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2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听课有感心得体会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15:4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听课有感听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有几点心得:一是教师对于算哩的教学的把握很好,注重了几个分数单位的加、减运算,二是教师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找出解决的方法,教师分类板书,引出课题,三是教师对时间的把握不够,致使规定时间内达不到目的,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注意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15:44:15 | 只看该作者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张美芬老师:听了周老师的一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使我受益匪浅。《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其说是评课,还不如说是谈一谈收获。她的课让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授课的方式是那么丰富,与学生的交流是那样自然。我喜欢听这样的课。也让我感受到了上数学课的乐趣,如何去积极鼓励学生,如何进行新课程与老教材的整合,如何上好新课程,如何把问题交给学生去处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要努力的方向。

首先:在上课伊始,周老师结合班级的实际:五(3)班共有32位同学参加学校的各类兴趣小组,其中参加数学小组12人,电脑组4人。根据题目列出加减法关系。根据出示的数学信息提出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我感觉这一引入可以说是非常朴实无华。但是很适用。情境的创设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欲望,使学生个体产生认知冲突。而并不在于情境的华丽生动,也不在于问题提出方式的“与众不同”。

其次: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也就是课堂中生成的东西,周老师也处理得非常到位,使其成为课堂中的一个个亮点。如:能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这些分数吗?通过学生的说,使学生知道了许多的知识,了解了分数的分数单位。再通过教师的:看了这两个分数,你能用加减法列式吗?避免了浪费大量的时间。

姚舒峰老师:听了周勤老师执教的十册数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深有感触,一吐为快。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探索空间。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者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本节课周老师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先学意义,后总结计算方法,而是倒过来,先学习计算方法,再学习意义。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分数单位,并能根据分数单位进行口算,教学时让学生举出分数的例子,口答分数加减法,举例列算式,再观察,计算,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经历一个口算、举例、比较、交流、概括、验证这样一个全过程。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周老师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让每个学生说出一个分数,并说出它的分数单位及分数单位的个数,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进行口算,观察比较这些算式的特点和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处于欲言不能,欲罢不止的亢奋状态。再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想法,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从而达成共识。

张明老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一节知识内容比较简单的课,所以大多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的时候往往会走“重结论、轻过程”的捷径。而周老师却在教学中采用了“从结果走向过程”的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不仅明确了算理,理解了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计算法则,而且学到了方法。纵观全课,周老师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平实”而不“平淡”

周老师这节课注重实质,创设情境简洁、朴实,没有花花架子,可谓直奔主题。学生根据情境引入分数加法后尝试列出算式“3/8+1/8” 后,周老师没有满足于学生得到的结果 ,而是适时的引导学生探究分数加法的意义,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轻而易举的把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联系起来,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与传统的先复习整数加法的意义不同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同时,克服了由机械复习所带来的枯燥无味。当然,这不是教学的重点,却是一个亮点。

      2、“重过程”也不忽视“结论”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在四年级时,就已经会计算了,因此,当学生列出算式后,马上有学生大声的说出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周老师采用了“从结果走向过程”的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计算”,“为什么不用分母加分母,分子加分子呢?”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深入的思考、探究,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明确了算理。突破了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顺利的达到了教学目标。同时,渗透了学习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理解算理后的计算法则印象深刻。可谓一举三得,即“重了过程”也“深化了结论”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江丰老师:本节课一开始周老师就从自己班级的学生入手,将复习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融入其中,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个环节从整数的加、减法转换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例抽象到分数的过程,既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等旧知,提出新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看似散乱的素材,经过精心的串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一系列服务于本节课教学需要的有效资源。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周老师从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打开突破口,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通过说理、画图等形式,展现学生对算理真实的理解,还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从课堂实施上看,大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时,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新课标提倡培养的观察、分类、对比、质疑能力。本课中不但在课中的探究算理时,让学生观察、比较整数与分数、加法与减法的纵横对比中锻炼归纳、概括能力。还在巩固练习中,做好练习的后续拓展。

许孝峰老师:周老师这节课练习设计非常全面。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他都想到了。如:学生在计算结果的处理方面,很容易忽略——得到的结果该约分的要约分,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周老师为此专门设计了几道这方面的题,除此之外,还让学生自主出题,互相测验,变换练习形式进行练习,让学生互动起来。其次,练习在巩固本课知识的同时,呈梯度的上升、拓展,发展学生的思维,又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打下基础。

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究。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老师不是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再组织交流讨论,逐步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了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习方式得到了明显改善,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这是一节朴实无华,却很有效率的公开课。既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又恰到好处的强调了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教学需要的就是这样的课。

沈佳老师:周老师的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和方法:1、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从班级参加兴趣小组的实际情境出发,通过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出了本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然后以这些问题为主线,进一步展开教学活动。这样的设计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也使数学学习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探究的成功与乐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有效地培养。

2、规律由学生自己感悟。尽管本课的教学目标并不要求向学生明确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但是需要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对法则的基本内涵有所感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对计算方法的更深刻的理解。在本课中,学生对计算法则的初步感悟是以把握计算规律的面貌出现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者设计一组变式练习,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透过开放的答案逐步发现本质的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4 13: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