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生科普知识大全少儿科学常识集锦

[复制链接]
78#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09:40:04 | 只看该作者
山雀
山雀是体型比麻雀纤细的食虫鸟类,也是在平原或丘陵山地林区常见鸟类之一,在山间林区数量较平原地区的种类及数量均多。山雀的体羽大多以灰褐为主,它们的鸣声差异虽极显著,但多少都带有“仔仔黑”的音阶,易于分辨。因其多筑巢于树洞或房洞中,又几乎终日不停地在林间取食昆虫,且多为害虫,故成为农林业很理想的人工招引的对象,国内外已进行的招引工作有显著效果。我国山雀的种类很多,大多数均为留鸟。其中最常见的有大山雀和沼泽山雀。

大山雀(Parusmajor)俗名仔仔黑、白脸山雀、仔伯。为山雀科中体型最大的鸟类,背羽绿灰色,头黑且两侧白色,形成明显的白斑状,故名白脸山雀。腹面白色,正中则纵贯以黑色宽纹,加以前胸黑缘,故形成丁形的黑襟。大山雀在国内分布广泛而且数量较大,多栖于山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间以及丘陵果园及耕作区等地,在庭园林间亦能见到,为留鸟。雏鸟离巢后常结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山雀混成数十只大群,秋冬季常迁飞到平原地带林区。常栖于树枝上发出“仔黑,仔黑,仔黑”或“仔仔黑,仔仔黑,仔仔黑黑黑”。

繁殖期为3-8月间,年繁殖两窝。一般营巢于4-5月。巢筑在树洞、石隙、墙洞中。距地面2-6米,利用苔藓、羽毛和兽毛、棉花、草茎、草根及树皮纤维。巢窝大小常随洞穴条件而变化。产卵6-13枚不等,卵色白并带有红褐色细斑,在钝端较密集。卵大小平均为17毫米×12.9毫米,卵重1.4克。产卵后约15日左右雏鸟孵出,育雏期14-16日。

大山雀消灭害虫的能力十分著称,在果园中能消灭一些对苹果、梨、桃等危害严重的害虫,例如青刺蛾、天牛幼虫、蝽象等害虫;在农田附近也食直翅目、鳞翅目等害虫。特别在林区,大山雀嗜食松毛虫,冬季能啄食树皮内越冬的松毛虫,雏鸟的食物中主要为松毛虫。

沼泽山雀(Paruspalustris)体型比大山雀略小,也是留居于我国各地的最常见的山雀,头顶黑色而不具白斑,背羽砂灰褐色,颏喉部具黑色,腹面无黑色宽纵纹,这些都是与大山雀明显的区别。生活习性、筑巢地点以及巢的结构均与大山雀相似,但分布范围略小,较常见于较高一点的山林地区。鸣声比大山雀弱细,但特别响亮清脆,好像是吹水哨的“伯儿、伯儿”声,常鸣“仔仔、黑黑、仔仔”。卵乳白色,具红棕色斑点。食性与大山雀基本相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09:40:16 | 只看该作者
山瑞


满身疣粒

别名 山瑞鳖、团鱼、瑞鱼

学名 Trionyx steindachneri

英文名 wattle-necked softshell turtle

鳖科 Trioychidae

分布 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背甲长7-16厘米,宽6-14厘米。一般形态与鳖极为相似,主要区别于颈基部两侧及背甲前缘有粗大疣粒。背盘呈椭圆形,背、腹甲骨板不发达,表面覆以柔软的革质皮肤,周边有较厚的裙边。头部前端突出,形成吻突,前端有鼻孔,眼小而瞳孔圆。颈长。肢扁平,均具五指、趾,内侧3趾具爪,指、趾间蹼发达。仅头、颈可缩入壳内。

生活于山地的河流和池塘中,以水栖小动物为食。

食用价值较高,甲也可入药。现在数量已很稀少,与普通鳖极易混淆,误捕误杀较严重。现已有饲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09:40:24 | 只看该作者
山噪鹘
  山噪鹘(Garrulaxdavidi)是与画眉亲缘关系很近的种类,也是唯一能分布到我国北方的画眉类。通体暗黑褐色,有淡黄色的嘴,喜在山林中的灌丛间穿飞,俗称黑老婆,为山地的留鸟。鸣声宏亮而多变,杂食性,但繁殖期以昆虫为主食。在距地不高的灌丛基部筑巢,以禾本科植物草茎及细节根编成浅杯状巢,结构疏松。产4-6枚淡蓝玉色卵,卵壳富有光泽,平均大小为27.2×29.8毫米。卵重5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09:40:34 | 只看该作者
食蛇辨析
杨世诚
在人们心目中,蛇的形象并不好。但它们也是自然界的生灵,是历经1.3亿年的悠悠岁月进化而来的特殊类群,是庞大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理应得到保护。然而,近些年我国公民食蛇现象日趋严重,蛇类资源的保护问题令人堪忧。

