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程背景下谈语文《观潮》的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3: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
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二、教法与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正是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阅读全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针对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努力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那种平等对话的交流、互动平台。让学生在一种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大胆的交流各自的阅读感悟。《语文课堂标准》也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先通过自读、自悟,自己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体验与感悟后,在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才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解读,学生彼此之间在交流之中才会相互启发,才会出现智慧碰撞。我觉得只有这样的阅读对话,才能真正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感 悟解读文本。围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素养“这样一个核心,教学中,我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加之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读等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在 “想一想”中,让他们学会善于思考问题;在“谈一谈”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演一演”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为今后独立运用语言做好了准备。“读一读”中使学生熟读成诵,比较轻松的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用一用”中内化课文语言,达到发展学生语言的目的。
教学过程
知识的获取过程比知识获取的结果更重要,因此,我为本课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问难、引出“奇观”。
1、谈话引出课题。回忆: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出“天下奇观”)
   2、比较“观潮”和“天下奇观”中“观”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理解词语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便于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奇观”的意思,为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3、围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这一探究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首先来摸清学生的困惑,然后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处处体现“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
(二)合作交流、感悟奇观
1、围绕学生们自己提出的“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希奇观?”这一问题,先独立在书上勾画出有关语句。(《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觉得最重要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只有学生对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感受,才会高质量的完成其它对话。所以,课堂上的交流互动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在这个环节,我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扎扎实实的自己潜心会文,为深入学文做好铺垫。)
2、与组内同学交流,联系书中语句、自己生活经验或课外所查资料来谈感受。(目的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培养协作学习的意识。并为每个同学都提供了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为下面环节进行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三)反馈交流、领略奇观
重点结合3、4段,谈从哪些词、句能够看出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1)读一读。读出你喜欢的能体现大潮 奇特的句子。(通过朗读训练,来深入学文,更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同时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谈一谈。学生结合对所读的句子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或课外所                            查资料谈钱塘江大潮“奇”在哪。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达成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学  习。学生在交流感悟中,彼此互相阐述,互相倾听,在与别人的思想碰撞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感悟,从而促使学生不断的接纳别人的独特感悟和体验,不断扩充自己的视野,最后又回到了自身,成了一个新我。本环节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演一演。对于课文中的“闷雷滚动”“人声鼎沸”这些生词,其意思学生懂了,并感受到了大潮来时的与众不同,这并没有达到目的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以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先创设出具体的情境,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对词语的理解,及生活经验把当时的场面表演出来。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如身临其境大潮来时的情景,更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4)感情朗读。通过指名读、范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大量朗读,培
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丰富多彩。同时熟读成诵,比较轻松的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为让学生直观感受画面,在本环节,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了钱塘江大潮来时的情景,学生读文时,脑海中再现当时那壮观的画面,感情诵读自然达成了。)
(四)注重积累、学会运用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对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的练习——用一用。先采用比赛的形式,教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很快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这样设计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并为运用词语做好准备。)然后出示一段话,让学生填空,启发学生用上今天学过的词语,把它补充完整,使这段话表达的更清楚、更通顺。(这一环节的设计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积极性高。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四、总结迁移,拓展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本文作者通过细心的观察、运用丰富的语言,向人们再现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壮丽景色。为此,我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继而,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了综合性的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准备召开“钱塘江大潮”知识交流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0: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