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余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9-29 1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草  帽  计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在长征途中,贺龙同志在上有敌机的轰炸,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设下计策:命令战士们丢掉遮挡太阳的草帽。由于天气炎热,后面追击的敌人来不及多想,便纷纷抢到帽子戴了起来。而飞机上的敌人误认为戴草帽的就是八路军,进行了狂轰滥炸,死伤惨重。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贺龙设下草帽计、敌人中计的过程。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根据具体的情况巧用智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前后比较,了解贺龙实施草帽计具体原因及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教师叙述,使学生了解故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同学们,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存实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话说贺龙同志率领一支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期间发生的一个故事——《草帽计》。
2、板书课题,学生发现问题
板书[草帽记],通过学生发现错误、指出错误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印象: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有关计策的故事。
3、引导学生理解“计策”
①学生依据理解自己说一说“计策”的意思
②用课间出示词义,指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师:课文围绕草帽写了一个什么计策呢?请同学们小声、快速地阅读课文。(教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
2、集体正音:
面面相觑     汗流浃背     山场     山土坊里      一窝蜂似的
在正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山场”的意思:就是山上比较平坦的、比较大的空地。
3、读后交流:课文围绕草帽写了一个什么计策?

三、细读课文,分析课文内涵
(一)贺龙设计
1、结合“计策”的词意,提出问题及读书要求:在什么情况下,贺龙想出的这个计策?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并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在自己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在什么情况下,贺龙想出的这个计策?
引导学生理解当时具体情况:
①当时是炎夏、天气酷热;②红军上有飞机的轰炸,后有追兵;③贺龙选择了一块山场(根据学生的理解,适时板画当时的情况)
4、体会当时红军面临的最大威胁
师:在酷热难熬,敌人上下夹击的情况下,红军最大的威胁是什么?(体会红军最需要摆脱的是敌人的上下夹击)就在这种情况下,贺龙同志设下了草帽计。
5、读书学习战士的表现
①师:听到丢草帽的命令,战士们什么表现?读读书。
②学生交流读书情况
③通过教师叙述,创设情景:听!贺龙同志的命令传下来了!如果这时你就是一为红军战士你会怎么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学生体会战士们对丢草帽的不理解)

(二)敌人中计
    1、过度:敌人这的会像贺龙预计的那样中计吗?通过读课文的那部分知道的?(三、四自然段)
读三、四自然段,体会读时的心情
2、学生读书
    3、交流读书时的心情:痛快、高兴、激动等
4、指导朗读
5、师问:在痛快、高兴之余,你对敌人的做法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置疑: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6、前后联系地读书,体会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7、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8、全班交流读书情况: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帮助学生梳理:①天热——敌人抢草帽;②飞机驾驶员急于立功的心理;③选择了有利地形,保证草帽计的成功实施(班述:天气、心理、地形)
小结:贺龙同志正是利用天气、地形以及敌人的心理,巧妙地设下草帽计,请君入瓮、以敌克敌,使红军化险为夷,继续长征。

四、总结全文
    1、谈话体会,师问:当战士们后来听到战斗胜利的消息,会怎么说?(体会贺龙的神机妙算)
再问:我们读了草帽计,又会受到什么启发呢?
2、作业:自古至今这种巧用智谋、克敌制胜的故事很多,建议同学们课下找一找、读一读,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9-29 1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包公审驴》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四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
   2.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表达能力。
   3.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猜猜我是谁”
  每个小组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人来说,一人来猜!说的同学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但不要说出所猜的人的名字里所含的字。(出示:“福尔摩斯(柯南)”、“包公”、“马”、“驴”)猜完学生板书。
  随即采访:
   1.“包公”他性包名公?就像“关公”一样,这是古人的尊称。你对他有哪些了解?(一学生谈、小组可以旁边补充。唱歌也可。)
   2.“马”和”驴”有相同点吗?(识途)

