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心得与教育叙事随笔集锦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1:23:17 | 只看该作者
亲历探究《种子里面有什么》
安徽省淮南市八区二小 孙咏梅
《种子里面有什么》一课,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种子规律是难点。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种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多知道植物种子在发芽后能重新生长,但不少学生极少参加种植活动,可能没有亲眼目睹过一粒种子的发芽过程,更没有研究过它的内部构造。因此,当学生亲自解剖种子时,好奇心和探究欲会使他们感到无比震惊。“科学学科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我从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入手,大胆地利用并对教材进行合理地调整和适当地补充,我设定了两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一是: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获取证据、形成解释、拓展应用。因为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和体验,所以我在此用了“体会”而不是“学会”;二是:知道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种子的各个部分在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另外,还为将来学习生物的繁殖,了解植物种子的多样性,进一步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打下基础。



探究的意义在于经历。课前,我搜集录像、课件、图片等网上资源和精心准备较大、泡涨后容易解剖的蚕豆、花生、芸豆、红豆、绿豆和玉米种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实物展示、解剖操作、多媒体播放等教学手段,进行恰如其分的灵活引导,让学生会使用放大镜细致入微地观察,给学生充分表达、描述的锻炼机会,让学生试着评价,通过对大量事实的归纳来发现种子的构造。在整个过程中,我基本没有讲解,而是充当幕后的导演,想办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精心准备的问题为导线步步紧逼、层层深入,放手让学生实验、分析、体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以创设学习情境为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巧妙地揭示学习目标,引入话题,在较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他们注意力,调动学习主动性。



布鲁姆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学会提问。上课伊始,谈话导入:看到种子,我们就想到了春暖花开的春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植物给大自然增添了无穷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来欣赏大自然中那有趣又美丽的精彩画面。播放录像“种子发芽了”“已经长成的参天大树”,“一粒种子生长全过程的动画演示”动态地展现出种子从萌发到生长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在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接近真实直观的经验和体会,自然会说出自己的感受、发现和问题。种子长成植物的秘密在哪里呢?学生积极思考,但却作不出合理地解释,于是,我因势利导,让我们通过研究种子的构造来揭开这个谜吧。



随后让学生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并说出自己感兴趣的种子的名字、颜色、大小、形状和味道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和研究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各类种子在外形上的区别。牛顿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课题本身就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先预测一下,再让学生带着预测自己去解暗箱,学生的探究投入度自然很高。从外观上看,植物的种子千差万别,但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先猜一猜,种子里面有什么?怎样知道猜想正确呢?你想怎么去做这个剥种子的实验呢?剥时要注意什么?教学生方法不是目的,学生具有“想出方法进行研究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目的。让学生评价方法,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活动的组织作用。让学生讨论实验的注意点,引导学生学习用镊子解剖种子的方法,在实物展台上边讲解边解剖种子,重点突出两个字“剥”“掰”,形象鲜明、直观,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了解剖种子的方法,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自己动手,观察探究



探究一研讨教学法的创建人兰本达教授说过:一节课,如果一半的时间是学生在活动,你是个及格的老师;如果2/3的时间让学生活动,你是个优秀的老师;你要是把时间全部给了学生,你只是几句话点到而已,最多占1/10,你就是特级老师了。遵循这一思想,我把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活动,所有知识都是学生自行动手、动脑获取的,我只在里面起牵引作用。



本环节我引导学生进行三项观察。先解剖蚕豆、花生、芸豆的种子,对照书看清种子各部分的名称,并观察像什么?学生迫不及待地解剖起来,有的用指甲撕,有的用镊子剥,还有的用放大镜观察,我巡视指导,对操作不正确地进行纠正。当学生观察到真实的种子内部时,就会产生一种寻找的欲望。正是由于这种欲望的产生,学生往往能够发现平时没有发现的东西,观察的收获会更大。当他们有了新的发现时,也正是最想表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用实物投影边解剖边汇报,并给予适当地鼓励、肯定和指导,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始终体现师生互动的气氛,同时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见,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及不同见解。再课件出示花生、菜豆的构造图及讲解,代替教师的语言指导,让学生更加难忘。



接着玉米解剖是本课学习难点,如果用生玉米纵切观察很难看清区别。因此,我使用熟玉米粒在实物展台上先剥掉种皮,用指甲轻轻一掰,胚就出来了,剩下黄色部分就是胚乳了。玉米的胚根、胚芽连在一起,像一根光滑粗短的针,借助玉米构造图来观察,上半部分是胚芽,下半部分是胚根等各部分科学名称,非常清晰、方便,避免了纯粹讲解所容易导致的陈述不清。



