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00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研究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20:3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研究报告
嘉善县天凝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引言
面对时代的挑战,小学数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适应充满合作竞争的现代社会的人才,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探究创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多关注学习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往往忽视。一是单纯传授数学知识,忽视了数学知识技能的培养,纯属知识型数学教学;二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数学知识,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其结果是教师教得死,学生学得死,学生跟着老师转,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
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不能单纯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数学思想、独立获得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数学,更要 “会学”数学,学会学习,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实施中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数学教学方法呆板,课堂教学结构陈旧,练习设计不合理,信息反馈不及时,课堂教育效率低”的现状,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采用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以下面的理论为指南:
1、现代教育心理学角度,以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指南。布鲁纳认为建立认知结构是一种能动的活动。在教学上,他重视学生主动学习,强调学生自己思索探究和发现事物,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索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罗杰斯倡导的操作程序“创设情境,开放性探索,个人或小组鉴别”,把人的本性作为教学目标出发点,以发展创造能力为核心。
2、学科教学角度,以现代数学教学论为支撑。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发现创造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引导者、指导者。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体现自主、探究、创新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全面发展。
3、            实践操作层面,以现代具有影响的教学流派为借鉴。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育能力。刘京海的成功教育,他的着眼点是,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提出“自主成功”、“尝试成功”的教学模式。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让学生自学、自练、自改作业,充分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学习。江苏“洋思经验”,以三流的师资、硬件、生源,却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成为教育上的奇迹。洋思经验的重要内容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些在实践操作层面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虽然学科年段不一,但在教学理念、方法策略上是相通的。
主体性教学理论指出,素质教育是主体性教育,创新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部分,创新活动是贯彻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是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内部动力。
三、研究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学策略的实施,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数学的人文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从而在数学学习愿望、意识、知识、能力、习惯发生积极的变化,明显提升学生的独立获得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2.       建立相对稳定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学策略及其变式,赋予本策略操作层面上的躯壳和载体。
3.         改变传统的数学学习以“传授――接受”模式为“探索――发现”的学习方式,在数学学习中很多知识都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感悟,去发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数学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数学问题,教师决不暗示,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4.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坚持师生间、生生间多边互动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5.                                    
四、课题的理论研究结论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自觉、主动地学习,愿望动力内容方法来自自身的学习。根据自我的意愿、经验、个性学习心理来分析理解处理数学信息。具体地说,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具有学习的时间、空间、目标、内容、方法上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主体作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意愿,自由、主动地学习。它是一种数学学习良好状态。教师不再满堂灌,不再主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代之而起的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介绍数学学习方法,提供信息资料,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学生排忧解难。因此,自主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发挥有意识记的效益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它的实质是内在的自我驱动的自主选择性学习。
本课题中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受自主意识支配而进行研究数学知识的活动或与其他学生之间进行多重互动。形成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主动参与学习数学,完成学习目标的全过程。
2、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 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数学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学习者根据自我意识经验,决定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唯师之言而行。即在民主氛围中,不断激发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的学习方式。这种数学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数学和工作奠定基础。它强调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数学中得到生动活泼较为全面的发展。
3、       “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学策略。本概念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找规律、概括特点来自己建立知识结构,建立逻辑关系,提高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追寻知识奥秘的过程中形成标新立异、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和顽强品质的学习追求形式和教学结构。
它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联系科技动态设疑质疑,鼓励学生寻问根底,不轻信结论,不迷信教师,教师讲课不做精加工,不把馒头嚼烂喂给学生。教师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数学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数学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这种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课堂。这种教学策略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开放性、探索性、创新性。
4、对学生数学学习形成的影响。实验前,我们对五(1)班4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最喜欢上数学课的有2人,喜欢老师教自己学习的有39人,喜欢自己探究学习的有3人,(普遍反映不会探究学习),有预习数学知识的习惯的有4人,有复习数学知识的习惯的有5人,觉得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有用的有2人,用数学知识解决过实际问题的有2人。实验后,我们用相同的调查表进行了调查,得到如下结果:最喜欢上数学课的有30人,喜欢老师教自己学习的有4人,喜欢自己探究学习的有38人,有预习数学知识的习惯的有42人,有复习数学知识的习惯的有40人,觉得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有用的有39人,用数学知识解决过实际问题的有40人。
5、      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影响。
学生数学素养是由数学意识、运算能力、数学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应用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组成的,适应学习工作生活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学策略自觉、主动、互动、生成、开放、探究等特点,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正向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时空开放了,过程互动了,问题生成了,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从而产生了学生学习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学生在教师帮助点拨下理解概念,自读例题,开展观察,动手操作,比较猜想,辨析交流,数学素养得到长足的长进。
