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夜的工作》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资料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4:52:48 | 只看该作者
《一夜的工作》评课稿
“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是十二册第三单元的训练重点,感受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是《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周总理,这位伟大的世纪伟人,对于现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时代隔膜的,要让学生走进了解并感悟其伟大精神历来使老师很费心思,成了我们的困惑和难题。今天陈老师紧紧抓住重点句的研读、评析、感悟,让学生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世界,触摸伟人的高尚言行,和谐地将语文实践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把老课文上出了新滋味。

陈老师今天指导学生研读总理认真审阅文件的语句:“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有时问我一两句。”和“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似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盏台灯如此而以。”两句。老师先让学生抓住其中感受最深的词体会后,为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老师引导学生潜心读文,看看文中怎样介绍总理办公室极其简单,找到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让学生思考:这座高大的宫殿似的房子原来是谁住的?里面应该有什么?现在成为新中国总理的办公室后,却是怎样的?一国的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摆什么?但我们总理的办公室却是怎样的?这样层层紧逼,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总理生活简朴,工作劳苦,对课文重点句的理解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又发挥好了老师的点拨作用。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与老师的有效引导,注重文本价值取向的平衡是小学语文教学研讨的热门话题。既然是热门话题,肯定有它的现实针对性。实践证明: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艺术点拨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艺术。从老师引导学生感悟重点句的过程来看,实效是很明显的。只是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周总理审阅文件一句,老师从华灯初上到夜深人静,再到东方发白,引导学生朗读了三次,充分感悟了总理工作时间长的辛劳,但我们知道作者写总理审阅文件是从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和工作认真负责三方面来表现总理工作的劳苦。老师如果能从工作量大与工作认真两个方面再引导学生读读,是不是对这句话的理解,对总理工作如何劳苦理解得更全面一些呢?老师是否可以这样引导:从华灯初上到夜深人静,既而到东方发白,整整一个夜晚啊!我们的总理每份文件都,学生接读“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工作量那么大,工作时间那么长,工作时那么一丝不苟,我们的总理真是为人民呕心沥血,劳苦功高啊!

这堂课,老师既有整体把握的引导,又有局部深入的探讨,既有情感的激发、形象的思维,又有理性的分析,使不同心理特征的儿童的个性阅读都能有效的引导。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能抓住文章的几处对比,采用比照辐射,激活全篇。本篇课文描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景,“劳苦”与“简朴”形成鲜明对比,感人至深。但多数教师具体教学时往往从工作劳苦讲到生活简朴,总使人觉得平面化,缺少立体感,活不起来。老师巧妙地抓住花生米的“少”过渡到总理工作的劳苦,进而通过比照辐射,激活全篇。花生米如此少,但总理工作却是通宵达旦,时间多长啊!花生米如此少,但总理却批阅了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工作量多大呀!花生米如此少,但总理处理文件却是圈点、思索、询问,耗费的心血多大呀!“少”与“长”,“大”与“多”。对比何等鲜明,竟而老师还将总理办公室陈设与历朝历代的总理相比,将一国总理位置之高,权利之大与简单的办公用品相比,自然悟解,总理的精神印入心中了。这样的教学集中,深刻活跃,较之平板的铺开,定向的思维,机械的归纳,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从中看出老师钻研教材的功力。

此外,陈老师教态亲切自然,流畅而生动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欲望,使学生如沐春风,如浴冬阳,给学生以优美语言的示范,使听课老师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听她的课,感觉舒服、轻松、自然。在“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中,学生的情感被调动释放出来,朗读课文时激情澎湃、铿锵有力。“心入于境,情会于物。”

但我觉得陈老师以文中的中心句导入,再品词,析句,让学生认识到周总理生活简朴,工作认真的人,从这篇文章看,写周总理的人格魅力,还不止这两方面,如我站起来时把转椅带坏了,周总理及时把它扶正,这一细节描写也折射出周总理严谨的生活态度,但教师抓中心句,再让学生通读全文,只让学生认识到周总理生活简朴,工作认真。学生对周总理的认识不够全面,不禁让人反思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这篇课文。还有教师导入时,用周总理外交的事例,可以看出周总理很睿智,但与这篇文章的的主题不符合。