  一、 导入新课
   1.擦掉“福尔摩斯(柯南)”、“马”。今天,我们要讲的小故事,就是和“包公”、和“驴”有关。
   2.那“包公”和“驴”又有什么联系呢?(先写“申”,一起案件里都有申诉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告”,当然也要有“被告”了。在一间屋子里,也就是过去的衙门里,解决原告和被告的纠纷,也就是“审案”了。把字补充完整。)
   3.读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觉?(奇怪、有趣,包公为什么要审驴呢……)那好,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小故事。
  二、 初读概括
   1.在预习中有没有遇到影响大家阅读的字?可以互相提醒一下。
   2.那我们就一起读读这个故事,看到底讲了个什么事。(师生读)
   3.谁来说说讲了个什么事?(学生概括,师指导)
   4.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再精练一些,能不能给经过加一个小标题。(调换驴〈如果说“丢驴”就加以引导〉——告驴——审驴——找到驴)
   5.质疑: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你觉得奇怪,或者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说一说!(随机板书)
  三、 细读探究
  (一)引导略读“调换驴“部分
   1.在学习上即使有一点疑惑,咱们也千万不能放过,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好吗?刚才,为什么说“丢驴”不准确呢?
   2.既然没丢,好坏还有一头驴,干嘛要去“告驴”呢?(两头驴相差太大、唯一的财产)
    ⑴差别有多大?(学生读书比较)
    ⑵差别再大不就是一头驴嘛,万一告到公堂又找不到那多丢人呀?(理解“唯一“的财产)
   3.顺势引导、朗读:难怪王五会有那样的反映……谁想读读王五的表现?想想王五当时的心情!什么心情?再读。
    小结:原本荒唐的事,细细分析起来,有时倒也顺理成章。就这样,一桩不大不小的案子摆在了包大人面前。
  (二)学习“审驴“部分
   1. 刚才,大家对“审驴”的部分也颇感兴趣,有的还有疑惑。咱们像小侦探一样也仔细分析分析好不好?
    提出要求:包大人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你不懂的问题,发现了先自己想想能不能解决,能解决的话一会儿可以考考组里的同学;不明白也不要紧,小组里其他同学思考完之后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看看集思广义能不能解决。最后还可以拿问题考考全班同学,考考老师好吗?
   2. 小组合作研究讨论。
   3. 交流汇报提问
    (1)有没有挺难解决但你们小组齐心协力解决的很精彩的问题,和大家汇报一下。(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谁来提个问题考考大家?(一生问,其他思考、回答)
     学生汇报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驴”被告的案子很奇,开始也犯难,但马上找到了解决办法。
    “关上三天、痛打四十大板”——驴的本性慢、比较迟钝,为了让驴“受够了惊吓”,才能飞奔回家。
    “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①这么多人来看,万一审不好怎么办?——了解驴的本性、胸有成竹。②不怕罪犯知道,把驴藏起来?——制造“审驴”的假象,可以让小偷放松警惕。
    小结:看来,我们的包大人确实是遇事冷静、足智多谋呀!
   4. 同学们,你们觉得审驴部分有趣吗?咱们把它排成小课本剧怎么样?
     课件提出要求:送大家一把金钥匙“你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小演员”
    ① 小组里协商一下,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② 找到自己的对白,画下来,读通顺。
    ③ 联系上下文和人物的心情,想一想该用怎样的语气。
    ④ 可以加一些动作和道具吗?那就锦上添花了!
     “大胆上台吧,你是最棒的!”
   5.学生排练、表演,随机总结。
  四、 总结全文
   1.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2.其实,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石头”,还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读一些包公审案的小故事吗?提供网站、书籍。

  板书:
      包公  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审
       驴  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9-29 16: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
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诸葛亮少年时代非常喜欢听先生讲书,为了延长听书时间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弄巧成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非常后悔,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在得到了先生原谅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爱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诸葛亮,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基础。
                     
                  课文共分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1―3自然段写聪明好学的诸葛亮,为了延长听书时间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弄巧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4―5自然段写诸葛亮回家后非常后悔,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在得到了先生原谅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爱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诸葛亮,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基础。
                      要点提示
                     
                  1.对于诸葛亮的杰出军事才能学生一定不陌生,本课语言通俗,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中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有时候可以用智谋,有时侯是不能用智谋的,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2.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诸葛亮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多听先生讲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好学。但是背着老师和同学做手脚,只顾了自己的兴趣,却让老师和同学饿肚子,是错的。最后弄巧成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险些连学都不能上了,又是他得到的深刻教训。
                     
