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4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教研论文:精彩不容错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0:0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精彩不容错过
武汉市江汉区滑坡路小学 陈 瑶 武汉市江汉区小学教研室 陈 平
课堂是一面镜子,许多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可以通过这面镜子看个究竟。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新课程呼唤丰富、生动、过程化、富有活力的精彩课堂。可是,在使用实验教材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这样的困惑:教材由于篇幅限制,有一部分内容编写得较为简洁,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我们该如何把握,如何不让精彩失之交臂呢?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选择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镜面对称”这一内容展开了实践与研究。

一、教材,因教师的研读开发而精彩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的好,使学生受益,还得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目前正在进行的课改实验,既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过程,又是对教材的验证、改进的过程。我们认识到:现行教材不再是学生们从事学习活动时的模仿对象,它向学生提供的不再是一种“不容改变”的、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结构。确切的说,现行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

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也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研读教材时,应当关注数学内容及表现形式,特别是要关注教材内容的本质,形成教材的整体观和教学的系统观,做到有的放矢。开发教材是根据教师对数学教学的理解,以教材为中介重新组织教学的创造性的过程,这种创造不仅完善了教学,也丰富、充实了教材。开发教材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需要,也是不断地提高和完善教材的需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和教学实际情况,认真研读教材,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适当地开发教材,是成就课堂精彩的前提条件。

(一)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确定课题和教学目标

确定课题和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它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

《镜面对称》属于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见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69页)。通俗地说,“镜面对称”是指相对于一个平面的对称。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中指出:“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在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等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0:07:40 | 只看该作者
接着,让我们翻开教材看看吧!(见图1)
    教材并没有涉及到“平面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名词,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初步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湖面的倒影是相对水平平面的对称,而照镜子是相对竖直平面的对称,这是最常见的两类镜面对称,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很直观地理解镜面对称的两边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下面的“做一做”呈现的是照镜子的活动,意图是通过镜面内外人的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关系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
    我们面对的将是二年级的学生们,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已经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初步的审美能力,正在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在学习《镜面对称》前,我们预想到学生们可能会对镜面对称特征的感知、描述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结合以上多方面的考虑,决定将课题确定为“对称”,并在辅助板书中注释:“镜面”。这样既凸显了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又体现了教学内容的不同。将教学目标定位于:“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镜面对称,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让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数学中的对称美。”
(二)巧用教材信息资源,构思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主要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时间的分配。教学中可以借鉴教材提供的知识的呈现方式来确定教学程序,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条件对知识的呈现方式进行恰到好处的改动。
从本课教材来看,教材呈现的内容有限,例题两幅图,“做一做”两幅图,练习3题(包括思考题),文字内容极少。怎样将简洁、静态的教材设计成丰富、生动、过程化的40分钟的有效课堂?这无疑给教师们出了道难题,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施展身手的空间。
著名的特级教师吴正宪在《“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初探》一文中提出:“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实际出发,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具有现实性、生活性、趣味性、问题性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例如,本节课一开始,同学们马上就被谐趣幽默的动画片《小老鼠照镜子》给吸引住了,多媒体课件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小老鼠照镜子时的神态和动作,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动画片中展现无遗。(见图2)
    其实,这段动画片是将教材中小朋友照镜子的情境进行了加工润色,这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的一段剪影。随着动画片故事情节的展开,小老鼠诙谐夸张的动作、神态,时时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在动画片末尾,小老鼠头上闪现出一个大问号,教师的顺势引导、巧妙衔接在这里恰到好处。
师:你们猜猜看,小老鼠在想什么呢?”
    (同学们马上进入了思维的境地)
    生1:我猜,它在想:“这镜子里的小家伙是谁呀?”
    生2:小老鼠在想:“这镜子里的小家伙怎么和我长得一模一样呢?”
    师(作疑惑状):“是啊!这镜子里的小家伙怎么和它长的一模一样呢?”
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个具有探究价值和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数学学习继而从这个现实、有趣、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开始了。
二、课堂,因学生的主动参与而精彩
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是单纯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儿童如何学习数学的理论基础,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知识不是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因此,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模式,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关注学生知识掌握了多少,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体现,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实际情况把例题、方法、结论等方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们能主动参与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一) 变静为动,让学生的探究充实起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
镜面对称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我们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
师:刚才,动画片里的小老鼠照了镜子,你们想不想也走上讲台,在镜子前象小老鼠那样做一做动作,照一照自己呢?
生(学生们顿时情绪高涨,齐答):想!
师:那么,大家一起来仔细观察观察,“我们’和“镜子中的我们”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有哪些没有发生改变,是相同的?有哪些位置发生了改变?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都跃跃欲试,举起了小手)
接下来,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同投入到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特别是在观察探究镜面内外“左右”位置的关系时,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镜面内外“左右”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是相同的。对于这种说法,我没有急于给予否定或批评,而是让持有这一想法的学生站在镜子前,边做动作边观察,通过移走镜面,邀请另一名学生与他面对面地模拟照镜子的动作。经过充分地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学生们达成了共识:“我们”和“镜子中的我们”左右的位置正好相反,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镜面对称的性质。这些都是在学生亲身体验、积极动脑、相互交流中主动获得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获取了数学的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远远比老师直接给出一个结论重要得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0:07:50 | 只看该作者
(二) 巧设游戏,让学生的体验丰满起来

