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9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读、深思、悟写”一体化的创新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例谈

宁波市鄞州区华泰小学 曹 睿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如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如何让学生准确运用自己的母语?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急需考虑的问题。由此,我们在问题的启发下,提出了“精读、深思、悟写”一体化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课题。那么我们如何在课题的引领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总结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探索出灵活多样,注重实践,讲求实效的语文教学过程与方法呢?



以《浅水洼里的小鱼》(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文为例,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读、思、写一体化的教学新思路。为教师的课堂操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为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提供超越文本的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从而真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片段一】品读困境,深思主旨



(语段)清晨,我来到海边散步。走着走着,我发现在沙滩上的浅水洼里,有许多小鱼。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师:谁来读读故事的开头?其他小朋友认真听“小鱼发生什么事了?”生:小鱼回不了大海,被困在水洼里。



(出示句子“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 )



板书:困(故意写得慢慢的、方方正正的)



师:木被大口框给困住了,可怜的小木头就像文中的?



生:小鱼。



师:被——困住了?



生:小鱼被浅水洼困住了。



师:自己读读这句,看看你从“回不了”三个字能读出什么?



生:可怜



师:你就是那条可怜的小鱼的话,你能读出伤心吗?把“它们”改成“我”来读。



(生动情地朗读)



师:你还能读出不一样的感受吗?



生:我从“回不了”读出了小鱼的焦急。



师:你体会得真好,带进你的感受读!



(生用焦急的语气朗读)



师:你还有不一样的感受?



生:我读出了小鱼的绝望。



师:你们的体会越来越深入了。读!



(生饱含深情地朗读)



师:小鱼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危险可大了!再用心地读读第一段,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会有什么危险呢?



(指名回答,出示句子。)



师:你能把长句子读成几个词语吗?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小鱼的处境危险。



生: 水、吸干、蒸干、干死



师:把这四个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生:这些小鱼都会有生命危险。



生:如果水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死掉。



师:谁能这样说:浅水洼里的水本来就……要是……



生:浅水洼里的水本来就又浅又少,要是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活活地干死。



(齐读,读出小鱼的可怜、无奈)



师:这样即将死亡的小鱼有多少?谁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来读一读?



出示句子齐读,用书中一个成语来计数的话,就是----“成百上千”



师: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浅水洼里的小鱼,请问: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生:期待自己长出翅膀,飞出浅水洼。



师:你期待着奇迹发生。



生:我想回大海。



师:你想逃命。



生:我梦想有人来帮助我回家。



师:是的,大家都想活下来!带着对小鱼的无限同情再来读读故事的开头吧,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



(本环节老师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第一,以词带读,美读句子,读出角色的内心感受。第二,教师在关键词语处加以点拨,读出自己独特的心境。第三,激活形象,创设情境,品读小鱼被困的艰险。第四,智慧评价,张扬个性式地感情朗读。在教师多种形式的引领下,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浅水洼里小鱼的伤心、无奈甚至绝望的复杂感情,很快地进入文本的角色之中了,为下文的继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精读、深思、悟写”一体化的创新教学设计

师:这条小鱼想活,那条小鱼想活,所有的小鱼都想活。一个小男孩明白了小鱼的心愿,大家来读一读这段话。(出示第二自然段,学生读句子)



师:谁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小男孩在干什么?



(小男孩在捡鱼、扔鱼。)



师:扔到哪里去了?把句子连起来说。



(小男孩捡鱼、扔鱼,把鱼扔回了大海里。)



师:(文本补白)他走得很慢,来到第一个水洼前,________________。他走得很慢,来到第二个水洼前,________________。他走得很慢,来到第三个水洼前,________________。他走得很慢,来到第四个、第五个……



师:这样的动作要重复多少次?(成百上千)



师:成百上千次重复劳动的过程中,他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累坏了。



生:腰酸背疼。



……



师:一个多么有爱心的小男孩啊!你想当一当这个小男孩吗?请小朋友们起立,大家都来当这个小男孩。请问小朋友,你们现在是谁?(生:小男孩)教师先描述小男孩捡鱼的过程,学生根据描述做表演动作,然后,教师即兴采访。



师:小男孩,你怎么走得这么慢呀?(我在找鱼。)



师:你走这么慢干嘛?走快点儿不行吗?(不行!我得仔细找鱼,走快了就漏掉小鱼了。)



