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数的意义》两次评课记
山东省日照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 晔
这一学期,我校围绕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师徒结对活动。作为骨干教师的我,有幸成为师父,通过双向选择,我和卢成彩老师结为师徒。这本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没有什么值得赘述的,所以我前期也没有什么太多期待,但一个系列走了下来,我却改变了初衷,这样的活动就是一个字——好!
在活动之前,卢老师和我商量到底讲哪一节课,我看了看进度,翻了翻课本,说:“就讲《分数的意义》一课吧。”这是节老课,不知有多少人讲过公开课,不知有多少种教学设计思路,百度一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遍地都是。而我就是要看看卢老师自己如何来处理教材,如何来进行教学设计,如何体现“高效”。所以我并没有帮忙设计思路,完全放手,让卢老师独立完成。
几天后,卢老师让我听课,我如约而至。下面是我的首次评课记。
在路上
初评《分数的意义》
今天听了我校卢成彩老师执教的《分数意义》一课,深有感悟,现结合新教育实验理想课堂、高效课堂的有关理念反思如下:
新教育实验认为,理想课堂要达到“六度”,即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的确,只有达到这“六度”,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才能激发,快乐高效课堂才能实现。
先说一下整合度。第一个观点——数学知识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这个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第二个观点——学生的认知也不是彼此割舍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在原有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上,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该从这两点出发,首先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是这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前置基础是什么,知识点新在什么地方,后边的延续知识是什么;二是学生对这节课已经有了什么知识基础,哪些会了,哪些还不会。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教学设计第一要考虑的问题——研读教材。
就《分数的意义》一课而言,知识点分别是分数的产生、单位 “1”、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和意义、分数单位。其中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时候初步接触过分数,所以分数的产生已经掌握,完全可以舍弃这一环节,这叫创造性的应用教材。分数的意义学生也已经初步了解,知道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可以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节课实际上是对分数意义的一个扩展,即还可以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来平均分,这才是这节课最重要的新知识,是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至于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和意义只要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自会理解,分数单位则是一看即会,安排学生自学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这节课的学习就要在如何平均分一些物体上做文章。卢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分别把4个、2个、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引出分数的产生;然后板书1/4,让学生举例说明所表示的意义,进行总结,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可以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着出示12个银杏,让学生找出分数,说出意义,最后总结分数的意义。应该说,这样设计,层次分明,按部就班,也还是不错的。但这节课到底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新旧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学生直到结束,仍是一头雾水,而且对于分数的意义,学生也并没有真正理解。
所以我建议改为如下设计:1.删除分数的产生一环节,开门见山引入——出示1/4,让学生举例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在黑板一侧,并进行总结,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可以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加以说明这是以前学过的知识;2.出示4个、8个、12个苹果示意图,让学生自主尝试分别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集体交流怎么分的?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在黑板另一侧;3.引导学生进行第一次对比——请看黑板,这节课学习的知识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答“现在是把几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来平均分。”教师趁机说明“这儿平均分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叫做单位1”。并对单位“1”进行强化练习;4.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对比:刚才我们平均分了4个、8个、12个苹果,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总结——一方面都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每份都是1/4,另一方面因为单位“1”不同,所以每份的个数不同。这样就使学生加深了对单位“1”的认识,同时明白分母与物体个数无关,只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为下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5.总结分数的意义。
再说一下练习度与延展度。新教育实验的核心价值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结合我们的课堂实际,首先要做到分层施教,让好学生吃得饱,让一般生记得牢,让后进生有提高。所以练习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练习题设计分为基本的平行性练习,这是照顾到全体学生都要掌握的;第二种是变式的综合应用习题,要求一般学生都要掌握;第三种是拔高的发散性与开放性习题,要求学优生掌握。比如可以设计十二根小棒,分别让学生拿出1/3、1/4、1/12,然后拿出1/( )、()/6等等,并让学生说出理由。再比如这样设计老是要奖励表现好的学生,每个小朋友分得这盒彩笔的1/(),得知道什么条件?这样就会引发学生讨论:需要知道获奖人数,还是彩笔总数,或者是二者都得知道?在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不管多少个物体,只要知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了,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这样设计的习题才有思考价值,才是有意义的,才能让学生越来越聪明。
这节课,卢老师上的还是比较出色的。从教态、语言到习题设计,都比较到位,特别是应对课堂生成性问题应付自如。卢老师设计了这么一道习题:分数单位是1/7的分数有哪几个?一生回答说8/7,其余学生都表示反对,另一名学生还大声说“这是假分数,我们还没学呢!”因为这并不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所以卢老师在耐心倾听学生回答后,用了设问句式作了简要解释:“分母也是7啊,为什么不是呢?”然后在课件上写上8/7,并加上了省略号。这个应对就很巧妙,即是对学生回答的肯定,又能引发学生课下继续探究,还避免了学生对这一非本课研究内容进行过多争论,鸠占鹊巢,值得我们学习。
卢老师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对于我大篇幅的建议虚心接受,然后我们坐了下来,认认真真的研读教材,确定目标,设计思路。一天后,卢老师又在另一个班上了这节课。下面是我的第二次评课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