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象灾害及减灾防灾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
台风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10级以上大风就能拔树倒屋,而台风伴有12级或以上的强风,具有可怕的摧毁力。历史上的台风灾害很多,如2005年美国南部飓风造成新奥尔良市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对台风的监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在卫星云图上,能清晰地看到台风的存在和大小。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对防止和减轻台风灾害起着关键作用。当台风到达近海时,还可用雷达监视台风的动向。各气象台根据所得到的资料,分析台风的动向、登陆的时间,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台风警报或紧急警报,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为公众服务,同时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发布台风预警或警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洪涝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所以常通称为洪涝灾害。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发生,亚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发生。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作用。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可以有效地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防洪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订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干旱 干旱是指特定区域长期无雨或少雨、气温高、湿度小、土壤水分不能满足作物的需求,使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造成减产或绝收的自然现象。干旱不仅使农业和林业生产受损,也给航运、发电、工业和生活用水带来威胁,还有可能诱发火灾、虫灾、疾病和沙漠化等一系列次生灾害过程。干旱是一种时间上渐进式、效果上累加式的灾害,其危害程度随着过程的延长时间而增长;干旱又是一种空间上广延型的灾害,其影响的地域范围远比其他多数灾害来的要广;加上干旱的发生频率比一般灾害要频繁的多,故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程度在所有自然灾害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干旱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都是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
寒潮 由强大的冷空气活动造成的剧烈降温、霜冻、大风、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称为寒潮。我国中央气象台规定,由于冷空气侵入,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温度降至5℃以下,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但实际上,在南方有时降温幅度没达到这个标准,也会对农作物造成很大危害。为此,国家气象局对上述标准又作了一些补充规定: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4℃(春秋季则改为江淮地区最低气温≤4℃),陆上三个大区有5级以上大风,渤海、黄海、东海先后有7级以上大风,作为寒潮警报的标准。如果上述地区48小时内降温14℃以上,其余同上,则作为强寒潮警报标准。寒潮主要出现在11月~4月之间,秋末、春初最多,隆冬反而较少。当强大冷性反气旋影响我国淮河以北时,因空气较干燥很少有降水现象发生;但移至淮河以南暖空气活跃、水汽含量较多的湿润地区时,会带来雨雪天气;而在干旱的西北内陆和内蒙古等地区会带来沙暴天气。如1988年3月中旬的一次寒潮给江苏以南地区带来的降雪过程,缓解了入冬以来的旱情;1993年5月5日发生在河西走廊金昌市的沙暴,使一些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霜冻和人畜伤亡事件。
就目前来说,对寒潮仍无有效的防御方法。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只在大风到来前返港;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将可大大减少损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