地离去。等主人走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探出头来,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打量着这个世界——老师们都已回家,周围静得可怕,窗外的雨水声清晰可闻;办公室里迷漫着一阵淡淡的幽香,原来是其中一位老师的办公桌上插着一束鲜花;最令人兴奋的是,其它的办公桌上也同样放着一沓沓我们的兄弟姐妹……这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那么新奇、那么有趣。忽然,从走廊里传来一阵橐橐的脚步声,由远而近,看样子是朝着我们这个办公室走来的。是不是我们的主人回来了?正在猜测不定的时候,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男老师已开门而入。(样子有点眼熟,好像主人带我们去开的一次会议上,看见过这位老师。)他径直走到办公桌前,不由分说,拿起一个印章就往我们身上敲。“啪啪,啪啪……”直到把所有的文摘卡都敲好,这位老师才转身离去。等脚步声走远之后,办公室一下子就沸腾起来,大家相互瞅瞅对方的身上倒底印上了什么。一看,原来是“流程检查”四个大字,不知它是什么意思?管他呢,现在大家关心的是印在身上的字的颜色,谁的最鲜红靓丽!于是,为此大家乐此不疲地“PK”了整整一个晚上。
    第二天早上,主人一进办公室,就随手把我们扔进了抽屉。咦,怎么这样?过了一个晚上,主人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们竟如此粗鲁,心里有些忐忑不安。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主人对我们越来越冷淡,我们好像一下子变得一文不值。难道是因为我们的身上多了“流程检查”这四个字,还是……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多么希望主人能在空闲的时候,打开抽屉,把我们翻出来理一理,看一看——那怕是粗粗地浏览。可就是这小小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慢慢地变成了奢求。等我再次重见天日的时候,已是两个月之后,久别了的主人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我们这些文摘卡,倒在办公室门口的这堆垃圾上,而且一位路过的老师,还在我的身上还留下了一个灰色的脚印。
    我知道接下来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如果真的有来生,我求求上帝,不要再让我做一张没人理睬的文摘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卡努”过后的早晨
“卡努”,与前几次来的台风“海棠”、“麦莎”一样,都拥有一个很美的名字。但这只是它的外表,就像北美一枝黄花,漂亮的外表下面却隐藏着不可思议的灾难。
早上一起床,就迫切地想知道“梦里花落知多少”?打开窗子,风小了许多,习习地吹着。河面上,一叶兰舟此时正悠闲地飘着,丝毫看不出它昨晚与风浪搏斗过的痕迹。近处,一片片树叶死死地叮着地面,不肯松口,生怕再次被“卡努”吹走。
上班途中,水杉迎着晨曦,精神抖擞地耸立着,把抗击“卡努”胜利后的笑容刻在脸上。当然也有一些水杉,因经受不住“卡努”的淫威,而被硬生生地吹折,断裂处那“咔嚓”声,仍清晰可见。
一进校门,就见早已到校的教导主任正在写放学通知,告诉那些持怀疑态度而来上学的学生——今天上午放学。去停车时,发现教学楼有一扇窗子昨晚被“卡努”吹落,笔挺挺地躺在地上,玻璃溅得满地都是,像是在地上绽放了一朵凄美的花。本能地看了一下自己班级的窗户,幸好都关得严严地,心里一阵激动,想不到这班孩子做事还挺有责任心的。停好车后,不敢将头盔摘下,生怕还有窗子、玻璃凌空砸下。
办公室在四楼,在楼梯口遇上了去洗脸的总务老王,看样子昨晚他值班。在与他的闲聊中,才得知窗户其实都是老王在检查时把它关好的。唉,这帮孩子!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
走进办公室,一阵花香扑鼻而来,几乎让人窒息。原来教师节学生送给同事的一束花,她没有带回家。在窗外清风的吹拂下,花儿轻轻地摇曳着自己的身躯。危险!经验告诉我,这束花随时都有可能连花带瓶一起摔下。因为“卡努”虽过,却余风未了。出于男子汉怜香惜玉的本色,我立即将这瓶花转移到墙角。放好后,一股“英雄救美”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摘下头盔,回到坐位,才发现自己的椅子下面,大大咧咧地躺着一摊水,不知从何而来。疑惑间,“嗒”声在自己头心响起,又凉又湿。原来如此,真是“屋漏偏又逢‘卡努’”。没办法,只能以“风水宝地”自诩,了表自慰。
同事们陆续走进办公室,由于学生上午放学,给我们这些老师带来了片刻的安宁。坐下来都在聊一些上班途中的见闻。“叮铃铃……”电话突然响起,打断了大家的谈话。原来让我们打扫自己所在楼层的积水。其实,办公室年纪最大的魏老师,在电话没来之前,见到办公室门口有积水,就已经在打扫了。放下电话,才意识到自己怎么没有去帮魏老师呢?连忙走到外面,一看,魏老师已经打扫得差不多了。转头向两边走廊扫视一番,发现自己班的走廊上还是一片汪洋……找来拖把,拿起扫帚,今天的工作由此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带着感情读课文”随想
学校搞教研活动,大家都去听课。执教老师上的是《家乡的秋白梨》。因教导主任事先说了,听好课还需要每一位老师评课,有些挑战性。因此在听课的时候特别认真,课前谈话、导入、语气表情、学生反应……记的特别详细。可是还是有一个环节听得不怎么清楚,疏忽了。