                  3.使学生认识诸葛亮知错就改,更加尊敬先生,得到了先生的喜爱,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基础。从中可联想到学生自身,与之对照,明确正确的做法。
                      4.文中通篇以第三人称叙述,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注意学习这种方法。
                      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介绍一些诸葛亮利用谋略取得胜利的小故事,话锋一转,那么,谋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吗?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可以采用小组辩论的形式,围绕“诸葛亮的做法错了吗?”谋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吗?”两个主题,请双方同学运用课文中的事例,进行辩论,说明自己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这里要给学生充分的辩论时间,鼓励学生向别人质疑,甚至还可以引用课外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只要稍加点拨,避免学生思想过于偏颇即可。
                     
                  3.可以尝试学生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鼓励学生自主分配角色,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排演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畅所欲言
                     
                  围绕“把聪明用在正地方”这一主题安排了口语交际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育学生对人要讲诚信,对坏人要用智谋,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聪明才智。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能够以“把聪明用在正地方”为话题,进行交流。教师不要让学生只谈论一方面内容,尽可能引导学生展开不同的话题,比如:和家长、老师、同学等交往的时候,什么是聪明?当你遇到坏人的时候,你要用什么样的办法?当你面对学习的时候,什么是聪明智慧?当你面对困难、面对失败、面对游戏、面对自己的缺点……在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判断怎样才是真正的聪明做法?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的外延等于学生生活的外延,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在学生畅所欲言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情况,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语句、口气等做以适当的点评,鼓励学生个个参与表达,形成乐于表达的氛围,提高表达能力。
                      初显身手
                     
                  找关于智谋的典故和成语是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关于智谋的有趣的故事,拓宽知识面。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智谋的故事,形成了很多有趣的典故和成语。比如:围魏救赵、空城计、破釜沉舟、隔岸观火、调虎离山……教学前,教师要认真做好动员和布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查找资料。课上,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查找结果。比如个人表演的活动有讲故事、猜故事等,小组汇报的有分角色朗读、课本剧等,全体同学要在对表演的同学及时进行评价。
                      笔下生花
                     
                  本单元的习作是让学生模拟“少年法庭”对事件做出评判,并设想评判结束后,案中人物的不同想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习作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自由表达主题。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这项活动虽是写的练习,但是,一定不能只进行写的活动。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要讨论的文字,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从人物的处境入手,分别分析他们各自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现在他们都是怎样对待这件事情的?让学生大胆展开讨论,将他们的想法一一展示出来,然后选择自己认为最有道理的写下来。注意将语句写通畅、简洁,意思明确。写完后,组织同学读一读,评一评,看看谁的语言最简练,不但把话说通,而且把话说好,争取做到字斟句酌。
                     
                  讲评时可按不同的评判结果分组,学生互评,教师巡视指导,逐渐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小组评议后,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在班上交流。
                      金钥匙
                     
