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心得与教育叙事随笔集锦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4-15 19:07:14 | 只看该作者
言之有据,行之所依
——科学教学中关于证据意识培养的反思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实验集团城南校区 张 华
在本学期教学五年级科学《光》单元的拓展练习中,本人给学生准备了牛顿盘、三棱镜等物品。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材料探究和了解光在由七种颜色组成的。这个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使用三棱镜分解阳光,然后让七种颜色重新合并,出现原来的白色阳光,从而证明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顺利的用三棱镜能把光分成七种颜色。但是在使用牛顿盘将光合并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灰色,淡蓝色,粉红等颜色,不管怎样都无法将七种颜色合并成白色。我仔细查阅了网上的资料,按照比例合并,仍让无法达到白色,总有些许偏差。但教科书上仍然表明能合并成白色。本人和学生一同探究造成失败的原因,共同得出:



1、牛顿盘的旋转速度不够。



2、旋转的稳定性不够。



3、颜色的配比无法实现精确配比。



综上原因,可能无法合成白色。学生和老师达成一致共识: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能分解及还原。一堂课下来,总算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在五2班和五3班教学结束后,在五1班教学是却遇到了问题。有一位学生提出:我们科学探究要证据,但我们没有证据证明七种颜色能合并成白色。所以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不能成立。而且,通过三棱镜分解出现的七种颜色,会不会是三棱镜本身的色彩,经阳光投射出来的呢?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才意识到我错了。在要求学生一切要有证据,让证据来说明问题的同时,教师做到了么?教师不需要证据意识么?



“言之有据,行有所依”是我们科学探究的灵魂,教师在要求学生之前,应当自己建立足够的证据意识。没有证据,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虽然学生知道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但我们教师没有帮他们找到一个确实的证据,而用一句“这是科学家研究出来的”来强加于学生,我们的科学教学还有意义么?我们教师要时刻树立证据意识,用证据说话,以自己为表率,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痛定思痛,我在教学完毕后。重新研究教材,参阅各种书籍,终于发现比使用牛顿盘更合适的方法: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汇聚光线的特征,将三棱镜分解出来的七色光用放大镜汇聚成一点,就可以将阳光还原。于是我又重新教学了这一课,并且让学生也了解证据的重要性。



这次的教学经历,让我明白寻找证据不是用一句技术有限就可以搪塞的。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教师也应到沉浸其中。把自己从教师的角色转换到学生的位置上去,这会让我了解更多学生思维方式,以及自己的教学缺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4-15 19:07:25 | 只看该作者
天鹅的启示
在兴趣小组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思考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 艾海秋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儿童时期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求知欲。好想、好学、好问、好动手,什么都要试一试,这是儿童的特殊品质,也是儿童的权利。



曾看到一则小故事,颇令人深思:在东方某个国家的一个公园里,放养着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羽,放在较大的一片水塘里,另一只完好无损,被放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管理人员道出其中的原委:这样能防止他们逃跑,被剪去一边的翅羽无法保持身体平衡,飞起后就会掉下来;在小水塘里的,虽然没有被剪去翅羽,但起飞时因没有必要的滑行路程,而老实地呆在水里……



看到这里,我在为天鹅的不幸遭遇而感到震惊与悲哀的同时,不由得想到了在课堂中的孩子。他们与这两只不幸的天鹅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或是由于成年人的主观臆断,宝贵的幻想的翅膀被无情地、不知不觉地被剪断;或是被放置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小水塘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被教育者所关注,“兴趣小组”以它宽松的活动环境,灵活的活动内容和多变的活动形式不仅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适宜的教室环境,良好氛围的硬件条件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课桌椅的摆放影响到师生间的互动性和知识的获取。传统的教室空间的排列方式是秧田式,这种方式适合于教师的影响处于主要支配地位。