                                          罗凤一小  徐焕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4:53:10 | 只看该作者
《一夜的工作》评课稿  
这次汇报课,我们六年级的四位任课老师,同讲一篇课文,使用相同的备课资料,却演绎出了四种不同的课堂风格。这种汇报课的模式玑,是极具挑战性的,但也是更具研讨性的。

从听课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位老师对本节课都进行了深入的准备,精心的组织,反复的斟酌。都从思想上高度的重视。这种敬业的精神,刻苦钻研业务的劲头儿,是我感触最深的,也是我最大的收获!特别是何老师对各位老师悉心的指导,严格地把关,以及他教改决心的坚定,都深深地感染并影响着我。

在这次汇报课中,各位老师的课堂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异彩纷呈:王新玲老师的课堂语言饱含深情,感人至深。在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画面中,王老师自己都被感动的留下眼泪,非常投入。我想,正是老师的这种情感投入,感染了学生,也感染了每一位听课的老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老师课堂上这种真实的情感流露,在无形中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熏陶,这一切都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晓兰老师地课堂,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这篇课文。让学生通过演示总理审阅文件时的情形,从而明白,总理工作的认真、细致直观、新颖。而且,更让我欣赏的是,学生的表演很认真、很投入,语气很有几分总理的味道,没有半点的作秀!晓兰老师课堂上最大的亮点是读!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晓兰老师做到了!她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为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清楚的记得:她在读的时候“一尺来高、今晚、中华人民共和国……”等词语中,就对课文进行了解读,“读”代替了老师繁琐的讲解。晓兰老师的这种做法,非常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晓兰老师这种改革、创新的意识,使我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让我意识到,加快教改步伐,刻不容缓!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张晓初老师的这节课,晓初老师的这节课,让我看到了语文课通过品味文字而绽放出来的美丽。听后,我感慨颇深,收获甚多。接下来,我从学生在张老师这节课上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感觉。

一、学生于教师简约而明晰的教学设计中逐步构建语文学习模式。

语文《新课标》中总目标3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我们知道,语文书上的每一篇文章应该说都是这一时期权威人士所认为的在此类文章中最鲜明的、最好的例子,学生学好了例子,就能更好地学好其他文章。在这节课上,学生首先回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学生找出了文中的中心词——简朴和劳苦,又在文中找到了体现总理简朴和劳苦的语段,此时,张老师紧紧地抓住其中的重点语段引领学生深入地学习;最后学生用饱含深情的话语表达出对总理伟大人格的崇敬。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渐渐地就会感受到:啊,这样的文章可以用这样的模式、这样的方法学,逐步形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大局观。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对一篇文章的学习方法可以应用到许多篇此类文章的学习,这样明晰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以后阅读此类文章中能够读得透彻、读明白。

2、学生于教师真情涌动的教学语言中学会了动情入境地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四个学段的共同目标。这节课上,在教师声情并茂的熏陶感染中,学生的情感被调动、释放出来,因此学生在读课文时才能激情澎湃、铿锵有力,读得情真意切,“心入于境,情会于物”,此时,书本上的语言已内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话语,惟有声声朗读最能传情达意。让我们回顾于老师在教学中的这样几句引读:“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今晚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这样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有一种意境,本身就在创设情境,把我们都带入《了情境,所以我们的学生们会情不自禁地动情入境。对总理工作劳苦,鞠躬尽瘁的高尚人格,有了深刻的认识。

3、学生于教师的层层引领中习得了如何深刻地去理解文章的重点语段。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能理解文中重点语段的意思,能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以文字为凭借,抓住了突出简朴与劳苦这两段文字的传神写照,通过“这段话中哪个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里可能有什么、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他的办公室里应该有什么、往小了看你看到了什么、往大了看总理在思索什么”等一层一层的引领,学生反复品味、想象、对比、朗读,不仅理解了文本表面的意思,而且读懂了文本立体的含义,总理简朴、劳苦的伟大人格在文本阅读中一点一点明晰起来,在品词析句中慢慢建构起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能够把少年‘拴住’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标志。”晓初老师的确是一个充满激情,富有教育技巧的老师,这些都令我深深地折服!

