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心得与教育叙事随笔集锦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5 19:08:28 | 只看该作者
生活,让我们的科学教学更美丽
山东省高青县黑里寨镇孟集小学 张叶生


“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应该是科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科学课的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如何上好《科学》课?以下笔者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课堂中生活化的创新



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现象,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继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又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 “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 “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再如在讲授《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两片不同植物的叶子,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找出了形状、颜色、大小、小虫子、叶脉、边缘、叶柄粗细、长短、含水量、光滑、毛多少等不同时老师启发学生,你还能用什么方法去找不同。学生找出了薄厚、叶尖、品种、气味、声响、味道等不同。从看、闻、听、摸、尝等各种方面来观察叶子。鼓励学生多想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二、实践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创新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研究。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在学生学会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和鸡蛋保护器时,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废旧材料,经过设计——取材——制作的几个环节。制作成功的老师给予鼓励,总结成功的经验;对于制作失败的老师便帮他们分析问题所在,让他们经过多次思考,反复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生物与环境》单元中,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生态瓶,并试着改变生态瓶中的动物或植物的数量,观察生态瓶的变化,学生把整个变化过程都进行了仔细观察,做了详细的记录,发现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都会影响生态平衡,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对于那些酷爱科学实验课的学生来说,课堂四十分钟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有些学生在家里搞起了“破坏”,如把家里的闹钟拆开来看一看,琢磨琢磨;把玩具车拆下来拼一拼,等等。这些在家长们眼里看作搞破坏的行为,实际就是学生创新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过程,我们应该很好的保护他。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四驱车拼装活动,学生通过将散装零件拼装成整车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三、拓展延伸中学生潜能的创新



    在很多人眼里,“科学”是深奥的,似乎只是科学家们的专利。但科学来自生活,科学同样也是通俗的。小学科学教育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玩”(即探究)的方式对基础的科学原理形成感悟。



科学课在空间上要由狭隘的课内回归生活。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内容要向生活贴近:二是教学要走出课堂,向生活空间拓展。可根据实际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力,组织学生搞好小发明、小制作、作小科学报告、写科学小童话等。一些高难度的我们做不来,就依据教材内容就地取材,利用农村生活和生产劳动所产生的废旧物品,简便材料等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许多小制作活动,如:《跷跷板》、《磁铁游戏》、《不烫手的杯子》、《雨量器》、《岩石百宝箱》、《不倒翁》等,这些制作尽管土法上马,但能使学生疑窦顿开,使学生惊叹不已,使他们信心倍增,.给学生充分的、更多的、想象创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学习《水》单元后,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调查一些液体,调查一些液体的容积,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一汤匙是10毫升,他们在课后会利用汤匙在自己服药时做“量筒”,他们会收集瓶盖做量筒,学生会发现这些量筒很有用。通过课后调查一些饮料的体积,学生会根据自己一天饮用的水量,初步计算出自己一天所需的水分。在认识《奇妙的指纹》后,让学生课后制作一份家庭成员的指纹档案。同时,我们要提倡学生做有心人,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如酸奶瓶,饮料瓶,小玻璃瓶作为探究物体沉浮的材料。收集一些种子,树叶,纸样,小昆虫,制成标本进行展示。收集各种包装盒,作为制作我的小车,我的小船的材料。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运用生活化的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小学仪器、材料紧缺的现状,激发学生变废为宝的乐趣,使我们的科学课有更多的探究材料,实验材料,让我们有更多的探究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身边的科学是探究活动的源头活水。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肥沃的生活土壤中去收获和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5 19:08:41 | 只看该作者
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科学不是一个最终的定论,它只是一个过程
浙江省平湖师范附属小学 钱小颖
科学课,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



终于可以“送蚂蚁回家”了,我暗暗地松了口气,《动物》单元总算基本结束。虽然一个月来和孩子们一样体验到了与“虫”为友的许多乐趣,可是太多的“为什么”,太多的“意外”,常常令我防不胜防、穷于应付。



“蚂蚁为什么会到处乱爬呢?它一定是想家了吧?这些蚂蚁原来住在哪里,让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我说道。



“对,对!”孩子们连连点头。



冷不防,“问题专家”忽地站了起来,举起手中的昆虫盒说:“老师,我这里还有一只蚱蜢,要不要放它回家?”



“当然不行,蚱蜢会吃庄稼的。”另一学生不假思索地接上话题。



“不一定,那蚂蚁对人类也没有多少好处。” “问题专家”立刻反驳。



“对,有些蚂蚁还会把木头蛀掉了。”立即有学生附和。



“蚂蚁很可爱,蚱蜢很难看。”



“不,蚱蜢也漂亮的。”



……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看着他们对这个问题这么投入,我一下子犹豫了——怎么办?是立即“刹车”,按原计划组织教学,还是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探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科学课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而要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此时如果让学生进一步反思问题的焦点,这不正是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两个纬度目标的良好契机吗?此时不展开,更待何时。



于是我让学生继续交流下去,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也时不时插进一句。



“老师,到底要不要送蚱蜢回家?”课临近结束,“问题专家”又一次提出了他的老话题。



“你说呢?”我反问道。



“我们小组认为可以放它回家,也不可以。” “问题专家”似乎胸有成竹。



全班哄堂大笑。



“这话怎么说?”我继续追问。



“如果现在外面蚱蜢不多的话,就放了它;如果现在有很多蚱蜢,那只好消灭它了。” “问题专家”说完就坐下了,一双得意的小眼睛瞪着我。这时,全班同学也都静了下来,并看着我,希望我给他们最后的仲裁。



孩子们的真实思维在辩论过程中像火苗一样跳跃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空间。让每个孩子的想法在这样的情景场中相互碰撞、相互交流,进而激活、延伸、升华原有的思维状态,这才是具有真正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这才是有效、有意义的学习。这期间蕴涵的绝不仅仅只是科学知识,更为凸显的是一种生态意识,一种热爱生命的积极情感。



面对孩子期待的目光,我该如何回答呢?



我略作思索,然后一字一顿的告诉全班同学:“也许,这是一个注定没有结局的问题,就算有,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找吧!”



下课了,孩子们带着问题又投入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中去了。我却无法平静下来,并不是因为没有给孩子们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感到不安,而是更多地想到了“科学探究”。科学教育的过程不是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而是发展学生富有个性的综合科学素养的过程。细细品味课堂上一幕幕,尽管孩子们的辩论显得有点幼稚、粗糙,但整个过程是他们亲身经历的。科学课的要求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而在最后我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正是想引领学生自己去经历这一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自去经历,亲自去体验,为孩子们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孩子们感受和体验到科学的探究过程,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不是一个最终的定论,它只是一个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3-6-5 19:13:35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您是乔老师吗?我是鞠佳桐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4 01: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