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作文名师辅导小学生写作方法指导

[复制链接]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2-4-15 10:18:52 | 只看该作者
怎样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有些同学作文时,词语贫乏,常常在一篇文章里,甚至在某一小段文中使用同一词语。同一词语重复出现的次数多了,必然会给人一种单调乏味的感觉,这就是患上了词语“贫血症”。例如:


终于,一群鸟看到了那些稻谷,跳着叫着过来了,快进网的时候,似乎发现了什么,东看看,西看看,总不肯进去。我们屏息静伏在草棚里,从稻垛缝隙里贪婪地看着这些快到手的猎物。这时,小王有些不耐烦了,他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看迟迟不肯进网的欢蹦乱跳的小鸟,微微叹了口气。我生怕他沉不住气,狠狠地看了他一眼。


在这一小段“捕雀”的文字中,接连出现了许多次“看”。其实,汉语的词汇是十分丰富的。表示同一个动作的,常常有几个乃至几十个同义词。用于表示“看”这个意思的,就有“望”、“见”、“睹”、“瞅”、“瞧”、“盯”、“瞄”、“瞟”、“瞰”、“瞻”、“瞪”和“瞥”等等。说它们同义,是指都有“看”的意思。细究起来,它们又有微小区别。这位小作者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修改。他根据以上这几次“看”的不同语言环境、不同感情色彩及其细微差别,分别改用了“看”的同义词:第一个“看”不变;第二个“看”──“东看看,西看看”改为“东瞅瞅,西瞧瞧”;第三个“看”改为“盯”;第四个“看”改为“瞟”;第五个“看了看”改为“瞥了瞥”;第六个“看”改为“瞪”。你不妨体味一下,这样改动,是不是比原文生动确切多了?


要防治写作上的词语“贫血症”,重在平时勤于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2-4-15 10:19:06 | 只看该作者
作文怎样才能生动
陈恩浩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说“米”的重要。可是,一旦找到了下锅的米,就自然应该考虑煮饭的问题了。写作何尝不是如此,有了“米”——平淡的材料,就得设法把它“煮”成香喷喷的“米饭”——文章,也就是得把语言写生动些,让人“吃”起来津津有味。


究竟怎样才能把平淡材料写生动?仔细读一读王娅同学的《我为“象棋”掉眼泪》一文也许对我们会有启示。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能使平淡材料生动。如当“我”“棋”开得胜时,“喜上眉梢”;在决胜局中,小作者写对方“就像吃了熊心豹子胆,竟敢派他的‘炮’来惹我的‘马’”,这些比喻十分生动,突出了“骄傲将军”的特征。再看下面一段话:“我先派‘车’冲锋陷阵,扰乱敌营,然后遣‘炮’左移埋伏,接着就火速‘开炮’,顿时对方的一个‘象’便命丧黄泉。”你瞧,一次平常的象棋对垒,通过拟人的表现手法竟写得这般有滋有味,多形象呀!


说话风趣幽默也能使平淡材料生动。如文章开头,小作者在交代了外号“骄傲将军”的来历后,便写“我”这个象棋高手在上星期却“演了一场‘关云长败走麦城’的悲剧”,这比写“这一次比赛我却输了”要生动多了。又如,当炮“吃”掉了对方的一个“象”后,小作者写道,“我”的“炮”被他的“车”压得成了“闷炮”,“转眼就去向阎王爷报到了”,这比直接说“我的‘炮’被他的‘车’吃掉了”生动得多。


运用生活中常用的熟语(包括歇后语、谚语、成语、格言等)也能使平淡材料生动。如写到“……我正得意”之时,小作者笔锋一转,引用了对手所说“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行”这一俗语,真是恰到好处,意味深长,读来也琅琅上口,把人物的形象、个性勾画得十分逼真,让读者如见其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2-4-15 10:19:16 | 只看该作者
热爱生活记录生活描绘生活
殷光黎

  


叶圣陶爷爷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


他强调的是作文要讲究“真实”。“真实”是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编造的作文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起来东拼西凑,空洞无物,缺乏真情。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留心生活、胡编乱造的习惯。怎样才能做到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呢?