科学课的性质在《科学课程课标(3~6年级)》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的任务,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同时针对儿童时期特点,课程标准还指出:“……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兴趣小组作为科学课必不可少的补充,很明显,传统的教室空间已不适合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此时,就需要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室空间的安排。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室课桌椅用马蹄形或矩形,可以增加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减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感。马蹄形适合于师生交流较多的活动,矩形排列适合学生互相讨论的活动。由于低年级课堂活动多,有些课程,如果教学需要,甚至可以撤掉桌椅,以便空出足够的空间,便于学生充分活动。例如《影子》一课,这一课是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影子、改变影子。考虑到这一课主要由活动构成,因此在课前我便将孩子们的桌子撤掉,只将椅子摆成马蹄形。课堂上的分分秒秒我已不能清晰地刻画,只有孩子们在宽敞的教室里忘情地游戏、激烈地争论时那一张张兴奋的小脸在我眼前来回地晃动……



二、激发想象,呵护孩子幻想的翅膀



良好的外部硬件环境,是学生健康的发展的必备条件,固然重要。但对学生发展起根本性作用的,还是软环境的创设,这就需要教师要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真正将孩子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主体来看待。



(一)以情激情,为孩子撑起一片想象的天空



小学科学课课程面对的是正处于童年期的儿童。童年期儿童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勤奋”对“自卑”。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学习如果有成效或得到他人的积极评价,儿童就对自己能力有信心能形成勤奋的品质;相反,如果儿童的学习总是失败或受到否定,那么,儿童就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从而形成自卑的性格。并且,儿童的学习兴趣具有笼统和不稳定性,常常受教师本身的影响,如果教师耐心、和蔼、幽默,儿童就会对学习很感兴趣。学习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而丰富的想象,这一儿童时期宝贵的思维财富,就需要教师格外珍视。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孩子的思维,以情激情,为孩子撑起一片想象的天空。



例如:在认识杠杆这一简单工具前,我利用校园内废弃的水泥井盖创设了一个真实情景,请学生想办法把这个沉重的井盖移走。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纷纷用自己的方法跃跃欲试。不仅在实践中体验了杠杆的作用,还将一根简单的木棍进行了改装,使之更具有实用性。



(二)拓宽思维,鼓励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活动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比如在认识植物“辣椒”的学习中,将内容拓宽,组织学生用各种方式来认识、了解辣椒。有的孩子用橡皮泥捏、有的用画笔、有的用剪刀剪、有的用手撕;了解了辣椒有不同颜色和形状后,孩子们又大胆想象,创造出了许多形状各异、颜色丰富的辣椒。又如在了解“桥梁”的活动中,最后的环节是设计、搭建一座桥。在孩子们的手下,一座座我们意想不到的桥诞生了,许多孩子的创意令听我们老师都赞叹不已,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们设计搭建的桥中,没有一座是相同的。



(三)想象训练,支撑起孩子幻想的翅膀



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有四个功能部位,即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而在一般情况下,人脑的想象区只有15%得到动用。可见,想象力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并且想象,作为一种思维能力,也像认知、理解、记忆等思维能力一样,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训练来得到提高。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许多老师都将这种能力训练轻视甚至忽视了。要想让孩子想象的羽翼愈发丰满,就需要老师对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想象训练。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在每次活动结束前后的几分钟时间,为孩子们出一些想象训练题。比如面对一个圆,你能将它想象成什么、开放题训练、设计未来的笔、为故事编结尾……



俗话说:“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想”比“办”更为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开始的,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了万有引力,从而揭开了宇宙奥秘;爱迪生从小就"异想天开",试图人工孵出小鸡,后来竟作出了一千多项发明……想象,人类进步的推动剂,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新。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做的工作“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为了孩子的未来,也为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未来,让我们把想象的权利还给孩子,助“天鹅”振翅高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4-15 19:07:38 | 只看该作者
探究,源于生活
《混合身边的物质》后续活动
浙江省平湖师范附属小学 钱小颖




  “哈哈……老师,哈哈……那个、那个……松松把他的汽水给我们小组的同学喝了……哈哈……真好笑、真好笑……”




“慢点儿说慢点儿说,等等,让大家也一起来听听。”我连忙阻止他,并马上召集其他小组的同学停下手中的活儿,静听高论。“下面由松松亲自给我们讲讲他推销汽水的经过。”