                  课堂讨论,大家应该围绕一个议题发表意见。如果自己准备的发言,不符合大家的议题,就暂时等一等。这两个要求,都是学生在分组讨论时应该注意的。但是,教师们不要在本单元最后单独地将这个学习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能够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适时地提出来,再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讨论活动加以巩固,学生一定会比较自然地掌握,提高课堂讨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本单元的“金钥匙”,可以不单独出现,渗透在每节课中,提示学生围绕主题发表意见,如果自己的发言不符合大家的议题就先等一等。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点、自己的不足,提高课内外语文综合学习的能力。
《一个苹果》
教材分析
    《一个苹果》记述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空洞中,尽管干渴的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体贴的战友情。
    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语文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有自己独立的阅读理解的能力,有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习较为主动。但由于本课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所以学生需要提前对那个时期的有关知识进行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课前准备
    观看电影《上甘岭》,查找有关上甘岭战役的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 前段时间我们观看了《上甘岭》这部影片。我们知道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的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志愿军战士们在坑道里坚守阵地,困难重重。战士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缺水。干渴了七天,战士们没喝到一口水,干渴程度可想而知。就在这时,一个火线运输员给他们送来了一个苹果, 大家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了吗?(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
    (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个苹果时从哪里来的?围绕一个苹果讲了一件什么事等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重点检查:卸完 、撕开、润喉咙、 烟熏火燎 、翻来覆去、 眼眶、沙哑 、面颊、 一瞬间等词。(采用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注意纠正字音。)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苹果的传递顺序。
    第一次: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
    第二次: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
    三、感情朗读,探究文本
    同学们,这个苹果这样传来传去,没人肯吃,难道他们都不需要这个苹果吗?(非常需要)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需要这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战士们干渴的表现,从而突出他们“让苹果”的精神境界。)
    (1)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8个人的形象、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战士们处于极其干渴的状态。例如:(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连长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步话机员小李渴:“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伤员小蓝渴:“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火线运输员渴:“火线上跑来跑去”,“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到的。”
    小结: 每个战士都有理由吃掉这个苹果,同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也十分需要吃掉这个苹果,可是他们谁也没有吃这个苹果。
2.讨论:战士们为什么都不吃这个苹果?
    (1)首先要了解苹果在战士们中间推让的经过,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战士在拿到苹果时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火线运输员在路上捡到一个苹果,想到连长嗓了哑了,应该吃了这个苹果润润喉咙,就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想到步话机员小李声音已“沙哑”,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小李;步话机员小李想到伤员小蓝失血过多,需要苹果,转手给了小蓝;小蓝想到连长要指挥战斗需要苹果,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又想到司号员要吹冲锋号,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想到卫生员日夜护理伤员很辛苦,需要苹果,司号员转手递给了卫生员;卫生员想到伤员小蓝更需要苹果,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小蓝又想到连长的责任更重,更需要苹果,所以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
    (2)从战士们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每一个战士心里想的都是战友比自己更需要这个苹果,因此他们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把苹果让给别人。)
    (战士们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干渴,也一定要把苹果让给别人吃。因此,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谊,一种关心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
    (3)分角色朗读课文1~12自然段。
    小结:最后战士们在“我”的带领下开始吃苹果,可是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这是为什么呢?
    3.指名读13~15自然段。讨论:为什么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
    (1)引导学生将“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谈自己的感受?
    (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崇高的友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2)同桌互相朗读14、15自然段体会体会志愿军的这种崇高的精神。
    4.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战士们的心情。“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
    (“沉静”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了。为什么不说话?因为每个人心里都非常不平静,流着泪,说不出话来。连长也激动得流泪了。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幸福的泪,是因为生活在战友的崇高友爱中而感到幸福;这也是骄傲的泪,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在困难的时候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高尚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2)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在这饥渴交迫的夜晚,战士们让出了解渴的苹果,让出了意味着生命的苹果,在坑道内的战友们都感动了,为有这样的关怀与友爱而感到幸福与骄傲。让我们包含感动与敬佩,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配乐)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到这里,同学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2.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在困难面前,他们心里想的是别人。这种高尚的品格我们应该学习,老师希望大家永远记住“一个苹果”的故事。
    五、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
    2.写一篇读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9-29 16: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教材根据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既用恢宏的笔触形象再现了海面的壮美博大,又用寥寥数语描写了海上的变迁,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宁静素雅、美仑美奂的西湖景致。此诗写于公元1073年,描写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旖旎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她宛如那美丽的西施,不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动人。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
    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市区小学,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古诗,加之上学期我们开展的“古诗文诵读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也存在极大的差异。作为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大海十分熟悉,但对西湖却缺少形象的感受,教学本课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4.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西湖美丽的风景图片并为朗诵配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如《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
