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0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孩子一起聆听文字之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07: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东省青州云门书院双语学校 张云杰



  
之所以写下这个题目,要源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母语学习的特点。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讲,对于语文,有许许多多不同的阐述: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简称,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字和文章的简称。文学也好,文章也罢,语文学科是一个由工具性、审美性、思想性构成的多层次的结构。在这个多层次的结构中,工具性自然不必多说,语文就是拿来应用的,审美性和思想性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性,关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崔峦老师指出: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实现“言意兼得”,也就是说,要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那么如何实现二者的统一?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从语文的审美性和思想性入手,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认识到语文是美丽的,语言文字是充满魅力的,从而让他喜欢语文这个工具,心甘情愿地接触并使用这个工具,不然,你把这个工具强加给他,他怎么会服服贴贴地接受?我们时常抱怨孩子不喜欢读书,那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感受不到读书的乐趣,他们还没有认识语文的美丽。



古代的读书人怀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抱负才会有“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椎刺骨”的故事出现,当然,古人的读书过于功利,但是,它却告诉我们,正是书与他们特殊的情感造就了他们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看看我们的孩子,看看他们身处的环境,电视、网络、声色犬马的大千世界,吸引他们视线、精力的东西太多了,要把他们的经历拉到书上来,强制是不行的,那就要动用语文学习中美的因素,唤醒他们对文字的热爱、对语文的执着。



翻开语文课本,俯首之处皆是美的存在,《开国大典》《搭石》这是催人奋发的社会美,《桂林山水》《鸟的天堂》这是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新型玻璃》《呼风唤雨的世纪》启迪才智的科学美,《苏州园林》《颐和园》《长城》这是匠心独运的艺术美,捧读这一篇篇美文,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这些美的因素正是需要我们认真把握的。



从母语学习的特点来说,我们对语文的学习首先是起于听觉的。从咿呀学语开始,到后来的学龄前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我们虽然没有进过学校,但我们却没有停止学习语文,学习语言。甚至是有许许多多我们的长辈,他们从来没有进过学校的大门,可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生活中使用语文这个工具的能力是很强的,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听说”这个互动过程来实现的,从这个层面上讲,可以说“听”是我们认识语文,学习语言的重要的一个渠道。



一个人对语言之美的认识,从孩提时代的倾听已经开始。回忆我自己的童年,听着爸爸妈妈的故事长大,看着异彩纷呈的小人书走进学校,听着半导体里的评书进入梦乡,那时的我们,不懂得语文是什么,也不懂得语言为何物,可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爱上了语文,喜欢上了语文。故事喜欢听妈妈讲的,因为妈妈讲的故事娓娓道来、绘声绘色;小人书爱看历史故事、现代战争,因为小人书里的所谓英雄人物语言可以让我们在平时的游戏中拿腔拿调地哗众取宠;最喜欢的是听评书了,我的童年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那时看电视是一种奢望,因为很多人家是买不起电视的,家里都有的便是那四四方方的半导体收音机,于是,听评书便成了我的最爱。喜欢听刘兰芳的《杨家将》,袁阔成的《三国演义》,还有单田芳的《明英烈》,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他们个性十足、特点鲜明地声音让人难以释怀,讲到精彩处,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会使人牵肠挂肚、魂牵梦绕。日日的聆听,夜夜的相守,语言的美点点滴滴渗透了心灵,在聆听中感受了美,也认识了语言。这就是语文,这就是我所初识的文字之美。



今天,我成为了一个语文教师,该不该带领着自己的学生从一种有声的“倾听”到心灵的“聆听”,从而去发现文字的美丽,去聆听语文的美丽。我想那是毋庸置疑的。



一、认识语文之美



语文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的音乐美



由于双声、叠韵、叠音、声调等声音因素,再辅以音乐、停顿、骈散交错、长短相间等手段,使汉语具有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美。汉语对声音的摹拟能力很强,几乎任何特殊的或复杂的声音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字音来表现。



再如成语大都由四字构成,平仄相对,错落有致,平声舒缓上扬,如击钟鼓;仄声曲折下抑,如击木石,读起来既富于变化又有强烈的节奏感。汉语这种富有音乐美的特点,是西方语言所不及的。语言大师们借此特点写成的文章,声调婉转,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或吟或诵,美感无穷。



伴着语文,我们听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阵阵欢笑,听到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声声啼鸣,感受到了“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句句感慨。伴着语文,我们听到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莺声燕语,感悟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默无声,领略了“蝉噪林幽静,鸟鸣山更幽”的此起彼伏。



(二)汉字的意象美



与纯粹的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象形”性。从这一视角来看,汉字是审美型文字,审美性是汉字独具的魅力。首先,汉字起源于对自然物象的摹写。在汉字的原则中,充分摄取了自然美的精英。我们的先人在造字时,或“因物构思”,或“博采众美”,创造出丰富多彩、生动优美的形象。汉字的形象中,凝结着大自然的万象纷呈,积淀着造化神秀,吞吐着自然伟力。基本笔画组成了活泼的汉字,组合紧凑,有韵味,形体匀称,给人以图画美的感觉。其次,在世界上,恐怕没有哪种文字的创造者会像中国人那样执着,醉心于字体的书写形式美之中,也恐怕没有哪种文字能像汉字一样高度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感,进而达到了不朽的审美境界。



