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作文名师辅导小学生写作方法指导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0:31:14 | 只看该作者
勤收云锦作天衣
摘自《作文导报》(京)2000/9
  


传说“天衣无缝”的天衣,是仙女收集如锦缎般灿烂的云霞裁制而成的。没有云霞,就没有“天衣”。文章是材料艺术化的组合,没有材料也就写不成文章。


中学时,我听过著名作家周立波的报告,他生动有趣地讲述创作《山乡巨变》时,回到家乡益阳深入生活,搜集素材的故事。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也决心“勤收云锦作天衣”。


我有两类素材笔记。一种叫《生活札记》,记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一处景物,一种物品,一个人物,一段对话,只要新鲜有趣,富有特色,我便记下来。如一个小姑娘弄得脸上一块块黑印,她妈妈说:“瞅你那一脸黑。”我觉得挺有意思,连忙记下来。后来我把这个小细节写进了小说《看青记》里,读者反映也较好。另一种叫《笨汉抄书》,这是我的读书笔记,所以称为“笨汉抄书”,那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记忆力不如人,脑子笨,只好用笔记下来。里面记的是我读书时发现的新观点,新材料,新鲜例子,哲理性格言等等,我把这些摘抄的东西按不同的类别归总起来,如写作类,我就按《辞海》里构思、虚构、夸张、讽刺、描写、叙述、主题、题材、人物、结构、细节等条目分类,同类的材料放在一起,以便自己写东西时参考或引证。日积月累,我的《生活札记》便有20多本,《笨汉抄书》更多,已有80多本了。


有的同学也许会说:“我们也有材料本,记了半天好像没有什么用。”其实,不是这种材料本没有用,而是你们不会用。因为你们缺少了两项工作。一是材料记到本本上后,没有整理,即没有分门别类地放置起来,没有给每条材料取个题目,没有将这些题目做成目录,放在每本笔记的最前面。只有经过这样的整理后,用时才能飞快地找到它们,一是材料只是记在本子上,没有再转移到头脑里,因此,用时便想不到它。我每年总要花些时间,不看别的书,光看自己的《生活札记》和《笨汉抄书》,让里面记的材料在脑子里留下印象。这样,当我写文章的时候,它们便像士兵听到号令似的跑过来,我于是从它们中选出想要的材料,轻松地写进文章里,我敢打赌,那些埋怨记了材料没有用的同学,绝对没做到这两步工作。否则,记录到的材料怎么会用不上呢?


我做了这两步工作,在写作时,许多材料便用上了。我用《生活札记》里的材料,写出了小说《爱舔嘴唇的孩子》,报告文学《月是故乡明》《在十万元面前的选择》《眼睛》等作品。我用《笨汉抄书》里的材料,写出了《语文趣话》《趣味修辞方法辨析》《魔幻世界纵横》《世界当代艺术史》等书。


同学们只要“勤收云锦”,迟早都能裁制出“天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0:31:4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作文——答爱兰
我不能清楚地知道当初为什么会和写作发生关系的,当然也无从说起自己的写作意欲为何。这是真实的一句话。我一方面自信自己的文笔不至于十分粗糙,一方面又十足对自己怀疑——这是思想上的原因。思想是极容易空洞的东西,至少在于我是时时如此。我有时候想发表一些见解:这时候思想往往只是灵光般一现即逝,无从捕捉,这在于我又是更深的一层痛苦了。思想真的一空到底还好解决,因为只要情愿我不再思想就是了;但若隐若现的感觉实在是很不好受,这情景仿佛你正做着一个好梦,然而最紧要的关头你终于是醒了。醒着就意味着不快,这是生活所赐予的。很久以前,似乎我所有的快乐都曾尝过,入世以后就不再超然了,时时要为着“一箪食”而劳于奔波,当然也就没有时间想自己的事了——也就往往要让仅有的一点火苗逃走。说是“火苗”,只因它不断煎着我的心,虽然它的渺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样说岂不是没有希望了?也不!写作可以让我偶尔地品味一下希望的影子。老实说,我不大喜欢写,因为太难了。花了好大的劲才得一点希望的影,真是不划算的事!