最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种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获得正确结论。种子的内部结构万变不离其中,无论看任何种子都会发现同样的三样东西:一是:种皮是保护种子的;二是:胚即植物的胎儿;三是:包着胚胎的一种物质实际是存储的食物称之为胚乳。在学生掌握种子构造的基础上,猜想种子能长出一棵新植物,这与种子哪个部位密切相关?要认识胚的作用,先让学生合理推测种子萌发的条件,虽然只有极个别同学想出还不全面,但能引发大家思考也达到了目的。利用课件把长期观察缩短为两分钟,直观、高效地了解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根据已有认识进行预测,胚里的胚根会长成根,胚芽长成茎、叶。于是,我发给每小组早已准备好的已经发芽的红豆种子,轻轻地用镊子去掉种皮,投影放大观察子叶,思考那两片嫩芽和已伸出的根分别像红豆种子胚里面的哪些部分。做到材料有步骤提供,而不是开始就全摆在实验桌上,适时提供材料,才能确保实验课活而不乱。通过这一演示过程清楚的认识了在种子萌芽的过程中,胚根萌发成植物的根,胚芽萌发成植物的茎、叶,问题便迎刃而解。但他们却不知道子叶和胚乳在这个过程中哪去了,这又是一个难点。出示课件:菜豆、玉米种子萌发过程多幅图和菜豆、玉米发芽动画(突出子叶、胚乳部分),让学生结合手中实物和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想一想: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学生经常看到豆瓣,却很少有人去想它的作用,他们兴趣浓厚,在小组内展开热烈地讨论。经过讨论,他们一致认为子叶、胚乳是种子萌发的养料被种子吸收消失了。从不断地实验和观察中知道了胚的生命力是从胚的胚根、胚芽、子叶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这样也就了解了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也就真正掌握了种子的构造和分类。这样采用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对种子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在本课中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再通过课外实验得以巩固延伸。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科学强调与生活联系,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哪部分发育而成的?出示稻、米图,我们吃的大米主要来自水稻哪一部分,种下米能长出水稻吗?为什么?再出示树苗图以拓展更多知识,同时教育学生爱护种子幼苗,热爱植物。接着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进行选择研究。你想亲自观察种子长大吗?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都想亲历一个生命从吐出胚芽到结出果实的过程。出示容易学的蚕豆种子实验图,另外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出示一个培养皿,放二层纸巾,倒入一些水,让纸巾完全湿润,再放一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绿豆种子,放在通风窗台上,第二天再放一粒,连续放七天,把观察到的情形记下也可以画出来。你认为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还可以在土壤里种植一棵植物(如凤仙花),并精心培育,直到结出种子。在这个过程中做好生长记录,写好日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留给学生的永远是问号,而不是句号。最后留下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要求学生查资料解决:一粒饱满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经历是最好的老师”,这节课我把学生们带入科学研究的情境中去亲自动手,带他们到真正能够产生问题的未知事物中去。科学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读出来的,科学是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自己做出来的。我让学生用手和眼睛去观察,用头脑去思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构建起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通过合理的评价手段来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1:23:28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陕西省丹凤县教研室 雷文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运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热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所谓“科学”是指反映自然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前人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探索研究才形成的。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的就是人的创造性。小学科学正担负着它的启蒙任务,通过启蒙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周围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和联系,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基础,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进步的需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中华民族要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因此,提高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通过四年级上册科学书中的《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课前精心准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科学知识包罗万象,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动物生物等知识无所不有,这就决定了科学课的课前准备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1、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即把科学课的性质,由原来的“知识性”学科改变为“教育性”学科,科学课的任务由原来单纯的“传授知识”改为“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热空气和冷空气》这一课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性质,这将为认识风的成因打下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精心准备教具,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埋下伏笔



为了让学生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根据教学要求,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有纸蛇、蜡烛、火柴。演示材料有不露的大塑料袋、小凳子、小盘子、酒精等。另外,还有关于热气球的图影片或录像带。学生准备的器材有剪刀、针线。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做了一些调整:教师准备的分组实验材料有纸蛇、蜡烛、火柴、不露的大塑料袋、小凳子、小盘子、酒精等。演示材料有:挂在火炉上的小手帕不断飘动的录像带,有关热气球的图影片和开有天窗的食堂冒着袅袅炊烟的图影片。学生准备的材料有剪刀、针线,还有鸡毛或鹅毛。对于剪刀、针线做什么用,学生预习时已经知道了,但准备的羽毛有什么用呢?这一实验材料是教材中没有的,在课本上找不到答案。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一些悬念,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已经对本课进行讨论、研究。这样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教法新颖、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法的不断更新,则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知识的能力,产生求知欲望。而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关键。



1、教学设计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科研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导入,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进入最佳状态,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热空气和冷空气》这节课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牛顿通过苹果落地这一普通的自然现象而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目的在于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科学家研究问题,也常常是从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知道将来要想成为科学家,成为有用的人,平时就要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养成观察事物的好习惯。接着给学生放一段录像:一位小朋友把洗干净的小手帕晾在火炉上方,手帕晾干后,在火炉上方不停地飘动,让学生观察到有什么自然现象,并让学生猜想这种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接着再通过实验来证明猜想的正确性。



这堂实验课的步骤可以概括为:观察自然现象——猜想发生的原因——证明猜想的正确性。这也正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思路。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养成了良好的科学素养。



2、实验要放扶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导入新课后,学生对自行探究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欲望,这时应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获得有关的事实来证明猜想的正确性。“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个重要方法,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和实验,从现象中分析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归纳出科学的概念和各种自然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以往的实验课中,实验过程往往是由教师早已设计好,学生做起来一帆风顺,我认为这样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常言说的好,“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实验中,也让学生受到挫折,让学生经受“失败”,再找出失败的原因,这样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中,为了证明:“热空气会上升”这一猜想的正确性,需要用准确的实验事实来证明。到底用什么实验来做,老师不做明确要求,只向学生说明只要通过实验能证明“热空气会上升”这一猜想的正确性就达到了目的。把实验让给学生去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动脑,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为了证明热空气会上升,教材中有两个实验:一个是悬挂在点燃的蜡烛上方的纸蛇会转动,另一个是在一个保持平衡的木棍两端挂一个纸盒吊起来,用手扶住木棍的另一端,用点燃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盒内的空气,松手后加热的一端会上升。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这两个能证明热空气会上升的实验学生都先想到了。还有一种实验材料就是羽毛,羽毛能否证明热空气会上升?怎样证明?教材中没有证明,老师也没有提示,但学生也想到了:把羽毛撒在点燃的酒精盘上面,羽毛会迅速上升,从而证明热空气会上升这一猜想的正确性。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