1.热爱生活,注重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要有米,写作必须有材料,丰富的生活是我们作文的基础。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主动地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要尽可能拓宽自己的生活范围,参加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项活动中去,自由地观察、思考,在平凡中发现非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获取写作素材,丰富自己题材的库存。同时,还要注意广泛地阅读、摘录、背诵精彩的句段,增长各方面的知识。这样写作时灵活运用,作文就不难做到内容充实,情感真实。


2.记录生活,自主练笔。我们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无事不能入文”。我们要坚持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生活需要为目的,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自己选材、自已命题、自主习作,不限时间、内容、篇幅、体裁,自由发挥,放手去写,如写日记、周记、书信、读书笔记、一事一议等。可先从“我”写起,如“我的外貌”、“我的爱好”、“我的书房”等,再写写与“我”有关的人和事,如“我的好伙伴”等,把自己写像了,才能把他人写活了,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种大量的持续的自主练笔,真实地记录了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初级产品”。


3.描绘生活,精心写作。我们还要注重在阅读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写“实”的方法。一是对象要熟悉,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即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来写,否则是不可能写出真切自然的文字的。二是描写要具体,内容具体,不写空话,才真实可信。例如,人是有感情的,而人的感情总是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如高兴时,他可能会满面春风,欢声笑语……写作时就应抓住人物自身的言行、神情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事实说话,表现出的人物精神面貌、表达出的情感才会细腻感人。写人是这样,写其他对象也是这个道理。


生活之树长青。热爱、记录、描绘生活,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爱心、责任感,激发写作欲望,提高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从而走出胡编乱造、无病呻吟的误区,从枯燥无味的“硬写”中解放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2-4-15 10:19:35 | 只看该作者
日记素材处处有
吕宣杰
  


许多同学提起记日记就大摇其头:哪有那么多事好写!其实,写日记的方法很多,素材更是处处有。


一、观察记事法。同学们每天生活、学习的活动空间是很大的,家里、学校里、上学放学的路上,都会发生许许多多或大或小的事情,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想到的材料写下来,就是很好的日记内容。


二、记心得随感法。同学们每天都要学习新课文,温习旧知识,或阅读课外书,从事各种实验和劳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心得体会,这些所感、所想,也都是很好的日记素材。


三、杂记法。同学们可以随身带一个记录本,把每天的气温、风、电、雷、雨等气象记下来,把每时每刻看到的有特色的人物或听到的“稀奇古怪”的事情记下来,日记内容也会充实起来。


四、摘抄法。把平时读书时体会最深的好词语、好句子或精彩的片断抄下来,这些也为你的日记提供很多的素材。


五、剪贴法。把你所喜爱的图片、照片、邮票等剪下来,贴在日记本上,然后“看图写话”,不也是一篇好日记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2-4-16 01:16:08 | 只看该作者
探一探自己的“宝囊”
  


在毕业复习阶段,不少同学往往为迎考作文发愁,或是绞尽脑汁猜作文考题,或是东翻西找寻觅作文范文,却偏偏忘了翻一翻自己的作文本,温习一下。这犹如一面四处寻宝,一面却把自己的“宝囊”丢弃在一旁那样,多可惜呀!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至今,无论哪位同学写下的书面作文,一定有五六十篇了吧?看看最近写的作文,比比三年级时的作文,你一定会为自己的进步而惊讶的,这无疑给你打了一支强心针,会使你复习迎考增添百倍信心。


打开一本本作文本,只要你稍加注意,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文体,如一般的“一人一事一品质”、“一人多事一品质”之类的记叙文;日记、书信之类的应用文;写动物、植物、建筑物之类的说明文,在作文中都已涉及。至于顺叙、倒叙、插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小学阶段应该学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在你的作文中也都已反复练习。不妨把你的作文按文体或“基础训练”目的归归类,列个目录,再琢磨一番。这样,你对各类文体的写作规律,自然就会一目了然了。


你在写作方面“优”在哪里,“病”在何处?语文老师每次对你作文的评语就是一面镜子,再仔细“照一照”,就会找出“病”根。如此这般,你就会知道在复习阶段如何去扬长补短了。


翻翻你过去的作文,你还会有许多感触。写过的事物,写过的题目,或许会产生新的想法,何不把老材料精心筛选,改变角度而“一材多用”呢?何不把老题目举一反三,挖掘新意而“一题多作”呢?顺着重新萌发的思路,再次笔耕,也许能为考场作文结出硕果而犁出一块肥沃的田园哩!