写作的难,我觉得难在不好尽情。我们都知道要写总得先有话可说,然而这话是不是合时宜,是不是讨人欢喜真是很难知道的。周作人先生说“人类能言,本来是多此一举”,以为吾师!真的,你说这个好,便是在说那个不好;你说喜欢这个,便是否定那个——虽然我们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在刨根究底这件事上,但你的良心往往会暗地里遣责你一番,这滋味离我当时要写作时的意愿甚远或者相反。再进一层,即使你说话是不带偏激,可以如天平上的砝码一样公平,又会遇上另一个问题——写出来的和想到的已是不一样的两个样式了。这一点俞平伯先生称为“文学的游离和实在”,窃以为十分中肯。俞先生举一例:狗咬骨头——这骨头是拿在顽童的手上的——很能形象地说明这种不伦不类的尴尬。一边永远是追着,一边永远是追不着,如同在一个圈里转个不停,这就是写作这项工作的实质。我的体会正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0:32:03 | 只看该作者
陶罐和布袋
杨晴
古人作文,有时速度快得惊人。三国时曹操的儿子曹植,被哥哥曹丕逼着写诗,只走了七步,就做出“煮豆燃豆萁”的名篇。古人还有一种游戏,叫做“击鼓催诗”,一群诗人聚会,有人出题:定下咏什么题材,几言诗,什么韵。题目喊出来,就开始击鼓,鼓声一停就要做诗。起初,击鼓的人慢慢地一下一下打,愈击愈快,鼓声渐渐连成一气。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写出好诗。


你也许会说,这是当时情况紧急,被逼的,否则,哪会有这样的本领?但你可记得有一个笑话,讲的是秀才在家写不出文章。夫人说,再难也难不过我们生孩子吧!秀才答,写文章比生孩子难,生孩子毕竟肚子里有,写文章苦于肚中没有啊!


所以,古人写诗这么快,还是因为肚子里面货多!这作诗文速度快,与陶罐、布袋有什么关系?原来这陶罐和布袋,分别是白居易和李贺积累写作素材所用的工具。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留下了三千多首诗,我们语文课本中的《草》、《暮江吟》、《大林寺桃花》等名篇都是他的作品,他能写出这么多脸炙人口的佳作,就与他平日积累写作素材分不开。


白居易在家里备了很多陶罐,他把这些罐儿都编上了号,每当自己才思涌动,就把它们记下来,分门别类投入罐内。每隔一段时间,他就把罐里的东西倒出来,稍加整理,就是一篇诗文。在战乱年代,他也没有改变这个习惯,举家逃难时,他把途中所见,每日所想,一一记下放入陶罐,这为他以后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被称为诗鬼的唐代诗人李贺也有这个习惯。他常常一大早就骑着瘦马,带着书童出去,到广阔的大地把去观察思考,寻求诗材、他总让书童背着个破旧的锦袋,每有心得就写下来投到那个破袋子里。天晚回家后就把袋子里的材料都抖出来。细细琢磨,写成的诗,投到另外一个袋子里。李贺只活到27岁就死了,可是在短短的岁月中,他写下了几百首诗。


读到这里,你是否也想准备几个陶罐、一个锦袋呢?其实,写作素材记在哪里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养成喜爱积累的好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0:32:21 | 只看该作者
画骆驼与写文章
江苏省海安县北凌小学王剑
从前,有位画师出了个“骆驼”的题目,叫三个徒弟各画一幅画。甲徒弟画了一群骆驼,非常满意;乙徒弟画了一个骆驼的头,认为非常别致;丙徒弟想了好久,先勾出两座山峰,又画出从山谷里走出的一只骆驼,后面有一只骆驼走出半截身子。画师看了,认为丙徒弟的画最出色,因为他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最能引起欣赏者的想象。


画骆驼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写文章和画画一样,下笔前都要认真“构思”。我们写文章,首先要想好为什么写,用什么材料达到目的;接着思考这些材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只有通过仔细琢磨,精心布局,才能心中有数,写出质量较高的文章。鲁迅先生哪怕是写三五百字的文章,也要在躺椅上坐着,一言不发,花很长的时间想,作了明确的安排,才动笔写。同学们,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学习他的做法,下笔之前,先认真构思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0:32:40 | 只看该作者
赵树理的写作经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我们已在课文《手》和《田寡妇看瓜》中,领略了他的文学风采。然而,你是否知道他的写作经呢?