当执教老师让学生带着(赞美)的感情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的时候,我只顾着作笔记,忘记了老师让学生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因此,只好等学生读好以后,找了身边一个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问:刚才这一自然段,老师让你们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那位学生看了我一下,然后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忘了!我想,这也难怪,我都没听清楚。于是就找了身边的另一个学生问,可他也说不知道。接着又问了第三个、第四个……一共问了身边的六个学生,他们不是摇摇头,就是说不知道。咦,怪了!既然都说不知道,那你们刚才是怎么读的?而且,老师还说你们读得真不错。一连串的问号在我的脑海中闪现。
看来,这里带着“赞美”的感情去读课文第2自然段,还只是老师单方面的感受,而根本不是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或者说,课文学到这里,学生还没有达到应带着“赞美”的感情去读的这种体会。此时,学生还没有进入文本,到文本中去感受、体验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和韵味等,就要求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急着让他们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自己的感悟,急着让他们带着某种感情去读,或者要求学生把某种感情读出来。当老师说带着“赞美”的感情去读的时候,学生听到“读”就像条件反射一样,没有多想,就放开嗓子大声读了起来,也根本没有把这个“赞美”带进去。
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并不缺少读,多的是命令强迫的读,多的是条件反射的读。而缺少的恰恰是由感而发的读,缺少的恰恰是情感交融的读。我们教师在让学生读之前,是不是可以多一点耐心,是不是可以给学生多一个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多一份自己的独特感悟呢?或许,这样的读更加有血有肉,这样的课堂更加精彩而有内涵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让“临摹”成为时尚
                          ——农村小学教师跟上课改步伐的捷径
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实在太快。在短短几年中,就让课堂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农村小学教师由于观摩、实践的机会少,又缺乏名优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因此要想紧跟课改潮流,而不被潮水所淹没,教师们似乎有些力不从心,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和迷惘。亟待在“此事还未成追忆”之前,寻求一个突破口,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跟上课改潮流,改善生存状态。
笔者是一个喜爱书画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也一直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想到在书画艺术的领域里,要学书法、绘画,第一步就是“临摹”。书法从临帖、临碑开始,像《多宝塔碑》、《张迁碑》和《三希珍帖》等都是书法爱好者的入门宝典。国画也一样,从临摹《芥子园画谱》、历代大家的画作起步。那怕是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之所以成为一代大家,与他临摹历代名迹和敦煌壁画,也是分不开的。鉴于此,针对农村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困惑,我们是不是可以走一条“临摹”名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道路呢?笔者以为从以下几点中,应该可以找到答案。
                               柳暗花明又一村
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受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新课程改革对于他们来说,感觉就像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想要理解这些新教学理念难,想要把这些理念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更难。希望有一双“慧眼”,把课改看个明明白白;希望有一盏明灯,为我指明通向课改的方向。而“临摹”名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正是这双“慧眼”,正是这盏“明灯”。
清代画家秦祖永在他的《绘事津梁》中曾提出:“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书画是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与艺术之间总是相通的。而“临摹”名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毋庸置疑,是农村小学教师改变课堂教学现状的一盏明灯。新生代特级教师薛法根就是从这条路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打响的自己的品牌。他在《人生三堂课——我的成长故事》中提到:“我努力学习‘素描作文教学理论’,认真琢磨‘素描作文教学的代言人’——贾志敏老师的每一堂录像课,从中提炼出作文教学的技巧和要领。我还在自己的班级里模仿贾老师的课,一节一节地上,细心体会每一个教学细节的精妙之处,揣摩贾老师点拨、评价、激励的语言艺术。渐渐地,我上课觉得有了底气,学生也有了灵气。毫不夸张地说,我的作文教学功底就是在这一堂堂模仿课中练就的。” 