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里送儿下乡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17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万里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不仅以身作则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还对下一代言传身教。上世纪60年代,时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的万里送长子万伯翱下乡劳动锻炼,便是最典型的一例。从1962年到1972年,万伯翱作为一名知识青年,在河南省黄泛区的国营农场劳动锻炼,度过了整整10年艰辛而愉快的日子。期间,他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苦,也经受了锻炼。他当过全国模范知青,也曾被当作黑五类受到冲击。他掉过眼泪,也体验到了很多的惊喜和收获。可以说,万里的这个决定改变了万伯翱的人生。

  一场家庭会,改变命运

  万里虽然身居高位,但是,他始终保持着平民本色,对子女要求甚严,决不让孩子滋生高干子弟的纨绔习气。

  1962年,18岁的万伯翱高中毕业,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那时,中国刚刚走出三年自然灾害的困境,处于国民经济恢复调整时期。国家精简城市人口,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动员城市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北京也已经有一批中学毕业生被安置在近郊条件较好的国营农场。万里希望儿子响应国家的号召,离开家庭,到基层去,到更远的地方去,了解劳动人民,了解社会,一切从头学起。

  就在这个时候,万里的一位老朋友潘复生结束了在农场的劳动改造,被分配到全国供销总社当主任。两位老友见面时谈到了孩子的安排问题。当万里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潘复生非常赞成,而且提议就让万伯翱去他劳动过的那个农场。他俩一拍即合,把这事基本商定了下来。

  为此事,万里还专门召开了一次隆重的家庭会议,就连万里七八十岁高龄的老母亲也被请来参加。

  万里对儿子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并不是不爱你,爱自己的孩子看怎么个爱法,是娇生惯养,把他放在暖房里头,还是让他到风雨中去锻炼,去吃苦?我还是决定送你到农业第一线,到很艰苦的农业第一线去锻炼。”

  万伯翱听了父亲的话,一时感到有些突然,自己从小生活在条件不错的干部家庭,衣食无忧,要马上离开,感觉多少有些舍不得。而且,自己从未出过远门,却突然要去那么一个举目无亲的远方,独自一人能够适应农村艰苦的生活吗?父亲是不是“太无情”了?……可少年气盛的他没有多想,索性下了决心:要争气,去就去!后来提起这个事情时,万里还表扬说:“我还真的很喜欢老大这个骨气。”

  其实,家里人因为不舍,也曾表示反对,但是没有人能够改变万里的决定。万里的老母亲心疼得哭了,流着泪说:“那个地方冷不冷啊?要冷的话,你把皮大衣送给他,别把他冻着了。”

  万里笑着对母亲说:“不要,一毛钱也不要给他。你知道,就是要让他自力更生。不过,这个月的伙食费可以带着。”沉吟一下,他又说:“钱是不能给的。但是要书,可以给。爸爸大力支持。”

  在这次家庭会议上,万里还郑重地给儿子提出这样一个要求:“不要总想着回来,你要想逃跑是不行的,你逃到海外去,可能我管不着;你要逃跑回到这个家门,我是不会让你进的。”

  万伯翱见父亲把话说得这么绝,把“路”堵得这么死,便死心塌地地听从父亲的安排和谆谆教导,决心下去好好干活。

  1962年9月6日,万伯翱怀揣着父亲写给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的信,告别了家人,第一次出远门,奔赴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区农场。

  万伯翱的行装非常简单:一床被子,一条毯子,几件换洗衣服,还有一只洗脸盆。其中有两样东西是妈妈边涛特意送给儿子的:一床万里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的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旧被子;一件万里穿了多年的灰军衣。当妈妈的对儿子的期望既含蓄又深沉。

  除此之外,万伯翱身上就只带了两本书和15元钱。两本书是万里给儿子的,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万里还在送给儿子的一个笔记本上专门题了一行字:“一遇动摇,立即坚持”。做父亲的拳拳之爱、良苦用心完全浓缩在了这耐人寻味的8个字中。