有一年秋天,赵树理体验生活,住在乡下一个农民家里。一天他发现一件好事,就对房东的孩子说:“小李,你把这件事写个稿子好不好?”在赵树理的鼓励下,小李把稿子写好了,赵树理看了一遍,说:“你先改一改,明天让我看。”第二天,小李把改过的稿子交给赵树理,赵树理又看了一遍说:“你再改一改,明天送给我。”第三天,小李又把稿子改好送来,赵树理看了说:“小李,我看你会改,再改一遍。”接着第四天、第五天,赵树理说着不同的鼓励话,还是让小李自己改。直到第六天,小李把改过五遍的稿子送来,赵树理看完,才满意地说:“好了,把它寄到《山西农民报》去。”


小李把稿子寄走后,对赵树理说:“你光叫我改、改,你是大作家,那么多写作经,为什么不给我讲一讲呢?”赵树理笑着说:“小李,我已把我的真经都传给你了。”小李惊讶得瞪圆了眼睛。


赵树理认真地说:“我的真经只有两个字——‘耐’、‘改’。你那个稿子改了五遍,每遍我都看了,看出你会改,有耐性,这样你不是把我的真经学去了吗?”小李这才恍然大悟。


陕西榆林市第一小学三(6)高天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0:32:55 | 只看该作者
写春景不必包罗万象
陈军
  


春天来了,同学们经过了一严寒的冬天,看到浓浓的绿意,多彩的花卉,大都豪情奔放。双休日的野外踏青,郊外的春游活动,给同学们带来了好多乐趣。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上一两篇描写春天景物的习作吧。


然而,在以往的不少习作中,老师却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习作涉及的面太广,从小河田野、树林山冈到虫鱼鸟兽,或从朝霞日出到黄昏夜色,无所不写。由于景物太多,或时间跨度太大,不得不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竟没有一处描写得具体,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为淡薄。


其实,要描写出春日的景象,大可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抓住一两个印象最深的典型景观,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那景色便会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0:33:13 | 只看该作者
“文不加点”与“文必加点”
浙江赵万荣
  


小荣荣拿到自己的作文本,见老师在他的文章后面写着:望今后“文不加点”,努力把文章写通顺。打这以后,他以为“文不加点”,就是写文章不加标点的意思。于是,他在写作文时就不再加标点符号了,认为这样就能达到把文章写通顺的目的。可是,作文本发下来,老师在总评中指出:怎么,难道文章可以不加标点吗?望今后做到“文必加点”才是。


老师既说“文不加点”好,又说“文必加点”才是,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他带着这一个问题去请教肖老师。


肖老师开门见山地指出:“你把‘文不加点’这句成语望文生义了,以为它就指文章不加标点符号,那就理解错了。”接着,肖老师打开词典,耐心地向小荣荣讲解起来:“成语‘文不加点’出自汉代祢衡的《鹦鹉赋序》:‘……笔不停缀,文不加点。’这里的‘点’不是名词‘标点符号’,而是作动词解释,意思是‘圈点、涂改’。过去用毛笔写文章,‘不加点’就是说文章不用涂改,一气写成,形容作者文思敏捷,写作技巧娴熟。所以‘文不加点’不是文章不加标点,是指文章写得十分流畅。”


小荣荣点点头,对肖老师说:“这下我懂了,今后我一定做到既‘文不加点’,把作文写通顺,写流畅,又‘文必加点’,认真使用标点符号,准确表达意思。”肖老师一边微笑一边频频点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30 09: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