由此可见,有了“临摹”这盏明灯,至少不会在课改的森林中迷失方向。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课改的速度是如此之快,农村小学教师想要从零开始,自己摸索着前进,从而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跟上课改节奏,这似乎很难。而“临摹” 名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却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把全国各地的名优教师请到家,观看他们的教学录像和课堂实录,模仿其中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或是整个教学过程,甚至模仿名师的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优雅的手势、一句激励的言语……
通过“临摹”,既增强了驾驭课堂的能力,又夯实了教学基本功。以名师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为基石,在上面建造起自己的“教学”大厦来。正像科学巨匠牛顿所说的:“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现在有了“临摹”这块基石,让我们站到了名师们的肩膀上,使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由此可见,以“临摹”名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为切入口,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改变课堂教学,不失为一条跟上课改步伐的捷径。如果,放着名优教师的教学录像和教学实录而不去看,不去“临摹”,是不是有悖那些名师出版课堂教学精品录的初衷呢?是不是辜负了网上那些有心人整理名师课堂实录的好意呢?因此,笔者认为“临摹”,特别是对于我们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是可行的,是有现实意义的。
老师们,一起来“临摹”吧,让“临摹”成为时尚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感动(一)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正靠在作业本上小憩,突然学生的叫声把我吵醒。“朱老师,有人找你!”转头一看,教室门外正站着一位中年妇女——她是我在完小教书时的一个学生的母亲。她今天来干什么?简单的寒喧之后,这位学生的母亲说:“朱老师,你调走了以后,我家迎春非常想念你。这次她的作文在报上发表了,一定要我拿一份过来给你,让我好好谢谢你。”说着,拿出一个有些皱巴巴的信封递给我。“早上,我去上班之前来找过你,你不在。现在我厂里请了一会儿假。因为我家迎春说了,一定要我亲手交给你,当面感谢你。”我接过这个信封,面对这位特意赶来道谢的学生家长,心里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犹如午后太阳般温暖。
是啊,这位朴素的农村妇女,她没有太多华丽的言语,也没有太多的表示,只是一声谢谢,却带给我这个教师从教以来,从没有过的感受。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没有娇艳的鲜花,也没有心醉的掌声,但学生家长的一声“谢谢”,就是对我们教师的最大肯定,足以让我们铭记一生。因为作为教师,还有什么比得到学生家长们的肯定更令人兴奋、激动的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浅谈笔顺在识字写字教学中的定位·
“笔顺”这个话题,对一线教师来说,并不陌生。无论在实际教学中,还是网络论坛上,经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有关笔顺的讨论。有认为笔顺重要的,也有不重要的。
笔者曾对五年级的学生作过一项有关笔顺的调查:让学生抄写古诗《春日》,结果28个字的笔顺都写对的学生,几乎一个也没有,错误率将近100%,让人大吃一惊。问学生“你认为笔顺对你的学习成绩及字的书写影响大吗”?结果显示有94.3%的学生认为笔顺对自己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但究其原因,都说考试时会出现关于笔顺的题目。[事后我去查了一下,原来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同步练习》单元练习4中,有这样的几个填空题:“插”共(    )画,第8画是(    )……]言下之意是,除了考试,笔顺是显得不怎么重要。真的是这样吗?笔顺真的不重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现在对笔顺,考试中已不作要求。如果无关紧要,新课程标准中就不会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了。那么是学生对“笔顺”的认识有错误?当然也不是。学生持这样的观点完全正确。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其实是老师们对“笔顺”的看法出了问题,没有给笔顺一个正确的定位。笔顺在老师们眼中,不是“大是”,就是“大非”;认为笔顺是一成不变的;从来不分析学生的笔顺为什么会写错,为什么会认为笔顺不重要……这些都是错误的观点。想要给笔顺一个正确的定位,笔者以为应该做到两个字——重、轻。
——识字写字启蒙阶段,笔顺“重”于泰山。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的识字写字要求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里提出“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那什么是笔顺,在实际教学中应如何体现呢?