    五、学习《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常常状物抒情,表达深刻含义,让我们看看作者借这首诗来告诉我们什么。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习小组中共同交流、启发,对于“淘不住”“遂令”等词语,教师要给予讲解。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学生,参与小组交流之中,查找问题,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一读诗,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品味“遂令东海变桑田”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七、作业:(第二课时完成)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2.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有关西湖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喜欢《浪淘沙》同学,可以找到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读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9-29 16: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水就是生命》
教材分析
    《水就是生命》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意义。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的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学校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独立识字学词的能力比较强,上课愿意提问,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步骤和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时能比较准确地为文章做批注。平时他们喜欢积累,有较强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团队意识较强,喜欢合作。
    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8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说明文文字精炼,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
    3.理解“水就是生命”,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4.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
    2.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水的资料片,让学生体会水的美丽,水的激情,水在大自然中的重要地位和它的神奇魅力,并且让学生谈谈自己观看后的感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水有关的课文。(板书、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教师随机评价)刚才同学们就这个课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看看从课文中能否有新的发现?(调动学生读书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指读,解释词语“不言自明、粗制滥造”等(注意分层次识字)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精读课文,感悟文章特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1)自读思考。
    (2)集体交流:
    (帮助学生梳理出课文主要写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道理。)
    2.自由读课文,将课文中有关水的内容记录下来。
3.重点研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1)出示:液、汗、泪、尿、泄,齐读这几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评价)
    这些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它们又都和水有关系。
    (2)水在我们的身体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认真读书,划出有关语句。
    (随学生回答,板书:化学师、运输兵、调节器、润滑剂、卫士)
    (3) 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水是化学师、运输兵、调节器、润滑剂、卫士呢?一边读,一边划出有关的依据。并将自己的感受强烈的地方做好批注。
    (4)集体交流。一边交流一边谈感受,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水对人体的重要性。
    (5)齐读第七自然段。
    小结:的确,不吃饭可以坚持几十天,但是不喝水一个星期也活不成!水在我们的身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着我们的生命(板书:维持生命)所以我们要讲究饮水卫生。(板书)
    4.研读第三部分
    (1)讲究饮水卫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呢?读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和同桌交流一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集体交流。(归纳板书)
    5.归纳提纲:
    (1)学生对记录下来的课文中有关水的内容进行修改,试着归纳成提纲,在小组中交流。
    (2)集体交流。将学生写的提纲与课后提供的提纲相对照找出不足。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写比较详细的提纲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具体的掌握内容要点)
    6.现在同学们已经成为研究水与人类关系的专家啦,有一位科技日报的记者,想采访一下专家们,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纲进行对话。
四、补充资料,课外延伸
    1.补充课前学生搜集的水资源现状的资料。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是当你听了刚才同学们交流的这些资料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总结:水和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水就是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爱护水吧,否则,人类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让学生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五、书写生字
    学生自学,然后给大家当小老师讲解生字。
    提示:比较形近字记住字形,如:溶(溶解)与 熔(熔化)、榕(榕树),泄(排泄)与屉(抽屉),唾(唾液)与捶(捶打),惕(警惕)与踢(踢球), 剂(剂量)与济(经济),疫(防疫)与役(兵役)等;“胃、尿”与字的意思相联系来记住字形。
    作业:
    1.写心得体会。
    2.以“珍惜水资源”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9-29 16: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这篇文章是“危急时刻”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借助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个性感悟;三是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运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方式方法。就情节而言,本文是不难理解的,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也是不难认识的,但是作品是怎样渲染这一形象的,又该如何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感悟这一形象,领悟作品的内涵,这是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关键,也是执教本文的难点和重点。
    教学实践中,可以具体确定教学的主要目标:①充分阅读课文,研究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体会、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化理解,学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流,资源共享。③从虚拟情境的感悟迁移到现实生活的体验,让学生学会从名著中汲取养分,迁移学习、主动学习。难点是引导学生揣摩“一个伟大的灵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诞生的,人们为什么视其为“一个伟大的灵魂”。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需要从整体入手,不可把文章肢解,引领学生入境生情,自主发展,可以分四步进行:第一步,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具体措施是通过搜集网络、图书资料,了解雨果在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作品的价值。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阅读雨果的原著,体会雨果的语言风格。第二步,学生带着基本的见解展开自由读书活动,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容。第三步,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练习把自己的认识、感悟和体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积极质疑和主动探究的精神。第四步,说听读写结合,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依据教材,超越教材,拓展教材,并引导学生学会写读书心得。
    教学流程
    一、夯实基础,重视预习