五、构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是师生围绕教学目标对文本、时间、空间、程序等资源的合时、合宜、合度的配置利用,以达到学生愿学、会学、善学、乐学、会用数学的境地。通过研究,我们构建了数学教学策略的框架,这个教学策略遵循数学课堂教学的规律,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程度,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对数学教学活动的结构成分进行综合规划,科学合理组织“部件”发挥整体功能。因此,在研究实践中探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 “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1)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进入探索。
数学课的情景创没,是数学问题挑起学生在教学内容、生活情景、求知心理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观察、实践、运算欲望兴趣,启动学习、探究的数学教学环节。本阶段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的魅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深化所学知识,进而养成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探研创新的好习惯。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学生期望达到目标而积极进入探索,发现规律,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思想方法尝试解决。教师则充分利用问题线索,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倾听学生的猜测、看法。
例如:我校邱老师在一堂数学课的导入中,创设了这样的情景:某校订做1000套校服,校长打电话给厂长,厂长说:“已经做了7天,平均每天做了85套。”校长问:“余下的能不能在3天内完成。”厂长想一想说:“能”。然后让学生以厂长身份根据信息编题,学生纷纷进入角色。这一情境创设曾得到省教改之星金锡根老师的好评。
(2)教师相机点拨,学生自主发现。本阶段关注学生独立思想、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方面的状况,充分相信每个学生有探究数学知识的潜能。实验老师在研究数学教材和了解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感性和理性的素材,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同时逐步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的自信心,针对学生的疑问、猜测、看法,把握时机提出富有探索性的指导,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自己发现规律。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中的失误偏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自己解决,发现新规律,实行知识的再构建,在自主学习中探索出有价值的东西,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内化知识,形成能力,促进思维的个性化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六年级的数学课上,薛老师设计了如下的步骤教圆环的面积: 第一步,出示一个圆环,认识圆环。 第二步,思考,老师手中的圆环是怎样做出来的?请你试着自己做一个圆环。第三步,现在你知道怎样求圆环面积了吗? 学生独立总结得出方法,圆环面积=大圆面积 -小圆面积 第四步:扩展,求圆环的面积,还有别的方法吗?小组试验、讨论,进行思考。(师点拨,对圆环进行合理的变形想象)得出方法,将圆环想象成一个梯形,那么,圆环的面积=(C内+C外)×环宽×2 。还有一些同学提出,可以拼成其他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也可以推导出圆环的面积。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操作、去试验、去讨论,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诱发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指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以小组或班级集体的形式互相交流对问题的见解和解决方法。在此阶段中,教师根据班级学生性别、个性、特长、学习能力等因素,先把学生大体分成三级,然后按照甲-乙-丙,或甲-乙-乙-丙等异质分成若干个3-4人合作学习小组。学生搭配应力求科学合理,以便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然后教师针对教材的关键处,学生的疑难点,确定讨论交流内容、方式,组织学生讨论,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广泛的信息交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从正、反两方面深化对新的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在相互启发与争辩中,有效诱发学生群体的智慧潜力。这种小组成员的互相影响启发,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构建知识,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合作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关注学生的讨论,调节学生情绪,浅处深之,难处易之,遇挫之处激之,钻牛角尖时活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将书本知识转为能力。
在本阶段教学中,要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交流碰撞中发展能力学会创新,教师必须找准教学内容、教学时机、教学组织的切入点,为学生搭建能够创新的教学平台。除了在教材中我们要积极发现可以让学生能创新的材料以外,还要适时适度开发生活中能够利用的数学素材,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我校教师结合本课题以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生活中的百分数》、《小鬼当家》、《我是小小设计师》等,都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4)教师检测反馈,学生当堂消化。在学生经过系统的有一定量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设计各种不同层次数学练习来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及时检查教学效果,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反馈新知的掌握情况,以变式练习加深理解新知,了解新知的掌握程度;以综合练习发展新知、培养能力,反馈知识的应用情况。即时纠正,当堂消化,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阶段,教师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练习分层,变换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讨论交流,鼓励求异思维,一题多解,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生则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有关达标检测题,练习巩固新知,形成技能。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巩固了新知,提高了思维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及时从教师的反馈中,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学习动态,进行自我评价,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找到继续努力的目标。对于练习结果,可采取小组互查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只作巡视指点或参与讨论。
(5)教师评价深化,学生总结延伸。通过一节课的数学学习和探究,教师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要求进行总结,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学习表现与学习收获体验,使学生向课外实践延伸。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评价,关注过程,关注再现,随时参照教学目标根据反馈信息对学生掌握新知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同时运用合理的措施(如调整教学计划等)予以补救或提高。学生则在总结中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知识能力延伸中体验学习成功的欢乐,增强追求成功的欲望和信心,从而向新的目标奋进。  
此教学策略,第一、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坚持以弘扬学生主体性精神为前提,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第二、以问题为主线,以教给学生数学学习方法为重点,以自主探索为主要特征,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归宿,以学生素质提高和良好的品质形成为目标,努力构建自主化、活动化的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疑问,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更是充满成功的喜悦,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主动地发展。
六、建立科学的数学评价体系和质量观
我们认为,数学评价体系和质量观对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起着定向的作用。因此,要使课题研究深入,要巩固课题研究成果,必须改革数学评价体系,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结合我校另一项省级课题的子课题,我校确立了新型的学生学习数学评价体系。我们很重视二个层面的评价:一是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课堂教学的评议不仅要评议大纲规定的数学知识的掌握,更要评议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的质量,学生参与率的多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绪如何,受到哪些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二是改变学生学习情况的评定方法,对学生的数学作业的批改,不只批对错,更关注作业的习惯,鼓励创新,以等第制取代百分制,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评价。让学生逐步学会评价别人回答问题正确与否、完整与否,以及自己评价自己学习成败的原因等。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始终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我们的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注意帮助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契合点,找到教学目标与学生能力的契合点,进行有效的点拨。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省时、有效。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具、学具、电教手段、计算机要积极开发利用。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因材施教,重视数学建模,开展开放性问题的讨论。通过本课题实践,我们认为优化了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转变了实验教师的教学观、育人观,也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
