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韵诗意诗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07: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刘圣兰



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古诗文学习的重点,应不断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标语) 这三首诗词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引领学生自主习得古诗词,淡化诗意解读,而重赏析诵读,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相关思乡的古诗。



3.课文插图及相应CAI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背诵和月亮有关的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诵读古诗文的兴趣。然后再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对诗人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解诗题,为学习诗句打下基础。】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设计意图:读通是读懂的前提,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初读入情入境。】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将“绿”字换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就要从诗句本身入手。抓住诗眼“绿”反复咀嚼、感悟,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感知整首诗的大意。在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并体会作者的强烈的思乡情怀。】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设计意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学完这首古诗后,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又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背后蕴涵的意思。在反复吟诵中,入情入境地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后,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古诗《秋思》,入境悟情,使得古诗教学的容量大,效率高。】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a.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b.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6.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7.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凸显“整合”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住这两首诗的诗眼,引导学生学会推敲,学会品词析句,品味语言精妙。多种形式的朗读为背诵及默写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最终做到熟读成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07: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诗韵诗意诗境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设计意图: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为理解这首词奠定基础。】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词的大意,通过品味语言,再现词中的景象。同时,插图作为课文的一部分,应利用插图的直观性特点,引领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在景与情中力求达到融合,从而与作者有着共同的情感体验。】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语言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阅读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稳性思维,指导学生沿着诗文简练言语的阶梯去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体会诗的意境。】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注重情感体验,入情入境,以情感人。】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学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拓宽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空间,适当引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积累丰富的语言,进而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0: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