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巨人的影子下点灯——对《长相思》一课的反思
上个星期阳光课堂比武,我执教的内容是纳兰容若的一首《长相思》。早就耳闻王崧舟的一堂《长相思》倾倒了无数语文老师,他的这堂课也被奉为经典广为流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可以站得高,望得远,但同时,巨人的身后是一片大大的影子。想要走出这个影子,是一件艰难的事。
我在网上学习了王崧舟的教学设计,心中很是赞叹,再看其他老师对《长相思》一课的设计,竟然都烙上了深深的“崧舟印”。此时的我不由得有几分沮丧,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选择上《长相思》,对我来说实在有些挑战的意味。
所以,我在订教学目标的同时,也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设计目标:无论如何,要有一点自己的特色,要有一点自己的风格,即使微不足道,至少,能在巨人的影子下点一盏小小的灯,照亮属于自己的一块地盘。唯有如此,这堂教研课才有研讨的意义,我才没有浪费自己的时间。
我反复品读了这首词,然后在电脑上,打下自己乱乱的感受:
站在山上相思,相思如重重的山,好沉好沉,
站在水边相思,相思如悠悠的水,好长好长,
站在风中相思,相思如萧萧的风,好冷好冷。
站在雪里相思,相思如层层的雪,好厚好厚。
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
因为相思,所以恨。
恨山,恨水,恨风雪。
因为相思,所以厌。
厌星,厌月,厌长空。
望乡,视线却被重重高山阻隔。
叹:山啊山,你为何如此之高?
水啊水,你为何如此之阔?
风啊风,你如何如此之劲?
雪啊雪,你为何如此之冷?
夜深千帐灯,多少无眠人!
字字是归情,句句是心碎!
于是,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中写下了一条: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本词进行诗意的解读。教学环节中问题的设计,特意引导学生用诗意的语言去回答,如1、“你觉得诗人有可能在何时何地思念故园呢?”第一个问题通过排比式的填空增加韵律美,让答案也富有诗意;2、“诗人望见的并不是他想见的啊!面对眼前这山、这水、这天,诗人会对它们说什么?”这种有点屈原问天式的问题设计,目的也是在于激发学生诗人般的浪漫主义情怀。整个课堂问题的回答,串联起来,就是一首生成的诗,用这首生成的诗去解读容若的词,就是我所“点”的“一盏小小的灯”。从课后的布置的《长相思》故事改编中,我感受到了这样的引导对学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是让我欣喜的。
师傅说,这堂课,学生的表现比我好,我觉得真是一语中的。由于之前一直忙于区班队课,这堂课,我从试教到正式上课,只有一个星期的准备,对教案的不熟让我整堂课“身向学生,魂在教案”,面对预设之外的生成,也是猝不及防,心慌意乱。所以,这堂课,离精致相距甚远。前面的一堆自吹自擂,也实属“当局者迷”的结果。从课后其他老师给我的反馈中,我深刻了解到自己教案设计中的不足。好课,是需要“磨”出来的,以后还当多请教更多有经验的老师,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