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分数与除法》听课感想心得体会评课稿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30 09:08
标题:
《分数与除法》听课感想心得体会评课稿资料
《分数与除法》教学评析听课记录
在周四的听课评课日里,五年级的毛清英老师执教了《分数与除法》一课,因为是同年段,所以更有发言权。通过听课有以下感受:
一、亮点:
1、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小毛老师能精心地准备课上所需要的图片:如蛋糕、苹果、梨子等,还用黑色的卡纸裁成长方形而后在上面写题目,并在纸的背面贴上磁铁,以方便上课题目的出示。从这一点上足可以看出她课前是花了一定的心思。
2、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能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如课前创设了淘气生日,智慧老人为他送来了蛋糕,从而引出一个蛋糕要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几个蛋糕?这一问题让生进行探究。除此之外,分苹果、分梨等都是学生生活中非常多见的例子。这样让数学回到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
3、能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教师教态亲切,注意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4、重视方法的发现和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并及时总结规律。如通过1÷4 = 1/4; 8÷4 =8/4;3÷4=3/4等式子,你能说说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吗?从而让学生通过交流,自主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假分数与带分数互相转化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转化的方法。
二、不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分数的两种表示意义。如果在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时,问题的指向性能再明确一点,学生就能更快更及时的发现其中的规律,明了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分蛋糕、分苹果、分梨的过程,让学生在发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后,说清楚分数所表示的两种意义,那么这节课就会更完美。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30 09:08
《分数与除法》评课
听了谭玉波老师讲的《分数与除法》这一课,“分数与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中第三小节的授课内容。本节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运用此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归纳、交流的能力。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整堂课的节奏非常平稳,课堂很朴素,给人的感觉很真实。
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第一,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第二,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第三,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第四,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值得商榷之处:
第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本节课的内容是不是有点过多?感觉每个环节过渡得较快,成绩较差的学生有点跟不上来。
第二,学生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时,教师是否可以把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引导出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30 09:09
第十册《分数与除法》听课有感
李丽
上半年参加一个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同一个内容,两位不同的老师上课,课堂程序大体差不多,可是上出来的结果却完全不同,除了教师个人素质的因素,更重要是在于细节,在于设计的程序落实得不一样,现将第二位老师的优秀课堂设计记录如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堂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第6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通过教学,让学生会利用民除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有关分数和分数单位的知识。
课件出示几个图片,出示问题:下面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有几个学生一看到题目就举手,教师没有马上叫他们回答,而是说:“有些同学马上举手了,你读清题意了吗?仔细读题,有三个小问题。”有几个学生放下手了,“有些同学在认真读题。”教师没有读题,而且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教师再分别叫学生回答,分别是 , , , 。
2、复习用除法解决平均分的问题。
把40棵树苗平均分成5个组,平均每组是多少棵?40÷5=8(棵)
教师:这个问题很简单了,二年级同学都会,老师想问的是:平均分时,把什么样的数做被除数?(总数)把什么样的数做除数?(份数)
〖这个细节处理得很好,不只是做一个平均分的题目就完了,而且指导学生总结平均分时用总数做被除数,放在前面,用份数做除数,放在后面。而不是把大数放在前面,把小数放在后面。为后面的新授和练习做好铺垫。〗
3、口算引发求知欲并引出课题。
第一组:25÷5 80÷4 0.8÷2 19÷10
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说,这里的口算结果有的是整数,有的是小数。有没有可能是分数呢?
第二组:1÷6 3÷7 4÷9 8÷11
引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1)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①请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
②提问:如何列式?谁作被除数。(板书:1÷3=)
③学生自主计算1÷3的结果
④汇报 0.333… 、
⑤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做解释,课件线段图演示:把1米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就是1米的 ,也就是 米。在测量时不够1的可用分数表示。
你会用0.333…表示还用 表示?为什么?(方便、简单、不用列竖式)
(2)即时练习:
①把1千克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
②单位换算:
1分米=( )米 1分=( )时 1毫升=( )升
2、把许多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出示例题:把3个月饼平均分成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个月饼?