师:小男孩,不停地捡鱼、扔鱼,多累呀!你怎么不休息呀?(我想多捡几条小鱼。)



师:小男孩,成百上千条小鱼,你能捡得过来吗?(捡不过来。)



师:你明明知道捡不过来,怎么还不停地捡呢?(我要救它们,救一条是一条。)



师:你真是个富有爱心的小男孩,你跟文中的小男孩一样可爱。



师:小男孩,不就是几条小鱼吗?死了就死了呗!有什么大不了?(小鱼要是活不了,小鱼的家人,还有朋友都会很伤心的。)



师:真了不起,这几个小朋友能体会到一条小鱼就是一条宝贵的生命。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师:小鱼虽小,但它也是一条鲜活的小生命啊!我听出来了,你们非常在乎小鱼。你说,还有谁在乎小鱼?



(小男孩在乎,小鱼也在乎,小鱼的妈妈……)



师:你在乎,我在乎,他在乎,大家都在乎……都在乎小鱼的什么呀?



(在乎小鱼是一条生命。)



师:正因为小男孩在乎小鱼,所以,小男孩不停地捡鱼、扔鱼,来救小鱼。一起读这段话。(生齐读第6段)



师:怎样的说叫“叨念”?



生:反复地说。



师:你来叨念一下(指名读)



师:他反复叨念,是在告诉自己什么?告诉小鱼什么?



生: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



生:告诉小鱼别害怕,要坚持下去!



师:小男孩非常在乎小鱼。现在,我们就来开动脑筋,看看下面的填空该怎样说?



出示句子1: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所有的小鱼_______________。



师:再看这个句子,有难度了,想一想该怎样说?



出示句子:这条_________,这条也_________!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所有的小鱼_________。



(想回大海 想活是生命)



师: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生:有爱心。



生:做事很认真,不放弃。



师:送你们一个词语──执着。



(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紧扣课文的重点段、重点词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学有方法,课堂变成了学堂,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从以下五方面入手:第一,抓住重点段中的关键词句突破教学难点。第二,抓住文章空白之处,巧妙填补。第三,抓住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第四,抓住主线,简化头绪,提高效率。第五,找准文章中的语言训练点,提高学生母语运用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精读、深思、悟写”一体化的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片段二】 内化感受,训练表达



师:正是小男孩不停地捡鱼,扔鱼,才使成百上千的小鱼回到了大海妈妈的怀抱。瞧!小鱼们在大海中游得多么快活,生活得多么幸福!(播放视频资料)小鱼们会怎样描述自己这段死里逃生的难忘经历呢?



师: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我在乎它难不难受。



小猫感冒了,我在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以《我在乎》为题编写一首儿歌。



师:被救起的小鱼们又将怎样报答小男孩?感谢人类呢?



(要求:从以上三道题目中挑选一题写一写)



(生自由练习)



学生习作回放之一:



小鱼逃生记



一群小鱼在清澈的大海里,快活地游来游去。阳光把海水照得暖暖的,小鱼觉得真舒服呀!突然,一阵狂风吹起来了,把小鱼们从海里推上了岸,掉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啦!



不管小鱼们怎么用力,不管它们怎么翻腾,就是跳不出浅水洼!旁边的沙粒像个“吸血鬼”似的,拼命地把水往自己肚子里吸。小鱼们只好眼巴巴地看着,毫无办法呀!太阳公公也变得不那么可爱了,它涨红了脸,头发竖得直直的,一个劲地喘气。小鱼们的皮肤都裂开了,挺直了身子在浅水洼里挣扎,把本来就少得可怜的水给弄得脏兮兮的!



就在大家等待死亡的时候,一双胖乎乎的小手伸了进来,把我们全部扔回大海了。虽然我被扔的晕头转向,但是我还是开心极了!我竟然大难不死哟!这可多亏了小男孩呀!要不然我就永远见不到爸爸妈妈了,我要永远记住我的救命恩人!



学生习作回放之二:



我在乎



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我在乎它难不难受。



小猫笨笨感冒了,我在乎它的头晕不晕。



小鸟被水枪射中了,我在乎它疼不疼。



小猪被抓进了笼子,我在乎它会不会被杀掉。



小花小草也有生命,我在乎它们是否健康。



爸爸妈妈都长大了,我在乎他们会不会变老!



