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心得与教育叙事随笔集锦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4:55:35 | 只看该作者
科学是一个过程
浙江省平湖师范附属小学 钱小颖
科学课,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



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而要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科学课上,我正是如此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在发展学生富有个性的综合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意外地让我也有了极大的收获,更深地理解了“科学”的涵义。



(一)我们的小船



学生们纷纷举着小船来上课(这是《沉与浮》单元的最后一课《造小船》)。课前我已布置好造一艘小船了,这节课是要来比一比各自的小船:哪艘运得多。



我把装的物体分发到每个小组,先小组里比一比,选出一艘船来代表小组比赛,看着学生兴致勃勃地试着小船,我也观察到几个细节:



“不行,不行,船漏水的。”这是第八小组里的学生在喊道。“把它用透明胶粘一下。”说完,小组里其他成员早就帮起了忙,小船一下子改进好了。



“你放慢点,两边都要放,要不船会倒了,水就会进去了。”这是第五小组在试小船。“为什么要在船的两头一起放货物?”我问道。“因为放了一边,小船容易倒,要进水的。”“是啊,我们刚才就是这样,小船沉下去了。”原来他们是经验之谈。



“老师,借块干抹布。”“用来干吗,是不是不小心把水溅开来了?”我边问边把抹布交给第七小组的同学。“不是,我们小组的男生放小船的时候太重太快了,把小船翻了,全湿了。”“湿了没关系啊,我们的船是用铝片做的,不怕水。”我有点好奇,因为其他小组放的时候也有学生会不小心弄翻了湿掉。“但是船舱里湿了,有水滴,货物也全湿了。这样有水的,就比原来要重了,可能会有影响的,船更容易沉了呀。”哦,原来这样,看他们小组是求胜心切了,不过还真够细心的。



……



看着学生们试小船、改进小船,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亲自动手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是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一种发现和创造的过程,看学生造小船,我也深切体会到:科学不是一个定论,只是一个过程。



(二)花开的声音



“老师,我的黄豆开花了,你看呀!”上课前我提前去教室,一进教室就被一个小女孩喊住,并兴致勃勃地拉着我去看她刚开花的黄豆。随着我身后的是一群孩子,他们见我去看刚开的黄豆花,纷纷向我作汇报,一个男生还把边上长势茂盛的凤仙花捧过来让我看。



“我的凤仙花长得这么高了。”



“老师,我第一次种的花死掉了,现在种的还很小了,什么时候才能开花呀?”



“我昨天发现我的凤仙花好像有一个花蕾,快开花了。”



“老师,我没种凤仙花,我种的是黄豆,它长这么高了。”



……



孩子们一边说着还一边比划着,一个劲儿地要把自己种植物的发现告诉我,让我分享他们的收获与快乐。



这是《植物》单元上好种一棵凤仙花后的一个多月。这一段时间,由于植物生长需要时间,我一直让学生课外观察的。他们也每隔一段时间向我汇报一下,让我分享他们的喜悦。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标准》)。探究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当学生们在种凤仙花的过程中就是在体验在经历这一探究过程,这期间蕴含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的积极情感,而我也正是想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一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最终的定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4:55:46 | 只看该作者
到室外去
天津市宁河县芦台一小 郑学礼
也许是因为“土壤”这东西过于司空见惯,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许是因为“土壤”这一概念过于专业化,使学生无从下手。也许是我指导的不够或强调的不够严格,以至于学生淡忘了,



也许……,总之,当我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时,发现多数学生桌上空空,并没有我所期待的,从花盆、花坛、草坪、田野、树丛下,采集来的不同“土壤”。失去了研究对象,这节课怎么上啊?



我拿起事先预备好的一袋土,准备分发给各组,忽然想到这不是越俎代庖吗?教师准备的过细,不就失去了学生探究的一个环节吗?学生这次无备而来不正是我往日呵护过头的恶果吗?于是我改变了主意。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本来应该研究你们亲手采集来的土壤,可大家都没带来,怎么办?”



“这节不上了,下节再说。”



“把老师的分给大家。”



“带来的同学和没带来的同学组成小组研究。”



“现在我们就去采集。”



——“这个主意好,不过去哪采集呢?”



“田野去不成了,就在校园里吧!”



——“真不错,谈谈你的想法。”



“去花坛里。”



“去小树下。”



“去草坪下。”



——“那我们就按去了的不同地点分小组活动,不过还要注意什么?”



“不乱吼乱叫,因为别的班还在上课。”



“不能乱挖,应爱护花草树木。”



“研究后应恢复原状,不能破坏土壤。”



——“采集过程中,你要研究什么?”



