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4-17 09:15: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二】
师: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主要讲了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老师没批评我,反而肯定了我。
师:很好。可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段……
【反思】“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中段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针对这篇文章,作者采取倒叙的手法,先回忆了爸爸的叮嘱,又写了画杨桃这件事,最后写了父亲和老师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益。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可以利用教材训练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概括,至于课文的首尾两段应该作为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教学。(如果一定要概括到文章的主要内容之中,也可以在体会完之后,再回过头来进行二次概括。)第一位教师训练扎实、讲究方法;而第二位教师则将把握主要内容当作了一个环节,匆匆而过。没有关注到学生的问题所在,更没有关注到全体学生。试想,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能够提升?这“虚晃一枪”是“教过了”还是“教会了”?
细节三:以读代讲,一标一点总关情
《画杨桃》这篇课文的情节是伴随着人物的对话展开的,面对这样的课文,以读代讲是比较简单而又适切的方法。
【案例】
1.学习“起因”部分,引起关注。
结合提示语“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指导读“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生开始读没有关注到“哈哈大笑”,师提示关注提示语;生再读,师引导关注标点──
师:原来“?”能让嘲笑更嚣张;“!”更像一把刀,插进了我的心里。
谁还能读一读?
2.迁移练习,插话指导
师:请同座位两位同学分角色练习读6──12自然段,关注提示语和标点。
师:老师读旁白,再请两位同学合作来读。
师:“你的‘不像!’为什么读得这么肯定?”
生:因为我发现后面是“!”。这小小的“!”发挥作用了!
(生读“好──笑!”拖长了调读。)
师:“好──笑!”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因为有破折号。
师:是的,这破折号就表示声音的延长。全班同学来读一次……
3.采访对话,换位体验
指导“不……像”和“像……五……五角星”的朗读:
师:你为什么吞吞吐吐的呀?
生:心里很不好意思,之前笑话人家,错了。
师:看这“……”就像心里有话口难开的样子,是呀,之前那样嘲笑人家,可原来是自己的错。看,课文中的小小标点竟然这么重要,它传递着人物的内心呢!我们读课文时,可千万要关注,小标点,大用处!
师:谁能读一读老师的话?(生读略)
师:这时,老师说话时是“和颜悦色”的,之前,看课文中有一个泡泡──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什么原因让老师有了这么大的转变呢?这需要我们联系着认真地再读课文……
【反思】听很多教师教学这一部分的时候,也会指导朗读,但更多关注的可能是文章对话的内容,多数会分角色读一读而已,而欠缺站在文章表达的方面抓住特点,发现规律,进行切实的指导。这位授课教师抓住了不同的几个标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并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指导,既指导了感情朗读,又初步认识了不同标点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灵活而有效,语文味十足。追根溯源,解读教师的设计,这样做的出发点不仅仅是在教课文,更是立足于教会学生阅读而设计的。相信,这样的训练会给一些学生的阅读以启发和长久的影响。
凡是值得让人回味的设计,一定折射着教师教学的理念。因为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效果。我姑且记下教师的点滴做法,更重要的是在这微格的研究中让我们的感受着语文的味道,也感悟着教阅读的欣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