……



这是怎么回事儿呀,这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市场上啊?这么热闹,还推销汽水呢。



原来这是我们三年级科学课《混合》单元的拓展知识“自制饮料”的活动正在进行中。



在学习了《混合身边的物质》之后,孩子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混合物,并且也了解了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发生变化,有些物质混合后会产生新的物质。但是孩子们对于“混合”似乎情有独钟,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一次又一次地做起混合的实验。完成之后,还会乐滋滋地告诉他人,这是某某和某某的混合物。



混合,再分离;混合,再分离……这样的实验,在我们成人眼里,肯定觉得索然无味。同样的实验,孩子们的态度为何如此不同?至始至终孩子们都洋溢着饱满的热情,在观察过程中非常细致,在混合实验中更是精彩,他们不断地搅拌,以为这样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大概就是儿童化的研究科学吧!



看着孩子们执着于探究活动,我非常感动。也正是因为孩子们的执着,让我在他们提出要研究单元后面拓展知识——我们的饮料时,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而孩子们自发提出的探究活动,正是可以利用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进行。如此决定,既可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又可趁机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和孩子们简单商量了一下,决定动手试做拓展知识中介绍的“自制汽水”。



刚上课,我把制作汽水的过程简单介绍了一番,因为孩子们自己提出的,所以事先他们早早儿地就看过书上介绍的方法。了解全过程后,学生们也兴致勃勃的动起手来了:用天平称量小苏打,装入空瓶溶解,加入“调料”混合。没有柠檬酸,怎么办?我想了一招,用醋代替,只不知效果是否如就。于是,最后加入一定量的醋。哇,气泡出来了,盖上盖子,等上十几分钟就可饮用了。看学生们动手的样子,个个都像专业的,却不知味道如何。



等了十来分钟,学生早已按捺不住,询问了我好几次:时间到了吗?可以喝了吗?大约过了一刻钟,我宣布可以尝尝了,我话音未落,孩子们个个迫不及待地旋开了盖子。可是旋开盖子后,有的学生却犹豫了,“老师,这真的能喝吗?”“味道不会很怪吧?”“不知道好喝不好喝?”呵呵,心情可以理解,大家都没尝试过嘛。于是我宣布,老师身先士卒,可以先尝尝每个小组做的味道。刚说完,一个杯子就伸到我眼前,这小家伙,动作可真快。一尝,味道还不错,就是少了点汽水的味儿,“嗯,挺好喝,就是汽不够多”。听了我的评价,这柠檬汽水的主人可高兴了,自己也急忙品尝起来。又递来一杯子,哇,什么怪味儿?我差点吐出来,看着我皱眉的样子,这学生也胆怯,自己死活不肯品尝,任我们其他人怎么劝也不肯。还是边上的女生一副勇敢的样子,尝尝怕什么,科学实验不都要有点儿牺牲精神吗?



尝遍了各个小组的汽水,味道不一而足,有想一饮而快的,也有喷口而出的。我与学生商量,可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品尝,让他们评评你们做的汽水味道如何,然后可以再把味道改良一下。松松做的汽水味道很怪,真是太难喝了,他们自己小组的同学都不敢尝了。于是,他在教室里到处请人喝汽水,于是就出现了最初的那一幕。据松松后来描述,那个喝他汽水的同学尝了一口呲牙咧嘴大呼上当。其他学生也纷纷向我描述推荐给同学喝过后的反映,有同学评价好喝因而喜滋滋的心情,也有怪味儿被人尝到后如恶作剧般的窃喜。不过窃喜归窃喜,一会儿还是认认真真地研究如何改良味道。



看着一张张不同程度的笑脸,我想他们今天可算是最高兴的一节课了。《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科学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散发着生活气息。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回顾课堂,虽然可能并不精彩,但却是孩子们自发学习,自主探究,亲自体验的过程。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在这样的情景场中被激活,这才是具有真正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才是有效、有意义的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4-15 19:07:51 | 只看该作者
科学课教学重在有效反思
山东省高青县黑里寨镇孟集小学 张叶生 刁忠杰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思考,那么,即使是有“3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30次重复”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教学” 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不断丰富自我素养,进一步充实自己,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优化教学,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有效补充活动。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为此,怎样进行教学反思呢?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去进行。




