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生科普知识大全少儿科学常识集锦

[复制链接]
85#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09:43:40 | 只看该作者
椋鸟
椋鸟,包括一些重要的食虫鸟类,翅较尖,尾短而呈平尾状,习性大都为地栖性,有的为树栖,喜结群。叫声嘈杂,善仿其他鸟的叫声,有些种类在饲养条件下可学人语。食物多变,有些种是吃昆虫的能手,巢常营于树洞中。

常见的种类有灰椋鸟,紫翅椋鸟。

灰椋鸟(Sturnuscineraceus) 俗称高梁头,管莲子。为我国常见的候鸟。主要特点是头顶和颈部黑色,前额和头侧白而杂以黑纹,体背面灰褐色,腰及腹部为白色;尾羽黑色,先端具白斑;嘴、脚为橙红色。迁徙时,常成群栖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飞行疾速。其体灰褐色,头上黑,两颊白,野外较易鉴别。

灰椋鸟在4-5月间繁殖,巢营于树洞,内铺以杂草、残羽等,相当粗糙;有时亦在偏僻的崖壁上营巢。每窝产3-5枚卵,呈淡蓝色或玉蓝色,有褐色斑。为杂食性鸟类。夏季主要以蚱蜢等昆虫为食;冬季主要啄食野生植物的果实,种子,但并不残害栽培种类,故对农林业很有益。广布于我国各地,繁殖在北方,自东北以至甘肃西北部,迁徙途经华北一带,而到江苏、四川等省以南的地区越冬。

紫翅椋鸟(Sturuusvulgaris) 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候鸟。它的主要特点是头、喉及前颈部呈辉亮的铜绿色;背、肩、腰及尾上复羽为紫铜色,而且淡黄白色羽端,略似白斑;腹部为沾绿色的铜黑色,翅黑褐色,缀以褐色宽边。夏羽和冬羽稍有变化。野外观察,通体黑色,闪有紫铜色和暗绿色的金属光泽。

紫翅椋鸟多栖于村落附近的果园、耕地、或开阔多树的村庄内。数量多,喜集群生活,有时与粉红椋鸟(pastor)混群活动,往往分成小群,聚集在耕地上啄食,每遇骚扰,即飞到附近的树上。喜栖息于树梢或较高的树枝上,在阳光下沐浴、理毛和鸣叫。杂食性,以黄地老虎、蝗虫、草地暝等农田害虫和尺蠖、柳毒蛾、红松叶蜂等森林害虫为食,但在秋季也聚集在果园中窃食果子或在稻田中啄食稻谷。5-6月繁殖,往往集群营巢,巢营在村内尾檐下,峭壁裂隙、塔内以及天然的树洞中。巢以稻草、树叶、草根、芦苇、羽毛等编成。每年繁殖一次,每产4-7枚卵,卵色变化很大,呈乳黄色、翠绿或纯浅绿蓝色。孵卵期12天,亲鸟每天育雏95-328次,且有时一次衔数条虫返巢育雏。

紫翅椋鸟在田野、菜园、森林里消灭大量害虫,不仅在保护草地上起着巨大作用,也是农业上的著名益鸟。在个别地区和时期内也能窃食一些果子和稻谷,但益害相比,仍是以益为主,应大力开展保护与招引紫翅椋鸟的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09:43:58 | 只看该作者
柳莺
俗称柳串儿或槐串儿,是我国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小型食虫鸟类。它们的体型比麻雀小得多,背羽以橄榄绿色或褐色为主,下体淡白,嘴细尖,常在枝尖不停地穿飞捕虫,有时飞离枝头扇翅,将昆虫哄赶起来,再追上去啄食,所以是十分活跃的小鸟,而且在枝间跳跃时,不时地发出一声声细尖而清脆的“仔儿”声,很容易识别,我国的柳莺种类很多,都是夏候鸟,在迁徙时遍布于各地的山林、园圃以及城市公园等地的林木中;其中一些种类在我国北方繁殖,最著名的有黄眉柳莺和黄腰柳莺。