①怎样列式?谁做被除数。板书:3÷4
②猜一猜每人可能分多个?
A、半个 B、1个 C、半个多
(用排除法子,不可能是半个,也不可能是1个,所以应该是半个多。)
③四人一组用圆片实际分一分,看看每个人到底能分得多少个月饼。
④展示分法,汇报结果。
用三种分法:a、把三个饼叠在一起剪平均分成4份。b、把每块饼都平均剪成4块。c、先把两块饼各剪成两份,再把第三个饼平均剪成4份。
⑤让学生把分得的饼展示出来,拼起来,看看可以用一分数表示吗?
得出:3÷4=
〖细节问题处理得很好,如:前一位老师也是这样分,但他让同桌两人分,分完就说是 ,一带而过,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分的这一过程也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好像只是形式而已。但这位老师是让4个小组分,真正是4个人在分三个饼,发完后各拿各的一份,每个人都真正参与到分的过程,因为每个人都看到自己手中的要与别人的一样多。所以他们的分法也就比前一位老师多了一种分法,即先把前两个饼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四个人每人拿到半个饼,再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四块,每人拿到一块,每人就得到了一块大的和一块小的月饼。〗
〖还有一个值得欣赏的是,分完了后,三个学生分别展示了分法,教师一直没有说结果是用 表示,等三种说法都说完了,教师再让学生把自己得到的饼展示出来,拼在一起,看看可以用一个分数表示吗?对于第三种分法的,教师引导学生在大的那块上画了一条线,也变成 了,真正让学生看到分得的结果就是 ,所以3÷4就应该等于 了。〗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①提问:今天的两道除法算式,都用分数表示了结果,仔细观察分数与除法有关系吗?(教师没有马上让学生回答什么关系)让学生讨论。
②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充分发言。
③用式子表示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
④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分数与的关系可以如何表示?
a÷b=
⑤在整数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那么在分数中,分母有什么限制没有?(b≠0)
⑥分数与除法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呢?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对吗?
引导学生用表格表示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区别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是一种运算,还有加、减、乘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是一个数,还有小数、整数。
〖通过表格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而且看到分数与除法的区别。〗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复习中第二组的口算练习。
2、口答填空。
〖有个细节做得好,在填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填空中,有个同学差点弄反了,老师马上说:“哦,差点错了,这确实容易混淆,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吗?”学生说:“被除法在前面放上面,除数在后面,放下面。”教师小结:“哦,前面的数字放上面,后面的数字放下面。这个方法好。〗
3、小明喝了1升水的 ,小亮喝了5升水的 ,他们谁喝得多?
课件演示:1升水的 ,有几个 ?
5升水的 ,有几个 ?
4、思考题:
先看例题,3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分( )个月饼。
思考:3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分得这些月饼的( )。
为什么同样分,分得 个,又是分得这些月饼的 ,为什么?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1、注重知识的铺垫,注重知识的延伸;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与体验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数学;3、深刻挖掘教材,注重知识的延伸。4、注意指导学生思考的方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30 09:09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听了张海波老师讲的“分数与除法”后,收获很大。凡教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老师都知道内容很简单,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张老师教学组织的很好。主要有以下亮点:
1、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教学围绕教材上提供的例题老鼠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2、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范例讲授法等,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结构紧奏,逻辑性强,过度清新自然。
3、准确把握了分数和除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
4、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创造性地开发远程教育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教育专家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待探究。
2、学生的错误也是比较好的教学资源,老师还应善于倾听学生的错因。如:才能更有利于帮助问题的解决。
3、练习有点儿欠缺,如学习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
4、从我们这儿的学生实际出发,教学内容是否有点多(探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30 09:10
《分数与除法》评课
听了谭玉波老师讲的《分数与除法》这一课,“分数与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中第三小节的授课内容。本节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运用此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归纳、交流的能力。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整堂课的节奏非常平稳,课堂很朴素,给人的感觉很真实。
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第一,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第二,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第三,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第四,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值得商榷之处:
第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本节课的内容是不是有点过多?感觉每个环节过渡得较快,成绩较差的学生有点跟不上来。
第二,学生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时,教师是否可以把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引导出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30 09:10
