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耳濡目染”误解为听到看到。
耳濡目染:由于常见、常听而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思。
⑦尤其是古代系列,很多书被搞得不忍卒读,唐突古人,以至于此。
把“不忍卒读”误解为读不下去。
不忍卒读:(多因内容悲惨)不忍心读完。
⑧面对太湖的水色山光,又焉能不为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化所惊叹!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太湖的水色山光,乃是自然景物。应将“巧夺天工”改为“鬼斧神工”,或删去“巧夺天工”。
(三)语法错误、逻辑错误
逻辑混乱、语言失范,是当前新闻媒体和出版物语言文字错误的重要表现。
据《咬文嚼字》编辑部统计分析,出版物中的错误,语法和逻辑错误占19%。据“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征集活动”组委会2006年10月对征集到的病例所作的统计分析,报刊中的逻辑语言应用病例中,语法错误占19.5%,逻辑错误占14.6%,两类错误共占34.1%。这两个数据,充分说明了逻辑混乱、语言失范的严重程度。
但是,现在出版界对语法和逻辑错误不大在意,编辑加工和校对时不大注意改正这类错误,检查图书成品编辑质量时也很少检查这类错误。
语法错误,分为词法错误和句法错误。
常见的词法错误:
(1)名词、动词、形容词使用不当;
(2)数量表达混乱;
(3)指代不明;
(4)副词、介词、连词使用不当。
①他由于顶不住压迫而丧失原则。
“压迫”是动词,应改用名词“压力”。
②诗里充沛着江南的田园情趣。
“充沛”是形容词,应改用动词“充溢”。
③各历史小区内,服务人员全部衣着当时服装,按当时风俗礼仪、膳食、交通方式提供服务。
“衣着”是名词,不能当动词用。可以改作动词“穿着”。
④中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这里出土了大批重要文物。
“出土”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可改为“发掘”。
⑤恐龙蛋壳的微量元素镁比现代正常蛋壳低三十倍左右。
数量表达混乱。倍指跟原数相等的数,因此倍数只能表示数量增加,数量减少可以用分数或百分比。
⑥参观了化工厂和铅笔厂后,大家都说:“这个厂变化真大!”
指代不明。“这个”指化工厂还是铅笔厂?
⑦对于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反映现实这个问题上,我们曾经展开过一场争论。
介词“对于”使用不当。“对于”用于引进对象,“这个问题”本来可以做引进对象,但后面有个“上”字,引进的对象就没有了。可将“对于”改为“在”,或者删去“上”,让“对于”直接引进对象“这个问题”。
⑧惟其如此,而不是什么别的,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连词使用不当。“惟其”作连词用表“正因为”,用在这个句子里显然不当。可以改为“只有”。
常见的句法错误:
(1)搭配不当;
(2)成分残缺或多余;
(3)语序不当;
(4)句式杂糅。
搭配不当指句子相关成分在意义上或语言习惯上不能配合。
①他问清了原因,沉思了少许,慢慢踱到我身旁。
“沉思”与“少许”不搭配。
②元杂剧这种新形式在金代已经初步奠定。
“形式”与“奠定”不搭配。奠定,稳固地建立。改法:在“新形式”后加“的基础”;将“奠定”改为“形成”。
③中学时代的那些同学的愉快的笑容和爽朗的歌声,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
“笑容”和“歌声”是联合主语,谓语是“回响”。“歌声”可以“回响”,“笑容”却不能“回响”。可改为“……爽朗的歌声至今还在耳边回响,灿烂的笑容经常在脑海里浮现。”
④构思好不好,关系到作品好不好,正是作家在作品上显示出他的艺术本领。
两面与一面不搭配。“好不好”是两面的,“显示本领”是一面的,两面与一面不能搭配。
成分残缺或多余指句子里少了必要的成分或多了某个成分而使句子意思不清楚。
⑤光明派出所接到报案后,迅速赶到案发现场,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成分残缺。缺主语,“派出所”不能做主语。可在“迅速”后加“派出民警”,这样“派出所”就成了主语。
⑥我久久伫立在楼前,默默地辨别原来三间平房的位置。
成分多余。“伫立”即长时间站立,没有必要再用“久久地”来修饰。
语序不当指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失当而造成语病。
⑦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剧作家个性和精神生活。
语序不当。“丰富多彩的”位置失当,应移至“剧作家”后面。“丰富多彩”是形容个性和精神生活的。
⑧一位优秀的有20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跳水女教练。
一个句子里有多项定语,就要合理排序。这个句子有多项定语,应该这样排序:国家队的(表领属关系)─一位(数量)─有20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跳水女教练(性质)。
句式杂糅指不同句式(句子结构形式)捏合在一起而造成的语病。
⑨一个人的进步快慢,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关键在于内因”和“内因起决定作用”两个句式杂糅了。选用其一即可。
