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老师对于新课程改革后的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01:0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老师对于新课程改革后的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课堂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教学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通过主体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的影响,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运用能力在主体发展中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地观察世界,并能用数学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质显得非常重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质内容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在:第一,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素质;第二,培养学生数学运用能力与思想方法方面的素质,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及课堂提问的能力;第三,培养良好的数学观念和思维品质方面的心理素质。这几方面的素质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简而言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去阐述、分析、解决问题对我们是大有益处的。
那么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质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逻辑、思维、推理与猜测总是相互伴随的。首先,教学新知识时,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推理经验的基础上,老师要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数学推理的实质,用数学语言去引导学生,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自觉地运用数学推理获取知识面,培养推理能力。其次,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理解推理的实质并体会推理的价值。另外,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数学教学的大众化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方式去解决问题。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去描述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实例和熟悉的事物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观察机会在观察中形成表象,在表象作用下逐步抽象。在通过让学生操作,眼、手、口、脑并用,各种感官密切配合,既能形成清晰概念,又能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深入了解,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由好奇心产生好知的愿望,进而养成好思的良好习惯,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
如一年级教材中有许多图渗透着加法意义。如:树上有5只小鸟,又飞来1只小鸟,这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并向语言转化:原来树上有5只小鸟又飞来1只,现在有6只小鸟。又如:5个小朋友打扫卫生,又跑来2个小朋友帮忙,一共7个人。以上形象实例使学生产生生动表象,促使思维长驱直入,借助语言得出:5+1=6;5+2=7。此时教师利用迁移规律,做好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于是,“合并”意义便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形式。
二、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实践操作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识操作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操作活动,强调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已成为教学方法发展的一大趋势。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把操作作为启智的桥梁,建立表象,扩大经验,为抽象概念创造条件,为思维的发展提供基础。
如:教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先在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3根小棒,然后出示算式:9+3,把操作活动和算式9加几相对应。为了让学生明确凑十法的计算思想,可发问:“怎样移动小棒,就能较快算出共有多少根小棒?”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相互比较,看谁的方法最容易算出结果来,从而得到先给9凑10,再把10和剩下小棒加,得10+2=12的结论,所以9+3=12。学生明确了其中的方法从而很快推导出9+5,9+6,9+7,9+8,9+9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凑十法的道理,突破了难点,又发展了思维。
通过学具的操作,引导学生从中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抽象概括,引伸开拓。在动手中丰富了表象,在动脑后得出规律,促进了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培养了思维品质和习惯。
三、培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语言是以精确、简约、抽象为特点,它可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将问题中各种因素的复杂关系表述得条理清楚,结构分明,如果在数学课堂中充满丰富的交流,可以获得双重效益。首先,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科学地减轻过重的学业和负担,从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实行开放教学,在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其次,老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德国教育家曾经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提出问题,尽管问题有的浅显、有的深奥、有的古怪、有的可笑,不管怎样,老师都应鼓励、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做耐心的解答,只有这样,“问题”才能达到思维活跃的效果。再次,适时引导,发现问题,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提问意识,引导学生对关键词的理解。逐步避免为提问而提问,使问题更有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数学“问题解决”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通过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可以加深和巩固他们所学的基础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去求解,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意识”,真正把素质培养落实到数学教学中。
总而言之,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应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心理素质。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爱国主义、爱科学教育;
2.自信心的意志力;
3.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等;
4.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包括:探索创新、独立思维、合作交流与实事求是的态度及习惯;
5.辩证唯物主义难点的启蒙教育。
这些数学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可能再某一节课或设一节训练课来完成。而应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学的教学内容,数学的实际应用,数学的学习活动,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等教学应素,在不断的渗透、引导、启迪中形成。
数学素质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质,数学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数学素质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认真地“看”,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自信地“说”,培养表达能力;让学生大胆地“猜”,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活泼地“动”,培养操作能力;让学生勇敢的“表现”,培养探索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综合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9 07: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