七、研究成效
(一)从前后两次调查可以看出,我校的学生数学素养大大提升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了,自主性得到了提高,数学素养发展了。从五(1)班前后调查表中对学生最喜欢的科目的统计中,从喜欢上数学课的人全班2人,增加到了近30人。学生的平均得分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班六(2)班的平均分提高了近10分,五(1)班的平均分提高了近15分。这个提高不是偶然的因素造成的,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实验前,我校的数学成绩在全县处于末几位,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实验,我校数学成绩整体有了很大的提高,已跃居全县中上水平。从各种测试情况观察,学生在计算数学题时更加细心了,失分率几乎为零,在几何知识部分,学生对空间思维及想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以10分为例,以前得分为5.5分左右,现在平均得分在8.7分以上。还有应用题,我校的学生大多不再惧怕,而是更加喜欢解答了。在最后的自主题部分,有原来的平均得分3分多一点,上升为7分左右。提高了一倍多。在后进生方面,有原来每个班的6、7个不及格降至几乎没有,最多1个不及格,而且不及格同学的分数也达到50多分。
另外,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方面我校的表现也特别突出,在实验以前,我校每年得奖的人数才1、2个,实验后,我校已连续两次获得初赛县团体一等奖,有20多人次在初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有二人次在全国奥数比赛中获奖,有一人在中华杯数学竞赛中获奖。
2、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改变了。
实验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生机勃勃了,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在民主和谐、愉快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我们的学生的情绪饱满,学习目的明确,充分发挥了他们自主学习潜能,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相信学生“喜欢学,愿意学,能学好。”学生在教师诱导下,发挥主体作用,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在亲切、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体验到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这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词随时可以听到。学生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课后,他们自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越来越表现出丰富灵活的创新性。课堂上,他们不再是一味接受我们的标准答案,而是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评价调节自己学习的策略,树立了自主学习的信心。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在教师预习的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自己获取知识或提出问题。对不懂的地方会提出质疑,会主动向我们或同伴寻求帮助或帮助他人。他们会对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或用学到知识解决问题而感到自豪,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不仅比以前学得多,也比以前学得轻松了。学生们变得越来越爱学、越来越会学。
3、学生的数学学习良好习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从调查表中不难看出,学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有了很大改善。同时,在学习数学中,也提高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数学课上,我们让学生通过合作,积极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人与人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优秀品质和主动学习能力。在课堂上,问题我们让学生自主提出,结论由学生自主归纳,方法由学生自主探索,结果由学生自主评价,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生大都具有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有自己的新思路、新设计,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更畅通、方法更灵活、很有深度,我们认为,数学学习良好习惯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极为有效的。
4、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大多数学生的数学素质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数学意识、运算能力、数学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应用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有了发展。我们为学生创设贴近自然、社会、生活的新颖、别致的能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提出讨论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探究欲望,在引导学生时我们会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信心、能力和积极学习动机,又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5、学生实际运用数学的能力增强了。
实践后,我们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他们更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了,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真实的背景了。
(一)教师的数学教学科研素养显著提升。
我们一方面越来越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课题研究水平也取得了不小的提高。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意识理念逐步向新课程靠拢,能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学生的自学学习、自主探究,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不少教师的课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是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该怎么办?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我们的教学论文在市县论文评比中共有27人次获奖,制作的课件、积件也在县比赛中获奖。其中我组史建华老师撰写的论文《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发表于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合刊(《小学数学教育》2004年7、8合期刊)、《谈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获论文评比市二等奖,《谈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施主动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均获县一等奖,制作的多媒体体件获三等奖。钱凯红、薛芳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获县一等奖、积件获县三等奖。钱凯红的《多媒体辅导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新课程,改进小学数学教学》,薛芳的《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读、说、做》和《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及《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初探》,张小燕的《走入生活回归实践》和《新课标下的应用题教学策略》、《让学生主探究》,沈永男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张亚、邱毓祎的《入情才能入理》分别获县论文评比二等奖,薛芳《引导主动参与  实现自主学习》、张亚的《利用迁移规律、加强数学学习》、《浅谈数学概念教学》、邱毓祎的《创设教学情景、促进主动探究》、沈永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活”起来》、陆琴芳的《让我们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丰富、生动》分别获三等奖。邱毓祎老师在县“双高”课评比中获二等奖。薛芳老师被评为县教坛新秀。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化和推广,实验教师队伍逐渐壮大,一个科研型教师的群体正在形成。
(三)建立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业评价方案
依据《课程改革标准》,打破原来固有的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落后评价模式,使教师牢固树立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意识,从一切为学生出发,使本年段学生能够活泼、主动地发展,本方案将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分为常规考核:(16%)、(作业(4%)、发言情况(4%)、课外知识(4%)、单元测试(4%));能力测试:(24%)(自主学习主动探究(8%)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8%)实验操作科技创新(8%));期末考核(60%)。各项均分细目,依据评价标准,以表格形式进行评价。
七、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些思考:
1、如何更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2、如何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3、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引发学生创造性地思考。
4、课堂开放后,如何处理好“ 放 ” 与 “收 ”的关系?
总之,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探索,以求更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让我们在数学的教学中,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不仅获得学习的乐趣,更为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把学生的创新潜能当作一个金矿去勘探、发现和开采吧!