毕业班的少年朋友,快去探一探自己的“宝囊”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2-4-16 01:16:21 | 只看该作者
作文中“我”的位置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经常会出现摆不清“我”的位置的现象。不是开头从“我”写起,到后来却忘了“我”,就是不该有“我”时却硬加上“我”。


有一篇作文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在去外婆家的路上,一位盲人要过河,“我”看见有两个小同学把盲人领过去,盲人连声道谢,两个小同学齐声答道:“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说完就走了。你看,“我”去外婆家,但是“我”是与他们一块儿过河的呢,还是站在原地没动?要是没动的话,两个小同学与盲人的对话,“我”是怎么知道的呢?这里就把“我”给忘了。


在有些看图作文中,本不该出现“我”的,有些同学却偏偏要把“我”也给牵进去。如一篇题为《浇花》的看图作文,内容是讲一个小同学放学后主动浇学校花坛里的花。写时应该用第三人称“他”,可有的同学不知不觉就把“我”也写进去了,这就大大改变了原意。


看来,用第一人称写作文时,因是写自己耳闻目睹的事情,“我”要始终在场,做到前后照应。而不该有“我”出现的时候,就不要乱拽上“我”,免得作文不合情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6 01:16:44 | 只看该作者
写作九大法宝
  


作文如作人,这话一点也不假,谁也不喜欢虚情假义的人,谁也不爱读言不由衷的文章。许多人由于阅历不够,写起文章来大话连篇,空话绵绵,让人望而生厌。


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大家都很熟悉。车站里父亲送儿子的事,许多人都经历过,千余字的文章,许多人都写过,可朱先生硬是在这短短的篇幅里把这常见的小事写得催人泪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个“真”字,父亲对儿子是真心关怀,儿子对父亲是真情流露。作者不妄语,不矫揉造作,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样是父亲送儿子,有位同学这样写道:“父亲握住我的手,眼含热泪地说:‘儿子,为了早日把祖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好好读书,别想家’!”诚然,祖国是要好好建设的,但这关父亲送儿子上学什么事?


更有甚者,有一年高考题是有关苦难与人的成长的,结果,许多同学争相写自己父母双亡,小儿麻痹,且不问他(她)何以能长这么大,单是面对着窗外翘首以待的父母,他(她)就能狠下这个心?也许有人说:这是虚构嘛,金庸小说不也是在虚构吗?我想说:虚构不等于虚假,它是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是提炼过的真实。所以许多虚构出的东西同样真切感人。中小学生的作文,不妨虚构,但一定要直接或间接的经历过,感受过,像那些“虚构”父母双亡的同学,他们每天吃着父母精心制做的菜肴,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沿街乞讨的辛酸的。


“我手写我口”,你平常怎么说话,写作时就怎么说;“我手写我心”,你心里怎么想的,你就怎么写。没经过大事故,你便写生活中的小事,和父母,和老师,和朋友,和同学,一切细微处皆有真情在,千万别客气,即使你的观点是浅的,是错的,那也浅出了平易近人,错出了英雄本色,反正都比假的强。





“善”就是善良。有人也许要哈哈大笑:“胡说八道,善良和写文章有什么关系?”您先别急,这二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关系大着呢!

孟子在数千年就捋着胡子说:“仁者无敌。”这个“仁”字包含的“包容”、“同情”这层意思就是善良。一个人的包容心越大,同情心越广,他的文学成就也就越高。例如鲁迅,他始终对中国人甚至全人类的命运充满着人文关怀,所以他不朽。有人说:鲁迅不是经常针锋相对地“骂人”吗?不错,佛法云:惩恶即是扬善。爱憎分明正是“善良”的前提,否则,一味的善良必然像唐僧那样是非不分,一味的骂人则像一只疯狗,正如当前某位今天骂金庸,明天骂鲁迅的作家。