综上所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科学课堂教学,启动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科学课改革的真正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1:23:38 | 只看该作者
把科学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
《动物和植物》、《土壤》教学设想
湖北宜城市小河镇张嘴小学 刘 均 陈关芳
新课程改革有几年了,特别是科学课,原来的自然课改为科学课是很有一定道理的。原来自然课注重学生理论知识,而现在的科学课则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性,探讨性,需要学生从实践出懂得道理,获取知识。



我执教科学课三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四年级科学课中《动物和植物》和《土壤》这两个单元,如果放在实验室里或者是在教室里,不好操作和讲解;五年级上册《在阳光下》单元中的《美丽的彩红》活动课,关于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的组合,教材所提供的教具,做出来的实验效果不够明显,也显得呆板,于是,我对以上几个方面问题进行了研究,釆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比较好的成效。



关于《动物和植物》、《土壤》这两个单元,由于以前没有把学生带到野外教学过,我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举行一次“把科学课堂搬到大自然”去进行教学、探讨。



我们是农村学校,物产丰富,遍地就是实验品,对开辟生物园,发展种植、养殖条件,而学生的来源,也几乎都来自农村,恰恰这两个单元的素材又是他们平时接触较多的,虽说原来的《自然》教材也涉及这两个方面内容,而那时,我们都是在教室里学习,尽管用尽了各种方法,比如模型、影视观看,但收效都不大,学生体会不深。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内容缺乏真实的体验。于是我对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教学形式进行时间、空间的调整,把教学时间和对集中,把教学空间移至野外,真正地让学生融洽在大自然中去学习。



《动物和植物》一课,我让学生与动、植物亲密接触和自己喜爱的动、植物交朋友,并能对他们的朋友进行一番介绍:如形状、大小、长势等。课前,我给学生提供了捕捉工具以实验记录表,以小组的形式,四人一起共同寻找,边找边借助放大镜并填好实验记录表。回校后整理记报。在野外我针对比较明显。普通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如四年级下册中《新的生命》中的《油菜花开了》一文中,让学生到农田里直接观察油菜花,看看油菜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生长环境、有哪些特点。学生直接接触油菜花,兴趣更浓,把各部分的数量、颜色、气味进行记录,并认识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萼片、花瓣、雄蕊、雌蕊)这样学生直接认识它们的器官,效果好,胜过在教室里借助电教的好几倍。学生亲身体验了,感受了,在后来的总结汇报中,各抒己见,这足可以证明,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对学生何等重要。



《观察保护土壤》一课,我根据野外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学生先观察土壤的分层(颗粒大小、颜色),比较湿润的土和干燥的土在颜色、气味、硬度方面的特征;最后我选择离学校不远的长渠水为什么是浑浊的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水土流失的问题,并实地选择了一矮土坡,一侧草皮长势较好,另一侧却光秃秃的,学生自己通过实验,亲自感受了,有草的地方浇水,草水吸干了,在没草的地方浇同样的水,水带着泥土跑了。学生明白了使水变浑浊的真正的原因,是因为长渠上游某处没有草和护渠树,一旦下雨,泥土跟着水流入下游。再者就是工业污染,把水变浑浊的另一个原因之一。



学生通过这次活动,感受很深,收获很大。有几个学生专门就这两节课出了黑板报,写出了保护土壤流失的措施,挺有意思的。学生希望以后能多到野外去上课,与大自然融合。



这次活动,我自己觉得非常成功,学生在活动结束时说:“我知道了动物、植物、土壤好比一家人,亲切得不得了,不应该分离它们。”其他老师也说:“这样的教学形式,虽然老师辛苦一些,但教学效果好,值得我们学习。”



针对《美丽的彩虹》中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混合能成白光,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具不好使,学具也不能很好的把实验效果做出来,我就大胆创新,利用陀螺速度快,能把七色很好的混合在一起,又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把教学放在室外进行实验。收到巨大的成效。无论从学生的参与,学生对本堂课的了解和把握,还是以学生探究秘密的热情,都可以证明,换教具的效果非常好。我具体操作是这样的,运用游戏的形式,利用纸陀螺作例进行探究。给每小组七色光半圆形和七色45度扇形的彩纸各一套,我先让学生认识七色,导出《制作牛顿盘》的课题,接下来让学生自行玩纸陀螺,熟悉玩具,老师再引导转会是什么颜色?那红、黄各一半转出来的又会是什么颜色呢?帮助学生一把,引导他们探究,放手让学生猜想:任意两种颜色加会产生什么颜色?学生在猜想,汇报后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正确率。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任何两种颜色叠加会产生新的颜色。我顺势提问:如果把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叠加,情况又怎样呢?把课堂推向高潮。尽管下课的时候,你发现学生转出来的是灰白色,学生汇报时都有不同的感受 。我没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们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并希望继续研究 ,把课堂由深内,延伸到深处。



整个这节课,我发现学生至始自终都在玩纸陀螺,都在研究色彩的混合,学生的收获非常大,利用纸陀螺作教具,迎合了儿童好玩的心理特征。突破了教材的难点。说实话,把美丽的彩虹的内容编在五年级的教材中,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但今天,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还是能接受、理解的。