大家都有生命,让我们都在乎它!



……



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真的是无穷的。想象越丰富,体验也就越深刻。想象,点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让悲伤有了色彩,有了声音,有了希望。此时,无须教师论述,面对拓展,学生的创作充实了文本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阅读体验促进新知识的生成,他们在表述自己的“思”的实践中完成自己语言的建构,“悟”也自然诞生,文本增加了厚度,阅读也有了个性和灵性。



“读、思、写一体化教学”典型案例:(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5课《画风》教学设计及反思)



画风(第一课时)



宁波市鄞州区华泰小学 曹睿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陈、涛”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读好对话,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4.会说、会写出其他画风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仿写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明白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并懂得事物之间是存在联系的,遇事不能退缩,要善于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2.初步学会仿写一段话,拓展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板书:风。



师:谁能说几个描写风的词语或成语?



(师评: 1---你让我们认识到了风有轻重之分。2---你带来了风温柔时的样子。3---风生气时真的很可怕。4---风和雨总是结伴而行。5----风给我们带来了凉爽,真舒服。6---你对风的认识真不少呀!)



2.是啊,我们能感觉到风的存在,但是我们却看不见,摸不着它。可是今天却有几个孩子想要去——补充板书:画



3.读题存疑。



(1)师:谁来读?(指名——齐读)



(2)导:读完课题,在你们的小脑袋里冒出哪些小问号了?



归类:谁画?



怎么画?



4.导入:小朋友真爱动脑筋,问题提得好极了!下面就请你们带着问题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解决问题:谁画风?



师读一读,说:问题思考清楚了,可以用一句话同桌间先进行交流。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交流字词:多音字杆 gān 旗杆电线杆



g?n秤杆 笔杆



区别两个读音。比较哪个又粗又长?(念gān)哪个又细又短?(念g?n)



(引:文中一个字特别容易错,谁来读?它还有一种读音g?n ,指名读。怎样区分这两种读音呢?我们来看图:比较哪个又粗又长?(念gān)哪个又细又短?(念g?n)----齐读巩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精读、深思、悟写”一体化的创新教学设计

2.解决问题一:谁在画风?



(1)指名答。(宋涛 陈丹 赵小艺)



(2)媒体出示:人物名字



谁来叫叫他们的名字?—— 一起叫叫。



(3)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谁在画风吗?你说得真清楚,谁还能换种说法,意思不变吗?



指名说(随机:他用上了“和”,真棒!你用上了“还有”,真能干!……)



(4)学习生字。



①师:瞧,他们的名字里还藏着不少生字呢,我们小朋友的名字里有吗?



出示:宋陈赵



涛丹艺



(还有几个字你是怎样认识的?)



②随堂学生字:陈、涛。(观察字形,找相同点——想个办法记住“陈”,给“涛”组几个词——师范写,生跟着书空——生自己在书中摹写1个)



(5)再次叫叫他们的名字。



三、品读课文,体悟。



1.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宋涛、陈丹、赵小艺到底是怎么画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的?自己默读课文,找到后用铅笔轻轻地划上横线。



出示问题二:他们是怎么画风的?



师: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借助老师这里的一个句式“我发现画的风藏在,因为 本来 可现在。”来交流。(出示句式)



2.集体交流。(你发现风藏在哪里?)



赵小艺:(1)指名答。(我发现赵小艺画的风藏在飘动的旗子里,因为旗子如果没有风在吹



动,根本不会飘。)



——这个句子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说完整,说正确,理由可以不同。



板书:飘动



师导:所以,赵小艺画的风就藏在——生:飘动的旗子里。



(学生第一说出赵小艺画的风就藏在旗子里时,老师引导:加一个怎样的旗子里就更准确了。)



你是从文中哪里找出来的?(生读找到的段落)



(2)出示“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



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指名读,齐读。



师:你找到了这段话,那你能读好它吗?(同一个学生,体现朗读指导。)



老师见你读的时候笑眯眯的,为什么?(高兴)再读,读出高兴。



看到自己画出了风(媒体:“在空中飘着”变红),赵小艺真是太高兴了,谁还能读?(再叫一个学生读。)



赵小艺第一个想出画风的方法,除了高兴之外,她还会对自己充满——(生答:自信。)你能读吗?(“我能!”可以多请几个人读。)



太棒了,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段话,体会赵小艺画出风后那种欣喜和自豪。



(朗读指导提示语:1.赵小艺想出了好办法画风,心里会?高兴、激动-----读出感受



2.她十个小伙伴中第一个想出办法的,我觉得她除了高兴之外,心里一定还特别----自信、自豪------读“我能!”)