  临行前,万里又郑重其事地对儿子说:“我来自工农,你又回到工农。我从此就有了一个农民的儿子,这样我与农民的关系就更密切了,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加强农业战线,进行农业技术改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你去后要好好劳动,学习生产知识,钻研农业技术,对国家才有用,你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有志气的青年,应该自力更生,不依靠父母。有人觉得参加农业劳动丢人、没有出息,轻视劳动,这是缺乏无产阶级觉悟的表现。我想叫你在北京掏大粪,这件艰苦的工作适合于你,我认为有这样一个儿子也很光荣。但感到你更需要离开家,离开父母,到远些的地方去,一切从头学起,这样对锻炼你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和顽强的意志更有利。”

  最后,万里再三叮咛儿子说:“你不要想做官,你不能当队长,你就是当个普通的农民、普通的工人。”

  一句赠言,帮渡最初难关

  一路上,万伯翱心里直打鼓:此去艰辛会有多少?他把那仅有的珍贵的15元钱小心翼翼地揣在兜里,时不时摸一摸它,以确认它的存在。

  一到那个陌生的农场,万伯翱突然感到害怕了。在这儿,一切都是陌生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面孔……他一次次地扪心自问:就自己一个人单枪匹马地面对这里的一切,能行吗?他感到十分孤独。不过,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他就逐渐适应下来了。因为当地淳朴的农民给了他很多温暖,都亲热地叫他“小万”。有时候,万伯翱早晨起来晚了,为了不耽误上工,没顾上吃早饭,在中间休息的时候,他们就给他烧一点玉米面的饼子吃,放点他们自己做的豆瓣酱。万伯翱香甜地吃着,深切地体会着当地农民浓厚的情感。

  河南东部的黄泛区形成由来已久。193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西进,炸开花园口的黄河大堤,滔滔河水一泻千里,整整泛滥了8年,形成了5. 4万平方公里杳无人烟的“黄泛区”。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当地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人们的想像。

  同万伯翱一样来自大城市的50名知识青年们都住在大通铺里。那个屋子原本是个苹果仓库,四面透风,还总有一股挥之不去的烂苹果的臭味。

  万伯翱来到农场不久,就投入到了紧张的“三秋”劳动中。有一次,他正准备去场部看电影,气象站通知晚上有雨,他立即同大伙儿一起去抢收晒在晒场上刚收获的黄豆。老工人照顾他体弱力气小,不让他扛运沉甸甸的大麻袋,但是,他还是憋足了劲冒着大雨扛麻袋。等场上的黄豆全部进了库房时,他已经冻得嘴唇发紫,成了一个“落汤鸡”。由于淋雨受了风寒,当晚他发起了高烧。第二天,烧还未退尽,他又随着大家一起出工了。

  当时的黄泛区农场,农业生产以栽种果树为主,劳动强度很大,万伯翱这个初来乍到的城市青年很难适应。在当地学习给果树喷农药的经历,令他最难以忘记。“一○五九”是一种德国进口的毒性非常大的农药。喷药时,要举起一根一丈多长的特制竹竿,竹竿上绑着一根皮绳,皮绳顶端是铜喷头,另一端通到药箱,一只药箱重1000公斤,由一辆拖拉机拖运着,边走边喷。面对劳动强度这样大的农活,万伯翱咬着牙坚持着,再吃力也不叫苦,但到了晚上,当浑身酸痛地摊倒在床上时,他心想,这种生活干到哪一天才是个尽头啊。为此,他悄悄地流过泪。

  每当意志消沉的时候,万伯翱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父亲的话,就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本书,就想起了父亲的“一遇动摇,立即坚持”的题字。这些都鼓励着他坚持下去。