另外,我觉得用纸陀螺作教具,对课的设计,有一定的帮助。帮助学生理解,把一个抽象的现象变成事实来证明,从而让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1:23:51 | 只看该作者
科学实验让科学课魅力四射
《摆》教学案例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中心小学 张丽贞
新的学期开始,从教导处领来新一学期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翻开教参,我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从提出问题到做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这和科学家的工作没什么两样,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绝不是科学教育。”



读完这段文字,我想了许多。是啊,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的科学教学中往往忽视的正是这种过程教学。取而代之的是生硬的要求学生熟记那些感觉好像并不真实的结论。而效果,我们大家有目共睹:我们的孩子对于课本上给的结论背的是滚瓜烂熟,而真正碰到问题了,却又不知道如何去运用那些知识解决问题。再看看我们孩子的动手操作及空间想像能力,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因此,对于孩子来说,科学课中的科学实验教学是多么需要必要而又重要。



遵循“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一主张,我这样设计了本教材第三单元第五课《摆》的教学。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摆的现象,学生都见过或玩过,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在这些事物中,带摆的表虽然现在我们家庭中已不常用了,但农村的孩子大多数都见过。可以说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并且这种事物不是教师生硬教给学生的,而是平时生活中看到后,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他们或问家长或看书或用其他方式自己学习而得的,因此学生对这种事物掌握的比较深刻、牢固。因此,我这样设计了导语: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看漂亮吗?(展示课件中摆钟的图片)



生:……



师:老师想问的是,你知道这张摆钟的图片中,这一部分叫什么吗?(指钟摆部分)



生:……



师:平时见过这种带摆的表吗?你有没有注意过,这种摆是怎么运动的?



生:口述钟摆的运动方式、用手描述、到黑板上画运动轨迹。



师:对,像钟摆这样自然地摆过去又摆回来的运动叫摆动(板书“摆动”)



师:平时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类似摆动?



生:秋千、摇篮……



通过钟摆引出摆及摆动,水到渠成。这一点,从上课时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中得以证实。通过学生用手描述、用笔画摆摆动的路线,理解摆动不是一种单方向运动,而是双向的。为下面引出“摆动一次”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使得“摆动一次”可以在游戏时一带而过。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类似摆动的运动,主要是引导学生交流生活经验和搜集到的有关摆的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感知什么是摆。



对于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提出了让学生做一个摆。既然要做摆就需要学生知道摆的组成。因此,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要做一个摆都需要什么材料,当学生提出需要线、重物时,适机提出了“摆线”“摆锤”这两个名称。



师:既然生活中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类似摆一样的在摆动,那如果让你做个摆你会不会做?都需要什么材料?



生:线、重物、支架……



师:好,老师可以提供你线,并告诉你,在摆中这根线叫“摆线”(课件出示“摆线”),也可以提供给你重物,也告诉你,在摆中,这个重物叫“摆锤”(课件出示“摆锤”),好,各小组组长可以把你们需要的材料领回去,并组织组里的同学开始你们的设计,做出一个摆,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



课堂上教学这一环节时,老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制作方法,给学生的制作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意在鼓励学生不局限于准备的材料,自己设计、制作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生活经验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的能力。



摆做好了,看到学生们对于刚做出的摆充满了好奇,并且有的小组已经让自己的摆动了起来,我设计了如下的活动:



活动二:玩摆



师:好,我看到许多组已经做好了摆,并让你们的摆 动了起来,可他是这样动的(老师示范学生中出现的不规则摆动如:用手使劲一扔摆锤、摆在摆动的过程中用口吹、用手挡、用头抵等)你觉得这样做还是摆自由摆动吗?



师:下面我们来共同玩一下我们的摆,好不好?既然是玩,当然有玩的规则,老师先说一下游戏规则:1、像老师这样,让摆自己摆过去,又摆回来,叫摆动一次(老师示范)2、摆摆动时,不能给他任何外力3、老师计时15秒,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数准自己的摆摆动的次数。(汇报各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教师板书。)



师:看到黑板上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次数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师:老师也纳闷了,为什么在相同的时间内各小组的摆会出现不同的次数呢?你觉得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可能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可能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可能与摆的角度有关



……



通过玩摆,让学生看到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组的摆摆出的不同数据,引起学生兴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而自然而然的把内容引到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上了。提出了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会马上去思考这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我鼓励学生大胆去猜想,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课上出现了教师期待中的各种因素,可以说,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开动大脑去思考、假设,为下面的具体实验做了感情辅垫,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



玩摆玩出了问题,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猜想的因素到底和摆摆动的次数的多少有没有关系呢?”看到学生一脸的茫然,我觉得到了这里,应该说是到了让学生自主实验验证结论的时候了。因此,我提出:



师:那到底和这些因素有没有关系,不是我们说了算的,得需要我们用实验去验证。为了节省时间,咱们各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实验验证。在实验前,各小组可以先讨论一下,你们打算研究哪一个问题,想怎样研究,需要什么材料,实验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活动三:小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半部分