当然,课堂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对以下几个问题,我想和张老师探讨一下。

1、《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画面,是否应该在上课后,全体师生基本到齐时再播放,估计效果会更好。

2、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作为学习的重点,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激动、自豪、骄傲的情感时。是否应让学生深入理解一下。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而且还如此强烈?

3、这可能是由于时间关系,对写作方法的总结能否在启发引导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

以上几点,纯属个人拙见,不当之处请张老师见谅。

这次语文公开课结束了,但我想,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探究仍将继续。我们会在专家组的引领下、在同伴互助下,静下心,深入钻研业务,以本节课为起点,踏上新的征程,努力打造个人教学风格,力争取得更大的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4:53:35 | 只看该作者
鲁燕:《一夜的工作》听课所感
鲁燕,女,中共党员,汉族,甘肃玉门市人。本科学历,玉门市第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小学高级教师。


“9月20日……10月24日……12月20日……1月7日,深夜11时,总理从昏迷中苏醒,用微弱的声音对身边的医生说,我这里没什么,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的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教师哽咽的追忆着总理病重的时刻表,孩子们早已泪眼婆娑,女教师不停地擦拭眼部,男老师使劲的咽着唾沫,都被周总理简朴的生活,劳苦的工作而深深感动……

聆听了刘老师的《一夜的工作》,不禁让我想到了诗意语文,想到了王崧舟老师,幽雅而不失大气,刘老师如此坦然有节奏地驾驭课堂,让我们真的叹服:教师的成长是自我加压的。纵观本课,刘老师以诗引入,铺垫情感;诵读课文,合作探究,读悟结合,从表现周总理人格魅力的工作劳苦和生活俭朴两个方面入手,抓关键词和重点句进行体会,教师排比句式铺成渲染,将孩子带入了总理的一夜,受到深深的感染。为了加深学生对工作劳苦的理解感悟,刘老师补充总理工作一天之内的时间表,即将归去的时刻表,引导学生在诵读体会中,实现了文本情感和孩子情感的有效衔接,资料引入和孩子知识空白的有效填充,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解读,可谓精彩!


一、处处勾引学生的实践经验与文本内容衔接,设身处地的理解课文。

刘老师《一夜的工作》中充分运用了想象引导。读了“这是一座高大的宫殿式的建筑,室内陈设极其简单……”时,师问:“当你读了这一段后,你觉得哪个词给你的感触最深?”针对有的学生回答“极其”一词,刘老师相机介绍了“高大的宫殿”里以前的主人,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宫殿应该有哪些的东西。(学生说了很多答案)接着刘老师又为学生铺开想象的场景,问到:你们认为周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添加点什么?学生们再次展开了想象(书柜,沙发…)。师紧随其后问到:说“这些物品按常理说应该都有,但作用一个大国总理的办公室却只有一张写字台……”在这一个环节,刘老师利用一个“应该有”-“却什么都没有”的强烈反差和对比,突出了“极其简单”四个字,在学生脑海里画了一个空荡荡的大房子,使每一个同学仿佛都走进了这一个简陋得不能简陋的办公室,都看见了那张不大的写字台,那两把小转椅,那一盏台灯,也就是一下子拉近了总理与学生的距离,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了一个“及其简朴”的总理形象。这样的想象引导,让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到周总理生活的俭朴,并产生由衷的敬佩。

二、让情境体验与朗读感悟融为一体

以情境为载体,将情境体验与朗读感悟融为一体,是对传统朗读教学的一次超越,给“读中感悟”注入新的血液。

刘老师充分运用了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意境的层层渲染中朗读。如果说第一个环节学生还仅仅只是看到了总理形象的话,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学生是一步步地走近了总理,甚至是触摸到了总理的思绪和脉动。在教学渐入高潮的时候,这一个环节的处理让人难忘。