四、课题的理论研究结论
1、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交流结果等。探究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2、探究能力,主要指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而获取知识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能力。它包含二层意思:一方面,在整个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相互研讨、提出见解,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强化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则以积极的心态始终参与认识的全过程。学生的思维、操作、感知活动应当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探究的目标则更多指向于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使学生情感、智力诸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为培养学生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数学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学习者根据自我意识经验,决定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唯师之言而行。即在民主氛围中,不断激发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的学习方式。这种数学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数学和工作奠定基础。它强调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数学中得到生动活泼较为全面的发展。
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联系科技动态设疑质疑,鼓励学生寻问根底,不轻信结论,不迷信教师,教师讲课不做精加工,不把馒头嚼烂喂给学生。教师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数学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数学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这种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课堂。这种教学策略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开放性、探索性、创新性。
3、对学生数学学习形成的影响。实验前,我们对五(1)班4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最喜欢上数学课的有2人,喜欢老师教自己学习的有39人,喜欢自己探究学习的有3人,(普遍反映不会探究学习),有预习数学知识的习惯的有4人,有复习数学知识的习惯的有5人,觉得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有用的有2人,用数学知识解决过实际问题的有2人。实验后,我们用相同的调查表进行了调查,得到如下结果:最喜欢上数学课的有30人,喜欢老师教自己学习的有4人,喜欢自己探究学习的有38人,有预习数学知识的习惯的有42人,有复习数学知识的习惯的有40人,觉得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有用的有39人,用数学知识解决过实际问题的有40人。
6、      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影响。
学生数学素养是由数学意识、运算能力、数学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应用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组成的,适应学习工作生活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空开放了,过程互动了,问题生成了,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从而产生了学生学习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学生在教师帮助点拨下理解概念,自读例题,开展观察,动手操作,比较猜想,辨析交流,自主探究,数学素养得到长足的长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1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20:38:34 | 只看该作者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
阶段研究工作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附小课题组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是我校总课题“开放式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下的一子课题,是课题组全体老师对学生实施问卷调查分析和认真研究讨论后,结合我校实际,从课堂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中提炼出来的课题。课题小、操作性强、切合我校实际。下面就把该课题从2003年5月总课题开题以来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
一、        研究工作概述
1、        立背景课题,抓小课题。
学校总课题组自2002年9月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开放式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修改完善和开题论证工作。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课题组老师发现学校总课题太大,难以把握、难于操作、难于出成果。2003年7月,课题组集体研讨会经过大家激烈的碰撞后决定:将总课题定为背景课题,抓小课题,抓突破口,深入课堂搞研究,课题组合力研究本校实际问题——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方向一定,利用暑假休息时间,大家分头查找资料,重新研究并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2003年9月一开学,课题组就召开多次会议修改完善子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并逐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落实。
2、        发挥校园优势,对实验班学生实施网上问卷调查。
2003年9月,课题组老师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势,由计算机朱磊老师负责在校园网上制作了“小学生问题意识调查”的问卷。实验班学生利用计算机课时间由计算机朱磊老师和该班实验老师引导,学生自主进入校园网进行网上答题。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撰写问卷调查报告,然后再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本班学生实际确定个人研究主方向,并写出“个人科研计划(2003年9月——2004年7月)”。这项工作已于10月初结束,课题组实验教师都已完成问卷调查报告和个人科研计划。
3、        以科研为契机,抓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课题组研讨会上,校领导明确提出:搞科研要真抓实干,以科研为契机,深入课堂搞研究,通过改革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说“质量”是科研的灵魂。因此,为确保教学质量,我们制定并实施了课堂教学改革措施:(1)教科室不定期地组织课题组老师随堂听课。看老师和学生在新课程理念和课题精神的指导下,其行为是否发生了变化,有什么变化,效果如何。听课后及时组织评课,谈变化、谈进步、谈问题、谈改进措施。本学期的目标是对课题组每位老师的随堂听课次数不少于2次。同时,加强对学生作业批改情况的检查,并作好记录。(2)变“教案”为“教学设计”,改进备课本的书写格式。我们所说的教学设计呈现出如下几个鲜明的特征。①它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体的轮廓,它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②它不是外在于教师精神生命的“怪物”,而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它是教师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③它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改革后的教学设计大致的流程有:教学内容简介、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材料、教学过程(表格)、教学板书、教学案例反思、个案基本情况等八项。