生汇报实验设计,有研究相同问题的小组可以对该小组的设计提出疑问、意见、建议也可以有所补充



……



活动四:分组实验,教师参与学生活动中,鼓励学生随时记录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这部分内容应该说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科学的实验步骤的设计也可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可能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预料,并对实验的科学性不能确定。所以,在进行这一环节时,我分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动手之前的动脑活动,即让学生先分组选出自己组要研究的问题,讨论对于该问题本组内想怎样研究,如何进行实验,实验中应注意什么问题,进行实验时应该需要什么材料等。并让小组进行了汇报,让其他小组对该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判断、补充,也可以给出一些建议。这一系列活动也就有效地防止了部分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法不科学或有所欠缺。在这一部分中,我还在实验记录表中设计上了组内各成员实验时的具体分工情况,让学生明确职责,以防实验时组内有的同学在认真实验,而部分学生却无事可做的情况出现。



第二部分具体实验时,我参与到了各小组的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实验情况,我发现学生很快就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得出结论,并且在实验是,组内所有成员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用心记录着实验时间、数据、问题、解决办法等。在这一环节中,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就是第四实验小组的实验一再出现问题:如摆锤摆着摆着就碰到支架上了,影响实验结果,再不就是一不小心又把支架给碰晃了,再不然就是组内成员之间配合不好,这里开始计时了,那边摆还没摆出去等,反正是刚解决了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又出来了,导致他们的实验结果一直出现误差。出现这种情况,我没有让他们课下再研究,而是鼓励他们一次次的实验。最后在老师的协助下,他们小组成功得出了“摆摆动的次数的多少与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这一结论。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没有硬性要求学生去研究哪一个问题,也没有给予学生一个具体的研究步骤,只是提供了一个研究活动的指向,这就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多维的空间,在这样宽松的情境中,学生的问题是多元的,思维是开放的,活动是自主的,他们就会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设计不同的方案研究,从而认识摆的秘密。



本节课我是用摆钟引题的,所以设计教案时,我还是设计了摆钟结课。我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来帮钟表朋友治病。当我说到“我们的钟表朋友出现了点问题,最近老是觉得指针跑的太快,它都快喘不过气来了,它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是不是得病了?同学们谁能来帮它看看”时,学生都很踊跃的回答,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只要把摆线松一松,让它长一些就可以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自己实验得出的结论掌握的快、消化的快,能立马学以致用。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小活动,就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听话的摆。让学生边活动,边记录从做的第一个摆到做出符合要求的摆共修改了几次,怎样修改的。其实,这又是一次知识的运用过程。并且,在学生完成后,我让他们都把各自的摆挂在了黑板上,学生看到后,马上告诉我:“老师,看着这些摆我就能把咱这节课学的知识说出来”。



从学生们的反应,我看到了科学实验给他们带来的兴奋与快乐,也体会到了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1:24:05 | 只看该作者
冷与热实录评析
师:同学们,你们都有喝过茶,有没有在课室里喝过茶呢?这一次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些不错的茶叶,在这里,将为大家冲一壶茶,让同学们现场品尝茶,有没有兴趣呢?



生:有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以冲茶品茶这种别开生面的情境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师:(取出A、B两瓶水)用A号瓶水和B号瓶水分别冲茶。



提问:(将A瓶的水冲的茶和B瓶的水冲的茶置于投影仪中投影。)两杯茶水有什么不同?

        生:茶水浓淡不同,颜色深浅不同……



师:现在请小组派代表出来品品茶吧。



生:代表的同学喝茶。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每个同学都来品茶,这没关系,下课之后,没品到茶的同学可以老师这里拿茶叶回去自己冲。



现在老师要问一问刚才有喝茶的同学一个问题了。



提问:喝A瓶的水冲的茶和B瓶的水冲的茶有什么不同?



生:一杯比较烫,一杯比较凉; 一杯比较香,一杯比较淡……



师:同种茶叶,用两个瓶中的水泡出了不同的茶水,茶水的不同是什么引起的呢?



生:水



师:A号瓶水和B号瓶水分别是什么样的水呢?



生:冷水、凉水、热水、开水……



师:能说说你是如何知道的吗?它们就是冷水和热水吗?



生:喝的时候,一杯是凉的,一杯是烫的。



生:拿的时候一杯是冷的一杯是烫手的。



……



师:我们小组的桌上都有两瓶这样的水,现在请同学们摸一下,是不是一瓶是冷水一瓶是热水?



生:(进行触摸)



师:好,不同的水就可以冲出不同的茶,水里面藏着的秘密可真不少,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冷水与热水更多的秘密吧!(板书)冷水与热水



师:我们在生活上经常会感受到物体的冷热。我们一般把物体的冷热称为……?



生:温度



师:冷水的温度……?热水的温度……?



生:低、高



师:刚才的同学说喝茶水的时候可以感觉到水的冷热。我们只是利用自身,还有什么方法知道水的温度的不同呢?



生:看、摸、闻……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热水会冒出很多的白汽。



师:水是没有味道的,你又是怎么闻出来的呢?



生:当我们去闻热水时,鼻子就会感到湿湿的水汽,冷水就没有这种感觉。



师:我们的同学说得很好,用掌声表扬一下。



生:鼓掌



评析:用激励性的语言和掌声来表扬学生的回答,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肯定的评价。



师:我们提到的方法是通过身体去感觉水的冷热,当水太冷或太热时,会引起身体的不适, 在日常生活上,哪些地方容易遇到冷热水?



生:倒开水、喝开水、淋浴、喝热汤……



师:当我们遇到冷水或热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烫伤、受冻



师:好,同学们在遇到有过冷或过烫的水时就要特别小心了.



评析:进行安全教育,引发学生重视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安全。



师:刚才的几种方法都是通过我们身体去感觉水的冷热,除了水温的不同,冷水与热水还有什么不同?