“善良”何以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因为包容心越大,你的眼界与心胸就会越宽广,就不会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与人斤斤计较,你的文章也会因此而深刻和高超,而越是拥有同情心的人,越容易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这样你写文章时观点便会更全面,而且更有人情味,更感人。我曾拜读过一位年青作家的散文,题为《感动》,只描写了父亲在雨中用身子为幼小的儿子挡雨的小小场面,语言很平实,但我却热泪盈眶, 因为他写出了天下间父子的真爱。没有同情心的人是绝对写不出如此好文章的。


因此,一个“善”字对写文章有大功用,对大作家如此,对于小学生更是如此,因为牛刀小试,定会百无一失。





俗话说得好:情人眼里出西施,可见美并无固定的标准,主要在于各人的喜好。然而美还是有约定俗成的规矩的,不然何以用西施作为美人的代名词呢?写文章也是一样,有的人求深刻,有的人求幽默,有的人求华丽,有的人求平淡。如此种种,就像对于情人的态度,全凭自己的喜好;但无论你追求哪一种风格,都必须具备某些共同的标准,就像大家公认西施为美人一样。


这层意思具体到各位同学身上,便有如下两层含义:


第一, 要养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人们常称赞写得好的字,说它“有体”,不管是颜柳张赵哪种“体”,反正让人感觉有骨架,有气势,与众不同。写文章更须要这种体,要让你的思路,你的语言论点个性化,不可人云亦云,用个时髦的词叫做“Cool”,这酷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你喜欢哪个或哪类作家,不妨仔细看看他的书,看看同一件事,人家是怎么表达的。这样由摹仿到吸收,终将自成一家。


第二, 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有许多方面。例如行文思路要严密,不可驴唇不对马嘴;语言要通顺,语法要正确等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面要整洁,字迹要清楚,切不要有太多的错别字,错别字就像美女脸上的青春痘,别人痛心,自己闹心。


以上说的只是起码的要求,文章的美关键还在于它的内涵,就像品评人的美丑不能光看脸蛋一样。金庸的小说受到数亿人的喜爱,绝不是因为它的体裁是武侠,而是他在其中注入的文化修养使他成功。所以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各位同学也不要忘了时刻观察生活,多动脑筋,用实在但却独道的思想来打动人心。





“李白斗酒诗百篇”,怎么这么厉害?因为他是李白——别人喝了一斗酒,早就见周公去了,还哪能写出诗文呢?不信你喝个试试。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文学天才,曹植七步成诗,王勃落笔成文。而且他们的作品,不光写得快,质量也高,这是很了不起的。现在有些同学大有圣贤遗风,其写作速度直追古人,但这个质量却着实不敢恭维。见贤思齐是好的,但也是量力而行才对。写文章是辛苦事,李白斗酒诗百篇,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早年勤奋地学习和积累,所谓“厚积薄发”是也。各位同学正处在“厚积”的阶段,所以写起文章来感到吃力,这是正常的,但若因此放弃,敷衍了事,只求迅速完成任务,那终将一无所获。所以在创作态度上要有一个“稳”字,稳扎稳打,练好基本功。草稿,提纲,腹稿一般是要俱备的,在全文的布局和某些重点词的运用上,更要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文章无技巧,这些东西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谁能做到,谁就有一手好文彩。


文章的布局也要稳,框架要层次井然,别人才好理解你的意思;过渡要自然连贯,保持文章的整体性,当然这都是对初学者而言。


考试时的心态要稳,你只当是在写日记,为了避免思路混乱,你可将草纸折成四块,一块写段落层次,一块写理论,一块写事例,余下的有什么新见解随时记录备用。这可以使你感到踏实,减少慌乱。


总之,稳重是人成熟的表现,也是作文成熟的表现,切记切记。





这个“准”字是主要对于命题作文或给材料作文而言的。这两类作文的共同特点是限定了题材,让你从中挖掘创作角度,就像来到了靶场,你要干的只是拿起准备好的枪去打准备好的靶,这就需要“准”。


一个题目,往往有很多角度可以选择,比如写母爱,你可以写母亲对你生活的关心,思想的关心,也可以用你对母亲的爱,母亲对别人的无私帮助来反衬,在角度的选择上,没有准与不准之分,只要你抓住你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的东西来写,那就是准的。


对于给材料作文则不同。一则材料,往往有多个环节或人物,这就有个侧重点的问题。这就要求抓住重点,全面考虑。比如给你一则寓言:


浓烟张手舞爪地对烟囱说:“你就是不会动,看我多伟大!” 烟囱答道:“可惜你那都是虚假的。”一阵风吹来,浓烟立刻无影无踪了。


毫无疑问,材料侧重表现的是对浓烟的嘲讽,而烟囱的脚踏实地只能用来反衬。


立意的“准”要靠深刻全面的分析,而行文的“准”则表现在要紧扣主题。跑题是写作文最大的毛病,尤其是写议论文,更要看你的论据能否说明论点,能否最恰当地说明论点,一语中的。





写文章不够狠,如打人不痛,吃饭不饱,让人觉得不痛快,不过瘾。


解放前,有个专写三角恋爱的小说家,叫张资严,鲁迅对这种专门迎合低级趣味的小说深为反感,他在一篇杂文中“将张资平氏的文集和小说理论”总结成一个符号,那就是——“△”。


如此“骂人”,可称够狠的典范。


许多让人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文章,都来自于“狠”,对丑恶事物不留情面,对美好事物由衷赞扬。这乍一看像是在走极端,实则是矫枉过正,让丑恶与美好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类文章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在于个性化的语言和直言不讳的勇气。所以在写作时,如果你的爱憎都有充足的理由,那就该老实不客气地“揭疮疤”,或“戴高帽”,痛快淋漓地说出来,相信在一堆堆平庸无奇的文章里,你一定会脱颖而出的。





大学者钱钟书说:“文章如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这当然是玩笑话,其实文章不一定非短不可,但必须要“精”。

所谓精,通俗点说就是别说废话。中小学生作文中有一个很大弊端,就是以量取胜,按字数的多少来评定一个人的写作能力,这是很有害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还不如不说。


要做到精,首先要懂得忍痛割爱。中世纪一个叫奥卡姆的思想家,总结出一条很著名的原则:If not necessary, Cut it! 译成中文就是:“如无必要,勿用实体。”有的同学在写作中,会突然想到或记起一些优美的词语或观点,本来和中心没多大关系,却硬是要用上,结果画蛇添足。其实忍痛割爱,不是让你放弃突发的灵感,你完全可以将它们记录下来,早晚有用得着的时候。反正没人给你出全集,又何必说些不相干的话呢?其次要语言简洁,开门见山,有什么新观点,好见解,直截了当提出来,别老是拐弯抹角,或者“有的时候一句话你说了三四遍”,你不累,别人还累呢!


即然本文讲的是个“精”字,那么为避贼喊捉贼之嫌,就此搁笔。





近年来,“大文科”的观念很流行,意思是文史哲不分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观点很有见地。其实数理化与文史哲又何曾分家了?写作虽然是学文的人分内之事,但实际上却需要各方面的知识,而且都要活学活用。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是许多文人的最高理想,但要做到又谈何容易?中小学生只有多读书,不论文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书籍。开卷有益,绝不是一句空话,读的书多了,自然在写作时左右逢源,政治原理,历史典故,源源而至,欲罢不能,同时你的思维也会因此发散开来。要做到这个博字,没有丝毫取巧的可能,只有多读书。读什么书?读你喜欢读的书。





青年人写文章就应该有青年人的朝气,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是崭新的。


这首先要联系现实,身边发生了哪些有价值的事情,社会上出现了哪些新的现象,你都要有深入的思考;有时也难免要用到古时的材料,这需要你分析古与今之间的共通之处,古为今用,你的文章才有实际意义。


对同一个题目,新的含义就是与众不同。现在好像某些材料能证明什么论点在一些中小学生中间已经约定俗成了,结果张口居里夫人,闭口文天祥,千篇一律。这时,如果出现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那分数必定是很高的。所以选材要新,论点更要新。你可以先假设别人都会有哪些观点,之后你偏不用它们,而立下一个鲜明崭新的,这同样会使你的作文受到赏识。


至于新的形式,那更是多种多样,只要你肯动脑筋,不愁没有,即使稀奇古怪的形式也不妨大胆地试一试。写文章,尤其是标新立异的文章,勇气与信心很重要。王朔先生说“我是流氓我怕谁”,连“流氓”都能成为作家,各位同学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6 10: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