教学目标要落实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效融合,要体现出新课程理念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课题研究精神。教学过程分为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活动和设计理念等四栏。教师行为要体现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的理念。学生活动体现“做中学”的理念,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关注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感受,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设计意图要写明各环节的教学目的和采用的教学理念。教学案例反思和个案基本情况课后及时总结。(3)变“听课”为“看课”,改进听课笔记本的书写格式。上课、听课和评课是前后紧密相连的三个环节,听课为评课找依据,评课对上课师生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指导意见和具体的改进措施。我们的改革是变“听课”为“看课”,为评课记录实实在在的依据。“看”并不仅仅是用眼睛观察,还得动耳、动脑、动手。“看”是动用放大镜观察教师和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课堂行为,如实验、语言表达、活动、小组讨论、游戏、评价等。“动耳听”是听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说些什么。“动脑想”是想每一个环节的活动所蕴涵的教育理念是否落实,落实得怎么样,还存在什么问题。动笔记就记看到和听到的。这样,老师在评课时就能有理有据地评价师生的行为效果,并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
4、        加强个案和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反思。
  个案研究是教育研究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个人是对班级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我校的校本课题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研究对象是学生,课题小,可操作性强,适宜对班级个人进行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如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和产品分析法等,同时,为了搜集到更多的个案资料,从多角度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还必须结合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实验和教育测量等多种研究方法。为了便于操作,我校课题首先选定用“追因法”,同时结合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进行研究。为此,教科室为每位老师复印了一份“个案研究法概述”的资料,并组织老师集体学习个案和教学案例的意义、作用、研究步骤、书写格式等关键性知识。要求每位老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后面留一空页为个案和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反思留下空间。这样既便于老师课后及时反思与总结,又便于为后期总结工作和论文的撰写收集最重要的依据性资料。
5、        加强校本科研培训,提高学习质量。
校本科研离不开校本科研培训,校外的专家讲座、各学科的专题培训都是“面”上的指导,解决不了教学中存在的许多实际问题,而校本培训就能针对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点”上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从而实现治根治本的目的。本学期,教科室针对研究和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组织了两次校本培训。第一次是2003年10月针对个案研究组织老师共同学习“小学校本科研如何实施追因法进行个案研究”;第二次是2003年11月组织全校老师共同交流学习“新课堂如何落实课标新理念”。
6、        协同教导处搞好教学常规工作。
教学和科研都以“质量”为核心,从不同的方向为教学质量服务。科研、改革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密切配合教导处开展的一系列教学常规工作,同时还要从科研的视角突出教学的特色。课题组老师的备课本、听课本、学习笔记既要接受教导处的检查,又要落实课题研究精神。课题组老师参加教导处组织的校级献课既要符合教导处提出的要求,又要符合课题组提出的改革要求。让科研为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师生在改革中共成长。
7、加强科研管理,让科研工作日趋规范。
  在科研工作中,教科室不断完善研究、学习、管理机制,使教育科研工作驶入了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2002年9月成立了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由校长或业务副校长任组长,下设教科室,具体负责科研工作,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规范约束机制,完善激励促进机制。从教师的业务培训到科研的研究过程以及成果的形成推广,都加以规范和约束,从物质到荣誉等方面给予奖励和促进,将教育科研纳入年终督导评估 。校长带头参与课题研究,学校每学期给每位实验教师出资购买学习资料,并大量征订或购买教育杂志,为老师研究和学习提供条件。 目前,我校已形成了总课题与子课题相结合、长期与短期、集体与个人相结合的课题网络,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
8、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和期末的总结工作。
2004年1月初,教科室检查了实验教师的备课本、听课本和学习进修笔记。10位老师的备课本的书写格式是“叙述式”,两位老师的备课本是“叙述式”和“表格式”相结合。5位老师的听课本是“概要提纲式”,7位老师的听课本采用了新格式。1位老师的备课本和听课本因特殊原因都没有检查。所有实验老师的学习进修笔记内容都较充实。实验教师在期末紧张的复习阶段利用课余时间反思总结本学期研究工作的得与失,认真撰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个案研究报告和科研总结,并于2004年1月13日前交教科室。课题组组长对各位老师的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细致的质量评估。
二、本学期落实到课堂中的研究措施:
1、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生生关系,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有“敢问”的意识和行为。措施有:①师用亲切的笑容、和蔼的态度、鼓励性的语言、赞许的目光等鼓励学生;对于学生的过失,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对待落后的学生多温和、有耐心、少暴躁;对说错的学生多鼓励、少训斥,及时肯定。②多关注不善于发言的学生,多鼓励、多引导,培养他们的兴趣和信心,并做好这些学生的个案跟踪记录。③欣赏孩子的问题,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保护他们的好奇心。④要求学生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发言、认真倾听,不要无理取闹或取笑;听后要做补充或修正发言的要有礼貌,会用“我对某某某的发言有补充(或有意见),我想……”这样的语言。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持久的信心,使学生对数学问题随时都充满兴趣。这学期,低段教师用颜色鲜艳的吹塑纸制作了用于激励性评价的红五星、智慧桃、开心果、小笑脸等小卡片,跟踪记录每一个学生每一堂课的表现,及时用红五星、智慧桃、开心果、小笑脸等看得见的东西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激励。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回答对一个问题、发言很精彩、发言有进步、从不发言的发了言、评价他人有理有节、专心倾听他人发言等等情况,老师们都会用学生感兴趣的看得见的小卡片激励学生、记录学生的成功。从目前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来看,学习热情和兴趣都很高,成就感很强。经常有学生主动向老师汇报他得了多少个红五星、多少个小笑脸、多少个智慧桃。
3、教师“善问”,引导学生思维和活动,并以问引问。
人人都有好问的天性、好奇的心理,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培养。一年级学生提问是在模仿教师提问的角度和技巧。因此,一堂课,老师要精心设计自己的问题,做到善问和巧问,给学生做好榜样。一年级数学课“统计—最喜欢的水果”一课,老师一共抛出了7个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有系统的深入思考和有序的活动。
