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连城二中 陈立新
新课程、新理念对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要有重大转变,为此地理教师应该以研究者的眼光,用正确的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课程观、评价观等新理念来审视课堂教学,并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和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反思和探究,从而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更好地贯彻新理念。
一、课堂教学缺乏对等化,应该使师生关系走向平等性。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与学术的权威,学生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只有惟师是从,处于绝对服从的被动地位,而教师过分依赖个人的知识魅力和压制的方式去影响和管理学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师生间不平等的观念依然还根植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难以挥去,在这种师生关系不平等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就喜欢学生上课时正襟危坐、规规矩矩、专心听讲,而如果在课堂上出现学生“未经允许的主动参与和所谓的插嘴”,教师就会龙颜大怒,并出现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与训斥的现象,长此与往,那学生回报教师的必然就是心灵上的隔阂、冷漠与敌视,在教师这种有形的强制或无形的压制状况下,使得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的情绪中学习,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就会受到限制和压制,从而出现课堂中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转、只能围着教材转”的局面,当然学生对课堂教学和学习也就会产生退缩心理和恐惧心理,丝毫不敢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与见解,甚至还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这种师生关系不平等的课堂教学,会大大地封闭学生的视野、限制学生的思维、挫伤学习的兴趣,并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激情、向上的动力、创新的灵感,因此地理教师应该尽快建立“平等、合作、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形成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风气,地理教师还应该怀有一个“宽广的胸怀、民主的心态”,要主动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沟通和交流,要勇于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允许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敢于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尤其是要对学生的一些看似“奇思怪想”、“标新立异”的观点,甚至是一些看似“不可思议”、“匪夷所思”的想法,都应该采取“肯定的态度、激励的语言”来对学生的观点表示赞许,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够善于应用“积极、肯定、激励”的评价如“赞赏的点头、肯定的话语、赞许的目光”,这些对于教师来说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巨大的精神鼓励,这些微不足道的鼓励,却能够让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有成功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所蕴涵的的内能是巨大的,这些巨大的能量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愿和学习动机,能够大大地促使学生热爱课堂和热衷学习。
二、课堂教学缺乏主体化,应该使师生角色走向合作性。
新课程认为,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够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学生的主动性被压抑,主体性得不到尊重,那么学生就会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而如果学生不主动或者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那么课堂教学也就必然会缺少“对话与沟通”,缺少“生机与活力”,当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与机械化,而在现实中,还普遍存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老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去机械地思维,学生还是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去被动地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牢牢地握在教师的手中,由于学习的主动权没有还给学生,当然也就谈不上“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主体性的发挥,要善于通过各种外部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要善于和积极创设一些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以便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参与课堂,不断主动质疑,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认识潜能得以开发,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上课与听课”、“练习与讲评”还是“探究与研讨”,无论是哪一种课型,都难以离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实而有效的合作,都难以离开师生之间深层而多样的交流,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尤其重要,不能被忽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包办得多,学生没有经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思维的碰撞、论争,结论也就难以获得,知识是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现代教学论也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这样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关于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的分析,教师就可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相互合作,并让学生分组展示各自的观点,通过观点展示,可知学生对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的解释和理解思路是不同的,但经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最后统一认识:要理解和掌握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就一定要熟悉热力作用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中的关键是要环环相扣,掌握两条逻辑线索:一条是沿着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另一条是沿着大气的温室效应(保温作用)即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各自观点的比较、正确认识的形成,这种高情感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进而能够点燃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研讨的动力。
三、课堂教学缺乏情感化,应该使课堂氛围走向和谐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学科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过多地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的获得情况就很少去兼顾,当然也就容易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存在“教学气氛沉闷、课堂结构呆板、教学内容枯燥、组织形式封闭、能力培养浅显”的现象,当然就会使得“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能得到发展。其实本应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果被教师牢牢地囿于固定不化的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如果把地理课堂成为非情感性的场所,这种教学的非情感化就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而这些消极感受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厌恶情感,甚至还会引发厌学的情绪,从而这种情绪会极力阻止学生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和谐的氛围、积极的情感”本来就是成功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该值得教师们的关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时时处处从“尊重人、爱护人、促进人”的角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如果以爱为出发点,必然得到的是学生爱的回应,如果能够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如果在课堂上充满“和谐的情感、心灵的沟通”,那么学生也就能够感受有趣的课堂,能够感受教师的关爱,学生也就会产生尊师情感和爱学的热情,如果能达到这一点,地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会得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激发。
四、课堂教学缺乏问题化,应该使学生思维走向探究性。
美国著名学者施瓦布指出,“学生的有效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该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去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能力,同时受到价值观的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这就是探究性学习”。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如何让知识走向学生,如何在给定时间内完成知识的传递,地理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何种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从而忽视和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思维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其实知识掌握的过程,从实质上讲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如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探究性不重视,甚至忽略了,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就难以得到真正的、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也就难以得到发展与解放。当然探究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与失败,同时也意味着教师要面临更多的质疑和更高的挑战,但这种智慧的交锋过程是学生思维锻炼所不可或缺的,这种智慧的交锋过程是学生学习与生存、发展与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卢梭曾经认为:不要教儿童以科学,而是要他们自己去发现科学。如果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看似确信无疑的,都是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现成而直接的结论,那么学生经历了这种学习活动之后,只是了解和理解现成结论,并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向,这种心向的形成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制约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教学时地理教师应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培养的,特别是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价值的问题,如“地理区位类、措施类、意义类”、“日照图类”、“等值线类”、“地理水平分布规律类”等问题,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进行知识的梳理、方法的提炼,从而在这种质疑与探究的过程中,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培养思维的科学性,同时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五、课堂教学缺乏生活化,应该使原理分析走向实践性。
以现代教育价值和目标为出发点来构建地理新课程是高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已成为地理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著名教育家陶行先生曾经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因此地理教学是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如果课堂教学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而且还大大地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够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从而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地理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放眼世界,只有当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和解释地理问题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时,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所学的地理是真正有用的地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拓展学生的世界视野,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植被破坏、土壤退化、垃圾泛滥、资源短缺、酸雨肆虐、臭氧损耗、全球变暖、生物灭绝等)、贫困问题等,并以此为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活动,运用所学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还可借助现代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为学生开展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在这种高水平的学习活动中,不但能够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决人地关系所产生的问题、来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和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在此过程中还能够促进学生问题研究意识的树立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新的教学理念必然给地理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在地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到底如何构建问题研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课,这是摆在我们地理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值得广大教师积极、不断地进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