“土壤让植物生长的秘密。”



“土壤里有些什么物质。”



……



——“大家的想法真不错,这节课就听你们的——到室外去。”“嗲……”孩子们欢呼雀跃,走出教室,来到校园,在阳光下,展开了各自的采集、研究工作。



把课堂搬到室外,这还是第一次,但从学生的表情,从学生的一份份观察报告中我看到了希望。新课程要求科学教学贴近儿童生活,科学探究,从身边做起。而课前我忽略了我所面对的是生活在小城镇的孩子们,他们与农村孩子不同,可以说土壤离他们很远,让他们去采集确实有些难为他们了。试想,如果我把我采集来的土壤发给学生研究,也许能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许秩序会更井然,但学生却失去了一次与大自然界亲密接触的机会,得不到亲自动手的快乐,得不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校园的情感体验,使科学教学过于“科学化”,失去了儿童学习的特点。还好,新课程的“开放性”的教学法理念启发了我,使我敢于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研究科学,到校园中去开发科学学习的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4:55:57 | 只看该作者
愉快的科学课
甘肃省天祝县石门镇中心小学 杨怀兰
愉快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所提倡的一种教学理念,除了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中运用愉快教学法以外,在科学课中也同样可以应用它,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科学课中实施愉快教学。



一、让学生在悬念中感受学习科学的愉快

   

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悬念,能引起学生思索和探究的兴趣,从而愉快的接受新知识。如教学《杠杆》一课,上课前,老师让学生做一个游戏——比力气,分别请一个大个子同学和一个小个子同学,两人分别握住架起的竹竿的两端,让小个的同学握住离支点较远的一端,一声令下,两人同时向下压,看谁能压下去,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小个子获胜,这样的活动很快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大家都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接下来教师进行《杠杆》的教学,因为激起了学生们探究科学的兴趣,所以教学内容紧紧吸引他们在十分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当然,教师在设计悬念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二、让学生在玩中获得学习科学的愉快



根据小学生天生好动的习性,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进行开放性教学,采用“玩学法”让学生在玩中愉快地获得新知识。如在教学《磁铁》一课中,教师先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小组,再把有关的磁铁、铁片、铜片、线等材料发给每个小组,要求学生一边玩一边思考在玩中发现了什么,比一比,谁发现的秘密多,然后让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进行点拨、整理、引申。学生在课堂上玩的越投入,他们发现的秘密就会越多,学到的知识也就会越多。



三、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科学的愉快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个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在各种探究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愉快。如教学《水》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珍贵,教师布置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探究,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水资源的资料片等,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情况,然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进行知识擂台赛。这种探究不仅可使学生在愉快中明白我国的水情,还能使学生了解到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四、让学生在学生动手中感受学习科学的愉快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在科学课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地方很多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多动手,勤动手,在亲自体验中愉快地获得新知识。如教学《纸》一课,教师可将准备好的纸浆、漏网等材料交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做,要求作做出一张纸来,当学生做出纸后,教师继续让学生动手,看谁做的纸薄,这样在愉快的动手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纸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虽然农村小学在多方面的资源受到限制,但教师也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探究大环境。因此教师在创设愉快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时,还因注意以下几点:



1.       给学生动手实践预留时间及空间。



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动手搞科学,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在课外创设空间指导学生“研究科学”,这样课内、课外相互补充,更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



2.不要在愉快中一无所获。



教师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要时刻明确一点那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切忌把科学课上成单纯的“手工课”或“活动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4:56:07 | 只看该作者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渗透德育教育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都中心小学 顾子龙
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实验材料的选择时很注意从有利于揭示科学概念的角度出发,选择结构性强实验效果好的材料,但往往忽视材料的思想教育内涵,甚至在材料的选择时与思想教育相抵触,产生了实验教学的“负效应”。现例举如下,以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一、你让学生捡落叶了吗?



三年级科学《植物》单元中,教材提出让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在校园内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其中在教学《各种各样的树叶》内容时,学生观察的树叶应该是捡来的落叶,其用意是进行珍爱生命教育,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桌上放的是从枝条上摘来的碧绿的树叶;在让学生“观察枝条上的树叶”时,就有学生干脆折了一些枝条带进了教室。材料的选择如何渗透爱护花草树木、和各种小动物这一思想,有些做法值得借鉴:如课前教师和学生一起捡一些落叶,把落叶装进塑料袋带到课堂上来,这是一个榜样作用的思想教育过程,也是以行动来影响、感染学生,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在“观察枝条上的树叶”时,我们可以采取两个策略:一是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实地观察一些低矮的树木的叶,二是通过“给小树整枝”等活动收集一些枝条,展开教学活动。



二、孩子们有时是这样观察小动物的!