在我们学校,每天下午都有一节20分钟的写字课,我们的辅导教师利用教室里的闭路电视对全校学生电视辅导,学生每天持之以恒地练习。孩子在练字的过程中不仅仅规范了书写,更重要的是他们领略了汉字的形体美,渐渐地他们对汉字产生了一种敬畏,不需要你再反复强调“提笔就是练字时”“写方正字,做方正人”这些道理不用再向他们灌输,他们已经对文字产生了情感。一年级的小学生放学后都兴奋地给家长讲“悬针竖”“垂露竖”的区别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和孩子一起聆听文字之美

(三)汉语的人文美



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心理的烙印,是一种从形式到表达都充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的语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在辽阔肥沃的华夏大地上,在封闭、自足的自然环境中孕育了整体、统一的民族意识。汉语重整体、重和谐、重意合的特点,正是中华民族的意识、性格和思维模式的积淀和投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汉语词汇的发展。上古神话、寓言故事、名人轶事、诗文名句、佛教教义等融汇、渗透到了数以万计的词语、俗语和成语典故之中,更为华夏语言平添了无尽的美感。单就汉语言词汇的丰富就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自豪。



汉语的某些审美因素也同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比如,中国人以“双数”为美,认为双数具有成双成对、对称和谐之义,它象征着喜庆和吉祥。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代诗词多为偶句,讲究对仗,喜用骈句,为什么成语以四字结构为多,喜庆佳节何以爱挂对联,文章章法何以追求前后照应、首尾圆合了。这些都是应该让孩子知道的。



伴着语文,晏殊独倚西楼却见绿波东流,贺铸回转柳塘偶遇绿萍浮游,柳永静伫河岸忽见晓风残月水悠悠。伴着语文,李清照的满地黄花点缀了窗枢的优雅,李煜的帘外细雨衬托了春意阑珊,苏轼的一池萍碎又显暮色三分,一分流水。



(四)作品的情感美



语文教材多为名家名作、情文并茂,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其中既有人类的本能情感:喜、怒、哀、乐、爱、惧、恶、欲;又有基础情感:骨肉情、师生情、朋友情、爱美情;还有情感范畴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理性情感:爱国情、阶级情、事业情等等。篇篇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具有情感美。这些美丽的情感都可以唤起孩子对语文的热爱。



不说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孜孜追求,也不说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单说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胸襟,已使我们受益无穷。



带着孩提时代的美好感受,六七岁的孩子走进了学校,期望着美丽的童话再次上演;期望着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能够活跃在我们的课堂上,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那娓娓道来,没有了绘声绘色,甚至连读书的声音也很少听到了,文字之美正在课堂上一点点流失。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带领孩子们感受语文的魅力,聆听尘封在文字里的声音,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是应该到做好的事情。



二、让语文之美回归课堂,做个会读书的语文教师



1.读出声来。



我们中国人,把“看书”叫做“读书”。顾名思义,“读书”就是要把书念出声儿来。你瞧,“书声琅琅”,“抑扬顿挫”,这些词儿,都形容了老辈人读书的情形。不过,这些年里,对这种读书的情景,较多的却是针砭与讽刺:“摇头晃脑”、“拿腔拿调”。读书读出声儿来,仿佛只是穿长衫马褂的老古董们干的迂腐而过时的事。



我反对扼杀青年活力的“老古董”。可是,我赞成读书读出声儿来。



说起读书,我常常会想起我的语文老师,他们都是极重视学生的朗读。我高中时的班主任冯世民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站在讲台上,充满感情地领着我们朗读课文,到现在我还记得他忘情读书的场景。一曲《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动情处已是“泪眼潸潸”了;课堂上,像导演训练演员一样,他严格地(甚至是过分严厉地)要求我们读书、背书。直到今天,我还能记起他教我们朗读课文的情形──课文是记不真切了,深深印在记忆中的是那动人的语调。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音调”。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音调”都像音乐般优美。



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品中有这样一段话: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我曾多次阅读《荷塘月色》,每次,我都要高声朗读这段。正是在那种“读”的愉快中,我体味到了朱自清语言的清新。



我还喜欢高声朗读高尔基的《海燕》,特别是文章的结尾,描写海燕在暴风雨中高傲飞翔的段落──



一堆堆的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金箭似的闪电,把它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闪电的影子,像一条条的火舌,在大海里蜿蜒浮动,一晃就消失了。──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样的段落,如果不能细细的品味,仔细的聆听,那不能不说是语文课堂的悲哀!