师: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他今天晚上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

生:只见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遍就用笔在那一句的后面哈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师:夜很静,人们早已经进入了梦乡,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依然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只见他——

生:只见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遍就用笔在那一句的后面哈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师:东方发白,天将破晓,敬爱的周总理揉了揉疲惫的双眼,拿出了今晚要审阅的最后一个文件,只见他——

生:只见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遍就用笔在那一句的后面哈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师: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夜晚啊,这是一个多么就艰苦的夜晚啊,这又是一个多么平常的夜晚啊,因为在那一个夜晚,我们的总理思考着许多许多的问题……

在刘老师充满激情的导语中,在学生反复朗读、反复感受中,我们仿佛走进了那个漫长的夜晚,仿佛看到了总理不知疲惫、伏案批阅的身影。此时此刻任何的语言都是多余的,我们分明可以从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富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到学生对于总理 “一夜的工作”的无比的崇敬之情。

三、实现了文本互相解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启迪了学生的思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言语之中。语文学科正是从语言入手,直指人文内容,然后再回归语言,是一种不断互逆的运动。即“意”由“言”生而又归于“言”。这里的“意”即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到的知识和精神,“言”指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能力等。刘老师在一开课,就声情并茂的朗诵了《你是这样的人》,让学生谈听后的感受,为整堂课铺垫了情感基础,在对语言文字的诵读,分析,感受,品味形成认识之后,再次让全班带着感激敬佩的感情诵读这首诗时,孩子的情感得到了丰盈,理解的深入化作了朗诵的款款深情。

四、实现了真正的读写结合。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课堂就应该是教师以课文为范例,在品悟中获得知识,习得能力。本课教学,刘老师放手给学生,出色的担当了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学生学会了语文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小见大的写法,详略得当的安排材料。将语文课堂的朗读激发语感,模仿学习写法演绎的活灵活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4:53:51 | 只看该作者
《一夜的工作》评课材料

芦洲小学     易金英

今天听了甘老师的课,觉得令人耳目一新,不由得对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情感性极强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然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却似乎很少看到有学生能入情入境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很少能看到有学生为文中人物所动情.学习语文需要学生的真情,学语文需要学生的感动!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人,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有感情的人。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师生用真情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世界,让生命息息相通,整个课堂是一首自然流淌的真情赞歌。

感受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是《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周总理,这位伟大的世纪伟人,对于现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时代隔膜的,要让学生走进了解并感悟其伟大精神历来是老师很费心思,却又难以成功的困惑和难题。今天甘老师紧紧抓住重点句的研读、感悟,让学生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世界,触摸伟人的高尚言行,和谐地将语文实践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把老课文上出了新滋味。

大家看到:甘老师今天指导学生研读总理认真审阅文件的语句:“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有时问我一两句。”和“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似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盏台灯如此而以。”两句。老师先让学生抓住其中感受最深的词体会后,为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甘老师引导学生潜心读文,看看文中怎样介绍总理办公室极其简单,找到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让学生思考:一国的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摆什么?但我们总理的办公室却是怎样的?这样层层紧逼,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总理生活简朴,工作劳苦,对课文重点句的理解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又发挥好了老师的点拨作用。小建议:(可否再简单提一下,这座高大的宫殿似的房子原来是谁住的?里面应该有什么?现在成为新中国总理的办公室后,却是怎样的?)

甘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艺术点拨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艺术。从老师引导学生感悟重点句的过程来看,实效是很明显的。引导学生理解周总理审阅文件一句,老师穿插了许多感人的引语引导学生朗读了三次,充分感悟了总理工作时间长的辛劳,让我们知道作者写总理审阅文件是从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和工作认真负责三方面来表现总理工作的劳苦。学生也一次比一次读的好。老师如果能从工作量大与工作时间长两个方面再引导学生读读,是不是对这句话的理解,对总理工作如何劳苦理解得更全面一些呢?老师是否可以这样引导:从华灯初上到夜深人静,既而到东方发白,整整一个夜晚啊!我们的总理每份文件都,学生接读“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工作量那么大,功作时间那么长,工作时那么一丝不苟,我们的总理真是为人民呕心沥血,劳苦功高啊!