(板书)冷水与热水还有什么不同?



师:热水除了解冷热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你们有方法去区分吗?开动我们的脑筋,想一想,我们可以利用身旁什么样的材料,帮助我们了解冷水与热水有什么不同?



生:在装有冷水和热水的杯口上放纸片。



师:放上的纸片有什么不同呢?



生:放在热水杯上的纸片会变湿了。



生:放盐



师:把盐放进后会有什么情况?



生:冷水的盐溶得比较慢,热水的溶得快。



生:也可以放糖。



师:放糖和放盐是同样的变化吗?



生:我们想到用茶叶



生:我们可以滴墨水。



………



师:呀,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请小组讨论一下,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实验。



同学们在实验时要注意下面一些地方:①.小组由代表在实验材料自选箱领取实验材料②.实验前进行推测实验现象,再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③.实验条件要一致,如倒的冷水和热水的量要相等,放进的材料也要相等。④.注意安全和干洁。



评析:让小组自行确定实验方法,自已选择实验材料,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选择性,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学生分组实验,有的选择放盐、有的放糖、有的放茶叶、有的滴墨水。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汇报实验结果。



生: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



师:嗯,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生:盐在冷水中溶得比较慢,在热水中溶得很快。



生:糖也是一样。



生:在热水中,茶叶会伸展开来,而且很快就有颜色和香味了。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观察得够全面的,说得真不错。



评析:通过相互交流,使各个小组获取更多区分冷水和热水的方法。弥补自己小组没时间进行的实验的不足。



师:通过观察刚才在冷水和热水中放盐、糖和茶叶的实验,你能试着解释在用冷水和热水冲茶的不同吗?



生:热水能把茶叶中的物质快速的溶解出来,而且 ,茶叶在热水中会伸展开来,这样茶叶中的物质溶解得更快,所以热水冲茶时就会显得有香味和颜色了。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用掌声表示赞扬吧。



评析:让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尝试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培养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下面老师有一个实验,让大家看看冷水和热水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一位同学上台协助演示实验。)



师:将冷水袋(水袋内装有颜色,便于观察)放入热水槽中,猜测一下,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生:水袋会变颜色。



生:水袋会膨胀起来。



师:除了这些变化,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物体放入水的时候,有时会怎么样呢?(用手势作上浮下沉的动作)



生:哦,水袋会下沉。



生:我反对,冷水袋在热水中会浮起来。



评析:猜想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实验前的不同猜想,引发出各种的争论,活跃学生了的科学思维。



师:好,那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看看吧。(在投影仪上演示实验,放入冷水袋,水袋在水槽中沉了下去。)



生:哦,原来冷水袋在热水中会沉下去。



师:现在把一个跟刚才冷水袋装有一样多的水量的热水袋放进热水槽中会有什么现象呢?



生:沉下去。



生:浮上来。



师:意见不能统一,怎么办?



生:让实验来证实。



(在投影仪上演示实验,放入热水袋,水袋在热水槽中浮了上来。)



师:下面要请同学们自己来做一个实验了,就是把一个热水袋放进冷水槽中。先想一想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再进行实验。



(分发热水袋,小组实验。)



生:(汇报)热水袋在冷水槽中是浮上来的。



师:我们上面三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冷水袋在热水槽中是下沉的,热水袋在水槽中上浮的。



师:如果将冷水袋放在装冷水的水槽中,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啊?这个实验留给同学们在课后的时间去寻找答案。



评析:留下悬念,激发求知的好奇心。



师:装着热水的袋在水里是浮的,装着冷水的袋在热水里是沉的,一浮一沉,是 判断冷水与热水的又一不同的方法了。细心的同学可能会产生疑问,不用袋子包住热水,它在水里是否还是会上浮呢?



同学们,能不能利用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进行观察呢?



生: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设猜,设计实验



师:(巡堂,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演示实验:将带颜色的热水倒入装在大量筒的冷水中的实验,观察到热水是浮在冷水上面的。)



师:热水会上浮,上浮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比较深入的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留到下一次课继续研究吧。



评析:为后续的课预留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1:24:18 | 只看该作者
点击瞬间,播放精彩
抓住异想天开的瞬间,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浙江省上虞永和镇小 陈杰超
摘要:即使再出色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当中也会有黯然失色的时候。教学的生成,在精彩瞬间产生的时候往往成为我们教师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因势利导,成为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长探究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瞬间 因势利导 学生



引言:教书必须怀着一种学者的心态去教我们的学生,传道授业,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美德。但如果教师只死扣这样的观念,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会走入一条死胡同,死死的抓住书本中的知识,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幸好学生不会这样,他们还有着求新、求知的心态,不耻下问的可贵品质。所以有这样的学生,我们的课堂中常常会有意外发生,作为老师是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正如俄国天文学家费奥多罗夫小时候将人类胚胎发育的规律的猜想在课堂上欲发表又迟疑时一样,老师对这样不耻下问的学生必会勃然大怒,将其驱除出课堂。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意外让我们的课堂显得生气盎然。



但是我们的老师时常抱怨,为什么上课总是那么的平淡,学生并没有积极的进行思考。这是为什么呢?在什么样的课中容易出现奇思秒想,我们教师又应该如何呢?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经历简要的述说一下,分析一下。



一、产生问题,因势利导,尊重学生



在科学的课堂当中常常会产生一些令教师非常头痛的问题,想解决但是又没有能力解决的一些难题。所以我们教师的头脑要十分的清晰,不可随便敷衍了事。就在这样的一些问题上逐渐的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



作为教师当然也有像费奥多罗夫的老师一样的经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在上《制作我们的小赛车》这一课的时候,许多同学都根据课本的一些例子制作了小赛车,可能这样做比较容易一些,但是看上去这些学生制作很机械,没有创意。觉得这些都是循规蹈矩的学生。可是就在展示学生作品的时候,突然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甚是疑惑的说:



师:“我看到大家做得都很精致。但是我发现有一个问题,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



生1:“老师,我看其他同学做的都跟书上的差不多,没什么创意。”



师:“那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生1“我觉得可以用我们平时在玩的钻天炮作为推动小车前进的动力。”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不可行呢?”



