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27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凡卡》听课感想体会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5:0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凡卡》听课反思
有幸聆听了宋建丽老师的课,收获颇丰。宋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善变,不应“循规蹈矩”不能运用“千篇一律”的教法,打破“常规”、“改变格局”大胆改革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它以小说的形式,主要以凡卡给爷爷写信的过程为线索,叙述了写信前、写信时、写信后的故事内容。

教学《凡卡》,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首先,宋老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学生完成自习预习,了解课文大意后,钟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 初读课文,你对本文有什么总的感受? ” 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同时明确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同一个中心:沙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抓住关键,直奔要害,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为突破重点做好准备,宋老师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 “ 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 ” 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读细读: “ 凡卡受了哪些罪? ”“ 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 ” 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明确此种描写细腻、逼真的写作手法。再继续抓住情感: “ 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 ”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 “ 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 ”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 “ 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 ” 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到此,教学的第一板块结束。

“我们除了凡卡的语言叙述和城乡生活的对比中感受到他悲惨的命运外,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内容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内心的痛苦?”这一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向第三板块。而且稍微拔高了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们获得探求知识的乐趣。学习好的同学动动脑子可能会想到凡卡写信前后的心情,中下等同学可在老师的提示中得到启示,进而明白:原来文中细致入微地刻画凡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神情;写信中多次叹气;写信后还做了一个好梦,也充分地表现了凡卡悲惨的命运。到此,教学第三板块结束。

最后,把三大块有机地结合起来。 “ 同学们,联系刚才所讲的内容,说说作者是什么样表达中心,突出凡卡悲惨命运的? ” 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条线索:信中诉说悲惨学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忆往事,对比现实,衬托出中心;结尾的美梦,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学任务全部完成。

这样,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读法为主,以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为辅,交替使用,使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纵横交错的三条线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击中要害,还使学生在朗读、讨论中深切感悟到语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5:03:40 | 只看该作者
《凡卡》评课稿

马雪芳

听了陈老师的《凡卡》一课,感受颇多。

《凡卡》,由俄国著名作家契珂夫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珂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陈老师在课前就让学生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并强调“契珂夫”的正确读音,可见陈老师对文本内外的扩充意识。当然,有了对社会背景的深入了解,更有利于学生走入文本,体悟情感。

一、读信悟情

由于课文篇幅比较长,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复杂。所以,在这一课时的安排上,陈老师有所侧重。她让学生找出凡卡信件的内容,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确定课文重点。围绕这一主线,弄清凡卡在哪些方面受到怎样的虐待,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此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如,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品读体会:凡卡受尽哪些折磨?从“揪着”“拖”“戳”“一点儿”等等词中,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并启发学生想象。同时感受细节描写起到的作用。感受凡卡三次对爷爷的呼救、哀求,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感受凡卡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悲剧性的效果。

二、 多元解读

作为本课的重点,信的内容所透射出来的凡卡的悲苦,是本堂课中力求学生体悟的。陈老师紧紧抓住重点字词甚至是标点符号,感悟凡卡挨打、挨饿、挨冻的悲惨生活。通过静静地默读,圈一圈、划一划读懂的字词,学生抓住“直搓、捉弄、打发、楸、拖、吃的少”等词,说了自己的理解,理解以后的个人读和齐读都是令人满意的。特别是在感受伙计、老板娘、老板的虐待时,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更加丰富了文本。

最后,提出一些自己小小的建议。当下,提倡在课堂上要留有10分钟左右的作业时间。本次活动的主题也是在“关注课堂作业”的基础上开展的。而由于课堂内容的安排上太过于冗长,所以导致没有作业的时间,甚至没有布置作业,这是陈老师的一点小小的失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5:03:49 | 只看该作者
《凡卡》听课心得

《凡卡》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六下的一篇精读课文。在上本篇课文时郑老师紧紧抓住信的内容展开品读与感悟。他让同学们们通过深入体会凡卡在城里的生活,来感受凡卡生活得多么痛苦,多么希望他的爷爷能马上带他回乡下,虽然乡下的生活也很穷很苦,有时爷爷会打他,也许在乡下也会挨饿,但至少不会受到老板、老板娘和其它伙计的无端欺凌。郑老师让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读凡卡哀求爷爷的话语,让孩子们通过朗读感受凡卡的悲惨遭遇。从品味中知道凡卡多么渴望乡下那快乐、轻松、自由的生活。

40分钟的课堂有很多精彩的地方。下面就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一些想法。

在学生默读完整的信,思考“信中哪些文字让你的心动了一下?原因写下来”“凡卡在城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师:城里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生:第8小结。艰苦,总是挨打。

生:挨饿。

生:被人欺负。

生:虐待。

生:孤单。

师:(板书学生的回答)前面学生说到的是凡卡的生活现状,而你回答的是他的内心世界。

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听清楚了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将学生的回答分的非常清楚,做了很好的总结,这些回答是人物的现状,有些回答是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反馈的时候让学生不仅明确了,自己从中感受到的体会,还明白了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人物。

在进一步体会这种城里生活的时候,郑老师以“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让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

师:哪些地方印象深刻?