一、写成功之处



写自己的教学机智。一节课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体会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教师总有得意之处:或启发得当,或例证精辟,或情境创设成功,或过渡语言生动,或“灵感”顿悟……,不论是哪方面的收获,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归类整理,势必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将大有益处。教师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总结成功的经验,如能及时记录,可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写学生创新和独到之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灵感”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精彩的问答、创新的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宝贵材料,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也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教学峰点。



二、记教学中的“失”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何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教材因素处理不当、偶发事件估计不足、课堂气氛调控不好等情况。所以我们只有及时、客观地予以记载,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并分析出问题原因,研究解决的方法,才能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因此,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必定会有所失,学生的性格各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教法的运用,知识的讲解,例题的选择,板书的设计,学生的反应等方面,课后都会觉得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于教学工作的不足,要反复思考,仔细琢磨,采取措施,及时补救。如课堂中问题情景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自主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身边的边缘生?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和做秀现象。通过侧重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和对策。  



三、写出“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败得失的原因何在?还有什么困惑?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四、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基本掌握的过程。让教师真正意识到并切身体验到反思对其专业发展的作用,对于督促教师自觉进行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自身也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创造良好的反思氛围,养成自觉反思的好习惯。因此,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不单单是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就一节课而言,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应只是课后才做的事。课前反思可以明确目标,加强自觉实践;课中反思可以调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课后反思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一句话,时时是反思之时,处处更是反思之地。可见养成习惯在反思中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只有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经常写好教学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4-15 19:08:02 | 只看该作者
也悲也喜为养蚕
浙江金华师范附属小学 江美华
我满心盼着“五一”后,学生能带回来白白胖胖的蚕,可“五一”后,却没有几个学生把蚕带回学校。这到底怎么回事?一问,学生都说蚕死掉了。蚁蚕怎么会死掉呢?还记得在“五一”前发下去时,可是好好的,是不是生什么病?我问学生。学生说,蚁蚕拿回家时就死了。拿回家就死了?这怎么可能。听完学生描述后,我是又好气又好笑,原来学生对蚕没有多少生活经验,再加上蚁蚕既小又黑,活动能力又差,很多学生以为它们死了,所以就把活蚕当成死蚕给扔了。



不过,还有一些学生的蚁蚕是被饿死的。城市毕竟还是城市,要觅寻到桑叶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当学生找不到桑叶时,他们也只能很伤痛地看着蚁蚕活活地离去。



大多数学生的蚁蚕死了,可由于学习的需要,养蚕活动还得继续下去。怎么办?我只好又四处找蚕,后来是另一个科学教师送给我百来条蚕,我在分发给学生后,把剩下的十来条由自己亲自喂养。



当我傍晚把蚕拿回家时,蚕晃着小脑袋,显然在找寻着桑叶。桑叶,到哪里去找桑叶?我吃过晚饭后,骑了一辆自行车,四处找寻着桑树,一直骑了四五里路,还没找到一棵桑树,此时天已渐暗,我也从满心希望,渐成失望。就在我沮丧之时,有些失落地从城郊骑向城区时,无意中看到了路旁长着一棵桑树,虽然天色已暗,但我还是断定那就是我要找寻的桑树。这种到了春天,就会满树长着心形的叶子,把叶子采摘下来时,还会在叶柄的末端流出白色乳液的植物,因小时十来年的养蚕经历,我对它再也熟悉不过了。



我急切地从车上跳了下来,走近一看,不错就是桑树。



桑树,这棵失望之时出现的桑树,在解去我的燃眉之急的同时,定会让那些蚁蚕欢心,今晚它不会饿肚皮了。感谢你,桑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2-4-15 19:08:23 | 只看该作者
不要在冬天砍倒一棵树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 艾海秋
曾在杂志上看到过一篇短文,大意是在一年冬天,一位父亲需要一些柴火,他找到了一棵枯枝败叶的死树,然后就把它锯倒了。到了春天,令他惊愕的是,树干周围满是绽放的新芽,对此他不无感慨地说:“我原以为它肯定死了,现在我却看到这棵树依然有生命的活力。”于是父亲叮嘱全家,别忘了这个教训,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