黄眉柳莺(Phylloscopuinornatus)俗称柳串儿、树串儿、槐串儿、树叶儿。体长约7厘米,橄榄绿色,最明显的特征是有一条淡绿色的眉纹以及翼上有两道白斑。活跃在柳树、槐树等乔木灌木丛树梢杈间,不停地跳跃、啄食。性不畏人,很容易被发现。它的鸣叫声细而尖锐,轻柔而脆,且多变。迁徙季节,在平原公园、庭院中最常见到,常三五成群或更多些。

夏季在我国东北、河北省北部及新疆等地的山林中繁殖。它筑巢的地点极为隐蔽,常在地表的枯枝落叶层中,或在地面凹窝中,以树皮纤维及草茎编织成球状巢,出入口开在巢的一侧。巢壁内常混有大量苔藓和蕨类以及羽毛、兽毛等,有着伪装鸟巢的本能,能衔取藓和树皮盖在球状巢的巢顶上,厚度可达6厘米,从表面上很难发现它的巢。它们出入在一个很不规则的洞口,巢口直径4-5厘米,巢高8-11.5厘米,巢宽9厘米,内径5-6厘米,巢深2-6厘米。黄眉柳莺满窝卵为4枚,白色,有红褐色细斑,特别在钝端密集成环轮。卵的大小为14.8×11.4毫米,卵重0.9克。

在消灭害虫方面有较大的作用。所吃的昆虫种类有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半翅目等的昆虫,而这些都是有害种类,例如蝽象、叶跳蝉、蝇类和蚊类等,有时也食杂草种子及植物种子。在迁徙时,它们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在控制园林害虫方面有重要作用,应大力保护。

黄腰柳莺(Phylloscopusproregulus)身体比黄眉柳莺更小些,常与其他柳莺混集成群,在树枝间跳跃取食。与黄眉柳莺的区别在于没有淡黄色的眉纹,而腰部有明显的黄色横带。每年约在5-7月间繁殖于我国北方的山区林间,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数量增多。繁殖期雄鸟常站在高树顶端,发出急促而宏亮的“嘎支嘎支……”声,在林间的针叶树或灌丛基部筑巢。在北京小龙门林场采到的巢为高杯形,以枯草茎编成,内衬兽毛。产5-7枚白色卵,上带褐红色斑点,卵比黄眉柳莺的小。黄腰柳莺与黄眉柳莺的食性很相似,也是著名益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09:44:23 | 只看该作者
芦莺
芦莺(Phragamalicolaaedon)俗名大嘴莺,树扎子。体形及颜色与大苇莺极为相似,但没有眼纹,腹面近白、略带棕色。芦莺也是我国夏候鸟,在迁徙时遍布于我国东部地区,在东北及内蒙古等地繁殖,在沼泽地附近的草丛中、河边湖畔的草丛及灌木丛中栖息,在其附近的小丛树或灌木丛中营巢,不过与大苇莺相比,芦莺的栖息环境为距水较远的较干的环境内。

它的巢以枯草编织成高杯状,结构疏松,巢距地面不高,一般不超过2米。卵产于5月,每窝为4-6枚,最常见的是5个卵。卵的颜色为淡红或略带淡棕黄色,卵上有不规则的略似网格状的纹,有时偶见没有花纹的粉红色的或两端均为淡黄色的卵。

芦莺除了在育雏时大量捕食昆虫外,在非繁殖季节至春、秋迁徙的过程中,分析其胃内所食的食物,几乎有90%为昆虫,共中主要是蝗虫,约占50%,鳞翅目昆虫25%,植物性食物杂草残叶占12.5%,因此芦莺也是吃虫的能手,对农林业特别是农业具有经济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09:44:34 | 只看该作者