  一封劝勉信,消减思亲愁

  1963年春节,是万伯翱下乡之后的第一个春节。随着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农场的大部分职工纷纷喜悦地启程回家和亲人团聚去了。万伯翱心里也十分盼望能够回城与父母共度佳节。于是,他试探着给妈妈写了一封信。

  1月15日,在离春节仅有10天的时候,万伯翱收到了父亲的亲笔回信和一包裹的书籍。他怀着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打开了信,父亲那苍劲熟悉的字体一行行跃入他的眼帘。平常,万里一般不叫儿子名字,就直呼他“老大”,但在这次信中,万里称呼他“伯翱”,很显然是把他视作长大了的独立的成人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信是这样写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9-17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万里送儿下乡记

伯翱:

  我和你妈妈都一遍又一遍地看了你的来信,读信如见人一样,感觉亲切得很。知道你在那里锻炼,进步很好,我们都很高兴。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快要到了。你来信问是否能回北京探望亲人,我和你妈妈商量了以后呢,觉得全家人都很想念你,都想看到你,特别是你奶奶从你去了农场以后无时不提起你,更惦念着你这个大孙子。但是,为了你更好地进步,更好地锻炼,你还是不回北京的好。因为你刚下去半年多就请假回来不好,容易产生动摇。在自己的岗位上过春节,同为了祖国建设在工厂、矿山、交通等岗位上坚持工作的工人同志们,同为了保卫伟大的祖国守卫着边疆、荒岛的战士一样地过春节,特别是同坚守岗位的农场的职工一起过春节,这不仅不是什么遗憾,而应该是一种自豪,你不以为是吗?希望你在农场能够坚持努力学习毛主席和刘主席的著作,在三大革命中,千锤百炼,走工农化的道路,争当一名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

  清代文学家郑板桥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本在破崖中,千磨万炼仍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此名言应该作为你坚定革命立场的警句。同时寄去《共产党宣言》、《社会发展简史》、《政治经济学》,望在春节空闲中,认真地阅读,并做好笔记。

  看完父亲的来信后,万伯翱虽然觉得父亲讲的道理很对,但是,四顾偌大的农场就自己一个人在这儿,怎么过春节啊!他想着想着,在寂静和孤独中,又不由自主地流泪了。不过,他还是听了父亲的话,在阅读父亲邮来的书籍中度过了到农场的第一个春节。

  这一年的初秋,万伯翱又经历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小小考验。有那么一阵子,秋雨连绵,下个不停。一天,他们居住的屋子有一面墙突然 “哗——”的一声就倒下来了。挨着墙的3张床被砸断。当时,万伯翱幸好是睡在屋子另一侧,躲过了这一劫。

  后来,他在家信中向父亲汇报了这个事情。

  万里再次回信给儿子。鼓励道:“房子塌了,你还顶住了,没有动摇,这很好……”

  万伯翱牢记父亲的谆谆告诫,在农场,同工人们一起,住草房,睡通铺,吃粗粮,干重活,搏斗于黄土、酷日、狂风、暴雨、寒雪之间,牢牢地扎下了根。他不仅锻炼了筋骨,也磨炼了意志。

  一份殊荣,影响一批人

  1963年9月24日,《中国青年报》第一版以“市委书记的儿子参加农业劳动”为主标题,以“革命后代要继承老一辈光荣传统发愤图强艰苦奋斗  有志青年要发扬革命精神用自己的双手为人民造福  万伯翱在国营农场艰苦劳动虚心学习不断进步”为副标题,发表了一篇醒目的文章,报道了万伯翱在父亲的鼓励下下乡锻炼的经历。

  此后不久,周恩来在首都应届中学毕业生代表大会上,还把万伯翱称为干部子弟下乡的典型。周恩来的讲话录音随即在全国播放。1963年的毕业生几乎都听到了周恩来的讲话,也都知道了万伯翱这么一位同龄人,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向万伯翱学习。