生2:“我觉得不行,这种动力太危险了会伤到人的。”



生1:“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危险的……”



生3:“那老师我觉得使用马达更加来得好,不太有危险,而且行进的路程也会更加长。”



生1:“但是在设计上却有难度了,很难把它的动力运用起来。我觉得可以再进行改进钻天炮,使它的动力更加的持久”



……



这位学生还是在讨论中不依不饶的进行着自己的辩解,在他的时快时缓的话语中,可以感觉到他当时心里也很矛盾。但是他这样积极开动脑筋,打开了其他同学的思维,扩大了学生选取材料的空间。像橡皮筋、气球这些才是我们课堂中的常用常想得到的动力工具,我们也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样的想象不是无厘头的猜想,而学生的思维正是在这时得到了真正的考验。也打破了课堂中学生们常规性的思维,使他们想得更远,也使我们的教学对学生的内心产生兴趣,这比那些“畸行”的培养、苦口婆心的叮嘱效果来得更加的明显。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以他为圆心向四周发散,充分挖掘学生心底里的求知欲,参与到科学的探究活动中来,现在的科学课堂中,许多课还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的途径,所以想要改变这样一种局面,教师自身素质需要提升之外,充分发挥课堂中的意外情况调动学生的探究科学的欲望,使之在课内形成兴趣,在课外的时候会主动的去探究发现。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之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二、变“不利”为“动力”,挖掘学生潜能



学生的某些思维的开发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得到发挥,所以教师不但需要精心准备实验器材,也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思维条件和空间。在实验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不利于实验结果产生的意外情况产生。正如教育学家布鲁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



我在教学《橡皮泥仔水中的沉浮》时,在得出实心的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之后,开始做怎样才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时候,许多小组把橡皮泥做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有船形的、星形的、长方形的等等。在做好之后,就是试水了。但是就在做了不久之后有小组向我反映,说他们的小船很快沉入了水中。我赶忙过去一个一个小组的看过来,发现有不少的小组的作品沉入了水中。这可怎么办呢?这课看来上不成功了,学生都在以怀疑的眼光看着我,特别是马泽文,“老师为什么这个小船会沉下去呢?”



这一个问题激醒了我,于是问学生,制作的小船为什么会下沉的呢?学生都认为进行那样的操作肯定能让小船浮起来。没等我提出就开始议论纷纷了:



生1:我觉得我们做的小船不够精致,不然的话也不会下沉了。



生2:老师我觉得可能是材料的问题,这个橡皮泥在水里很容易融化,这样的话水很快就淹没了小船。



师:但是有一个小组做得很一般,但是老师发现他们的能浮在水面上了。



生3:可能是因为我们设计有问题吧。



师:那好,现在小组再讨论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在课外找一找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橡皮泥小船浮在水面上。



在课后得知学生都自行买了橡皮泥进行多次实验,有的学生遇到问题主动请教家长……



这次实验的失败主要是我没有认真取材,在得到材料之后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心态认为实验必在意料之中。幸好没有出现没有大的过错,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让我体会到了孩子们锐意的观察能力。唯一遗憾的是自己没有深厚的教学功底,但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意向不到的收获。这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所以在课堂中只要保持着一种执着的理想,必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三、创设条件,注重内化道德形成



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我们教师也在传授快乐,学习知识的愉悦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的选择、探究时间的确定往往会“出人意料”,只有在教学后才能判断。



在课外进行生物活动中,我选取了三个阶段的工作:第一、选取生物地址;第二、播种季节的选择;第三、播种种子。



在第一个环节之中,一位生物园的选取一位再简单不过了,但是在做的过程还是产生不少的问题。



师:请大家商量着选一块地,作为我们的生物园,你们觉得哪个地方最适合种植呢?



(已是很兴奋的孩子们,这时变得更加热闹了,都积极地开动脑筋,议论纷纷。有些同学像模像样的选起了地,东踏踏西摸摸的,俨然是个科学家了;有些同学看看围墙外的菜地,想看看菜农的地是怎么样的;有些同学拼命的翻着书本,想找到一些有用的资料。)



生1:老师我认为那块地比较的好,看现在那儿有着充足的阳光,我想种在那里的花草会长得更好。(我们一群人就围在那块地上了)



生2:老师,我觉得马泽文的选的不好,看看这儿的泥土,好像没有营养,不肥沃。



师:看来我们要选一块既有阳光的,土地又很肥沃的地。是不是这些条件足够了呢?



生:不是的。



师:那应该还需要哪些条件呢?



(学生们又开始议论了。)



生3:我觉得土地既要有营养,也要松软一点。



师:那要怎么办啊?