三年级《动物》单元中,有让学生观察蜗牛、蚱蜢和蚂蚁等一些活动。由于小孩子对小动物非常好奇,会想出很多办法去研究它们,如为了找蚂蚁会把蚂蚁的巢翻个底朝天,把蚂蚁放入水中看它们会不会游泳,把蚱蜢的翅膀折断看还能不能飞,把蜗牛的壳敲碎看看里面是怎样的……当然孩子们的探究热情无可厚非,但这与“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是相违背的。我们并不是要全面禁止孩子们的这些举动,扼杀他们天生的探究欲望,而是主张观察前教育先行,教师首先应提出“爱护小动物”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作为评价他们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寻找小动物时你是否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你的观察方法是否伤害了小动物,观察后是否放它们“回家”等等,尤其是在没有弄清它们是益虫还是害虫的情况下,不可随意伤害小动物。



三、看看废料桶里的实验材料!



一次公开课上,《淀粉的踪迹》一课结束,桌上放着刚刚用过的淀粉、滑石粉、马铃薯、馒头、年糕、面包、南瓜等材料,教师要求学生将这些用过的“废物”倒入桶内……



在思品课、班队课上,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爱惜劳动果实、勤俭节约的教育,但在科学课上,实验材料却如此挥霍浪费,其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反思!科学课,教师经常布置学生带材料来如食盐、米、米饭等劳动果实,但一到课结束,材料都变成了所谓的“废物”,扔进了废料桶,上科学课不应该这么“昂贵”!首先从带来的材料的量上来说,经济一点,不要太多或太大,如米饭和淀粉单元中,米饭的数量可以少一点,只要学生能看到现象说明问题就可以了;在“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时,选择的食物也可以小一点(如面包、馒头可以切得小一点),尽可能减少浪费。其次是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带身边或家里有的材料,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忙,互通有无,不提倡经常买材料来做实验。第三从节省资源的角度选择材料,如在“让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中,一般不提倡用“味精、果珍”等价格昂贵的材料,宜采用价格低廉的食盐较合适。有时上节课的资源也可以作为下节课的实验材料,再次使用,如溶解单元中《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结束后,每个组一杯的盐水不应倒掉,在下一课《分离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再用。



以上的三个案例反映了当前实验教学中的几种不良倾向,我认为在材料的选择时不能仅考虑材料与实验效果的关系,同时也应关注隐含在材料中的思想教育内涵,全面兼顾,灵活选择,使实验材料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4:56:20 | 只看该作者
科学的天空
河南宏力学校小学部 雷慕云
“叮叮当,叮叮当……”上课了,这节课是大家最喜欢的科学课,铃声刚响,同学们已经各就各位了,还有一位同学一手握着塑料袋,满脸紧张的凝视着前方。



“上课!”我走上讲台。



“起立!老师您好!”



“同学们好!今天该哪一位同学给大家演示他的‘科学小发现’啦?”



“该小强了!”大家的眼睛都移向了那个手握着塑料袋,满脸通红,正拼命低头的小男孩。



自从我接了三年级的科学课,就一直在思考和研究怎样才能把课上好,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在第一节科学课上,我就给大家讲到不要认为科学很神秘,很深奥,而不敢深究它。其实我们小朋友们照样能研究科学。天空上的彩虹,山谷里的回声,阳光下的影子……生活中到处都蕴藏着科学知识。所以我就计划开展了一个“科学小发现”的活动。让同学们把平时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的科学小知识用实验的形式演示给大家并加以解说,按顺序每一个小朋友都有机会上台来展示他的“科研成果”。



小强鼓了一下勇气,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是班中性格最孤僻的孩子,早就听班主任谈起过他,课间当同学们追逐嬉戏时,只有他偷偷的站在一旁。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胆小拘禁,不愿与人交往的习惯,因此也失去了许多好朋友。所以我一直很留意这个孩子,课堂上经常故意让他回答问题,对于他独到的个人见解表示同意和鼓励,慢慢地我发现他开朗了不少。



小强磨磨蹭蹭的走上了讲台,把装有实验用具的塑料袋放在讲台上,抬起头来说道:“我的实验题目是:鸡蛋浮起来的秘密。”声音虽然不大,可是有趣的题目吸引了大家,同学们都睁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等着小强演示的开始。小强鼓起勇气,从塑料袋中取出两个装满水的杯子和一个又圆又大的鸡蛋,定了定神,说:“大家看,这两个杯子里装满了水。”然后,他把那个鸡蛋轻轻放入一个杯子,又拿起杯子说:“把鸡蛋放进水里,鸡蛋就沉了下去。”小强看大家听得很认真,一双双眼睛都望着他,就又举起另一个杯子,把鸡蛋用力按进杯子里,他的手一松,奇怪的现象发生了,鸡蛋又浮了起来。大家惊奇万分,“呀,真好玩!”“嘿,这是怎么回事?”……