庞然大物

别名 南蛇、蚺蛇、琴蛇

学名 Python molurus

英文名 Indian python

蟒科 Boidae

分布 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蟒是中国最大的蛇类,体长6-7米,头颈分区明显。肛孔两侧有后肢残余,呈爪状。身体背面为灰棕色至黄色。中央有一列棕红色、镶有黑边、略呈方形的大斑块,两侧又各有一列较小的斑块镶嵌排列。头顶背面的斑块呈矛形。腹面为黄白色,具少数黑褐色斑。眼小,瞳孔直立,呈椭圆形。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丛林中,善攀援,亦可栖于水中,夜间活动。以各种脊椎动物为食,有时可吞食几十千克重的小牛。捕食较大的猎物时,通常是把猎物缠紧,待窒息后吞食。每年4-6月份产卵,每窝数10-100枚,雌蟒盘伏于卵上孵育。目前野外的数量已经很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09:44:43 | 只看该作者
河马
偶蹄目

学名:Hoppopotamusamphibius

英文名:Hoppopotamus

原来遍布非洲所有深水的河流与溪流中,现在范围已缩小,主要居住在非洲热带的河流间。它们喜欢栖息在河流附近沼泽地和有芦苇的地方。生活中的觅食、交配、产仔、哺乳也均在水中进行。 

河马的特点是吻宽嘴大,四肢短粗、躯体象个粗圆桶。胃3室不反刍。鼻孔在吻端上面,与上方的眼睛和耳朵呈一条直线。这样它全体潜伏水中只须将头顶露出水面就能嗅、视、听兼呼吸了。

体长3.75-4.6米,尾长约56厘米,肩高约1.5米,体重3-4.6吨,下犬齿长约60厘米,可重达3公斤。河马皮肤排出的液体含红色色素,经皮肤反射显得像是红色的,引起了河马出“血汗”的说法。 

河马极善游泳,在受惊时,一般避入水中。每天大部分时间在水中,潜伏水下时一般每3、5分钟把头露出水面呼吸一次,但可潜伏约半小时不出水面来换气。它们的皮肤长时间离水会干裂。

河马成对或结成小群活动,老年雄性常单独活动。夜行性:它们几乎整个白天都在河水中或是河流附近睡觉或休息,晚上出来吃食,有时会顺水游出30多公里觅食。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偶食陆地作物,以草为主,有时到田地去吃庄稼,造成很大损害。河马无定居:不在一个地方长期停留,每隔数日便迁到新地方去。

河马繁殖期不固定,全年均繁殖,每产一仔,孕期227-240天,仔兽出生时体重27-45公斤。在人为饲养下约3岁性成熟,在野外5、6岁成熟。寿命40-50年。

河马的皮下脂肪约5厘米厚。人们常猎杀它取其脂肪、肉和厚皮。脂肪可得90公斤。当地人非常珍视它的肉。牙齿质量也很好。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09:44:53 | 只看该作者
黑鹎
别名山白头。个体较白头鹎稍大。头、脖子是黑色或白色,身体羽毛纯黑色,嘴和脚都是鲜红色,黑白红分明,很容易识别,它是南方山区常见的种类,平时居住在高山乔木林里,活跃在树冠上,到下林间活动是很罕见的现象。叫声多变不一,经常仿猫叫声。杂食性,主要以果实(如无花果等)和昆虫等为食。

繁殖约在四至七月间,巢较精致,呈杯状,由苔藓、杂草及树皮构成,内铺松针及精细的软草。通常用蛛网或草茎捆缚在高树的横枝上或树叉间,离地约17米。巢内径5.7厘米,深3.8厘米。每窝产卵3-5枚,卵为圆形,卵壳白粉色,上面密布着淡紫、暗红褐色的斑纹。卵平均大小为27.2×19.4毫米。黑鹎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广泛分布着,亚种分化很多,是农林业的益鸟。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09:45:11 | 只看该作者
虎纹蛙





身上布满疣粒的虎纹蛙

学名 Rana tigrina

英文名 Indian bullfrog

蛙科 Ranidae

分布 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体长可达10厘米,皮肤粗糙,布满大小疣粒。背面黄绿棕色,有不规则斑纹。腹面白色,前后肢有横斑。趾端尖圆,趾间具全蹼。前肢粗壮,指垫发达,呈灰色。雄蛙具外声囊一对。

生活在近山的旷野、水田和池塘中。捕食昆虫、蚯蚓、蜘蛛和其他小型蛙类。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9 05: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