生1:我们可以把蚯蚓抓来,放进泥土里,让蚯蚓帮忙松土。



生2:但是蚯蚓的在这样的土里生长不了的,这土又干又硬的,它需要湿润、阴暗的环境的啊。



师:有道理。(还没等一个问题解决,又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



生3:老师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去年下雨的时候,这里有些地方积了不少的水,好几天都没有干,万一遇到下雨天,水流不掉,那不是把植物都给淹死了啊。(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孩子们显得很激动)



生1:老师我有办法,在我们开辟的生物园的地方,挖一条水渠,把多余的水随着沟渠流到外面去。



生2:我觉得可以挖一个深一点的池,把多余的水流进这个池子,以后没水的时候再舀出来浇。



……



(在讨论了许久之后,终于在一块长满杂草的空地通过了学生们的层层选择。)



师:那么这一块地就作为我们的生物园吧,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看到大家在生物园中忙碌的身影。



让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认真细致的考虑每一个可能产生的因素。这样的学习才会让学生体会到主人翁的感觉,体会学习的快乐。



我们不能预料课中会发生些什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的过程在于现场的表演,抓住瞬间的美丽,释放无尽的光彩。照亮学生的心中那颗无比纯真的求知心。而我们教师要做助推器,使祖国的“火箭”们能在太空翱翔。抓住精彩的每一瞬间,让我们的学生体会一丝快乐,一丝愉悦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1:24:31 | 只看该作者
缤纷的绿色
奉化市居敬小学 张素珊
《缤纷的绿色》是一本书的名字,这是四(1)班同学为他们自己编写的书所起的名字。



让学生编书的设想,缘于一个小故事──《人生第一课》:



这是美国一家普通的幼儿园。



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上来,她身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



“好!”孩子们答道。



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幼稚的童声在厅中回荡。



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



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哦,原来编书也可以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我不禁为之动容,我也想让学生感受一下当“作家”的成就感所带来的自信体验,当然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希望以此来激发他们对常识学科更浓厚的兴趣。



我把这个活动安排在《制作叶的标本》这一课。我让学生根据课文所介绍的方法,运用学具袋里的台纸,课外去制作一个叶的标本。第二次上课时,大部分学生都已制好了标本。于是我便向他们宣布了我的想法:



“我有个建议,”我真诚地望着全班同学说道,“我们要把全班同学的标本装订起来,编成一本书!”



听我这么一说,很多同学脸上显出惊讶的表情,一些同学高兴得轻声欢呼:“吔!”



等大家静下来后,我继续说:“既然是书,就得有书名,让我们给它起个符合它的内容,又能体现我们特点的名字吧!”



同学们开始认真地思考,不一会儿有个同学举手发言:



“树叶标本。”



“好,这是第一个名字。”我把他起的书名端正地写在黑板上。很快,他的发言有了响应者,接下来的书名和他的书名在黑板上形成了一个系列:



“树叶标本录、树叶标本集、树叶标本册、树叶标本大全”。



“树叶标本”系列告一段落,教室里不再有举起的手。



“还有吗?再好好想想。”我鼓励大家,于是同学们又陷入了沉思。



“植物大世界。”一个学生换了个角度起了个新名。



“好!突破了原来的框架!”我赞赏道,同时发现又有几双手举了起来,第二个系列出炉了:



走进树叶世界、树叶世界、树叶大看台、树叶王国、树叶全册、树叶之家。



在我的“挑唆”和学生的努力下,美丽的名字不断呈现:



迷你树叶世界、迷你树叶标本、迷你树叶全册。



树叶天空、树叶的天堂、绿色天空、绿色天堂、绿色心情。



“好诗意的名字!”我禁不住赞叹起来,我又一次感受到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创设出的美好意境,我心里不禁萌生出对汉字的热爱之情。此时教室里又没有举起的手了,我想就此结束征名工作,但转念一想我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代替学生的想法。



“还有没有?把你头脑里的文学细胞充分发动起来!”



于是学生开始了第五次、第六次的思考与飞跃:



“叶的海洋、叶的世界。”



“缤纷的绿色、同学树叶全集。”



同学们再度停了下来,他们望着黑板,一副成竹在胸的神情。他们的表情告诉我:答案已经在黑板上了,于是我便决定停下来。



“我们起了这么多美丽的名字,”我满怀喜悦地说,“让我们从这些名字中选择一个最棒的,好吗?”



“好!”学生显得很兴奋。



我让学生以举手投票的方式选举自己最喜欢的名字。经过第一轮的初选和第二轮的精选,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选票投给了“缤纷的绿色”。多好的名字,简单的五个字涵盖了色彩斑斓的叶的世界。我又一次被感动,这次是被起名者所感动,文采飞扬的名字不就是学生生机盎然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吗?



“这是谁起的名字?”



“周露!”很多学生边说边转向了她。



一个敦实的小姑娘站了起来,略显黑色的胖脸蛋显示不出灵动与秀丽,但我似乎看到了她内心“缤纷的绿色”。



“我们不但要在书的封面上写上书名,还要写上冠名者‘周露’的名字。”我对着全班同学郑重地说。



同学们的表情是那么地投入、专注,滤去了浮燥、顽劣,内心的热切、真诚、纯真在脸上一览无余。我们的学生是如此的可爱!



此刻,我幸福地感受到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点燃学生心中那圣洁的心灵之光,在燃烧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热烈的张扬。教育者就是那播火者,用我们不懈的热情一次次地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火!



我爱那“缤纷的绿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18: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