小强讲解道:“第一个杯子里面装的是清水,第二个杯子里面装的是盐水,在清水里,鸡蛋的比重比清水大,所以沉了下去;而在盐水中,鸡蛋的比重比盐水小,因此鸡蛋浮了起来。这是雷老师上节课提到了‘死海’给我的灵感,又加上爸爸的帮助,终于试验成功了。”



“哗……”,同学们热烈的鼓起掌来,小强高兴的走下讲台,那紧张劲儿顷刻间跑到九霄云外了。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讲台上畅所欲言的快乐。



“真是太棒了!”我也为小强鼓起掌来,他在寻找科学真谛的同时,也寻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我越来越兴奋于当初开展这个活动的收获。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去实践和探索着科学的奥秘,就象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每个孩子大脑齿轮的转动。



交换一个苹果,得到的仍是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就会得到很多种思想。就让我们祖国的幼苗们快乐的传播,愉悦的收获着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4:56:32 | 只看该作者
小学科学课堂课改之路,我们走了多远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都中心小学 顾子龙


2008年的三月份,我区举行了小学课学课堂教学大赛。此次教学竞赛的形式采用现场抽签选定教学内容、现场备课(提前一节课的时间)、同课异教(同一教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方式。这种竞赛模式考验我区科学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现场的应变能力,真实的课堂教学水平。



本次比赛分为A组和B组两个组别进行,教师分别上了五年级下册《认识矿物的性质》和《矿物的用途》这两节内容。其中《矿物的用途》需要开发教材。观摩了这几节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老师们在教学中表现出的风采却令人折服。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非常新,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从他们身上,罗庄区的科学课程改革已跨出了宝贵的步伐。下面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教材处理



参赛的老师都能有效地组织教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大胆地进行处理。如上《认识矿物的性质》时,有三位教师并没有按照课本的安排,每次选择两种矿物研究,一一认识矿物的性质。而是通过课件展示矿物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不同的矿物。由学生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矿物的性质。有两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了矿物的性质后,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你喜欢哪种矿物,为什么?”这个问题的设置并不在于简单了解学生的喜好,而是让学生在陈述喜欢矿物的理由时对矿物的性质进行复习巩固。而且教师还安排了教材之外的拓展活动,如了解更多的矿物性质。孙其进老师还设计了为矿物做《身份证》等实践活动,让课堂研究延伸到了课外。再如李艳老师执教的《矿物的用途》一课,设计了“说说常见矿物”——“认识矿物的性质决定其用途”——“探究生活中矿物的用途”——“了解人类利用矿物的历史”——“拓展:了解人体所需的矿物元素及来源”等环节,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说明了我们的科学教师在教材处理上都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二、目标确定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的目标设计上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从这几节课来看,在课堂目标的确定上,老师们是把握得比较到位的。执教《认识矿物的性质》的三位教师将目标都定位到用不同的方式探究矿物的各种性质,激发学生探究矿物的兴趣。执教《矿物的用途》的两位老师均将目标定位于了解矿物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意识到矿物的价值及保护它们的重要性。几位教师根据目标定位选择了不同的教法。



三、教法选择



教为学服务,在本次活动中,几位教师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小组合作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如刘娟老师上《认识矿物的性质》时,使用了小组确定研究主题,分组探究,集体汇报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各组有足够的时间对自己的问题进行研究,再加上教师的不时指点,探究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



四、教学评价



科学课堂中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客观地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几节课中,老师都能努力地做到评价以激励为主。尤其是孙其进老师的最后一段教学评价非常精彩。以下是其中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矿物,那么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喜欢金刚石,因为它是最坚硬的矿物。



师:希望你也能做一个像金刚石一样坚强的男子汉,好吗?



生:我喜欢水晶,因为它很美丽。



师:你是一个爱美的孩子,相信你一定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加油!