⑩深入学习……讲话,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实效。
“推动”与“建设”可以搭配,但“推动”与“实效”不能搭配。分析这个病语可知,作者把“推动建设”与“使……取得实效”两个句式杂糅了。
逻辑错误有些句子结构完整,符合语法规则,但在事理上讲不通。这种错误就是逻辑错误。
例如:国庆五十周年,电视晚会上赫然一行标语:欢庆祖国50华诞
从语法上分析,没有什么毛病。但是,在事理上讲不通,因为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历史,已经五千岁了。错在哪里?错在概念误用。“祖国”这一概念的内涵是“祖籍所在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没有历史阶段的划分。五十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岁数。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朱德熙指出:
语法要服从逻辑,一句话不但要有适当的结构,还要事理上讲得过去,才算是通的。要想正确表达思想,第一件事就是要讲逻辑。
出版物上常见逻辑错误。例如:
①……这数以千万元的“管理费”大都转化为其个人消费基金。
概念误用。“消费基金”指扣除积累后用于消费的那一部分国民收入,即用于满足社会和个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那部分国民收入。可以改为“大都中饱私囊”或“大都转化为个人财产”。
②如果一天能记住三个词汇,一年就有一千多。
概念误用。“词汇”指词的总汇,属于集合摡念,不能用表示个体数量的限定词“三个”修饰。可把“词汇”改为“词”。
③每一本书都是有教育意义的,应当让孩子多读点书。
判断失真。“每一本书都是有教育意义的”这个判断是不真实的。
④有关部门表示,今后一定要杜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误用否定。本想表达的意思是“此类事件今后不会再发生”,由于误用双重否定(杜绝……不再)表达的意思变成“还要发生”。
⑤墨的造型,有动物型、仿古器物型、植物型,以及圭、璧、琴、蝉、果实等。
属种并列不当。圭、璧、琴都是古器物,蝉是动物,果实是植物。在这个句子里,古器物、动物、植物是属,圭、璧、琴、蝉、果实是种,属种不能并列。
⑥我省热带作物生产的规模还很小,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不高,因此发展潜力还很大。
推理错误。“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不高”与“发展潜力还很大”之间,没有必然推出的因果关系。
有些逻辑错误会导致思想政治错误。某书稿在分析某县经济落后原因时说:
全县人民多年来为保证辽河中下游人民端上‘一碗清水’,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有树不能砍,有矿不能滥挖,有污染项目不能上,致使县域经济发展缓慢。
从逻辑上讲,这是一种悖论,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得出只有破坏生态环境,经济才能发展的结论。从思想政治上讲,这个结论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对经济社会发展是有害的。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病榻上对社会语言文字混乱十分忧虑,他对来访的《咬文嚼字》主编说:现在是“社会语言文字全面混乱时期,字也错,词也错,语法也不通,文风也有问题”。语言学界有学者认为:建国以来,我国的语言文字有过三次混乱,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第二次是“文革”时期,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到现在还在混乱着。《南方周末》把当前的语言文字混乱称作“第三乱世”。《南方周末》在一篇访谈录的引题中指出:
河水突破堤埧,就是洪灾。语言失去规范,就将歧义丛生,失去沟通交流的作用。
我们出版的图书,被读者视为汉语规范,因此,图书里的语言失范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1951年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毛主席亲自修改过的社论,题为《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社论强调指出:
必须使报纸和出版物都能用正确的语言来表现思想,使思想为群众所正确地掌握,才能产生正确的物质力量。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党中央就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要求:
新闻媒体和出版物要为全社会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做出榜样。
我们出版工作者,应当站在推动全社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这样的高度,来对待图书的编校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