《分数与除法》的评课稿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安排得非常好,新课标的精神体现得也很好。从这节课还可以看出樊老师的个人素质非常很好,个人的语言魅力强,对学生个性化的评价很到位。从课堂教学效果看,效果也非常好。下面从具体的教程上,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1、创设情景落实到位,突出了知识间的联系。
用多媒体唐僧师徒4人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创设激情,直观的教学手段,数与形的结合,在黑板上进行总结,效果很好。学生学完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8÷4 4÷4 1÷4 3 ÷4从数据上看得出都是由樊教师精心设计的。从商是整数到商可以用小数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突出了知识间的联系。
2、合作探究把握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
两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对这样的一种状况樊教师是有预设的,樊教师的处理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
3、练习达标十分到位。
从樊教师的教学设计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拓展延伸,方有尺度
分数与除法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樊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并获得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30 09:11
《分数与除法》教学评析
在周四的听课评课日里,五年级的毛清英老师执教了《分数与除法》一课,因为是同年段,所以更有发言权。通过听课有以下感受:
一、亮点:
1、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小毛老师能精心地准备课上所需要的图片:如蛋糕、苹果、梨子等,还用黑色的卡纸裁成长方形而后在上面写题目,并在纸的背面贴上磁铁,以方便上课题目的出示。从这一点上足可以看出她课前是花了一定的心思。
2、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能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如课前创设了淘气生日,智慧老人为他送来了蛋糕,从而引出一个蛋糕要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几个蛋糕?这一问题让生进行探究。除此之外,分苹果、分梨等都是学生生活中非常多见的例子。这样让数学回到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
3、能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教师教态亲切,注意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4、重视方法的发现和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并及时总结规律。如通过1÷4 = 1/4; 8÷4 =8/4;3÷4=3/4等式子,你能说说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吗?从而让学生通过交流,自主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假分数与带分数互相转化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转化的方法。
二、不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分数的两种表示意义。如果在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时,问题的指向性能再明确一点,学生就能更快更及时的发现其中的规律,明了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分蛋糕、分苹果、分梨的过程,让学生在发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后,说清楚分数所表示的两种意义,那么这节课就会更完美。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30 09:11
《分数与除法》教学评析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历来是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很好地贯彻了教材编写意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探究——概括提升——综合应用等环节,实现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探索、推理、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初步体验。
为了有效地突破难点,例题里安排两次分饼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每人分得的块数是饼的块数÷分饼的人数,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发现规律。
第一次分饼活动,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在表现场景的图画里,能清楚看到饼的块数比分的人数少,每人分得的饼不满1块;在列出的算式里,被除数小于除数,商比1小。这些矛盾激起学生动手分一分的愿望。
交流两种分法,不仅得出每人分得块的结论,还要在第一种分法中理解3个块是块,在第二种分法中理解3块的是块。这些是分饼活动里的数学问题,是两种分法的本质区别。理解数学问题,能使分饼活动在头脑中留下清楚的印象。
二、层层递进,逐步概括,培养能力。
第二次分饼,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这次活动的特点是“想”出每人分得的块数,要在前一次分饼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每人分得3个块或3块的得出结果。
让学生观察3÷4=和3÷5=,从数学现象里发现规律,用两种形式表达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先用语言讲述和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在充分的交流中理解新知识。再写成字母组成的等式,并从除数不能是0,推断分数的分母不能是0,建立新知识的数学模型。两种表达形式,前一种具体详细,后一种概括简明,可以看成理解分数与除法关系的两个层次。
三、练习设计重视基础性、针对性、多样性、拓展性。
四、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商榷之处:
1、在几种不同的分法中要进一步说清是“一块一块分”还是“三块一起分”。
2、是否可以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区别。
3、最后一题可强调一下把“2千克”看作单位“1”。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30 09:12
《分数与除法》 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郭老师上的“分数与除法”后,收获很大。凡教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老师都知道内容很简单,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郭老师组织教学很好。主要体现以下两抵点: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学中郭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2、在问题不断地解决与生成中探索新知识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本课中,郭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