中国的文学有一个突出的美学特征:诉诸听觉。诗,自不待说,从话本发展而来的小说,同样鲜明地保留了听觉艺术的特点,如明白、晓畅、上口等等。



其实又何止是中国的作品如此?不久前,我和小女儿在电视上听主持人用俄文背诵莱蒙托夫的抒情诗,那音调是那么优美迷人,以至于我小女儿坚持认为,俄文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



其实又何止“文学”如此?好的演说词,好的报刊言论,好的日记、书信,甚至好的理论书,都能使人在听觉上获得美感。



读书读出声儿来,就是说,要从少年时代起就培养这种美感。



从小受过严格的朗读训练。长大成人后,提笔写作,少年时代读过的那些书的音韵旋律就会在耳畔萦绕。当然,有些“音调”终究会显得陈旧过时,束缚自己的文笔。那么,就捧起新的优秀的书籍再读吧,去寻找新的气韵,新的音色。不用说,还是得“读出声儿来”。



2.读出语文味来。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这些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领悟了,才能以此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味人类文化的精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问哈姆雷特读什么,他回答:“字、字、字!”是的,哈姆雷特读到的是字,也只能是字。而任何一个作为读者的学生打开语文课本,看到的也只能是字、字、字,除了语词、句子、标点,其余什么也没有。再新鲜的感觉,再高妙的境界,再美好的情怀,再深刻的思想都只能依存于语词、句子、标点。离开了他们,一切都将化为乌有。而教师必须要先于学生捕捉到文本的“语文味”。



朱光潜先生的一段话或许对我们语文老师会有些启示价值:



“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与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很注意到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可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几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言。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语文做到这个地步,我对作者便绝对有信心。从我自己的经验和对于文学作品的观察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积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通常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



虽然这段话朱光潜先生谈的是如何阅读文学作品,但这也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谛吗?一个语文老师要以语文的眼光来阅读文本。不知道谁说过:文字有呼吸有情感,有体温,是立体的交响乐。如果你对它的存在感到麻木,那么你绝对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这也就是说语文老师对文字必须要有敏锐的感觉,能读出文本的语文味来。



江西的王湘玲老师曾经讲过《搭石》这篇文章,文章中有这样一段: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xié)调有序(xù)!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和孩子一起聆听文字之美

在进行了有层次性的朗读指导后,王老师将文中的这段话改成小诗的形式: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学生的朗读一下子找到了感觉,“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师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很好的体会到了“协调有序”的意义。虽然没有音乐,但每个人似乎都能感受到一曲清新,和谐的旋律在课堂上回响。这就是语文的味道,它需要教师对文字的敏锐的感觉,王老师做到了,他得到了成功。



在“全国首届文本细读研讨会”上,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杨氏之子》一文时,抓住“惠”字在字典里的九种解释,引导学生悟出杨氏之子不仅聪明,还是一个懂事、有教养、有礼貌的孩子。从而很好的突破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窥一斑而见全豹。而我在教这一课时,只是注意到了教材注释中“惠”通“慧”的题解,便将“聪惠”译为“聪明、智慧”讲解了,同一个词语,我却没有发现字面背后的含义。从而对原文的解读只能停留在“何处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聪明”这一问题上来。



其实,在我们的课文中,有许许多多的文章,文字浅显易懂,我们切不可因为这个特点而忽视了对文本的细读,对语文味的挖掘。



3.读出意趣来。



文字之美在哪里?就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美的“因子”拾收,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再如众所周知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果从意义的角度看,它实在太简陋,太粗疏,太寒伧了。然而沿着这首诗的言语,我们仿佛“看见”了李白在月光中走向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听到”了李白与月亮的亲切而又温暖的对话。这就是文字所包含的意趣和意味啊。语文原本就是一个感性的世界,感性实为语文教学中理应有的东西,只是长期以来在偏重知性化的语文学习中流失了。其实生命更多时候也是感性的,它就像一条左冲右突的大河,很多时候会冲撞,甚至突破理性的堤岸,但更多的时候人是在感觉世界里触摸自我生命的脉动的。语文的美也正是源于人的感性美啊。



朱永新教授在其《我的教育理想》中认为:“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而“理想”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富于诗意的教师”。因为“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一首诗”,语文就应更是一首诗;一般教师尚且需要“诗意的教育生活”,语文教师则更应诗意地生活着。李吉林老师也说过:“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一个能在学生心田里写诗的教师必定是一个有品位的老师。



一位懂得欣赏语文之美的教师必定也带着他的学生一起去开发尘封在文字背后的美丽。因为他知道认识语文之美,能改变师生的精神、气质和品性,会使教师和他的学生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而被人类文化经典浸润过的学生,他必定拥有一个美丽的心灵世界,他看月亮就不仅仅是一个月亮,他会看到嫦娥,看到吴刚,想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的身上到处闪现着语文课程的特征。具有这种特征的学生,即使是一些很细微的事情,他也能找到其中的乐趣,能用美的眼光观察世界,观察一切事物,而且能用诗意性的语言表达。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静下心来,放一曲悠扬的音乐,带领自己的孩子,打开书卷,嗅着清幽的书香扑鼻而来,手捧自己喜欢的诗文,放开喉咙,抑扬顿挫地读,没有约束地读,群情激昂地读,你自己也忘情地读。此刻,是“人心”与“文心”的感应,文字是立体的──诵读使平面文字达于立体;文字是交响的──诵读使无声的文字形成交响,充分领略文章之美;体味经典的丰富内涵;忘情享受读书的快乐!和孩子一起聆听,文字是这般美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13: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