①想一想:在这四种水果当中,你最喜欢吃哪种?
②难题:每一种水果该各买多少呢?
③猜一猜: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少?
④这个统计图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⑤从统计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⑥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⑦哪个组表现得最棒?你是怎么知道的?
4、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
课前准备充分的教学材料,营造问题氛围,放手让学生自主提问,让学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有几瓶牛奶”一课主要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凑十法”口算“9加几”,同时引导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源于生活中的问题,课前我自己画“笑笑”的图片、找商业广告用的牛奶海报、自己制作用于鼓励学生的“小笑脸”。课堂教学引入环节我从笑笑放学回家帮妈妈卖牛奶这一生活情景入手创设问题情景:笑笑是个懂事、爱动脑筋的孩子,刚上一年级就会帮妈妈卖牛奶、算帐、收钱。每次去卖牛奶她都喜欢把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用到算帐和收钱上去,她觉得自己学习越来越进步了。今天她又去卖牛奶,看着身边的两箱牛奶,她一下子想到了刚刚学过的数学问题。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猜一猜:笑笑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你能想出来吗?笑笑今天要用“小笑脸”奖励能提出数学问题的小朋友。快加油哟!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一个孩子说:“笑笑左边箱里有9瓶牛奶,右边箱里有5瓶牛奶,一共有多少瓶牛奶,也就是9加5等于几?”另一个孩子接着说:“笑笑左边箱里原来有10瓶牛奶,现在还剩下5瓶,卖了几瓶?”类似的“比多比少”的问题都由学生提出来了。我引导学生从这些问题中找出自己还不会解答的问题,回到本课的重点上来。
5、在敢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会问”。
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方向提出具体的要求,一年级学生从敢问到会问需要经历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对学生提问加以指导:1、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不是每一堂课都需要形式上的学生提问环节,否则提问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和乐趣。2、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要让学生经过深入思考之后确实有疑才提问,那些通过自身努力、合作讨论就能解决的疑就不必再问,避免学生的问题流于表面化。3、问题的表达要尽可能的清晰明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解决问题。4、在学生提问环节遇到方向上的困惑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明确提出具体的要求。
6、课前加强教学设计,多创造提问机会,使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有“想问”的冲动。教学设计是教师利用新课标理念优化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最佳教学手段,精心营造教学氛围的综合素质表现,它对于课堂上教师有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学生积极参与高效的认知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的教学设计大致的流程有:教学内容简介、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材料、教学过程(表格)、教学板书、教学案例反思、个案基本情况等八项。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要落实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效融合,要体现出新课程理念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课题研究精神。教学过程分为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活动和设计理念等四栏。教师行为要体现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的理念。学生活动体现“做中学”的理念,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关注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感受,精心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使学生在活动中既想问,又不感到枯燥。设计意图要写明各环节的教学目的和采用的教学理念。教学案例反思和个案基本情况课后及时总结。
三、        要工作成绩。
1、在教科室的组织下,课题组老师成功地完成了实验班学生的网上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写出了问卷调查报告和个人科研计划。
2、教科室组织了两次校本科研培训,初获成功,以后会继续加大校本培训的研究力度。
3、课题组老师的备课本和听课本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教学更受学生喜欢。
4、课题组老师的研究意识、学习意识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研究与合作明显增多。
5、课题组每位老师期末都完成了1篇教学论文、4—6个教学案例、1份个案研究报告和1份科研工作总结。
四、        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a)        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繁重,集体学习时间不能得到充分保证,一周只有星期五下午集体会议后才能把课题组全体老师集中。
b)        随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中指令性语言太多、太明显。如何优化教学组织手段和语言,才能达到既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双重效果。这是我们必须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c)        搞科研不能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的教师以教学任务重为借口,忽略在随堂课中贯穿课题精神和新课程理念。
d)        个案研究法是实施因材施教的科研方法,是对典型学生的特别关注,但课题组老师研究得不够深入,投入的时间少、措施少。
五、        后阶段工作措施
a)        加强随堂课听课,严格检查教学设计和听课本的质量。
b)        加强校本科研培训,由课题组老师根据研究专题做专题发言。
c)        加强学习、深化研究,课题组老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做好进修笔记。
d)        加强课后教学案例的反思与总结,用“叙事研究法”写课堂小故事,并评析。
e)        加强对个案对象的关注和帮助,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个案对象,使之有变化、有发展。
f)        加强研究课的研究力度,先说课、再上课、最后评课,相关的说课资料、教学设计、评课资料要收集整理存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20:39:25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指导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提问题的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有益处。本次课题研究“如何指导中、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会提问题”可以有效地促使教师不断进行反思。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科学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引导教师去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更加有意义的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我们学校数学教师经过研究讨论,将这一课题确定为研究的课题。使自己的教学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1、指导学生在提出问题中“问什么”