数学学习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烹饪一样,不经过亲身尝试和体验,仅仅通过看书、听他人讲解、观察他人演示是不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亲身体验 “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呢?

在“镜面对称”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照镜子”的游戏,这是一个两人参与的游戏,一个人扮演照镜子的人,另一个人模仿他在镜子中的动作,还可以交换角色来观察。首先,教师邀请一位学生进行游戏示范,接着向全班同学提出游戏要求:同桌合作游戏,可选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道具和自己的学习用品,做一做、说一说、互相评一评;然后同桌之间开始玩游戏,并互相评价;最后邀请学生在全班进行表演。整个游戏活动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全体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动作,既巩固了镜面对称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又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做”中思,让学生的体验丰满起来。

三、数学,因学科价值的彰显而精彩

数学是一门科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中已充分显示出其实用价值。数学更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数学本质的双重性决定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价值取向应是多极的。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熏陶,素质的培养。树立这种新型的教育观,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学习如果脱离了实际,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更谈不上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了。

我们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重视了利用镜面对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怎样看到另一半”的教学时,学生们进行了动手操作和仔细观察,他们灵活地运用了镜面对称的特点,将镜面垂直放于半张图片的边线(即整张图片的对称轴)上,通过镜面作用,镜面上出现了与之对称的图像,这样就看到图片的另一半了。再如“哪个是从镜子里看到的样子” 的教学中,通过观察辨析,运用镜面对称的性质又快又准地进行判断,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不断发展,问题意识的不断增强,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加深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此外,本节课课末设计了“揭密万花筒”的拓展延伸。首先采访同学们玩过万花筒吗?从万花筒中观察到了什么?然后请小组长向空的万花筒中放入一片塑料片,仔细观察,你从万花筒里看到的只有一片吗?顺势提问:小组长只放进去了一片,为什么看到的却不止一片呢?通过学生猜测、讨论、交流,揭开了万花筒的秘密:万花筒正是利用了镜面对称现象的原理制作而成的。

这一环节再次掀起了课堂的又一个高潮,学生们再一次领略到数学的魔力,还列举出了生活中利用镜面对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如:在室内设计中,为了显得宽敞些,在墙壁或天花板上安上一面大镜子,你们看这家鞋店的墙壁上就装上了一面大镜子,不但显得宽敞,而且货品显得很多;在建筑设计上,桥梁、湖心亭等利用水面的镜面对称现象使得建筑物更显雄伟壮观;部分车辆上装有后视镜和倒视镜,利用镜面对称现象可以观察到后面的车况、路况,以保证行车的安全等等。

(二)挖掘数学文化,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数学课程标准》和人教版实验教材都体现了更多的人文性。

在“镜面对称”的教学中,通过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再现了镜子的发展史,感受到科技的进步;在欣赏一幅幅蕴藏着镜面对称现象的生活照片和美丽图画时,同学们不由得发出了一阵阵赞叹声,在欣赏对称美的同时,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堂上,我们真实地看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方位交往的心灵碰撞的过程;我们真实地听到学生们有条有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对自己及同伴真诚的评价;我们真实地感受到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其育人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这样的精彩课堂正是课程改革所期盼的:它不因教材的简洁而畏手畏脚;它不因内容的浅显而停留表面;它不因知识的抽象而黯然失色。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只有认真研读和适当开发教学资源,才能将有限的教材发挥无穷的魅力;只有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课堂主体性,才能使教育理念得以升华;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才能彰显数学学科的价值,成就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月第一版

2.吴正宪《“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初探》,《小学数学教育》2003年4

作者简介:

陈 瑶,武汉市江汉区骨干教师,“数学学科带头人”,在2005年湖北省小学数学新课程优质课竞赛中执教的《镜面对称》一课获一等奖,曾在2003年武汉市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并多次执教省、市、区级示范课、观摩课。

陈 平, 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数学教研员,湖北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被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政府授予“十大名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1: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