    充分重视课前准备活动,有计划的安排以下准备内容:①以“雨果”为关键词上网搜索和查阅图书资料,充分了解作者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作家的相关作品及创作风格等。②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的障碍。有能力的同学进行初步的“批注式”阅读。③有条件的同学搜集或者观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也可以阅读相关电影剧本或者相关的资料,与《“诺曼底”号遇难记》进行对比学习。
    二、渲染情景,走近文本
    1.谈话:同学们,“海难”这两个字也许是任何一个航海的人都不愿意提及的字眼。大家想一想,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谈一谈其中的原因。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适时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片段,在学生初步讨论以后,加强视听刺激,调动学生求解的欲望。
    4.小结导入课题: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上行驶,“海难”的发生是不可预料的,而处于危急中的人们又无处躲藏,所以常常会因为慌乱而发生混乱不堪的局面,造成惨重的损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叫做《“诺曼底”号遇难记》,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同样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惨烈而悲壮的场面,不同的是这次事故因为有了一个“伟大的灵魂”,船上61人中有60人生还,创造了“海难”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整体感知,触摸经典
    1.初步阅读,感知雨果作品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识字,并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提示自主读书:(1)根据预习的情况,给课文中的生字加注拼音,重点的词语可以标记一下。(2)依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等要素,试着概括故事情节。(3)相互交流读书的初步认识,检查初读的效果。
    2.带着问题,圈点批注。在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刻画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的?
    谈话: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往往描述了一定的感人的情节或者塑造了一个或多个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哈尔威船长,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的崇高的灵魂。那么,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呢?
    请同学们找出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简单说说它让你感动的理由。提出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四、重点探究,深入体验
    1.在同学们初步质疑问难的条件下,帮助他们梳理问题,围绕“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是怎样塑造的”找出重点问题,分小组深入探讨。
    本文虽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但全文没有一处直白的表露。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把加强感情朗读放在首位,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
    2.汇报学习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以点带面的问题展开,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读有所悟,展现个性理解。
    (1)哈尔威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群?
    首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然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交流看法,各抒己见。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人们想的是什么?哈尔威船长想的是什么?注意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提出“如果你在‘诺曼底’号上,面对此情此景,你首先会怎么办?”之类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索。灾难到来时,那些“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与镇定自若指挥的船长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哈尔威船长关键时刻采用的特殊手段,正好体现了他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境界。
    (2)“一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全文进行。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灵魂”?
    ○1“实际上一共61个人,他把自己给忘了。”他是不是真的把自己给忘了? “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他怎么会忘了自己?
    ○2“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人们为什么不违抗他的意志?为什么会感到自己的上空出现了“伟大的灵魂”?
抓住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一部分对话,反复阅读体验,然后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透过简短有力的对话描写,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用对话的形式塑造形象的方法。
    ○3“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本文中多次描写“雾”:“大雾弥漫”、“雾愈来愈浓了”、“沉沉的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等,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雾”?“黑色的雕像”指的是什么?面对这“沉进大海的雕像”,怎样理解获救后的人们的心情?
    五、积淀升华,挥笔成文
    1.回归整体,归纳理顺。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其中有太多太多可以让我们琢磨和学习的东西,教师要懂得深入浅出,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顺学而导,不可生拉硬扯,也不必面面俱到。
    (1)哈尔威船长的形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老船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全船人的生命。当我们想象到哈尔威船长好像一座黑色的雕像一样徐徐沉进大海的那一幕,你有什么感受?要求学生每人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
    (2)从运用语言的角度,谈谈学习名作有哪些收获?
    这个问题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本文中人物的对话为什么都是短句?给人什么感觉?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灾难面前人们的“惊恐万状”?这与突出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从“大雾弥漫”到“阴惨惨的薄雾”,记叙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给你什么启示?
    2.读写结合,学写心得。
    课件出示:读完一篇文章后,把读后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写下来,就是心得笔记。
    学生动笔学写心得笔记。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师生共同评议,可以与网上搜集到的相关的心得笔记做比较,寻找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
    交流各自的作品。
    六、前延后展,学无止境
    雨果是19世纪前期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抑恶扬善。雨果的小说,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都是世纪文学史上的名著,可在一定条件下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如有条件,亦可观看由这些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剧等影像作品,进一步感知雨果笔下的“英雄”形象,扩展学生的视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9-29 16: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这篇文章是“危急时刻”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借助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个性感悟;三是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运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方式方法。就情节而言,本文是不难理解的,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也是不难认识的,但是作品是怎样渲染这一形象的,又该如何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感悟这一形象,领悟作品的内涵,这是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关键,也是执教本文的难点和重点。