2、指导学生如何结合数学学习内容发现问题

3、解决学生提问题质量不高,范围小,没有问题可提,不爱提问题、不敢提问题、更不会提问题的现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法

四、课题研究的阶段结果及采取的措施

因为我们课题从确立到研究,只经历了短短的一个学期。所以我们现在只在课题研究的内容中基本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即让学生在提问中“问什么”和如何结合数学学习内容发现问题。下面我们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向大家展示我们研究的过程与效果。

(一)如何指导学生在提出问题中“问什么”

1、让学生提模仿性的问题

模仿性的问题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在学习某一类知识的开始,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性的提问。

案例1

如王风君老师上“2、3、4的乘法口诀”,在教学2的口诀时,先出示两只青蛙图,然后教师示范性的提出以下问题: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 )只眼睛?用加法怎样计算?用乘法怎样计算。根据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关系,怎么编写口诀等问题。有了这样的示范,以后学生在学习3—9的口诀时就会模仿2的乘法口诀提问。如在教4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出示4只青蛙图后,学生就会很快模仿2的乘法口诀提出问

二是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平时较少接触的、比较抽象的问题时,教师也可作示范性提问。

案例2

请看陈惠琴老师教学“可能性”这节课,(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师先拿一个玻璃杯子,里面装着两个红球和两个蓝球,学生一下子不会提到可能性的问题,教师先示范性的提出:“你们闭上眼睛,猜一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这时教师又往杯子里添上3个球,这时让学生提问题,学生就会模仿教师的问题来提问。

以上提的这两种问题就称为模仿性的问题。学生可先模仿教师的提问进行提问,以后就逐渐学会自己提问。

3、提比较性的问题

当新旧知识有一定联系时,学生就比较容易提比较性的问题

案例3

如马学文老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复习课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师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图形,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1)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2)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3)图形的特征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4)图形的边角有什么变化?怎么变?