生:“揪”“揍”动作用力,一点也不疼惜他的。

师:这个过程中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老板行为野蛮,凡卡内心很痛苦。

师:这些词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了凡卡受虐待、很痛苦。

师:怎么体会到痛苦的?

生:这些动词让我感受到打得很用力。

师:这才是理解。

在文本感悟的时候,即使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说“这才是理解”意思很明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体会的时候,读到文字背后去。在学生体会到了凡卡在城里的生活时,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当时的情形,将学生的回答通过思维的展示,让其他学生明确了,在体会句子时,理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在感受完城里和乡下生活的不同后,郑老师又反问:乡下生活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到城里?那么这个快乐应该怎么处理?郑老师很好地把握了这里的“度”。乡下的生活并不是真的快乐自由的,但这比起在城里的生活却不知要快乐多少,所以从这个角度想,凡卡还是很希望回到爷爷身边的。最后郑老师还指出,虽然凡卡的命运很悲惨,但他却没有放弃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里可以看出凡卡多么得坚强不屈。

郑老师的课堂留给学生想向的空间和真情的感悟,进而真实的表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5:04:15 | 只看该作者
《凡卡》评课稿
《凡卡》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文章主要描写了凡卡到城里当学徒,饱受摧残,想回到爷爷身边而无法实现的故事,揭露了当时沙皇时代的黑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课文以写信为主线,以回忆为辅线,诉苦为主,一“乐”反衬,多层次,多角度表现了孩子希望拥有亲人,拥有快乐,拥有朋友的愿望,却不能实现,只是一个甜蜜而遥远的梦,似喜实悲,,本篇课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复杂,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就应该从整体入手,避免琐碎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两个贯穿全文的问题,治本文章中的重点,在解决重点问题的同时,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本节课段老师利用一课时的时间,完成了文章内容的感知,思想的体会,写作方法的渗透,在长文短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示范:

    1、教师对编者意图,教材在单元中的地位,在孩子语文素养提升中的作用认识透彻,剪裁有效。

    2、探究点设计精准,实效。既涵盖了文章内容,又有思考与提升,学生在探究点的引领下,有线可循,有本可依,有话可说,有情可感,自然顺畅的达成了学习目标。

    3、课堂环节设计精巧,先渲染气氛,抓住悲惨二字,通过重点的句段字词深切体会凡卡悲惨的命运,在一次一次的通过情感朗读,体会凡卡回到乡下去的强烈愿望,顺势进入探究点二,凡卡想起了乡下的什么?他为什么想回到乡下去,既自然的过度,合理的处理了信与回忆的内容,又在对比中体会到了插叙的作用,将探究点的汇报和教师的点评相结合,理清了文本线索,理出了文章的写法特点,不着痕迹的将插叙的写法种在学生心中。

    4、板书设计既提纲挈领,又重点突出,还形象的展示了什么叫插叙。

    整堂课教师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文本有机结合,点拨充满智慧,教材内容补充恰到好处,充分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定位,给学生的听说读写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展示,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成功的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目标。但稍显遗憾的是,在推进“271”课堂模式中,展示点评环节成为困扰我们改革推进速度的难题,这节课我们明显感觉到一向清新洒脱,干练利索的段氏课堂却因为教师说多少和何时说的困惑,让段老师有些游移不定,一向沉稳的段老师也因此显得有些紧张。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将是我们语文教师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要倾心倾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5:04:31 | 只看该作者
走进语文教学——《凡卡》评课
《凡卡》一课自己上过,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精心研读过,见过的教案总是不忘围绕凡卡的“挨打”“挨饿”“挨困”进行重点教学。虽然周老师也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但是她的设计更有新意,所以尽管是下午第三节课了,但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听得都很投入。整节课,既简洁明晰,又跌宕起伏;既生动有趣,又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令人回味,耐人深思。

一、独具慧眼,挖掘教学价值

《凡卡》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尤其是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周老师针对这一特点,对原文内容进行了精心剪裁与重组,突出了“凡卡悲惨命运”这一主线。周老师在整体感知环节,拎出凡卡说的三句话进行分析感悟。这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这三句话散落在文章写信的内容中,并不起眼,因此往往被忽略或一笔带过。周老师独具慧眼,引导学生抓住这三句话进行了深究,从中感悟到凡卡的童心、孝心、爱心,为更深刻、完整地理解人物形象与命运作了铺垫。在整体感知之后,教者单刀直入,引领学生直奔重点。“文中哪一段最集中写了凡卡悲惨的生活?”“这个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凡卡的可怜命运的悲惨?”学生便能很快找出并理清脉络。悟“悲惨”,抓关键词“毒打”浓墨重彩,层层剖析;品“欢乐”,抓点睛之词“啦”、“逗笑”,极力渲染。在感人的情境中,在强烈的对比中,学生顺利突破文本多线索叙述所带来的阅读障碍,对凡卡悲惨命运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凡卡这一悲剧性人物也就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最后,教者放手让学生续写。在悲凉的气氛中,在孩子们再一次深深地为凡卡命运而同情、悲悯、惋叹之时,全课戛然而止,达到了“课虽止,味犹存,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二、独具匠心,关注语言形式

