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筛豆”想到的——谈谈文章的选材
上海浩之
出身在农村的同学,大凡都亲眼见过“筛豆”的情景。黄豆刚从豆秸上拍打下来时,豆荚、泥块、砂粒等混杂在一起,有经验的农民就先用“扬”的方法,借助风力,把一部分“轻飘飘”的杂质随风吹走;再来“簸”的一手,用畚箕几上几下一簸,便把泥块、砖粒等杂物给“簸”了出来。接着便用“筛”的方法,把留存的其他杂物毫不留情地全都给“筛”了出来。这么一“扬”、一“簸”、一“筛”,把黄澄澄的豆粒给分离了出来。
由“筛豆”联想到了文章的选材。有的同学写作时,在选材上常犯有“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想到什么写什么,捡在篮里便是菜,这样该突出的没突出,该略去的却啰里啰嗦地说了一大堆,往往把一些闪光的好材料给埋没了。我们写文章,选材料要是也像“筛豆”那样,经过这么一“扬”、一“簸”、一“筛”的过程,把与反映主题无关的材料大刀阔斧斩去,中心也就会更突出了。
有一位同学写的一篇《养龟日记》,全文仅500多字,却在一次全国中小学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她的获奖奥秘之一就是讲究“筛选”。起初,她收集了大量的材料,然后结合自己的观察,动笔写了长长2000多字的一篇日记,但这些材料就像刚从豆秸上拍打下来的黄豆一样,泥砂混杂,显得平平淡淡。后来,她反复筛选,抓住了“乌龟争食”“乌龟测报气象”和“乌龟磨甲”三个有趣、感人的材料,精心构思,终于成了获奖佳作。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过:“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作家雷曼诺夫还曾说:“我在和材料进行斗争,在选择:用什么?不用什么?”可见,我们要写好一篇文章,在选材上必须舍得下功夫,要讲究一个“真”字和一个“新”字,学会这种本领——像有经验的农民“筛”黄豆那样,把杂质全筛掉,去粗取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