笔顺,简而言之就是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它的一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内到外、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学生在识字写字的启蒙阶段,应特别注重学生的书写笔顺。让学生遵循笔顺规则写字,提高学生书写速度,并养成良好的笔顺习惯。关于学生写字的速度,在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也提到:“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如果在这一阶段,学生不按照笔顺规则来写书写汉字,就会给学生带来不便,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写字速度,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笔顺在学生识字写字的启蒙阶段的确“重于泰山”。若对些阶段学生的笔顺规则不加重视,影响的可能真的是学生的一生。也正因为如此,在人教版第一册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后面的生字都有笔顺示范。可见对笔顺的重视程度。
——识字写字运用阶段,笔顺“轻”于鸿毛。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道出了世界万物变化、发展的本质。学生的写字笔顺也一样,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学生识字量地增多,写字速度的提高,不断地、自然地在原来笔顺规则的基础上发生着一些细小的变化。
学生在写“胜日寻芳泗水滨”的“胜”的“生”字时,出现的“丿一丨一一”的笔顺,就是很好的一个证明。按笔顺规则写,毋庸置疑,“生”是“丿一一丨一”。但学生在这里却写成了“丿一丨一一”,错吗?对照笔顺规则,大部分老师都会说它是错的,但也有部分老师会认为这样写又何妨?是啊,这样写又何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大声疾呼,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什么在写字教学中,学生在遵循笔顺规则的前提下,偶尔出现一些个性化的书写笔顺,我们教师却如此地不能容忍?我们嘴上常说的“以人为本”是不是有些违心?
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写字到一定的阶段,对笔顺进行这样的处理,不但没错,而且还非常地科学。它不是任意的改变,而是有原则的,暂且称它为——“方便原则”。学生为了提高写字速度,也在琢磨,字怎样写才能方便、快捷,于是通过改变一些字的笔顺来提高自己的写字速度。因而也就有了“生”字的“丿一丨一一”的这种写法。我想:如果汉字的笔顺在写的过程中不发生一些改变的话,在汉字形体的演变史上,可能就不会出现“行书”这种字体了。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存在的既是合理的。
说笔顺“轻”于鸿毛,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汉字的结构形式比较复杂,有的字很难按笔顺规则书写,只能按习惯笔顺。从而导致有些字笔顺不统一,有两种写法。像《春日》这首诗中的“方”字、“万”字。
鉴于以上两点,老师们在今后的写字笔顺教学中,要避免走极端,应该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笔顺。对于一些特殊的字,只要学生笔画没有写错(如把应该是两笔的合成一笔来写,或把应该是一笔的分成两笔来写。),其他出现的情况我们还是要尊重,谅解学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另类赠言 理性面对   
“当离别拉开窗帘,当回忆睡在胸前……”随着毕业的临近,相处了6年的孩子们也到了说再见的时候。同学录也自然而然地在他们的手中相互传递着。一声声珍重,一份份祝福,带着6年的欢笑与泪水,都把它写进了彼此的同学录,在彼此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然而,在孩子们的同学录中,老师们不难发现一些另类的赠言,如“将来腰缠万贯时,别忘了多泡几个‘小蜜’,包个‘二奶’”、“将来做大官,赚大钱,娶妻子,一个也不能少”等类似的赠言。面对这一类的赠言,许多老师——特别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老师,定会大发雷霆,把学生狠狠地训一顿。觉得孩子思想不健康、道德败坏,好的不学,尽学坏的……洋洋洒洒地能说出一大堆的理由来。但这样做,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带给学生一个思想包袱,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

那么,面对这另类赠言,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地对待,才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又能教育学生把他们引入正途呢?就笔者个人以为,老师们在面对“另类赠言”时,最重要的还是——理性面对。

“正确的教育,不能像制造机器似的大量生产。要研究每一个孩子,需要耐心,细心和智慧。”(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当学生犯错误、出现问题时,我们老师不能一味地指责、批评。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学生的错误、问题面前,我们应该理性一点,以一个研究者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用更多的耐心、细心和智慧去点化。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应该不难发现,学生笔下的这些另类留言,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接受信息有关。现在电影电视、报刊网络,各种健康的不健康的信息扑面而来,面对这些信息,孩子们有些不知所措。而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当他们看到所模仿的动作很有意思,以至明知被模仿的动作是不正确、不好的,他们仍然照样做了。”(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另类赠言其实是一种无意的模仿,在它的背后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那样恶劣。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不能因为学生一句、半句的另类赠言,而给他贴上“性恶”的标签。当然,学生在同学录上留下“另类赠言”,有学生方面的原因,同时老师也有逃脱不了的责任。有道是“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我们老师若能在学生写同学录之前,打一针“预防针”,引导学生在同学录上留下得体、向上、针对性强的“绿色赠言”,那么这些“另类赠言”还会有藏身之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0: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