李佳是我任教班上的一名学生,全校公认的“差生”。她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并且父亲智力上有缺陷,造成李佳在智力水平上比同龄人较低,学习成绩很差,经常受到调皮男生的欺负。但我问起她时,她又总说没人欺负她,真让我又气又恨,可仔细一想,她为什么不愿告诉我呢?是我不够平易近人,还是怕同学更加欺负她呢?在我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同学们告诉我,李佳在家里什么活儿都会干,而且很会做饭。对呀,父母行动不便,她肯定会干活,会做饭。于是在课间聊天时,我故意谈起与做饭有关的话题,她总是认认真真地在旁听着。我不禁问她:“听说你做的饭菜特别香。”她笑着自信地点点头。“有时间教教老师吧,老师可笨了,什么都不会做。”“您想学做什么呀?”她抢着问我,我很是惊讶,要知道她每跟我说话都脸红脖子粗的,这一次热情居然这么高。



从此,我经常请教她一些饭菜怎么做,有时还很认真地用笔把程序记下来,下次上课前有意当着同学们的面夸她教我的方法很好,做出的饭菜家人很爱吃,这时她笑得很得意。那些欺负她的“调皮鬼”见我如此地看重李佳,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因为她成了我的“活菜谱”了。李佳自己也似乎一下子身价百倍了,学习上也很积极,回答问题不再犹豫了。看到她一天天的进步,我心里着实地高兴,但总也忘不了时不时地就问问李佳:“今天老师做什么好呢?”



李佳的变化让更深切地我领悟到,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面对“差生”,作为教师不能粗暴地抛弃她、否定她,而要用“放大镜”努力寻找她身上的闪亮点,用耐心和爱心呵护这微弱的光点,就像在呵护一棵冬天里的树。冬天里的树需要人呵护和培养,生命旅途需要人引路和搀扶。作为教师就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冬天里的树,谁说不会在春天里焕发出勃勃生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5 19:08:25 | 只看该作者
不要在冬天砍倒一棵树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 艾海秋
曾在杂志上看到过一篇短文,大意是在一年冬天,一位父亲需要一些柴火,他找到了一棵枯枝败叶的死树,然后就把它锯倒了。到了春天,令他惊愕的是,树干周围满是绽放的新芽,对此他不无感慨地说:“我原以为它肯定死了,现在我却看到这棵树依然有生命的活力。”于是父亲叮嘱全家,别忘了这个教训,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



李佳是我任教班上的一名学生,全校公认的“差生”。她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并且父亲智力上有缺陷,造成李佳在智力水平上比同龄人较低,学习成绩很差,经常受到调皮男生的欺负。但我问起她时,她又总说没人欺负她,真让我又气又恨,可仔细一想,她为什么不愿告诉我呢?是我不够平易近人,还是怕同学更加欺负她呢?在我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同学们告诉我,李佳在家里什么活儿都会干,而且很会做饭。对呀,父母行动不便,她肯定会干活,会做饭。于是在课间聊天时,我故意谈起与做饭有关的话题,她总是认认真真地在旁听着。我不禁问她:“听说你做的饭菜特别香。”她笑着自信地点点头。“有时间教教老师吧,老师可笨了,什么都不会做。”“您想学做什么呀?”她抢着问我,我很是惊讶,要知道她每跟我说话都脸红脖子粗的,这一次热情居然这么高。



从此,我经常请教她一些饭菜怎么做,有时还很认真地用笔把程序记下来,下次上课前有意当着同学们的面夸她教我的方法很好,做出的饭菜家人很爱吃,这时她笑得很得意。那些欺负她的“调皮鬼”见我如此地看重李佳,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因为她成了我的“活菜谱”了。李佳自己也似乎一下子身价百倍了,学习上也很积极,回答问题不再犹豫了。看到她一天天的进步,我心里着实地高兴,但总也忘不了时不时地就问问李佳:“今天老师做什么好呢?”



李佳的变化让更深切地我领悟到,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面对“差生”,作为教师不能粗暴地抛弃她、否定她,而要用“放大镜”努力寻找她身上的闪亮点,用耐心和爱心呵护这微弱的光点,就像在呵护一棵冬天里的树。冬天里的树需要人呵护和培养,生命旅途需要人引路和搀扶。作为教师就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冬天里的树,谁说不会在春天里焕发出勃勃生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18: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