生:我也喜欢水晶,因为它是透明的。



师:老师想你一定也有一颗水晶般纯净的心。



生:我喜欢赤铁矿,因为它能炼铁。



师:你喜欢朴素而有用处的赤铁矿,老师仿佛看到了你朴素的外表下掩盖的那颗乐于奉献的心。



……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像诗一样优美,学生特别愿意得到这样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教师将矿物的性质与做人联系起来,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价值观的教育。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科学课堂上,有些教师还存在着一种“为评价而评价”的倾向,评价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什么时候需要评价”“你的评价能否有效地激励学生”“你的评价能否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是我们科学教师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



五、教学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等教学理念。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科学课程教师们都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着这些教学理念,这几位教师也不例外。教学理念的更新无疑是课改过程的一项革命,但是教学理念的落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分组学习、实验探究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并不代表我们就真的领会了新课标理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应是我们每一节科学课努力的目标。如上《认识矿物的性质》这节课时,三位教师都最终引导学生确立了研究“颜色、形状、透明度、光泽、软硬”等性质,这是教材上提出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都是观察,用小刀刻,用指甲划等。实际上,学生们在四年级时就学习了《观察》,知道常用的观察物体的方法。教师完全可以从观察方法入手,让学生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些矿物的性质?除了看,摸、闻等方法都可以用于研究矿物的性质。这样学生便可以探究出更多的如“光滑度”“气味”等性质。这样才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又如一位老师执教《矿物的用途》时,本来设计的是分组研究矿物在不同领域的用途,可是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资料时,可能是为了保证每个领域都有人研究,就给每个小组确定了研究的内容。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老师给定的资料里寻找老师提出的问题,看起来热执闹闹,实际上本应该学生亲历的探究过程却由教师包办了,这样的探究是有疑问的。



六、教师素养



科学教师应该是一名最有学识的教师。因为科学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涵盖到多门学科,这就对科学教师的知识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科学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否则在课堂上就有可能出现错误。在这五节课中,教师就出现了这样几个小错误。1、将矿物岩石化石标本盒中的标本都当成矿物标本,以致于学生把页岩也当成矿物,汇报时教师没有进行纠正。2、有学生说“铅笔芯是用铅做的”,教师评价为“对”。3、学生回答“你知道哪些常见矿物”时说到“钥匙、小刀”,这是很明显的混淆概念,教师也未能指正。



科学课程的改革道路注定是曲折的,我们这些科学教师就如那山路中的跋涉者,坚持不懈地朝着山顶攀登。不时回头望望,会发现,在那崎岖的路途中,我们已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或许我们刚走出起点不远,但只要有目标,相信我们会越来越靠近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4:56:43 | 只看该作者
精彩,有时会在“意外”中生成
绍兴县马鞍镇校 傅仁金
  教学是人的教学,教学因生命而精彩。教师的一举一动,一憋一笑,学生的随心所欲,随心所问,都可能造成教学的一波三折,引出无限精彩,给人意外的精喜和意外的收获。这种精彩,虽然无法预设,但是可以捕捉,可以放大,可以在动态中生成。



如教学《我来造一张纸》,我先让学生在了解古人是怎样造纸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来造一张纸。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来造一张纸?



生:想。



师:好,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造纸的方法(教师介绍造纸的方法)



师: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就请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餐巾纸开始制作吧!



课上到这里似乎非常顺利,可就在学生拿出餐巾纸准备撕碎的时候,一向喜欢“自由发言”的徐建一同学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好端端的一包纸把它撕掉,这是在造纸还是在浪费纸呀!”



“是啊,这也太浪费”了!在短暂的安静后,马上有同学低声响应道。



这时,班里的同学你一句我一句,课堂上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课怎么往下上呢?我犹豫了一下说:“大家静一静,看来,同学们都懂得要珍惜纸张,不应该浪费这非常好!那我们今天用什么材料来造纸呢?”



“老师,废报纸可以用吗?”



这学期有的同学不就有《绍兴晚报》、《小学生故事报》吗?这些报纸同学们早就看厌了。用这些废报纸不就可以变废为宝吗?想到这里,我就叫同学们用废报纸造一张纸。



在课的最后,有学生提出:今天我们用废报纸作原料造出的纸是花斑状的,为什么造纸厂用废报纸造出的纸却是白色的呢?我鼓励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或到图书室查资料等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课堂中,针对用什么材料来造一张纸的“意外事件”,教师课前预设是用餐巾纸来造一张纸,让学生通过简单的造纸活动来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纸张。但学生突然提出“把餐巾纸撕掉太浪费了”。是强化“预设”,还是顺应“生成”?如果强化“预设”,势必扼杀了课堂教学的生命力,科学教学就少了生机和魅力。因此,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但使学生经历了一次生动的造纸过程,而且还受到了一次变废为宝的节约资源教育,民主、平等、宽容的情感态度熏陶,在课末还生成出了新问题,课堂教学的终点又成了学生继续学习的起点,高潮迭起,延至课后,增大了教育的价值。



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的认识”,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果断整合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互动、富有个性的知识再创造过程,使课堂异彩纷成、充满活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21: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