据有关部门最为保守的估计,仅上海人一年吃掉的蛇至少有2000多吨。从虹桥机场空运而来的蛇,最多时一天竟达5000公斤;至少有1000多名蛇贩穿梭于上海的大小餐馆。根据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提供的资料,江苏省每天的食蛇量也用吨计算,其中的70%是野生蛇。例如南京,自1997年入冬以来,悄然兴起食蛇热。继全市第一家专营蛇肴的“利隆蛇岛”开业后,金陵的大排档、皇宫酒楼、丁山宾馆等一大批著名餐馆也纷纷推出蛇系列,至今兴盛不衰。

更令人忧虑的是,随着餐饮业的繁荣与发展,南北莱系相互渗透,以前只在南方部分餐馆经营的蛇菜肴,现已发展到北方的菜馆。短短几年的时间,神州大地上大大小小的餐馆,都纷纷把这类与人无怨无仇的冷血动物搬上了餐桌,吃蛇之风几乎刮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蛇主要吃活体动物,从低等的蚯蚓、蜘蛛、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直到鱼、青蛙、蜥蜴、鸟及小型兽类等等,均是蛇的食物。由于食物的关系,造就了蛇较高的营养价值。蛇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脂肪、胆固醇的含量却相对较低,蛇肉因此而具有一定的强壮滋补功效,这是事实。这可能是人们食之而后快的重要原因吧。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嗜蛇成性,取之无度,就会打破人体内的生态平衡,导致“病从口入”。近年来,因喝蛇血酒、蛇胆酒引起的怪病,就如一块石头投入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层层波浪。据报道,杭州一青年钱某在郊县一风景区郊游时,吞食了由饭店提供的蛇胆,喝了蛇血酒,并饱尝了一顿蛇宴,不久开始发烧,体温高达40℃,每日大便4~7次,在几家大医院就诊均未奏效。经过一系列的详细检查,终于在患者粪便中查到了一种罕见的虫卵和虫体,被确诊为“鞭节舌虫病”。钱某这次患病3月余,虽然已病愈出院,但耗去医药费2.4万元,体重减轻了15公斤,为饱一次口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蛇肉能不能食?蛇血、蛇胆酒究竟能不能喝?专家们的忠告非常实在:按常规分析,盛夏时节,南方天气炎热,而蛇属冷血动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适当取食可减轻人体内热,治疗风湿,而且蛇胆还有明目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当吃点或许有一定的益处。但是具体哪些蛇的身体上生有寄生虫,对人体可以造成哪些危害,不经过检疫是难以判断的,所以奉劝消费者最好不要生食蛇胆、蛇血,更不能生吃蛇肉。当然,专家们的意思也并不是完全拒蛇类于餐桌之外。蛇既然是人类喜爱的食物资源之一,取食时必须有严格的选择标准,即只能食用人工养殖的蛇,严禁食用野生蛇;对食用的蛇进行彻底检疫,分出好坏等级,甚至可以指定餐馆,挂牌经营,以满足不同口味消费者的需要。

禁止食用野生蛇类,除可能带来“病从口入”的隐患外,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由于大量捕食蛇类,以前常见的竹叶青、眼镜王蛇、乌梢蛇等蛇种现在已经难觅踪影。照此发展下去,中国的蛇类资源很快就会枯竭。这不仅使一些蛇种濒临灭绝的境地,而且人为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其恶果首先便是鼠患日趋严重。1998年11月,在全国灭鼠工作现场会议上,与会者反复指出,“鼠害猛于虎”。据报道,全国每年因鼠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多达30~40亿公斤!鼠害如此猖獗,不禁令人深思!

或许,食野生蛇的人们未必知道蛇类的“婚配”难、繁殖难,以为它们也会像老鼠那样取之不尽、杀之不竭。其实不然。在自然界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一些动物的“婚恋”现象,如青蛙、老鼠等交配的情景,却极少看见两条蛇亲亲热热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因为蛇类喜独往独来,并且雄蛇没有出色的求偶本能──既没有雄蛙那样的声囊,以响亮的“情歌”向雌性求爱;也没有雄鸟那样华丽的婚装和悦耳的歌喉诱惑雌鸟,这样在自然界中本已寥若晨星的雄雌蛇相遇的机率就少得可怜了。当然,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凡是能生存下来的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能繁殖后代。蛇类也有它的特点:雄蛇的精子在雌蛇生殖道里可以存活3年时间。也就是说,它们只要3年“婚配”一次,就可以保证其种族不断繁衍。可是,如果人类捕杀它们的速度快于它们的繁殖周期,哪有不灭绝的道理?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对蛇类生存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蛇类就更是在劫难逃。

蛇是一种有益于人类的动物,地球“食物链”中绝对少不了蛇!一条蛇一年能捕鼠200只,为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立下了功劳,理应受到人类的保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09:40:44 | 只看该作者
嗜食蛇类的雕

──蛇雕

张彦

蛇雕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成鸟头顶羽冠黑色,羽基白色;上体覆羽暗褐,边缘较淡;小翼羽、小覆羽及尾上覆羽先端缀白点,尾羽边缘白,并疏杂狭窄的白色横斑。尾羽主体为黑色,羽基暗褐,中部横贯一道宽阔的污黄色横斑。飞羽黑褐色,具宽阔的褐色横条。下体淡棕褐色,喉及上胸缀以淡色横斑;躯干部满布褐绿的白色点斑,两肋亦然。