(你还有什么发现?)



陈丹:(1)指名答。(我发现陈丹画的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因为是小树本来是直的,是风



把小树给吹弯了。)



板书:弯弯



师导:所以,陈丹画的风就藏在——生:弯弯的小树里。



(2)出示“陈丹说:‘我也会画风了。’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也会画了,真开心!)(媒体:“弯弯”变红)



(还有谁想交流?)



宋涛:(1)指名答。(我发现宋涛画的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因为雨落下来时是直的,被风



一吹才会斜。)



——可以问问学生是怎么知道这个情况的,夸: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好孩子。



板书:斜斜



师导:所以,宋涛画的风就藏在——生:斜斜的雨丝里。



雨丝原本是——?原来宋涛很会留心各种自然现象,连细微的变化他都没



有放过,牢记于心。



(2)出示“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



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男女分读;师读旁白,生读话;自由读。(媒体:“斜斜”变红)



(你还有其他发现吗?)



赵小艺:(1)指名答。(我还发现赵小艺画的风藏在转动的风车里,因为风车只有风吹时才



会转动。)



板书:转动



师导:这次,赵小艺又把风藏在了——生:转动的风车里。



这是赵小艺第二次画出了风车,你觉得她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聪明,会观察生活……)



是啊,我们要像她一样善于观察生活,乐于勤动脑筋。



(2)出示“赵小艺笑着说:‘我还能画。’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



地转。”



师:(随机指一个)赵小艺,你又想出了一个画风的办法,你的心情怎么样?



(高兴)能把高兴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句子。(媒体:“呼呼地转”变红)



(以上的内容就随机指导学生具体地学习一块,其他的3块内容就以句式为中心,学生讲清楚就行,朗读指导放到下面。)



3.读4-8自然段,读好对话。



师:真没想到画风这么有意思,现在请几个小朋友分角色朗读课文吧(一人读旁白).读之前请大家提出朗读对话的合理建议.



(比如:要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流畅;读对话时不能停顿时间太长;对话时语气要像平时说话的样子;注意提示语和标点符号。学生提不完整时,教师及时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精读、深思、悟写”一体化的创新教学设计

四、拓展练习,学习写对白。(会写出其他画风的方法)



1.小朋友们,如果让你来画风。你会吗?风娃娃今天就来到我们203班,它要考考我们小朋友呢!出示对话-----指名回答(引导说的范围广一些:自然现象、植物、生活、水面、人类)



2.(出示叶圣陶爷爷的回答)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爷爷是这样回答的,你觉得他写得怎样?好,好在哪里?(回答生动有趣,比如。。。。。。)你能将刚才的发言变成有趣的文字吗?



3.小练笔:



风娃娃说:“我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谁能把我画出来?”



叶圣陶爷爷摸摸胡须说:“你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水波起波纹的时候,我就知道是你来做游戏了。”



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名 动作或表情



写作提示:写完了,仔细读一读,看看句子是否通顺?标点有没有遗忘?



(最后,老师选取有代表性的答案在投影上集体批改,纠正学生书写中的问题,表扬和发挥优点!)



引:叶圣陶爷爷还把刚才的对话,变成一首有趣的诗呢!我们一起来读读:



五、阅读链接:(师引读第一节,生齐读2.3节)







叶圣陶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哪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六、板书:



飘动



画风 弯弯



斜斜



转动







《画风》教学反思:



《画风》一课主要讲了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儿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谁能画风”。是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最后三人都开动脑筋。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了风的样子。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文章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本次赏析课,主要围绕“精读、深思、悟写一体化”的教学设计理念来设计的。



一、     读好对话



《画风》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是人物的对话非常多,那么如何读好对话,如何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感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设计时,我根据二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较差,对课文的感知主要通过朗读的年龄特点,从“读”字入手,以读为本。读书的形式多样,角度不同,层次分明:有“整体通读”;有“重点细读,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整体回读,分角色朗读1-8自然段”。学生亲历读书的过程,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悟着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同时,我还特别注重激励性语言评价,不仅让读的学生心里甜甜的,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也马上调动了起来,小手一个个举了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二、     思考核心问题:怎样画风



