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姆曾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所以,有效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导向,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置于教学目标的控制下进行,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目标指向性,教学活动结束时均有目标达标性,这样可避免传统教学由于目标模糊不清或脱离实际所带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朱老师执教的《四边形的认识》,教学中规划细节,将每一处的处理到位,在细节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细节中造就课堂的精彩,下面就根据听课情况围绕细节处理方面,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细节处理一:把握教学起点,层层递进深化概念。 1、“今天我们学习四边形,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简洁明了的揭题,让学生说说对四边形的认识,通过试教上课发现孩子都能从角和边上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这一细节处理,关注学生的教学起点,在学生对图形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揭题,让人觉得不罗嗦。 2、“将四边形送回家”。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在图形中选择四边形送回家,这里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会判断哪些图形是四边形,并在“送”和“分析”的过程中深化四边形的概念。这一过程中,有几个细节上的改变,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如“ ”第一次试教时,这个图形打印的比较小,对于座位上的大部分孩子都看不清楚,都认为是长方形,以至上课讨论了好会后,才说出它不是四边形,因为它没有4个角,发现这一问题后,朱老师马上将这一图形打印大些,将图形印得明显,学生能直接根据角或边来判断它不是四边形,也避免了中间学生争执的过程。如“ ”朱老师在教学中拿出实物来学生来数一数上面有几个四边形,并能引导有序来数,这一细节处理不仅形象直观了,还让学生在体会到数图形时的有序。 如“ ”朱老师在教学中对这四个图形都进行了处理,并通过学生的分析加深了对四边形的认识,无论是从图形的选择,还是分析,都是有目的的进行,正是因为如此的规划细节,明确导向,使平实的课堂也凸显出了亮点和优势。 细节处理二:突破教学重点,动态建构凸显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捕捉细节,抓住细节性的资源进行拓展,那么,一方面抓住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另一方面可以把握知识内核,在动态的建构中凸显分类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铺垫。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四边形之后,将四边形通过不同方法进行分类,在培养孩子合作交流能力的基础上,体现了分类方法的多样化,也体现了学生思维间的碰撞。 “老师将同学们找到的四边形都藏在了信封里,在分之前,老师给你们一些建议。”正是这一建议,充分体现了朱老师把握细节的到位,先是由“1、请你用喜欢的方法,定好一种标准分类。”试教中学生出来的方法不多,就一两种,没有想到按“对称图形和不对称”来分,没有想到按“对称轴的条数“来分,没有想到按“直角的个数”来分,没有想到按“边”的长短来分。出现这样的情况,朱老师及时进行调整,将分类的一些方法体现在提示上,将建议改为“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方法,定好一种标准分类“,几个字的改变,却换来了大精彩,教学操作活动中学生方法多样,并有一定的根据,在动态建构的过程中充分凸显了方法的多样化,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细节处理三:发展学生思维,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学的提升环节,可以将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围绕某一方面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提升,使学生触类旁通,提升数学空间想象能力。 1、“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不一样,通过观察演示,让学生感受四边形的形状和什么有关?”看似简短的一个设计,却让学生对四边形形状不同跟角、边有关,有了初步的理解,正是有角和边的变化,才有四边形大小、形状间的变化,而朱老师在这一细节处理上,也是点到为止,没有花大手笔进行解释,在提升思维的同时又不觉得学生难以接受。 2“小朋友的想象能力真是丰富,老师也利用这些四边形想到了一些积木,请你猜猜看我是用哪个图形想到的?”
第一次试教图形中要求学生将由四边形想到的积木连出来,由四边形去连积木,而且图形上面没有进行编号,学生很难描述,而且不能进行正确的想象,不理解是怎么切出来的。针对这一情况,朱老师将细节地方进行了处理,首先将四边形和积木都编上号,这样一来便于学生表达,而且将由四边形连积木,改为由积木连四边形,在连线上进行微调,并在学生说得过程中利用课件进行切割的演示,让学生形象的进行观察,同而在说、想、看的过程中,提升了空间想象能力。 朱老师在教学中于细微处见工夫,使课堂教学真正走向有效,在有效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得以提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