蛇雕栖息于山林间,善飞翔于人眼不易见到的高空。嗜吃蛇类,亦食鼠类等其他动物。在食物链中处于顶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09:42:26 | 只看该作者
卷尾
卷尾,俗称黎鸡,是常见的夏候鸟。它们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嘴形强健,先端具钩;翅形尖,尾长而呈叉形,一些种类外侧尾羽向上卷曲,故有卷尾之名。脚短健,体羽纯灰或黑色,雌雄相似。以昆虫为食,是重要的益鸟。巢呈浅杯状,构造疏松,多缠以蛛丝,置于大树高处,卵色变化大,护巢性强,善鸣叫。

常见的种类有黑卷尾,灰卷尾,发冠卷尾。

黑卷尾(Dicrurusmacrocercus),俗称黑黎鸡,全身黑色,背和胸部有反光的金属蓝色,尾长而呈叉形,外形尾羽的先端微向上卷;嘴、趾和脚均为黑色,很易识别。平时栖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树顶上,在开阔地常落在电线上。数量多,常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动作敏捷,边飞边叫。主要从空中捕食飞虫,主要以夜蛾、蝽象、蚂蚁、蝼蛄、蝗虫等害虫为食,对农林业有益。

广布于我国东部,除云南西部、海南岛和台湾为留鸟外,其他地方均为夏候鸟。5月初到达河北,6-7月间繁殖,9月底南迁。巢筑于榆、柳等树近枝梢的分叉处,以杂草、地衣及蜘蛛网等织成浅杯状巢。每窝产卵3-4枚,卵色变化大,北方多为白色,微具黑褐色细点;南方则呈橙黄色,杂有紫色斑。护巢性强,如有别的鸟侵入巢区,则双双飞出急速掠过入侵者的身旁,用喙啄击,或用翅扇打,甚至可攻击比其体大很多倍的乌鸦及鹰等,直到将它们赶出巢区附近为止。老乡常把小鸡养在卷尾巢下,借以得到保护。繁殖期,雄鸟往往站在树顶发出音似"吃杯茶"的嘹亮的、发金属声音的叫声。

灰卷尾(Dicrurusleucophaeus)俗称灰龙眼燕,全身为暗灰色,鼻羽和前额黑色,眼先及头之两侧为纯白色,故又有白颊卷尾之称。尾长而分叉,尾羽上有不明显的浅黑色横纹。飞翔姿势与生活习性和黑卷尾相似。多数地区一年繁殖一次,6-7月进行;但在西南地区则一年繁殖两次。每窝产3-4枚卵,一般呈粉红色,有大形紫灰色斑点。食物以昆虫为主,灰卷尾多站在高树顶上等待飞虫的到来,见有飞虫由附近飞过,就很快的由栖息处向下直飞,掠捕后又突然转折向上,再飞回原处,形似U字形。主要以农林害虫为食,如蝽象、白蚁和松毛虫等,也吃植物种子,对保护松林、房屋、电杆,车船、水闸等都有一定作用,应加以保护。灰卷尾为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南、华东和西南地区的候鸟;冬天迁往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一带越冬。

发冠卷尾(Dicrururshottentottus)俗称卷尾燕,酷似黑卷尾,但体型较粗大,外侧尾羽显著向上弯曲,额头上有十余条发状羽,沿后背下垂。在生态习性上与黑卷尾也很相似,但多见于林区,栖息在高低不平的山区、丘陵等地,在河北省则限在高山分布,在南方数量较多。5-6月开始繁殖,巢呈杯状,以纤枝,卷须、根条等构成;每窝产4-5枚卵,卵色不一,一般呈粉红色,其斑点颜色变化大。食物几乎完全为昆虫,如甲虫、蝽象、蟋蟀、蝗虫等。为农林益鸟,夏季广布于我国南方,偶见于北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09:42:47 | 只看该作者
蓝矶鸫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蓝矶鸫(Monticolasolitaria)俗称麻石青,主要特点是雄鸟上体几乎纯蓝色,两翅和尾近黑色;下体前蓝后栗红色。雌鸟上体蓝灰色,翅和尾亦呈黑色;下体棕白,各羽缀以黑色波状斑。

夏时常栖息于多岩石的山地或海岸上。冬时南迁,偶见于城墙、古塔、废墟等处。它们取食或由高处直落地上捕取,或骤然飞出在空中捕食飞虫。雄鸟在繁殖期中善于鸣叫,鸣声富有音韵,十分动听,常在岩石巅处昂鸣不已,叫时不断向上扭尾,颇有风采。

在河北5-7月繁殖,巢置于山腰的岩隙间,形似碗状。巢基以苔藓、枝条、树皮等所造成,内垫以细草,须根等。每窝产4枚卵,淡蓝色,有时在钝端处缀以红褐色细点。在内蒙古、东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繁殖,在长江以南越冬。主要以昆虫为食,如蝼蛄、蝗虫等,也吃蜘蛛。由于嗜食昆虫,消灭大量害虫,对农林业有益。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9 22: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