这类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帮助学生把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分析比较,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4、提与课题有关的问题

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一上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思考,提出问题,使每个学生上课时都能明确学习目的、内容,带着问题来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教师由“解惑”为中心转变为“生惑”为中心。

案例4

如陈惠琴教师教学的“9加几”这节课时,教师首先创设了以下情景:(1)盒子里有9个皮球,外面有两个皮球;(2)鱼塘里原来有9条草鱼,又游来了4条等四个情景,每出现一个情景图,教师就提问:“你们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学生很容易就提出了4个加法问题。接着老师问:“怎样才能解决你们提出的问题呢?”学生列出4道加法算式:(1)9+2(2)9+4(3)9+6(4)9+5。教师又问:“你们观察这些算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迫不及待的提出:“我想知道怎样算比较快?”从而很自然的揭示出课题。

象以上问题就属于课题性问题。为了丰富提问题的形式,教师可尽量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自然的引出课题,让学生自己真正感到有问题可提,需要提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5、提有联想性的问题

从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这两类事物可能是类似的,相近的,也可能是对立的,还可能是有因果关系的。学生就会从这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萌发提问的欲望。

案例5

如王风君老师在教学《人民币>一课时(一年级上册),学生在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学生就会想到“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只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而没有3分、4分、6分、7分等面值的问题

以上这些看似简单的做法,也可能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在我们课堂上一个小小的提问而诞生的源泉。这不就是我们小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吗?

(二)、指导学生如何结合数学学习内容发现问题

1、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思维上的疑问,形成悬念问题;也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1

如陈惠琴教师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五种不同颜色的图形组合成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并使它动起来,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学生在欣赏图的同时自然就会发现并提出:“牧童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怎样拼等问题。”

案例2、

如王永刚教师在上《24时记时法》一课,她先出示一张节目表,问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从节目时间表中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疑

问”这时,学生纷纷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18点、14点?为什么我们在平时最大用到12点……探求愿望油然而生。

2、创设课堂新模式——奇思异想“问题”。

为了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吴少忠老师在班里设计了“问题收购站”。由专人收购“问题”。为了激起学生提问的热情,她在学期初专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设立了“最佳创意奖”,制作了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要求同学们在上完课后,将自己头脑中仍存在的疑问写在纸条上,投入问题收购站,由收购站的同学负责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汇报给老师课内解答,让课内解答和课外尝试相结合。主要分三步骤实施:

A、“提问”总动员

善问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儿童生性爱问,可一旦进入校门学了些书本知识之后,却变得不爱提问了。针对这种情况,李月玲首先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动脑筋。要求他们学会对看似平常的事物提问题,遇事要先问一个“为什么”。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之处。

B、疑问无禁区

在每一个孩子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渴望,那就是渴望表现自己,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喝采。要想唤起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必须爱护和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坚持“问者无错”的原则。对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先给予及时的表扬和热情的鼓励,然后再加以引导和启发,逐步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改变“不会提问、提不出问题”等问题。激励学生在学完每一课之后,敢于挑战老师、挑战书本,大胆质疑。养成不拘泥于固有的见解,不盲从于权威的观点,敢于提问的思维方式。

五、研究工作的体会及效果分析

1、课堂上,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积极提问,乐于交流,积极探讨,

善于发现,勤于总结。课外,学生也能积极、主动、有效的进行自主学习。

2、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提问方法,有一定的问题意识,知道“问什么”,知道问题应由何而起、由何而终,并试图去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加以适当应用,自学能

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小范围中已经形成在

问中学、学中思、思中究的态势。

3、参与研究的年级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公开课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展现受到好评。

六、存在的问题

1、我们在确立这个课题时,只把它局限在了高、中、低年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中年级升入高年级,怎样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逐步由模仿性问题向推广性问题、创新性问题发展,在研究中如何衔接,研究者的水平如何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加提高。

2、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它坚持下去,在全体教师中还没有形成共识,部分班级调换老师,使课题研究不能继续发展下去,存在半途而费的现象。

3、学生在家中、社会上对开展问题学习的检测、评价受家庭、家长认识结构、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头、中、尾不同程度的夭折现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带来不利。

七、应对的策略

1、是继续加强教师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要把它作为评价一堂课成败的主要方面,使所有的教师都能形成统一认识,把它坚持下去。

2、积极和家长多沟通,寻求他们的支持,调动社会、家庭、教师的积极性,共同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问题意识。



陈滩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组


小数专业团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24 09:23:10 | 只看该作者
积极和家长多沟通,寻求他们的支持,调动社会、家庭、教师的积极性,共同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问题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25 08:47:39 | 只看该作者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自觉、主动地学习,愿望动力内容方法来自自身的学习。根据自我的意愿、经验、个性学习心理来分析理解处理数学信息。具体地说,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具有学习的时间、空间、目标、内容、方法上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主体作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意愿,自由、主动地学习。它是一种数学学习良好状态。教师不再满堂灌,不再主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代之而起的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介绍数学学习方法,提供信息资料,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学生排忧解难。因此,自主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发挥有意识记的效益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它的实质是内在的自我驱动的自主选择性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1-28 11:29:49 | 只看该作者
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课堂上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去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如教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时,教师让学生用尺子去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要求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零刻度对齐,另一端指到几,这支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吗?”这时的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对这名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给予表扬鼓励,然后说:“如果你们手中的尺子是一把折断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你们分组研究看看,能否量出铅笔的长度?”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高,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讨论他们发现这把断了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同样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这个问题的解决,相信一定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4: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