  万伯翱的事迹登报之后,一时间,他成了一个万众瞩目的小“名人”,给他写信的人也多了起来,有时候,他回信都付不起邮票钱了。为此,农场的会计说,有些信反正是经过党委批准的,那就放到会计这儿一起发吧。

  后来,当万伯翱在家信中提到此事时,万里回信告诫儿子说:“这不行,这太特殊了,8分钱的便宜不能占,还是应当由你自己来付这个邮费。”

  1964年春节,万伯翱第一次得到父亲的允许,可以回家探亲了。临行前,他买了一大堆苹果、蜂蜜,还去农场酒厂专门买了两瓶好酒,带回家孝敬父母。品尝着儿子用辛勤汗水换来的这些劳动果实,万里非常高兴,满意得直点头,笑得合不拢嘴。

  万里对儿子的生活非常关心,他不停地问这问那,了解农村的情况、农民的收入情况、农民对政策的态度及农村的收成等……万伯翱就一五一十地讲给父亲听。万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听得非常仔细,话题谈了很多,范围也很广泛。

  1964年9月22日,万伯翱在《河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到生活的激流中去》的文章,谈了自己在艰苦劳动中的体会。同年10月至11月,万伯翱以下乡积极分子的身份参加了河南团省委组织的“河南省下乡、返乡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报告团”,到全省各地做报告。

  万伯翱的事迹就这样在当时的社会上和青年中引起了相当的反响。后来,著名剧作家曹禺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此事时也说:“1962年他(指万伯翱)被父亲送到河南农村锻炼,首都知识青年支援农村,伯翱大约是第一人。”说是“第一人”,也许不太准确,但是,万伯翱作为北京最早一批到外地农场参加农业生产的知识青年,又是市委书记的儿子,确实对当时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产生过重大影响,可以算得上是开风气之先的人。

  一段遭遇,阅尽人间沧桑

  万伯翱在河南黄泛区农场一干就是10年,期间,他主要以通信的方式和家人联络。但是到了1966年,联系突然中断。后来他才从报纸上看到父亲作为“刘少奇的黑干将”被打倒的消息。

  “文化大革命”期间,万伯翱回过一次北京,那时候万里还是“留用者”之一。但是他家已经从原先那个大院子里搬了出来。万里见到儿子很高兴。他说:“啊,老大,你这个工农兵啊,用工农兵的思想把我们这个资产阶级批判批判。”听了父亲这句话,万伯翱心里一阵酸楚。

  当万伯翱回到河南农场后不久,就得知父亲被解除了职务的消息。过了不久,他又听说,1966年12月4日深夜,父亲在家中被捕,被关进了秦城监狱,一关就是3年。由于父亲的关系,万伯翱也受到了牵连,他从一个受到周恩来表扬的模范人物,突然变成了“黑党委的宠儿”。

  这是他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日子。偏在此时,女友又同他划清了界限,分道扬镳。他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痛苦。后来,万里知道了此事,便给痛苦中的儿子寄去一封信:

  你的女朋友毅然地和你分了手,我看这不是一件值得痛苦的事,因为爱情是不能强求的,爱情的基础应该是志同道合、真心相爱的。假心还行吗?既然她不爱你,这样的女朋友你又何必再留恋她呢?更不应该为此悲观失望。爱情毕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

  1972年,万伯翱28岁,他的人生出现了新的转机。农场分到两个上大学的名额,一个是农业大学,一个是河南大学(当时叫河南师范大学)。由于他在农场的出色表现,1972年春,在农场职工和党组织的一致推荐下,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河南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被分在郑州炮兵学院当了一名教员……

  后来,每当万伯翱回忆起这段非同寻常的往事时总是说,在农场的10年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受益的一段时期,使他寻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他对于服从父亲的决定从来没有后悔过。他还说,他的人生格言,是陶行知先生的那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祖上不能算是好汉。在此后的岁月里,万伯翱还多次回到当年的农场,在那里寻找当时的青春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7: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