这堂课,甘老师既有整体把握的引导,又有局部深入的探讨,既有情感的激发、形象的思维,又有理性的分析,更难能可贵的是,甘老师能抓住文章的几处对比,采用比照辐射,激活全篇。本篇课文描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景,“劳苦”与“简朴”形成鲜明对比,感人至深。甘老师巧妙地抓住花生米的“少”过渡到总理工作的劳苦,进而通过比照辐射,激活全篇。花生米如此少,但总理工作却是通宵达旦,时间多长啊!花生米如此少,但总理却批阅了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工作量多大呀!花生米如此少,但总理处理文件却是圈点、思索、询问,耗费的心血多大呀!“少”与“长”,“大”与“多”。对比何等鲜明,从中看出老师钻研教材的功力。

此外,甘老师教态亲切自然,流畅而生动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欲望,给学生以优美语言的示范,使听课老师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听她的课,感觉舒服、轻松、自然。在“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中,学生的情感被调动释放出来,朗读课文时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此时,书本上的语言已内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话语,惟有声声朗读最能传情达意。

自己的见解:

1)在教学中可简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这也是高段学生必须要了解和学习的任务。过去阅读课不是常说要让学生从内容到写法走一个来回吗?我们不是经常抱怨学生读了那么多的文章,却还是不会写作吗?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忽略了引导他们对文章表达方法的感悟与学习。我想这节课老师可以注意在文中指导学生领悟本文的表达方法。如课文是怎样表现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再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穿插一下小练笔,让学生读课文描述周总理审阅文件的部分,再看看课文插图,你有什么想法?在插图旁写一句话。这样读写结合,是否可以给学生读文吸收后表达的机会呢?

2)适当给以学生质疑问难,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由此我想到:当甘老师在讲到作者看到总理一夜工作后,心潮澎湃,对自己对全世界说了一番话,可以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这里要用上“新中国的总理”,意在让学生了解只有我国的总理才能做到工作劳苦,生活简朴,这样的总理不仅中国历朝历代没有,在世界上也是举世无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两段话的异同,从而发现第二段单单强调了“新中国的总理”,再让学生探究为什么要加上这句话,这样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是更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阅读与领悟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有深入的探究行为,有对文本的深入感悟,给解读文本一次创新。为最后观看温总理的图片得到感情升华打下伏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4:54:19 | 只看该作者
评课:《一夜的工作》        