比如“毒打”的深究领悟。教者抓住“毒”字,带出文中有关毒打的一系列方式——(揪、拖、揍、戳)并要求学生做上着重号。然后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并即时描绘。这样的教学是立体的、厚实的,“毒”这个词在儿童的意识里就活了起来是看得见,听得清,甚至摸得着的,并适时指出这是细节描写。接着把凡卡的生活和老板的生活形成对比,感受对比手法的妙处。在深入体会了凡卡的“悲惨遭遇”之后,教者引导学生转入对“回忆欢乐”内容的品味、感悟。关注了一些表面上看并不起眼,但又是理解内容关键所在的字词;通过多形式的朗读,努力还原当时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体会“乡村美景”与“凡卡和爷爷一起生活”的快乐。然后,老师抛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凡卡的遭遇是这样的悲惨,可是作者为什么写上这样快乐的情景?让学生领悟到,鲜明的对比,强烈的落差,更体现凡卡的可怜。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再进一步明白这是作者写作时选材上的取舍,达到了“以喜写悲,悲更悲,以乐写愁,愁更愁”的反衬效果。

最后,从教学细节看,周老师自觉的语文意识、敏锐的课堂机智、无痕的教学艺术,让我们也一次次深感“细微处见精神”的真谛和无处不在的“细节决定成败”的铁律。特别是课的细节处所彰显的语文意识,更是让人击节称奇。本文的朗读指导也是比较突出的,比如挨揍时的想象,乡下美景中对“啦”的处理,对拟声词的关注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堂课,周老师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站在语文课程的发展景深来看,周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是语文教学走进“语文教学”的一个信号、一个典型。在放大了课的细节因而使课的纹路和脉络显得更为清晰的同时,也更为清晰的看到了这节课的本真——那就是对于文本的解读要有一双慧眼,一只眼睛看内容,一只眼睛关注语言形式。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言语形式,才是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



值得商榷的:

反复手法的关注及省略号的关注。

续写的内容是否让学生关注细节、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

补上原著的结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5:04:59 | 只看该作者
今日评课!(《凡卡》) 昨天所学的课文〈〈凡卡〉〉是第二教时,在第一教时中我重点安排了以下内容的教学:训练学生快速默读的能力(是本单元学习重点)并及时进行交流。集中学生对课文初步认识的几个热点问题1凡卡的爷爷是谁?他在乡下过着怎样的生活?2为什么凡卡写信乞求爷爷带他回家?3凡卡的愿望会实现吗?并由此展开讨论,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并指引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加以解决。在第一课时中我们重点学习了这封信,并加强情感朗读,感受凡卡的悲惨命运,为第二课时铺垫感情基础。
周四的这堂语文课大致流程为1朗读入情(但因为学生离上周的第一教时间隔时间太长了,酝酿不够)2深入阅读,进行凡卡爷爷生活现状的辨析。这个问题是课文的难点。因为在学生的认知中,乡下的生活是美好的,认为爷爷生活的自由快乐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不会马上理解这正是文章的高明之处,以看似快乐的乡村生活来反衬凡卡学徒生活的牛马不如。在教学中,我用了相当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让学生在不同的理解中进行思想碰撞,必要时穿插19世纪莫斯科生活的境况,学生在自己的感悟中明白了这种快乐是酸楚的快乐,是苦中有乐,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3理解凡卡的坚强。因为一直从事高段教学,本篇课文我教了好多次。但学生对凡卡性格坚强的再认识却是第一次碰到。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刻意引导学生去同情凡卡,也没有刻意引导学生去唾骂和怪罪,学生能够被主人公的坚强感动,是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希望所在。
此课的教学,前后两课时一问题相互衔接,引导学生带者问题默读课文,走入文本,引发新问题后再进入文本,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活跃状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自然而亲昵,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在享受着阅读的快乐,学生在倾听中不断受到启发,我想这应该是这节语文课一个小亮点吧(哈哈,吹的,不过昨天少了一些同学也没怎么影响学生的发挥哦,看来我们同学的确成熟了)
很想听到各位高手的点评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5:05:15 | 只看该作者
钟静老师《凡卡》一课    评课



一、            读信悟情

由于课文篇幅比较长,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复杂。所以,在这一课时的安排上,钟老师有所侧重。他让学生找出凡卡信件的内容,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确定课文重点。围绕这一主线,弄清凡卡在哪些方面受到怎样的虐待,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此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如,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品读体会:凡卡受尽哪些折磨?从“揪着”“拖”“戳”“一点儿”等等词中,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并启发学生想象。同时感受细节描写起到的作用。感受凡卡三次对爷爷的呼救、哀求,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感受凡卡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悲剧性的效果。

二、   板书设计既提纲挈领,又重点突出,还形象的展示了什么叫插叙。

整堂课钟教师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文本有机结合,点拨充满智慧,教材内容补充恰到好处,充分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定位,给学生的听说读写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展示,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争取让每一节课都像钟老师这节课一样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 12: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