课堂教学也要减肥、瘦身,使其苗条、流畅,积极倡导板块式的整体架构,立体设计教学过程。本课始终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怎样画风?”进行探讨,开课伊始,顺着学生的质疑:“风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画呢?”我提出问题:“风的确是看不见,也摸不着,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大家用笔把他们画风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得通读全文,了解每个小朋友的态度、观点;再动笔勾画三个小朋友画风的不同做法,并引起思索:为什么他们画风的方法不一样却都画出了风了呢?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引导学生回答时,我采用填空的方式:“我发现画的风藏在,因为 本来 可现在。”这样的句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     深思促写



在学完全文的基础上,我安排了写话的训练。训练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可以像文中的孩子一样,开动脑筋,写出自己画风的方法;第二,学会写人物对话,正确使用冒号和双引号。在两次尝试课上,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赏析课中,较好地体现了设计理念。第一次我利用了课后思考题:



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



我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以为这是比较简单的写话训练,因为风是我们平时生活比较常见的,有了课堂的引导,应该是可以完成的。结果情况却出人意料。风所依托的物体孩子都能找到,但是写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



生1:我想画被风吹的衣服。



生2:我想画女孩子的头发被风吹起来。



……



孩子在描述时缺少了对物体动态的描写。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呢?细想下来是我在语文课上重视了语文内容分析,忽视了语言的感悟。在学生找到画风内容的时,没有好好的让学生感悟其中表示动感的词语。“旗子在空中飘着,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呼呼转的风筝。”中“飘、弯弯、斜斜、呼呼转”几个词都生动形象的描述了被风吹动时物体的动态。所以学生在写时语言显得非常干涩,缺少了动态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精读、深思、悟写”一体化的创新教学设计

为此,我在第二次的尝试课中,让孩子对文本语言进行品读之后再写,这下孩子的语言有所改变。



生1:我想画大海上波涛汹涌的浪花。



生2:我想画大树边漫天飞舞的树叶,像蝴蝶一样。



生2:我想画晒在绳子上的衣服摇摇晃晃的……



生4:我想画女孩子头发像线一样飘起来。



……



孩子的语言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还不能尽如人意。如何让孩子将心中所想,诗意地表达出来呢?我在第三次的赏析课中,做了这样的尝试:我先引导小朋友们开动脑筋,说说自己将怎样画风,引发孩子之间的思维碰撞。引导时注重启发孩子的回答范围广泛一些,可以是自然现象,可以是植物、生活、水面等等。接着,我出示叶圣陶爷爷的回答:风娃娃说:“我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谁能把我画出来?”叶圣陶爷爷摸摸胡须说:“你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水波起波纹的时候,我就知道是你来做游戏了。”让学生从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受到启发,最后让学生也用诗一般的语言来写写自己将怎样画风。



生1:风娃娃,虽然你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柳枝在风中舞动时,我就知道是你在和风娃娃捉迷藏了。



生2:风娃娃,我也可以找到你的踪迹:你在飘动的枫叶中,你在小姑娘旋转的裙子里,你在翻卷的浪花里。



生3:风娃娃,你可真调皮:你把妈妈刚洗的衣服吹得无影无踪,你把小娃娃手里的白纸吹落在地,你把奶奶的白发高高吹起。



……



惊喜于孩子诗一般的语言如火山喷发,我又将对话转换成小诗出现,让学生从朗朗上口的儿童诗中汲取养分:叶圣陶爷爷还把刚才的对话,变成一首有趣的诗呢!我们一起来读读:《风》叶圣陶: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哪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课堂上学生截然不同的表现,给我极大的启示:语文课堂不能以“分析课文”为语文课的第一要务,重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轻视对文中语言文字的感悟,这样势必造成学生“言之凿凿”却“无言以对”。“语文”中的“文学”是感性的,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以一幕幕斑斓的生活场景,以一回回跌宕的故事情节,以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的方式存在着。我们切不可忽视依据文本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训练,为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自由感受和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在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要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实处,就必须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并且要在语文课上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尽量省出时间来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写、多背、多练。只要我们在扎扎实实的训练上下功夫,就一定会提高教学效率,我们的学生也就一定会学有所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9-25 15: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精读、深思、悟写”一体化的创新教学设计

认真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0: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