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根据内容特点指导学习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29 08: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近年来提出很多,如阅读法、操作法、观察法、思考法等。但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最适 宜指导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最适宜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中指导呢?就是说是否有一个可 操作的东西呢?本人仅此谈点粗浅体会,供同行们商榷。
    (一)在直接规定类的内容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对直接规定的教学内容,既不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或类推、 转化,也不能由教师硬灌。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呢?我认为要做到“四个结合”。
    1.读说明与读例题结合。如五年制第三册的“混合运算”第一课时,在回答了教材上的四个两步式题( 24+8-6,3×6÷9,47-10+5,28÷7×6)的运算顺序之后,阅读下面一段说明:“在没 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并让学生结合上面的复习题作 出解释。在此基础上自学下一段说明:“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并结合例1∶ 47-12+5,对这段说明作出解释。
    2.读书与操作结合。如“毫米、分米的认识”,这两个单位的实际长度是已经规定好了的,学生一读就 懂,因此可采用自学课本的方法进行。但是要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厘米=10毫米,1米 =10分米,1分米=10厘米,又必须通过操作来完成。本课时可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让学生自学第 一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要认识毫米、分米,激发求知欲望;第二层,边自学课本边操作,认识1厘米=10毫 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第三层,让学生边自学课本边操作,认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3.读书与讨论结合。有些知识或方法,教材上的叙述比较概括,学生较难理解,可采用读书与讨论相结 合的方法来学习。如“时、分的认识”例2(读出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由于说明比较概括(钟表上时针刚走 过数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可让学生边读边讨论,通过讨论用自己 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时针刚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 这样虽然比教师讲解用的时间多一点,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培养。
    4.读书与练习结合。如“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在复习有关旧知识后,先自学例1,待学生读完 例1后,教师出示一根米尺,分别指着4分米、7分米处,让学生回答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几米,1米 9分米写成小数是几米,并说明理由。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例2;再自学例2下面一段结语,并分别举出 几个整数、几个小数的例子。最后自学小数的读法,并出示几个小数让学生读出来。这样避免了填鸭式的满堂 问,省时高效。
    以上四个结合,并不是每次学习只用其中的某一个,有时是几个结合同时使用。像上面所述的几时几分的 读法,实际上是读说明、读例题、操作、讨论同时用上。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指导具体的学 习方法,并注意与其他方法相互配合。
    (二)在起始探索类的内容教学中,指导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指出:“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 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这段话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初步学会上述的思维方法。而起始探索类的教学内容又是引导 学生学会思维方法的极好素材。如“长方形面积”一节,首先,用“直接测量法”量出一个长方形面积,然后 ,依次出示下面四幅图,并提问:怎样较快地说出面积是多少?如果列成算式怎样列?
    (附图 {图})
    (附图 {图})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上面四个长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长 ×宽。这样在直接测量的基础上,利用四个图形,逐步由直观到抽象,概括出面积公式,不仅理解了公式的由 来,而且得到逐步抽象的探索思维训练。
    应用题教学也是如此,开始也需要利用学生最熟悉、最喜爱的事件来感知数量关系,或者借助实物、模型 的演示来感知题目中所叙述的问题情境,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经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后,可把实际问题抽象概 括为叙述简练的文字题或数量关系式。
    (三)在发展变式类的内容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就小学数学教材来看,发展变式类的内容是渗透转化、对应、结构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极好载体,必须把握 好渗透的契机。
    如,“小数乘法”有三种情况:乘数是小数的、被乘数是小数的、被乘数和乘数都是小数的。教学时,可 在复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之后,先通过准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 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的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将例题小数乘法转化为 整数乘法来计算,并用有关的旧知识求出原例题的积。待五个例题学完之后,引导学生将这三种情况进行比较 ,找出异同点,从而总结出小数乘法法则。这样就使陆陆续续学的零碎知识转化为具有科学顺序的知识结构, 同时,也就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而且领悟 到了对应、转化、结构等数学思想方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6: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