    教学实践中,可以具体确定教学的主要目标:①充分阅读课文,研究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体会、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化理解,学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流,资源共享。③从虚拟情境的感悟迁移到现实生活的体验,让学生学会从名著中汲取养分,迁移学习、主动学习。难点是引导学生揣摩“一个伟大的灵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诞生的,人们为什么视其为“一个伟大的灵魂”。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需要从整体入手,不可把文章肢解,引领学生入境生情,自主发展,可以分四步进行:第一步,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具体措施是通过搜集网络、图书资料,了解雨果在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作品的价值。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阅读雨果的原著,体会雨果的语言风格。第二步,学生带着基本的见解展开自由读书活动,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容。第三步,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练习把自己的认识、感悟和体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积极质疑和主动探究的精神。第四步,说听读写结合,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依据教材,超越教材,拓展教材,并引导学生学会写读书心得。
    教学流程
    一、夯实基础,重视预习
    充分重视课前准备活动,有计划的安排以下准备内容:①以“雨果”为关键词上网搜索和查阅图书资料,充分了解作者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作家的相关作品及创作风格等。②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的障碍。有能力的同学进行初步的“批注式”阅读。③有条件的同学搜集或者观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也可以阅读相关电影剧本或者相关的资料,与《“诺曼底”号遇难记》进行对比学习。
    二、渲染情景,走近文本
    1.谈话:同学们,“海难”这两个字也许是任何一个航海的人都不愿意提及的字眼。大家想一想,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谈一谈其中的原因。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适时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片段,在学生初步讨论以后,加强视听刺激,调动学生求解的欲望。
    4.小结导入课题: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上行驶,“海难”的发生是不可预料的,而处于危急中的人们又无处躲藏,所以常常会因为慌乱而发生混乱不堪的局面,造成惨重的损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叫做《“诺曼底”号遇难记》,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同样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惨烈而悲壮的场面,不同的是这次事故因为有了一个“伟大的灵魂”,船上61人中有60人生还,创造了“海难”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整体感知,触摸经典
    1.初步阅读,感知雨果作品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识字,并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提示自主读书:(1)根据预习的情况,给课文中的生字加注拼音,重点的词语可以标记一下。(2)依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等要素,试着概括故事情节。(3)相互交流读书的初步认识,检查初读的效果。
    2.带着问题,圈点批注。在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刻画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的?
    谈话: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往往描述了一定的感人的情节或者塑造了一个或多个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哈尔威船长,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的崇高的灵魂。那么,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呢?
    请同学们找出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简单说说它让你感动的理由。提出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四、重点探究,深入体验
    1.在同学们初步质疑问难的条件下,帮助他们梳理问题,围绕“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是怎样塑造的”找出重点问题,分小组深入探讨。
    本文虽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但全文没有一处直白的表露。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把加强感情朗读放在首位,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
    2.汇报学习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以点带面的问题展开,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读有所悟,展现个性理解。
    (1)哈尔威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群?
    首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然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交流看法,各抒己见。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人们想的是什么?哈尔威船长想的是什么?注意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提出“如果你在‘诺曼底’号上,面对此情此景,你首先会怎么办?”之类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索。灾难到来时,那些“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与镇定自若指挥的船长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哈尔威船长关键时刻采用的特殊手段,正好体现了他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境界。
    (2)“一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全文进行。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灵魂”?
    ○1“实际上一共61个人,他把自己给忘了。”他是不是真的把自己给忘了? “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他怎么会忘了自己?
    ○2“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人们为什么不违抗他的意志?为什么会感到自己的上空出现了“伟大的灵魂”?
抓住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一部分对话,反复阅读体验,然后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透过简短有力的对话描写,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用对话的形式塑造形象的方法。
    ○3“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本文中多次描写“雾”:“大雾弥漫”、“雾愈来愈浓了”、“沉沉的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等,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雾”?“黑色的雕像”指的是什么?面对这“沉进大海的雕像”,怎样理解获救后的人们的心情?
    五、积淀升华,挥笔成文
    1.回归整体,归纳理顺。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其中有太多太多可以让我们琢磨和学习的东西,教师要懂得深入浅出,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顺学而导,不可生拉硬扯,也不必面面俱到。
    (1)哈尔威船长的形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老船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全船人的生命。当我们想象到哈尔威船长好像一座黑色的雕像一样徐徐沉进大海的那一幕,你有什么感受?要求学生每人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
    (2)从运用语言的角度,谈谈学习名作有哪些收获?
    这个问题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本文中人物的对话为什么都是短句?给人什么感觉?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灾难面前人们的“惊恐万状”?这与突出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从“大雾弥漫”到“阴惨惨的薄雾”,记叙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给你什么启示?
    2.读写结合,学写心得。
    课件出示:读完一篇文章后,把读后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写下来,就是心得笔记。
    学生动笔学写心得笔记。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师生共同评议,可以与网上搜集到的相关的心得笔记做比较,寻找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
    交流各自的作品。
    六、前延后展,学无止境
    雨果是19世纪前期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抑恶扬善。雨果的小说,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都是世纪文学史上的名著,可在一定条件下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如有条件,亦可观看由这些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剧等影像作品,进一步感知雨果笔下的“英雄”形象,扩展学生的视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13: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