                                                                                                                                                                                             这堂语文课,关老师紧抓文章的性质——略读课文,紧扣学习提示中的要求进行自学、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关老师这堂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这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亮点:
        一、实实在在地积累
        课标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关老师正根据本组课文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特点,课前引导学生收集周总理的资料,课上再组织同学交流。这样的积累既实在又对理解课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课后的延伸,《你是这样的人》,关老师深情并茂的朗诵把课堂推向高潮再引导学生读诗背诗,使学生入情入境,真正达到了一个积累的过程。
      二、扎扎实实地教
       叶圣陶说过:“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对于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
       1、字词的指导
        在查读课文时,老师出示“蒙眬”让学生观察“眬”是什么偏旁。生答“目字旁”再引导学生跟什么有关。之后又出示“朦胧”引导什么偏旁跟什么有关。这样一对比学生非常清晰掌握“朦胧”与“蒙眬”的不同用法,还有“热腾腾”读法的指导,都体现关老师扎实的基础教学。
      2、写法的指导
      这堂课,关老师既有整体把握的引导,又有局部深入的探讨,。最难能可贵的是,关老师能抓住文章的几处对比,采用比照辐射,激活全篇。本篇课文描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景,“劳苦”与“简朴”形成鲜明对比,感人至深。关老师巧妙地抓住花生米的“少”过渡到总理工作的劳苦,进而通过比照辐射,激活全篇。花生米如此少,但总理工作却是通宵达旦,时间多长啊!花生米如此少,但总理却批阅了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工作量多大呀!花生米如此少,但总理处理文件却是圈点、思索、询问,耗费的心血多大呀!“少”与“长”,“大”与“多”。对比何等鲜明,竟而老师还将总理办公室陈设与历朝摄政王相比,学生对次感触良深,自然悟解,总理的精神印入心中了。这样扎实的写法指导,不难看出老师钻研教材的功力。
       三、真真切切地读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这节课在“以读代讲”方面极富特色,老师没有进行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而是把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教师首先用富于激情的话语,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教师为使朗读与感悟有机地融为一体,开课便进行查读课文,紧接着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在理解总理的工作劳苦时,老师设计夜幕降临,以及夜更深了的情境让学生边想像边读,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到总理的劳苦。文章高潮部分,老师指读,女生读全体读,让学生在反复的对比朗读中充分感受、体验到中华儿女为有这样的好总理而自豪,.此时老师更是适时抓住时机,移情体验让学生写出同学们的内心感受,于是,孩子们诚挚的心灵蓬勃而发,感动的话语涓涓而出。这样的读,使“以读带讲”、“以读悟情”不仅落到了实处,而且提升了层次。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情感性极强的学科,.然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却似乎很少看到有学生能入情入境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很少能看到有学生为文中人物所动情.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师生用真情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世界,让生命息息相通,整个课堂是一首自然流淌的真情赞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4:54:41 | 只看该作者
《一夜的工作》评课  
张红梅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情感性极强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能入情入境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为文中人物所动情.学习语文需要学生的真情,学语文需要学生的感动!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人,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有感情的人。在今天的课堂上,师生用真情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世界,让生命息息相通,整个课堂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赞歌。

   感受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是《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刘老师紧紧抓住重点句的研读、评析、感悟,让学生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世界,触摸伟人的高尚言行,和谐地将语文实践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围绕“周总理的工作是多么劳苦,生活是多么简朴啊!”引导学生展开研读课文。并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采用喜欢的方式读反复读,写批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老师指导学生研读总理认真审阅文件的语句:“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有时问我一两句。”和“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似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盏台灯如此而以。”两句。老师先让学生抓住其中感受最深的词体会后,为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引导学生潜心读文,看看文中怎样介绍总理办公室极其简单,找到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让学生思考:这座高大的宫殿似的房子原来是谁住的?里面应该有什么?现在成为新中国总理的办公室后,却是怎样的?一国的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摆什么?但我们总理的办公室却是怎样的?这样层层紧逼,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总理生活简朴,工作劳苦,对课文重点句的理解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又发挥好了老师的点拨作用。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周总理审阅文件一句,从华灯初上到夜深人静,既而到东方发白,整整一个夜晚啊!我们的总理每份文件都,学生接读“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工作量那么大,功作时间那么长,工作时那么一丝不苟,我们的总理真是为人民呕心沥血,劳苦功高啊!老师既有整体把握的  引导,又有局部深入的探讨,既有情感的激发、形象的思维。                                             

    教师又出示了周总理1974年3月26至27日的工作日程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描绘的只是总理一夜的工作,其实每一天,每一个夜晚总理都是这样不辞辛苦的工作的,进而使学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得以升华。教师这样的点拨引导,把积极的接受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发挥了师生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流畅而生动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欲望,给学生以优美语言的示范,使听课老师也获得了心灵的共鸣。听她的课,感觉舒服、轻松、自然。在“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中,学生的情感被调动释放出来,朗读课文时激情澎湃、铿锵有力。“心入于境,情会于物。”此时,书本上的语言已内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话语,惟有声声朗读最能传情达意。

      商榷的一点:“夜 ”的第二个“、”不应该是最后一笔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 12: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